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一世纪重译道德经

神农连山氏 

                     引言

我们的眼界之外,人类文明开始以前,远古中华文明曾经记录下口耳相传五万年前,以及一万八千年前,我们这颗蔚蓝色星球上最高处的一座神秘的地球地标性质的大山上,地外文明两次为我们地球人类传递了一组最初来自于宇宙诞生之前的密码。

这组密码由一个专业从事祭祀的神秘部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保存下来。一万多年前,这个部族开始沿黄河东迁,在中原开创了以实践这组密码内容为主旨的神农氏时代。

这组密码的内容,后来成为了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华夏大地上最初文献如《尚书》等记录下来的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

……

上世纪晚些时候出土和发现的三个更早《道德经》(《老子》)版本,使人们突然发现了原来我们曾经读到过的任何一本《道德经》传本,都存在着大量字词错误,有些错误甚至大到整篇章整段落错误。

即便现在已经更正过来的新版《道德经》,厘清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它的内容,一些关键字词的确定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使我们偏离了《道德经》的原本宗旨。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同时解读了宇宙诞生前的密码,我们更会进一步地发现,原来,《道德经》这本书,它竟然是中国历史上对以宇宙诞生前密码内容为核心的远古中华文明火种的最后承传,而不是后来人们认为的所谓的道家理论的初创,这些理论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了数万年的时间。

略早之前,三千六百年前,史书所记录的一次商王驱逐这个专业祭祀并以口耳相传保存密码的部族——上五帝火神祝融祭祀族过程中,这组密码、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便在中原开始了它的失落过程。这个时期,是西方史学界顽固认为中华文明尚未开启的时期。此后两千五百年前的单氏取周事件、两千两百年前的秦国灭楚,造成了另外两次对中华文明火种,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失落。

今天我们已经读出,《道德经》以其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对中华文明的火种,对宇宙诞生前的密码进行了描述和讲解,又以其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引导人们去对中华文明的火种,去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进行遵从与实践。

我们知道宇宙的年龄已经138亿年了,而我们地球人类的文明不过数千年之短。要以如此之短的文明积淀,去理解宇宙诞生前密码中那些只有经过长于138亿年若干倍时间至少需要经过一个完整宇宙爆炸——坍缩周期才能积累的科学知识,结果肯定是否定的。幸好,我们的血液里沉淀了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元素,我们的心头上刻度着宇宙诞生前密码的记忆,只是等待着,等待着我们的科学达到某一个基础高度,等待着这个时刻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去唤醒和点燃。

不要因为东方人曾经丢失了宇宙诞生前密码而感到他们笨拙,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最初时刻,西方人的面前同样也摆放过这组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只不过人们从来都是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东方,还有西方,今天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以宇宙诞生前密码所构建的智慧生命比赛智慧的大操场上,在《道德经》的种种提示下,神农连山氏正在观望着,观望看谁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真正解密、解读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第一人。奇迹,会出现吗?

引言

……宇宙诞生之前、之前的宇宙……

宇宙诞生之前的宇宙,有一件东西;

现在的宇宙,有一件东西;

与我们此宇宙耦合同体的彼宇宙,有一件东西。

宇宙死亡之后的宇宙,有一件东西;

……宇宙死亡之后、之后的宇宙……

有一件东西,最初的时刻被沉淀到了我们的血液中,

有一件东西,最初的时刻被安放在了我们的心头上。

然后是一种等等,

哲学的等待,科学的等待……

因为这件东西,宇宙成为了今天的宇宙。

因为这件东西,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我们。

因为这件东西,宇宙存在了一本自己的历史书。

因为这件东西,宇宙出现了一本包含了你、我所有智慧生命的各种信息在内的“花名册”。

这件东西为人们留下了宇宙最大的悖论:

这件东西的大,大到无形;这件东西的小,小到无影。

这件东西的难,难到无比;这件东西的易,如举鸿毛。

这件东西是宇宙前、后、内、外最大最小同为一身的物。

这件东西是宇宙前、后、内、外最难最易同为一体的思。

这件东西从来没有诞生过,而又永远不会死去。

普天之下没有永恒,而这件东西却是永恒存在。

这件东西,具有创造性,宇宙万物由它产生。

这件东西,具有能动性,宇宙本体在它的怀抱中运动。

这件东西,哲学由它开始。

这件东西,科学到此结束。

老子2500年前曾在《道德经》中悄悄告诫我们,这件东西呀:“你得到了它,它也得到了你;你失去了它,它也失去了你”。

老子还悄悄告诉我们,这件东西呀:“你要看它的候时,它就没影了……你要听它的的时候,它就没声了……你要绑它的时候,它就没形了……”

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

你的思维,怎样去对这件东西进行思量呢?

                      

——上世纪开始的时候,1910年德国学者尤里斯·噶尔在他《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书中道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仍然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大疑问:

“也许  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

“或许  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序一

——有一句谚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而老子却这样说:

不出于户,在这里知天下万事;不用窥视窗外,就可了解宇宙诞生前的密码。那些走的很远的人,他们所知道的反而很少(《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序二

——偶然,

还是必然?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当理论数学与理论物理进入到一个瓶颈阶段,冥冥中似乎一只无形的大手正悄悄把我们推向历史上一个最大秘密的旁边。

让这个秘密浮出水面,还是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永远埋葬?

序三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符号语言学教授Thomas A. Sebeok在他的经典文章《横跨十个千年的沟通方法》中告诫人们,人类难以了解自己万年前的语言。

这意味着,人们几乎不可能读懂《道德经》这部曾经有四位皇帝亲笔为它注疏、三千多版本为它注解、两千五百年前传承五万年前和一万八千年前口耳相传下来的来自地外文明讯息以及远古中华文明火种的天下奇书。

序四

——处在我们前面那个宇宙坍缩阶段的“人们”,也就是处在宇宙诞生之前的“人们”,在上一个宇宙坍缩到了最后的关头,也就是上个宇宙行将死亡之际,他们把一组来自于他们之前更早宇宙智慧生命对宇宙对生命的以哲学和科学为体现的终极认识,以及包含了过去宇宙、今天宇宙、未来宇宙和宇宙另一面中的智慧生命,包含了你、我和他所有智慧生命的“花名册”,压缩成为了一组密码。并把这组密码“塞”进了我们今天的这个宇宙……

序五

——138亿年前宇宙诞生。

……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

……10多万年前我们今天的这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5万年和1万8千年前中华文明口耳相传下来地外文明两次为我们地球人类传递的最初来自宇宙诞生前的密码,这组密码成后来为了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

……2千5百年前《道德经》成为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对宇宙诞生前密码、对中华文明火种的最后承传。

2200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奇怪的事:

一位人间绝世才子,在他被流放途中,路经楚国宗庙也是他自家宗庙的时候,第一次进入宗庙的他被墙壁上自己祖先绘制的那些包含了宇宙诞生前密码内容在内的创世连环壁画震惊了,一向恃才傲物的他,生命的最后时间用尽最后的力气向自己的祖宗、向苍天发出了大逆不道的责问:

《天问》

开问:

最初的时刻,

是谁来传递的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啊?

  宇宙诞生前的情形,

由什么去考证它,啊?

  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奇点,

谁能够到达,啊?

 (宇宙)凭借什么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如何去认识它的,啊?

  ……啊?……啊?……啊?……

很快汨罗江边响起了噗通一声。

《天问》,它虽然在冒犯祖宗冒犯苍天,但是它客观上反而成为了现在人世间再也不可多得的、再也没有能够替代的对宇宙诞生前密码中部分内容进行具象性描述的文献。

只是,楚风体的诗歌,晦涩难懂的文字,深奥的哲学思想,深刻的科学含义,特定环境下的思想和情感,后来人们对《天问》这部分内容所有的翻译,就像对《道德经》相关部分内容的所有翻译,从来没有翻译出它的原本含义!

《道德经》与《天问》一起,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一个从抽象,一个从具象,二者共同保存了真正的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保存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地外文明、直至来自宇宙诞生前文明的信息!

序六

——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最神秘的国度。

在这个最古老最神秘的国度中,有一片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这片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上有一片比英国面积还要大的大气磅礴的更高之地,这片大气磅礴的更高之地,今天被人们称为了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冰脊、世界的第三极,在这更高之地的环绕中,有一块远古时期被称为“世界中心”、“世界十字路口”的神圣地方。如果从外太空进入地球上空,一眼就可以看到神圣地方上耸立着一座从周围的冰峰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的巍峨大山。这座从周围的冰峰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的巍峨大山,以它海拔6656米的高度、以四椎体的刚健山形、以披挂了28条现代冰川的雄壮,完全可以作为一座独一无二的地球地标性质大山。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不仅模仿了出这座大山的山形,而且模仿出了这座大山山体的横向岩石节理,而斯芬克斯企盼而又坚信的眼神,她相信自己目光的延伸线上,有朝一日一定能听到这座大山下绵延了数万年的她美丽身世的传说,斯芬克斯不孤独,这里一直是等待她回归的温馨家园。

这个神秘国度的古籍中,记录了口耳相传下来的五万年前来自宇宙中另外一个星球上的人们在这里为我们地球人类传递的一组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而对一万八千年前地外智慧生命为我们第二次传递,更增加了已经失落的古象雄文明的记录成分,这个已经失落的文明曾经把这组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叫成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完全不合逻辑的的怪名——未诞生,而又不死。后来进一步把它叫做世界轴心,把这组密码的附件叫做时间之轴。两个文明共同见证和互补记录了第二次密码传递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密码内容。

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神秘的国度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部族,过去我们因为不了解密码而一度把它归为了迷信。这个神秘的部族专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以结绳记录密码附件的方法,世世代代保存和传承密码。这个神秘的部族,人们把它叫做火神炎帝祝融祭祀族。约一万多年前的早些时候,这个部族沿黄河东迁,八、九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留下了中原最早的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符号。三千六百年前,随着商王把这一部族从中原驱逐追杀,它便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侥幸逃出的人们在荆楚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小最弱的楚国,后来帮助周王推翻了商朝又受到了周王的冷漠,很快他们靠自己传承的独有文化把自己发展成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楚风荡漾的文明大国又在秦国的铁骑下下毁于一旦,楚人后裔屈原的《天问》就是这个时候写就的。

约八九千年前或晚些时候,宇宙诞生前密码及其内容,从这个世界的神圣之地,向另外低矮的三个方向传播,从而形成了包括我们在内的网络世界的四条“龙脉”。史学家新近发现而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类文明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地球村现象”,或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现在世界最早的各大远古文明中,仍然可以看到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碎片,有些碎片甚至成片成片地摆在了那里。

今天我们对地外文明探寻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猜测和假想,比如费米悖论、黑森林理论、动物园理论、霍金忠告等等,那是没有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啊。

启示

    上世纪晚些时候,70年代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英籍学者汤恩比曾与当时日本文化界的顶级名人、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有过一次对话。这次对话的内容后来整理成为了《展望21世纪》书。书中给出了今天看来仍然是惊天的预言:

——人类必将因为过渡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的衰败和宗教信仰的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而拯救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不是在那个时代正处于经济鼎盛阶段物质繁荣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日本,而是依然处在物质生活相当贫乏的中国。他们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东方的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华文明将统一世界。汤恩比还说:“中国过去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已使其具足统一世界的资格,这正是西方所显著缺乏的,在这种成就的力量上,中国比其它任何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走向大统一的世界”。

汤恩比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里究竟从中华文明中发现什么而给出了与西方对中国认识完全相反的那种惊天预言?

一启示

对文明产生的定义比如文字、国家、城市、金属工具的出现等等,并不能适应对所有文明的界定,这如同看待事物只注重现象而不注重本质。神农连山氏认为,科学技术不能完全体现文明的高低,违背自然规律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必然会得到自然更加严厉的惩罚,科学技术如果被野蛮、凶恶、残暴甚至无知所利用,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创伤。神农连山氏坚持认为,文明的核心,应该围绕在社会对每一个人的人文关怀周围,应该具有限制无限欲望的觉悟而不是所谓的物竞天择,应该体现在具有自我牺牲的对其它所有生命的关怀,应该体现在顺应大自然前提下才能出现的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人类,才是一个伟大的人类。人类文明开始以前前,华夏大地上,就曾经存在过这样一段社会祥和的时期,我们可以了解《黄帝四经》、《尚书》中记录的远古中华人文社会,可以了解《道原》中那些对宇宙对生命的终极认识,可以了解《黄帝内经》除去少数后人伪托比如五运六气等部分之外的远远高于我们今天对生命的深度认识,可以了解需要根据地质史二次解密和通过语言转向才能解读的N万年前的《山海经》。

正如今天的科学才使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这种现代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仅仅只有十多万年一样,我们还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西方史学界所界定的中华文明史只有三千年时间是一个对中华文明巨大的误解。三千多年前,正是中华文明这个受到了地外文明引发而开启的世界最古老文明在延续了五万年之后最后的失落之际,这个失落具体标志就是三千六百年前河南新郑最初从昆仑山迁徙而来专门负责以口耳相传方式保存宇宙诞生前密码、保存中华文明火种的上五帝火神炎帝祝融祭祀族被当时的商王逐离出中原,如果我们解读了宇宙诞生前的密码,结合保存的古籍和出土的文物比如《楚居》等,我们对此一时中华文明的那种失落就可看得尤为真切,在此之前华夏大地上的文明程度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

要甄别西方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这个特殊文明开始时间界定的这种错误,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密中华文明史中四大悬案来加以佐证:

第一大悬案:一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真正昆仑山究竟在哪里?有关它的传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这是困扰了中华子孙三千年的一个大问题,汉武大帝、乾隆皇帝极力寻找昆仑山,康熙大帝甚至倾全国之力亲摔十万人马实地寻找而未果,更多的文人志士也在寻找真正昆仑山的行列中。

第二大悬案:一向被认为与中华民族发祥地同一个源头的中华文明之源头真正的昆仑山,我们何时才能再回到她的怀抱?这是一个萦绕了中华子孙长达三千年的大梦,不找到这个源头,无法界定中华文明史。

第三大悬案:被称为中华文明火种的十六个字,从文献中看到的四千多年前出现的那一刻起,后来所有的解读都在误解它,这意味着四千多年来,在能够看到的文献中,从未有人真正地理解过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后人愧对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

第四大悬案:运用语言转向方法阅读远古文献可以发现大量有关远古中华文明当初来源于一个极高的地外文明的记录,古籍记录地外文明至少两次在昆仑山登陆地球,并在那里为我们地球人类留下了一组密码,以及等到有朝一日人类科学达到一定水平后用于解密密码的秘钥。今天的我们人类能够再次找到这组密码吗?会使用这个秘钥吗?

二启示

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

虽然北京故宫中和殿正中仍然悬挂着书写了中华文明火种十六个字中的“允执厥中”四个字,但是自从三千六百年前,河南新郑最初从昆仑山迁徙而来的专门负责以口耳相传方式保存中华文明火种的上五帝火神炎帝祝融祭祀族被商王逐离出中原,中原的人们,再也没有人知道中华文明火种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真正的远古中华文明,早在三千六百年前的这次灾难中,就已经失落了,

此后,远古中华文明还有两次次一级的失落,2500年前《后汉书》记录下来的周朝图书档案馆被人为焚毁。幸好,函谷关的关尹喜截留了老子而有了一部《道德经》。2200前秦国的铁骑践踏了上五帝火神炎帝祝融祭祀族所建立的楚国。幸而,屈原的逆反心态反而成就了一部反映了宇宙诞生前密码内容具象画面的绝世之作《天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简单的十六个字,就是远古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文明火种、四千年前尧舜禹禅位时的禅让心传。尽管后来出土的《竹书纪年》记录了与《尚书》、《史记》等文献不一样的历史。

《道德经》以其四分之一强的篇幅,转述了这颗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再以四分之一强的篇幅,告诉人们应该怎样遵从中华文明的火种。

我们很快就会知道,这颗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最初来自于宇宙诞生之前,它是宇宙中一道完整完美的终极哲学命题、一道对于宇宙对于生命的终极科学命题。

拿起这本书的人,请暂时不要以现在的科学认识和思维方法去理解中华文明火种的这十六个字,虽然这些文字看起来我们似乎并不陌生。

三启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颗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它的核心“道、精、一”这三个概念,后来沉淀到了老子的《道德经》中,从而成为《道德经》的中心内容。但是《道德经》成书以前,人们就早已不知道“” 竟然是一组来自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众多名称中的一个名称,如果说人们对“”的概念还有一点感觉的话,认为它是本体呀本原呀什么的,那么人们对“” 与“”的理解,则是完全失去了记忆。

” 与“”是在“”涵盖下的来自宇宙诞生前的两个“物”,《道德经》中存在着对“” 与“”精彩的描述,但是这种描述从来没有被人解读出来过。

四启示

二十一世纪神农连山氏重新翻译《道德经》,建立在四个基础之上。

第一个基础,从中华文明的远古文献中寻找、归纳、部分破译了一组由地外文明传递而来的最初来源于宇宙诞生前的密码(见拙文《破译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第二个基础,根据远古文献留下来的线索,找到消失了三千年的真正的昆仑山(见拙文《找到消失了三千年的昆仑山》)。

找到消失了三千年的真正的昆仑山的历史意义极大,昆仑山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双源头,而且还是远古文献所记录的五万年和一万八千年前两个时间点上两次地外文明为我们地球人类传递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外星人基地。找到真正的昆仑山,将要还历史一系列的真相,找到真正的昆仑山,圆中华民族一个长达三千年的大梦。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文化复兴的问题,它关联到了全人类。

第三个基础,上世纪晚些时候,随着更早的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和北大竹书《老子》的面世,人们突然发现后来所看到的各个版本的《老子》(《道德经》)都被人为改动过了,不少改动的地方甚至与这三个更早的《老子》原旨完全相悖,原来我们一直在读存在了不少错误的《道德经》。即便没有破译宇宙诞生前的密码,也非常有必要对传世本的《老子》(《道德经》)所出现的错误进行一次深入的勘正和重新翻译。

第四个基础,破译了宇宙诞生前密码后再来对比人类科学,突然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原来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夜之间竟然达到了能够进入宇宙诞生前密码第一个门槛的高度,没有这个高度,所破译出来的宇宙诞生前密码中的任何内容,都会像以前人们所对待的一样,要么拒之千里,要么当做迷信。这个第一个能够使我们进入宇宙诞生前密码门槛的人类科学高度,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意味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经过短短的十多万年时间的提升,忽然一下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而步入宇宙诞生前密码为我们搭建的未来哲学、未来科学的殿堂了。一个全人类通过远古中华文明去认识宇宙中最高智慧结晶的时代就要从这个时刻由《道德经》开启了。

五启示

《国语》云:

“昔夏之兴也。融降崇山……;”

——昔日夏朝兴起的时候啊,天降祝融族于嵩山……;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

——商朝兴起的时候啊,把恶神梼杌驱离到丕山还要远奔跑追逐猎物需住两宿那样远的地方……;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周朝兴起的时候啊,凤鸣岐山!

今天,尧帝的出生地,伊祁山上天高云淡,伊祁山下桃花烂漫。伊祁龙脉入雄安,伊祁水汇白洋淀。

伊祁山上,中华文明保存了五万年的文明火种将要从此燃起,华夏大地春雷滚滚,这是蛰伏了太长时间龙的昂首长吟——

尧承先祖,龙吟伊祁:

 ——人心惟独临危不知,道意惟独幽微难明。惟独存在的精与一,允许你执有了,道微道明转折点必然出现。

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来到太阳的怀抱已经46亿年了。地球这颗当初完全被水包裹着的水球,从36亿年前嵩阳运动第一块露出海面的世界最古老的土地——中国中原大地,到2亿年前喜马拉雅运动最后一块露出海面的世界最年轻的土地——中国青藏高原,从地球的最高地,到低矮的中原平原,二者之间的龙脉上,来自宇宙诞生之前的密码——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在上五帝火神祝融祭祀族的护送下从昆仑山一路向东传递来到世界最古老的土地落户。但是,最后在三千六百年前它又被人为地失落了。

今天的中华文明星星之火,它将怎样再次燎原?轻轻的一瞥也会惊鸿奋飞: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密码内容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点。

”——密码的附件。

六启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象形字“危”字,从厃从卪,厃象形一个人跪在悬崖上探出半身向外张望或享受美好风光,字进一步加重这种“半里半外”的潜藏危险态势。“危”字在这里用来表示人们高高在上对已经临近危险而不知。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这种已经临近的危险是什么呢?如果好好想想,今天的感悟可能会比远古时期更深。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仅仅出现了十多万年时间,已经把地球糟蹋的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正在把自己推向不归路?我们无限制享受物质的同时,大危已近!

“道”、“精”、“一”,这三个概念是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是宇宙中所有最高智慧生命、包括宇宙坍缩阶段与我们相反的最高智慧生命的文明核心。这组密码,这个核心,不管是在宇宙之内还是宇宙之外,都具有惟一性。

“允执厥中”中的“允”字。三千年前《时迈》这样说:“允王维后”——昊天允许武王伐纣并执掌政权。“……允王保之”——昊天应允武王请求允许周武王按次序封赏。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允”字,是上一辈对下一辈或者上级对下级的允许之意。尧舜禹禅位时(姑且这样认为),把“道”、“精”、“一”传递给接班人,允许接班人执“道”、“精”、“一”而来管理社会了。

如果我们了解了宇宙诞生前密码中的内容,就会发现密码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道(密码)难以用语言来建立理论的现象,这种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以“道微”为特征的现象,其特点是难以“循名究理”只能“循法执度”,所以这个阶段“道心惟微”。而今天伴随对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破译,我们就要进入与前面完全相反的以哲学语言和科学方法对道(密码)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道明”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火种中的“中”字,就是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连接点。“厥”字在这里使用的最为简练,它把需要用数十个文字才能表达清楚的一个事物变化的完整过程,仅用一个“厥”字就完成了。《黄帝内经》中,“厥”字表示经络前一阶段运行到这里结束而开启下一相反阶段的运行,所以“厥”是一种承上启下但是方向相反的转向连接,而且,这种转向连接具有必然性,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组成了事物的整体。《论语》2·17或2·18句,两个“厥”字,几乎所有的译者都把它翻译错了。后人受此错误影响很大,因而很少有人理解“允执厥中”“厥”字的真正含义。《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句,表示了二者之间的必然性。尧舜禹心传中的“厥中”之意,就是表示等待“道微”难以建立理论阶段的过去和必然会随之而来的与之相反的可以建立理论的“道明”阶段的到来,一个“厥”字贯穿全文。尧舜禹心传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完成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最大预言。

当我们拥有了这些知识,伴随破译宇宙诞生前密码,在“厥中”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深入到深藏了宇宙诞生前密码、传承了中华文明火种、沉淀了尧舜禹心传的《道德经》中,能够获得怎样的收获?

七启示

概要介绍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宇宙诞生前密码由哲学、科学、信息储存三大范畴组成。

宇宙诞生前密码科学部分中的科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未来的科学,所有学科都可以与它产生关联,摆在我们面前无数的想象不到和由这些想象不到而引起的种种惊讶,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解读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获取其中的信息,不用说一个神农连山氏,就是成千上万个神农连山氏工作成千上万年,也啃不下这个密码的一个小角角,而从中抽出的信息地球上根本没有地方存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中抽取什么样的信息。

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诞生前的密码来源于至少五万年前后和一万八千年前两次地外文明在昆仑山为地球人的传递。理论上存在着更早的传递和期间更多次数传递的可能。

由于宇宙诞生前密码可以释放出生命成因的理论与信息,而中华文明中一向认为中华民族起源于昆仑山,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找到我们这种在地球上仅仅才出现十多万年人类起源的线索,而《山海经》中早就记录下了这些我们不敢相信的史实,现在我们可以从宇宙诞生前密码中获得女娲造人的理论支持了。

远古中华文明不同时期,宇宙诞生前密码存在着诸如道、朴、璞、中、大、小、上、帝、上帝等代名称。

宇宙诞生前密码在我们地球人类文化中存在着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符号表达方式、色谱表达方式、触觉表达方式、味觉表达方式、听觉表达方式等等。

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它的核心是这组宇宙诞生前密码所有的三部分组成之和。

与中华文明同心圆的古象雄文明,宇宙诞生前密码用“卐”字来表示,叫做雍仲。后来有人也翻译做“世界轴心”,而密码的附件被翻译做“时间之轴”。虽然从残存的资料中看到古象雄文明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传承是从一万八千年前的第二次开始,但是对传递过程记录的十分详细,今天看来犹如在写一篇通讯,文章的要素一个都不少。

印度次大陆文明中,我们看到“湿婆之眼”非常接近这组密码。

而腓尼基文明隐含的光辉,原来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美誉为“拼音文字之母”的腓尼基文字字母,原来是宇宙诞生前密码在地球的某种符号表达式。

神农连山氏水平不高,揭开的仅仅是宇宙诞生前密码冰山的一角:

宇宙诞生前密码是一个动态的宇宙模型。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中,它被叫作“道”。

宇宙诞生前密码又是一个逻辑展开系统,逻辑的递进与递进的逻辑来自于一种终极的哲学认识系统。逻辑逆释放到达最后的那个点,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中,它被叫做“精”,也叫做“无为”。

宇宙诞生前密码还是一个关于宇宙关于生命信息的承载系统,这里的信息之多,不能用计算机的信息与之相比,多到永远没有止境,这些信息通过逻辑释放,通过哲学二次思维转换、哲学三次思维转换而导出。在这奇特的“宇宙信息档案馆”里,陈列着包括你我在内所有智慧生命的信息。,

宇宙诞生前密码附带一个附件,这个附件标识出我们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的“宇宙第五种力”在动态宇宙所有时空中的梯次分布,按照这种分布,我们才能把这种力检测出来,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第五种力、量子力学、意识三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附件还标识出“宇宙第五种力”在我们这个宇宙与我们感觉系统感觉不到的“另外一个”与我们耦合同体宇宙二者之间的“力的通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在远古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中,它被叫做“一”。

“一”,即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它被拟人化后,一个响亮的名字出现了,——“龙”!

“龙的传人”为全人类的担当太多了,付出太多了,太伟大了!

八启示

刚刚过去的上一个世纪,人类取得了一个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突破,这就是科学家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恒星红移现象、监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现象,在这两个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有边有沿有始有终,它是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中爆炸而来,任何物质无法通过这个奇点;宇宙大爆炸理论还推测,宇宙可能存在着爆炸与坍缩交替出现的律动性。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使我们今天的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叩开宇宙诞生前密码中那些未来科学的大门了,可以迅速从密码中获得无穷的知识和信息了。实现与来到地球的地外智慧生命进行思想交流、思维交换已不再是科幻。人们再也不用像苏东坡《游金山寺》中记录的那样与外星人不期而遇时“怅然”啊“莫识”啊和看到“非人非鬼”时的紧张了,再也不会出现像霍金或者《三体》书中想象的那样“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惊悚了,因为我们拥有了和他们相同高度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邀请外星人坐下来和我们喝一杯茶,宇宙诞生前密码中,存在着一套能够表达对宇宙对生命最高认识的肢体语言,这不仅是一种宇宙中的通用语言,而且还是宇宙诞生前的宇宙、宇宙死亡后的新宇宙中的通用语言,无限宇宙中永恒不变的通用语言。

今天刚刚过去的那一刻,我们的历史,包括我们自己,仍然处在中华文明火种所说的过去的那种“道微”阶段,而现在开始的这一刻,伴随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发现和解读,我们的一条腿,已经开始伸向未来历史 “道明”阶段的新天地。

让我们去《道德经》中畅游吧。

九启示

如果我们尊重客观,就会发现华夏大地5000年前后的时间里,竟然存在过远远高于我们今天道德水准以及人文关怀的那样一种社会关系,比如《黄帝四经》、《尚书》等文献记录的人文活动社会关怀等等,人们还没有发现,《黄帝四经》是继《山海经》之后第二本天下奇书,它所收纳的文章,前后时间跨度竟达数万年之长。《尚书》所记录的那个时代之前社会,完全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原始社会”,五千年前后的道德水准与社会的人文关怀完全在今天的我们之上,并且那个时期人们拥有部分高于我们今天的科技,比如考古所发现的五千年前从今天的甘肃到东海沿岸广袤的土地上广泛地存在着成功的开颅术,比如《黄帝内经》中那些我们今天完全不能达到的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比如凌家滩遗址为代表的某些现代数控机床都不能雕琢出来的玉器件,比如贾湖遗址中的宇宙诞生前密码符号,比如那种叫做“槎”的载人飞行器和叫做“星槎”的航天器,比如《列子》记录的调戏了周穆王嫔妃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机器人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又开始渐渐消失了。如果我们再读更多的古籍,就会发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张地图实在太狭小了。古籍中记录了更早、更早、更早的以前,华夏先人活动的区域早已东出日本,西至小亚细亚,南至南极。北越北极而到达曾经的亚特兰蒂斯海域,佚书《齐谐》甚至还记录了大西洋亚特兰蒂斯区域当时起落UFO和下潜USO的那种磅礴气势以及具体形态,这还是今天能够看到的记录,当时的实际状况,我们先人的活动区域应该大于这个范围。

十启示

学习《道德经》,与了解宇宙诞生前的密码,二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难解的结:

不学习《道德经》,甚至连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任何想象都不会产生。

可是不破译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又会对《道德经》中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任何描述都会如同以前一样视而不见。

神农连山氏这次解读与翻译《道德经》,破译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应该先从哪一方着手呢?

十一启示

自从上世纪晚些时候出土和发现了三个更早的《老子》版本后,人们普遍发现传世本与更早的三个版本一些字词上存在明显异同。神农连山氏进一步发现人们新校勘《道德经》(《老子》)中,一些字词的校勘仍然存在着特别严重的错误,这是那些校勘者不了解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缘故。这些错误的出现,在了解密码的内容前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新校勘通行本第一章使用的一个“妙”字,出土的帛书本与郭店本虽然都与它相同,但北大竹书本却使用了一个“眇”字,可是北大竹书本年代略晚,于是新校勘的版本仍然勘定选用了较早的“妙”字。妙是奥妙的意思,与“眇”字之意“细微”差别甚大,新本的此字之差,同旧本一样,完全曲解了《老子》原句的本意,开篇就把人们带向了对“道”(密码)理解的不归路;同在第一章中,原通行本使用了一个“徼”字,帛书本中使用的是“”,其它版本中甚至还出现了“侥”、“曒”,人们对这几个字的勘定无所依从,新校勘本这次选用了帛书本的“”字,算是蒙对了,但是对“”字的解释却又错误了,因为古字有时是一词多义的。如果借助宇宙诞生前密码内容的帮助勘定,这些难缠的问题就很快可以得到厘清。有的时候,并不是越早的版本就一定越正确。

十二启示

《老子》(《道德经》)一书究竟出自谁手?

《史记》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老子的年代约相隔四百年左右。

“强为我著书”——强烈要求或恳请为我著书,但是这种愿望实现了吗?

在破译了宇宙诞生前密码之后,重新对《老子》文中字句的排列、字句前后对应的逻辑关系、以及重复的语句来看,《老子》一书并非老子在具有充足时间思考的情况下写就的,如果老子校对一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而神农连山氏认为,《老子》一书是函谷关尹喜的一再求问和提问、老子口述,喜记录并最终成书的可能性最大。老子离开之后,喜编撰成书过程中,肯定发现了上述的问题,但他与后来王弼做学问的态度截然相反,从文章的布局和文字的排列上来看,喜没有擅动老子口述下来的一句一字。

十三启示

老子最后的去向。

老子最后去向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迷案。

老子最后去向的传说,大致上可以分为八类:《史记》老子出函谷而“莫知其所终”; 《后汉书》“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老子西出散关;老子赴昆仑说;老子入蜀说;老子西出流沙说;老子化胡说;老子转圈后回到栾川或洛宁说等。

神农连山氏认为老子向往并实施奔赴昆仑山计划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道(宇宙诞生前密码)最初的来源点就是昆仑山。但是,这一计划是一个老子不可能实现的计划,他的年岁已经使它没有足够的体力来实现这一计划了,神农连山氏两入昆仑,几经频死,况老子那样的岁数那样的条件?后来人们又在《甘州府志》中发现“周柱下史老子,……入于流沙,不知所终”,证明老子至少已经走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民间传说老子临洮“飞升”存在可能。“流沙”在真正昆仑山的北偏东,可以作证老子出行的方向朝向昆仑山。真正昆仑山在中国、印度、尼迫尔三国交界处中国一侧的冈底斯山脉,与佛陀出生地间隔喜马拉雅山脉相望,印度部分宗教人士一直认为我们所称的昆仑山就是他们膜拜的须弥山,山脚下现在尚留存传说中的佛陀足印。后来法显、三藏赴印度的前半程大部分道路也是老子所走的这条道路。

今见网络《昆仑神界与老子大道》文中提到原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罗尚贤在他书中提到丝绸之路多有“浮图塔”,这里仍然是去往昆仑山的途中,这种“浮图塔”与佛教浮屠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形状呈上圆下方形,而这种形状与真正昆仑山的形状是相同的。《后汉书》“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 与此之间会不会存在某些微妙的联系?罗尚贤的这一发现值得我们注意。

                   十四启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500年前老子是道家理论的创始人,认为老子是道家理论的始祖。

这种观点太肤浅了,它误导了后来的很多人。

道家理论的源头,最晚来源于古籍记录口耳相传下来的五万年前昆仑山上人类获得的宇宙诞生前密码,而不是很晚很晚以后的老子。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不仅不是道家理论的创始人,而且甚至可以认为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基本保持了原样的道家理论集大成和传承人。老子之后,人们对道家理论的传承,不是出现了缺失,就是产生了嬗变。

学习《老子》时我们需要始终要保持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老子》一书的内容,虽然与关尹喜相处的几天里老子小情绪上来时偶尔孩子般的天真一下,全书并不是老子思想的写照、也不是老子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和总结、更不是老子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子》中的核心内容直接来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心传,直接来源于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四经·道原》,上溯到五万年前中华文明口耳相传的记录。

十五启示

《老子》八十一章中,论述“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篇章二十五章,论述“德”(对道的遵从)的篇章二十三章,道与德共论的篇章三章,老子对自己的自我描述一章,对外星人的描述一章,其它涉及广泛内容的二十八章。

神农连山氏非常尊敬、尊重两千五百年来所有耕耘在《道德经》(《老子》)书中的前辈们,没有他们的努力没有今天的结果。但是也确实自从《老子》成书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到今天,书中所有与“道”相关的字词概念,这些字词概念包括:道、无、有、玄、无为、象、帝、天地、中、谷、玄牝、上、一、道纪、朴、虚、大、母、精、众父、天地母、小等,其本意没有被注解出来过,本文将对这些文字概念逐一进行解释翻译,对王弼通行本大量的错误进行逐字逐句勘正。

学习《老子》(《道德经》),我们一定要把过去“老子著书”的这种观念改变过来。《老子》的写作背景,这种背景和所有的著书过程都不一样,《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总结,也不是老子自己对道的认识和阐述,而是老子在函谷关上应关尹喜的要求或者恳请,把自己在周朝图书档案馆任职期间所看到的中华文明核心内容进行的仓促背诵,《老子》各章句内容的排列,各章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复的语句,这些状况清晰地反映了《老子》的成书过程,是在没有足够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完成的,因而关尹子喜的提问、记录、誊写和最后成书的可能性最大。

老子在函谷关上背诵时的那一段时间的前或后,史书记载了另一位老人从周朝图书档案馆中搬运走了几大车书,之后丢下了一枚小小的火种……

在进入《老子》之前,除了提及《老子》所传承的中华文明火种之外,还要再次提及另外一部所收集文章时间跨度达万年以上的奇书——《黄帝四书》,后来人们又把这部书改名为《黄帝四经》。《老子》一书的中心内容,传承的就是这部书中最早的那一部分内容,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具备的清醒认识,而不是部分学术专家认为的“战国时期的《黄帝四经》在后来丰富了老子的思想”。虽然,《黄帝四书》所收录的一些篇章从文风和字词的使用方面来看其撰写的时代不早于春秋时期,

十六启示

神农连山氏对三个更早《老子》版本相校后发现,这三个版本加在一起也仍然不能完全做到对全部重要文字的厘清。也就是说个别情况下,某一个字词的错误三个版本包括王弼本同时存在。

因而本次对《老子》的注疏,除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墓竹简本、北大竹书本进行参考外,对某几个问字的校勘还加入了参考很早出土几乎与马王堆甲本同时代的项羽妾冢古本(傅奕本)和河上公本等进行了合校,这样提高了文字的正确率。

如果你手头有另外的《道德经》版本,结合在一起阅读更会趣味无穷。

神农连山氏本水平有限,观点为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错误在所难免。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前辈、老师和朋友们斧正为盼。

凡例

一、《道德经》全文中存在着相关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道、无、有、玄、无为、象、帝、天地、中、谷、玄牝、上、一、道纪、朴、虚、大、母、精、众父、天地母、小等二十二个特殊概念的字词,以及另的比如“德”等一些特殊概念或特指,译文中在这些字词的后面以小括号内的文字对其进行注解,同一章中如果第二次出现这些字词时则不予以重复注解。

二、译文采用对勘正后的原文直译的形式,对疑似老子漏掉的原文以方括号括出

《道德经》(《老子》)正文

        上篇

第一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四个概念:道、无、有、玄。

王弼本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勘正后原文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

名天地之始也;

有,

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

欲也?

以观其眇;

恒有,

欲也?

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呀,

【如果这样】它就不是那个永恒的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了;

名可以命名呀,

【如果这样】它就不是那个永恒的名了。

无,

叫做宇宙的开始啊;

有,

叫做万物的母亲啊。

所以那永恒都会出现的一次次的无(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

想要知道吗?

就去看它的细小深远;

那永恒都存在的一次次的有(宇宙大爆炸和大坍缩的过程)

想要知道吗?

就去看它像声音一样从中心向四周的扩散。

【有与无】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最初的最初,

一切奥妙的大门。

注疏:

,全书开宗明义,第一个字就树立了宇宙中一个亘古的概念——“道”。

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对口耳相传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五万年前,以及一万八千年前,人间出现了一个奇迹,那就是火神炎帝祝融祭祀族由昆仑山开始,沿华夏大地上的一条龙脉以世世代代口耳相的方式将宇宙另外一个更高文明为我们传送而来的宇宙诞生前密码开始中原传递。

四千多年前,也就是尧舜禹时代和尧舜禹时代之前,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就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文明火种的核心。

但是,三千六百年前,随着中原大地上传承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祝融祭祀族的被商王逐离了中原,这组密码在中原失落了。

“道”就是是已经失落的四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它是中华文明史上宇宙诞生前密码众多名称中的一个。今天我们笼统地把道理解成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的本原。

,文中所有与道具有关联关系的概念的名称,包括道的本身,都是借用生活中的其它事物名称而来的,《老子》中所有这些名称包括道、无、有、玄、无为、象、帝、天地、中、谷、玄牝、玄德、一、道纪、朴、虚、大、母、精、众父、天地母、小等。因而我们经常会被这些文字的表面搞糊涂,从而导致了以前所有注疏、解读《道德经》的版本,无一例外没有一个解释出这些普通文字所代表的原本本真的概念,所以老子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名可名也,分恒名也。

,宇宙诞生前密码,也就是道,或者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本原,在可以追溯到五万年前对它进行描述的中华文明中,密码自身的逻辑结构,在哲学上体现出 “零元论”、“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五元论”、 “八元轮”和“十元论”为系统论的哲学属性。其中“零元论”中的内容就是这里的这个“无”。一个“无”字,在我们眼前徐徐拉开了宇宙诞生前密码哲学系统论宏伟篇章的大幕,第一场演出就是用来考验我们智慧的“无”。

科学范畴,宇宙诞生前密码哲学内涵指导下的科学认识“讲述”着宇宙从“无”开始的一个宇宙动态大爆炸过程,而这种动态过程具有律动性的爆炸——坍缩的周期,因而使用了“恒”字来说明律动周期性——“故恒有”。

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刚刚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人们才开始推算宇宙大爆炸开始前那个奇点中的“空无”一切。

人类科学上获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十分重要,没有这个理论支持,不站在这个科学认识的台阶上,人们会怀疑和排斥作为中华文明火种核心的“道”。

今天我们人类对宇宙最前沿的认识,存在于五万年前的中华文明中,存在于地外智慧生命为我们传递的宇宙诞生前密码中,是对宇宙最初级的认识。

,《老子》中的哲学范畴,从这一句开始已经由“无”的“零元论”上升到“有”的“一元论”了。今天宇宙大爆炸理论认识到,宇宙大爆炸开始时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有”体现了宇宙大爆炸从奇点开始爆炸直至再次坍缩的所有一切。“零元论”与“一元论”的组合,本句话与上句的对立,得到了第一个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对立统一规律,产生了辩证法,完成了对“二元论”的建立。

故恒无,欲也? 由于人们对本句之前的一句不能充分理解,对本句之后的一句更是错误理解,因而所有版本,包括帛书的整理者,对本句的断句均出现了错误,而把本句整理为“故常无欲”或“故恒无欲”四字,帛书句后多一个“也”字,断句的错误,而把此句引向了“所以永远没有欲望”这样的理解。     

,通行本和其它众多版本,包括郭店本甚至帛书本,所使用的都是“妙”字,只有北大竹书本使用了“”字,“”字是细微的意思,在这里形容宇宙大爆炸奇点的细小深远。本句连同下句,与第五章“橐龠”和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四个方面共同对宇宙大爆炸的描述,把宇宙爆炸——坍缩的过程描述的惟妙惟肖。

恒有,永远如期而至的一次次宇宙大爆炸的律动性,参见第六章的“不死”。

,各个版本对这个字使用的非常混乱,通行本使用的是一个“徼”字,别的版本甚至使用了“侥”、“曒”字,帛书本使用的是“”字。

”字字意中有一种形容“像声音一样从一个点向四周扩散”的样态。不同版本所使用的几个字,究竟孰对孰错?这只有借助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来对其进行甄别,噭字的使用当属正确,帛书本和其它所有版本的异同之处,在噭字之前它还保存下来了了用以提示后面动词词性的“所”字,这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判定应该使用噭字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玄,象形字“玄”字之意,是下面一圈套一圈两个不可解之环通道上面的天(宇宙)外,最初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天下许多不可解之谜来自宇宙之外。

本章字数不多,但是错误的重要文字不少,错误的理解更多,加上关键语句断句的错误,使它成为了全书中人们理解错误最多的一章,这使所有的人们在刚刚进入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人类文明的最神秘之处要去出触碰那个地外智慧生命为我们传递的宇宙诞生前密码时,就被一只无形的大手阻拦,出现了历史上奇特的“视而不见”的两千五百年。真实的话就摆在那里,然后就是主观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传世本”、“通行本”的《道德经》。

也许,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思维屏障。但是,上世纪晚些时候人类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第一次在科学方面拥有了一个特殊的工具,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看到人类文明史还没有开始以前,人类曾与地外文明交往的那冰山一角。

是时候了,需要以考古的成果为依据,需要以破解的宇宙诞生前密码为参考,对《道德经》(《老子》)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厘清,并重新翻译《道德经》。

第二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无为。

王弼本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为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勘正后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

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辞、

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的存在,

那么丑也就存在于它的面前了;

都知道善,

那么恶也就存在于它的面前了。

有、无之互生啊,

难、易之相成啊,

长、短之相形啊,

高、下之覆盖啊,

音、声之相和啊,

前、后之不离啊,

【事物辨证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存在呀!

所以圣人站在无为(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来看待问题,

行不言(难以述说的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理论)的教导,

万物才会按照本性生发而不灭绝、

自然成长而不侵害它物啊。

成功而不居功自傲啊。

那么唯有不居功自傲,

才能够不离开这个集体。

注疏:

    《老子》的哲学范畴,第一章由“零元论”、“一元论”进入“二元论”后后,本章进一步以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对“二元论”的追认。

无为,这是道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人们争论最多的概念,一个几千年了人们从来没有理解过的概念。这个概念如果搞不清楚,那么绝对无从理解和了解远古中华文明

一些人认为“无为”是无作为或不作为,一些人认为 “无为”是为了更大的作为,但是显然“无为”字面上又没有这种含义,“无为”就近是什么呢?

中华文明中“无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即便用今天的语言也难以表达出来。所以,如同“道”的概念一样,古代借用了“无为”的两个字来表达那个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四十八章中的一段描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通常人们这样理解:“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少之又少,以此来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办的了”。这种解释对不对呢?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归纳推理的过程。

而道,即宇宙诞生前密码对事物的认知,至少历经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爆炸——坍缩的律动过程,它早已完成了对事物的归纳和总结,因而利用它来对事物的认知刚好和我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相反,它是一种高级别由少到多的演绎推理过程。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去看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为道日损”——道中的内容越来越少,“损之又损”——少之又少,最后到达了“无为”,而到了“无为”反过来可以演绎出天下“为学日益”的万事万物。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无为”就是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啊!它就是中华文明火种核心三大要素之一的“精”啊!

《黄帝四书·道原》这样诉说:“无为其素也……”。意为“无为”是“道”(宇宙诞生前密码)最初没有加工过的本体,

“无为”的哲学范畴属于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一元论,它是宇宙开始大爆炸前由“无”转为“一”的那个“一”,我们经常听到而又不明其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

第三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其它”部分,它是治国策略中对二元论辩证对立的具体运用,降低矛盾的一方,矛盾的另一方也随之降低。

王弼本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勘正后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也,

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财货,

使民不争;

不珍贵难得的物品,

使民不变成盗贼;

不彰显贪心的欲念,

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

使民心胸开阔、

生活安饱、

减弱欲望、

强健体魄。

常使民不生机诈和贪欲啊,

使那些聪明机诈损人利己之人不敢行动啊,

仅仅就是(他们)不敢行动了,

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注疏:

知,古时包括知道、知识、智慧、甚至包括衍生出来的心机、狡诈、损人利己、奇技淫巧等在内的多义词,需根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象、帝。

王弼本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勘正后原文:

道,

盅,

而用之有。

弗盈也。

渊呵!

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呵!

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

象帝之先。

译文: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像中空的器皿,

而用的时候它的里面却有物存在。

【它】不会盈满外溢。

深邃啊!

就像万物的宗主。

锉掉万物的锋锐,

解开万物的纷繁,

柔和万物的光芒,

穿过万物的烟云【而去看它】,

看不到啊!

但又好像存在着什么!

我不知它(人类科学仍然未知的宇宙第五种力)是谁产生的,

时空上处在帝(道具有能动性时的称呼)的前面。

注疏:

老子开始了对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的精彩描述,如果我们想知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究竟是怎样的,那么就在这里开始上第一课吧!

本章编者引入了现代科学未知的宇宙诞生前密码中的“宇宙第五种力”, (详见拙文《破译宇宙诞生前密码》。

盅,这个字所有版本包括帛书本使用的都是“冲”字,几乎和帛书《道德经》同时代的古本傅奕本《道德经》使用的是“盅”字,在了解了宇宙诞生前密码或我们可以知道“盅”字的使用是对的,傅奕本为我们留下了道学理论最真贵的记录。

“盅”是中空的器皿,比如“酒盅”。

受“冲”字错误的影响,道学最根本的“盅虚”名称,就改变成为了“冲虚”,比如《冲须经》。

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本句所有版本,包括帛书整理本都存在着严重的断句错误和字词错误。“盅”字上面已提到。本句中的“有”字根据帛书乙本而选用,甲本此字残缺。王弼本以“或”字取代了“有”字,疑他根据后面理解的“似或存”而改,小王弼注解《道德经》时,经常随意而主观地、不加说明地修改删加字、词甚至改整句,王弼的这种“智”,给后人学习《道德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两千多年来人们完全不能理解《道德经》的主旨,王弼的这种注经态度决不可取。

虽然帛书乙本使用的是“有”字,甲本此字残缺,帛书整理者仍把“有”字置换成了“又”字,大家学习时注意区分。

,数学中“象限”之意,这里特指有形的宇宙时空。

宇宙大爆炸理论改变了我们过去对宇宙那种无边无沿无始无终的认识,推导出我们的这个宇宙有边有沿,有始有终,可参见第二十一章“中有象呵、”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

 ,“道”(宇宙诞生前密码)注入能动性后的一个称谓。所以“道”,它在宇宙中处于“帝”的前面。 “道”(宇宙诞生前密码)注入能动性后变成了“帝”。中华文明中最初的“帝”,与很晚以后外来文化翻译时所借用的“帝”,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第五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天地、中。

王弼本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勘正后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与

虚而不

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

不若守于中

译文:

 宇宙没有偏爱,

任万物像祭祀时使用的草扎起来的狗(被造和完成任务使命后自然毁弃);

圣人没有偏爱,

任百姓像祭祀时使用的草扎起来的狗(被造和完成人生使命后自然老去死亡)。

宇宙中的广大空间,

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

拉开时【里面】不会穷竭,

推动时【里面】饱满愈出

想再多听一点【有关宇宙的描述】没了,

不若还是回守到中(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称)

注疏:

天地,2100年前《淮南子原道训》出现“宇宙”一词以前,“天地”也指宇宙。

,偏爱。它来自于主观。

橐龠,过去灶台或冶炼用的风箱。

,古代相关道的文献中,“中”字有时也用来代表“道”。

第六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谷、玄牝。

王弼本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勘正后原文:

谷,

神,

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

用之不尽。

译文  

(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中空的奇点)

神奇啊,

每每如期而至。

【这个奇点】叫做最初的母体。

最初母体的产门,

叫做宇宙的根。

【她诞出】绵绵的【宇宙第五种力】啊,它好像真的存在!

【这种力】用之不尽。

注疏:

对于本章的了解,必须建立在破译了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基础之上。

, 帛书本错做作成为了“浴”,有人认为“浴”字是一个假借字,其实当时的“谷”字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倒是其它很多版本中的“谷”字使用的是正确的。

本句用山谷的空旷来形容宇宙大爆炸前空无一物的奇点。

不死,用来形容宇宙律动性,宇宙每次完成爆炸——坍缩后,同样的奇点都会再次如期而至。

谷,神,不死,所有版本这句话又出现了断句错误。

玄牝,“牝”原指鸟兽的雌性。“玄牝”特指最初的母体。

绵绵呵,其若存,用“若存”来形容连续的绵绵的宇宙第五种力,表示这种力既看不见又好像存在并且不间断。

,全章最后一个字“尽”字。很多版本用的是“勤”字,帛书甲乙本均用“堇”字,古时勤、堇、尽通用。

第七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勘正后原文:

天长,

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与?

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

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的原因,

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啊,

所以能够长生。

因而圣人把自己退到后面反而能占先机,

把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够身存,

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反而能成其私。

第八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上。

王弼本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勘正后原文:

上,

善,

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译文: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臻善,

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平静,

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就接近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那种特性了。

居住需要讲风水,

心胸需要豁达宽,

给予需要讲信用,

为政需要言必行,

办事需要行必果,

行动需要切时令。

那么唯有不争,

所以没有忧患。

注疏:

,远古中华文明中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一个别称。

有静,帛书甲本为“有静”,帛书乙本和北大竹书本为“有争”,王弼本和后来很多版本为“不争,通观全文,这里表达的是水的安静之意,所以帛书甲本“有静”当为正确。

第九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勘正后原文:

而盈之,

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室,

莫之能守也;

富贵而骄,

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译文: 

击打装满东西【的口袋】,

不若停止下来吧;

【口袋里】装入了尖锐的物品,

不可以长久保持呀;

金玉满堂,

是守不住的啊;

富贵而骄,

自遗留祸患啊;

达到人生巅峰之后就要身退了,

这是天的道理呀。

第十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勘正后原文

载营魄抱一,

能毋离乎

抟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毋有疵乎

爱民活国,

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

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以知乎

生之,

畜之。

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也,

是谓玄德。

译文:  

承载着形体和魂魄合二为一的生命体,

【最终形体和魂魄】能不分开吗?

将元气聚而归拢,

能回到婴儿的状态吗?

清洗即便是刚刚造出的镜子,

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而把国家治理的生机勃勃,

能不以智慧吗?

天门从开启到关闭(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能没有雌体【向外生产】吗?

明理调达,

能没有知识吗?

生长万物,

养育万物。

让它自然生而不去占有它,

让它自然长而不去主宰它,

这叫做最初的德。

注疏:

,中医理论中,“营卫”一词代表人的“实”的一面,也就是人的实体身体,“魂魄”代表了人身体的“虚”的一面,二者一旦分开,生命也就终结。,

能无雌乎,句中的“无”字,北大竹书本、帛书乙本甚至傅奕本、河上公本均使用的是“为”字,郭店本无此章,帛书甲本此字残缺。王弼本使用的是“无”字。观文中前后语句此位置之字皆为否定之字,因而这里选用了王弼本使用的文字未勘为帛书本之字,特此备忘。

第十一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勘正后原文

卅辐同一毂,

当其无有,

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

当其无有,

殖器之用也。

凿户牖,

当其无有,

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上,

车毂的中间是空的,

但对车却是有用的呀。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

器皿中是空的,

有储物的作用呀。

房屋开窗户,

窗户是空的,

对房屋有用处呀。

所以“有”是以它的利益,

“无”是以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勘正后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 

五色使人目盲,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互伤。

五味使人的口味刺激,

五音使人的耳朵聋聩。

所以圣人的治理呀,

提倡安饱而不过分追求物欲声色,

所以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勘正后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也,

及吾无身,

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

若可以托天下矣。

爱以身为天下,

女可以寄天下矣。

译文:

 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重视大患如同身体。

什么叫做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受宠乃处在下方啊,

得到恩宠就会感到惊慌失措,

失去恩宠也会感到惊慌失措,

这就叫做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如同身体?

我们所以有大患的原因,

是因为我们有自己这个身体,

如果我们没了这个身体,

还会有什么忧患?

因而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做事,

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了。

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做事,

你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了。

第十四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本章在老子全文中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描述了中华文明火种核心三大要素之一的“一”的形态,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一”、“道纪”。

王弼本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勘正后原文:

视之而弗见,

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

名之曰希;

之而弗得,

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

故裙而为一。

一者,

其上不谬

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隋而不见其后,

迎而不见其首。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译文:  

视它而不见,

给予命名叫做微;

听它而不闻,

给予命名叫做希;

摸它而不着,

给予命名叫做夷。

这三个例子不可说出究竟,

所以归纳到一起【来说】。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这个东西,

它的上面不乱,

它的下面不少,

寻啊寻啊找不到合适它的名字,

(沿宇宙诞生前密码附件)反方向下去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

见不到物体的形象,

这叫做惚恍。

垂落到它的下面看不见它的后面,

迎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前面。

用古时的这个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及其附件

可以驾驭今天的事物,

也可穷尽过去的一切,

这叫做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纪”

注疏:

,是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远古中华文明中,“一”是中华文明火种三大核心内容之一,是尧舜禹时代只有君王才可执有而用来定天下的最高“法器”。就像老子本章最后所说的三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它的作用之大,我们今天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老子在向喜背诵这一部分内容时,忘却了一部分内容,于是在后面的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九章进行了补充,

也许,我们对本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九章这三章进行透彻了解之后,才能对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产生具象的概念。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十分重要,只有它才能够把密码中的哲学理论转变为科学方法,只有它才能够让我们把人类科学未知的宇宙第五种力进行科学实验。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在远古中华文明还有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龙!  二十一世纪将是龙的传人走向历史舞台的世纪。

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连山》与《周易》在《老子》中轻轻地做了一次拥抱。

第十五章

本章是对外星人的描述,非常重要的概念“朴”。

王弼本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容,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能蔽不新成。

勘正后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达,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舆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浑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

徐清

安以动之,

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运用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人地外智慧生命

【他】微妙玄达,

深不可识。

正是因为不可识,

所以才勉强来为他形容。

这样说的:

就像即便冬天涉渡平静的水面啊也要时刻保持着乘具的平稳,

就像警觉戒惕啊时刻要防备着四邻的攻击,

就像拘谨严肃的客人啊在做宾客,

就像涣然融化的冰啊那样悄无声息,

就像看不到的植物生长点那样啊隐没不见,

就像混沌浊水啊而难以澈明,

就像大山的空谷啊空荡无物。

使混浊安静下来,

慢慢清亮,

使安静产生新的生机,

渐渐蓬勃。

保持这种做法的人做事不盈满,

正因为不盈满,

才能够隐遁而不成【不为人们眼中的目标】。

第十六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非常重要的概念“虚”。

王弼本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勘正后原文:

致虚极也,

守静笃也。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

曰静。

静,

是谓复命。

复命,

常也。

知常,

明也。

不知常,

妄,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译文:

到达至极的那个虚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啊,

守住那个静啊,

然后万物并作开始了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我以【这个爆炸状态下的宇宙】观察宇宙大坍缩的过程啊。

那么一切的一切,

各自又回归到了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奇点,

这个时候叫做静。

静,

叫做回复使命。

回复使命,

这是【宇宙律动性的】一个常态。

了解了【宇宙律动性的】常态,

就一切都明了了啊。

不了解【宇宙律动性的】常态,

就会胡乱狂悖,

以胡乱狂悖的心态去作为就会带来凶险。

了解【宇宙律动性的】常态就会包容,

包容就会利他,

利他就会成为君王,

君王乃遵从天意,

天意乃遵从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道乃是永恒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终身没有危殆。

注疏:

 ,远古时泛指宇宙。

本章的视角,站在了宇宙之外,不仅看到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大爆炸状态下的宇宙,而且看到了大坍缩状态下的宇宙。普天之下,还有什么样的视角能够超越于此?

第十七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重要的概念“大”。

王弼本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勘正后原文:

  大上,

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母之。

信不足,

安有不信?

悠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

而百姓谓我自然。

译文: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另一个名称)在上面,

下面知道的人是有的,

然后亲誉它,

然后敬畏它,

然后从它那里吸取营养。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不足为信,

哪里会不足为信?

悠远啊这可是贵言呀!

成功了完成事业了,

而百姓说我这是自然而然的。

注疏:

《老子》、《道原》等文献中,“大”同“道”的概念是一样的,都是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一个代称。第二十五章对道的解释,说“道”这个东西“我强为之名,曰大”。

帛书本、郭店本,北大竹书本使用的都是“大上”,而王弼本王弼和以后的各版本把这里的“大”字改为了“太”字,受此影响,包括对《黄帝四书》的注解,后来所有相关文献的注解者,都把“大”字整理和改变成了“太”字。读者阅读时注意鉴别。

,帛书甲、乙本,北大竹书均使用的是“母”字,郭店本、王弼本和以后的很多版本,则将“母”字而改为“侮”字。“母”和“道”一样,宇宙诞生前密码许多名称中的一个。

第十八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勘正后原文:

故大道废,

安有仁义?

智慧弗出,

安有大伪?

六亲不和,

安有孝慈?

国家昏乱,

安有贞臣?

译文:

 所以大道废弃了,

哪里有仁义?

知慧不出,

哪里有大的虚假?

六亲不和,

哪里有孝慈?

国家昏乱,

哪里有贞洁的臣子?

注疏| :

仁义一词的词义,与我们现在把它泛泛理解成“好”不同,作为统治阶级所讲的“仁义”,衍生成为“偏爱和偏美好”之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与客观性的道是偏离的。它是崇尚自然的老子思想的对立面。参见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下一章的“绝仁弃义”。

智慧弗出句,除了帛书本外,所有版本都使用的是智慧出句。通观全文,它所对应的其它三句都是否定句,而智慧出则是肯定句,疑为错误。

第十九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勘正后原文:

绝声弃智,

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而寡欲

译文:

杜绝雄辩抛弃心机,

百姓就会得到利益百倍;

杜绝偏爱抛弃主观,

百姓就能回归孝慈;

杜绝机巧抛弃利欲,

盗贼就没有了。

这三句话之意,

以文字来表达不能尽意,

所以将它有所归属:

见素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的那个点,中华文明火种核心中“精”的另外一个名称抱朴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另外一个名称,与 “道”同意

减少自私的心态而减少不当的欲望。

注疏:

  绝声弃智句,其中的“声”字,除了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本之外,其它所有版本均使用“圣”字。郭店楚墓竹简本本句有很大不同,为“绝知弃辩”。帛书虽然甲乙两本均是“绝声”,但整理者仍然把“声”字改为“圣”字。结合全文之意,参考郭店本的“辩”字,这里选用了帛书本原本的“声”字。

,《黄帝四书》明白地告诉我们 “无为其素也”, “素”表示没有被粉饰过最原本的那个“无为”,在这里就是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的那个点,与“精”相同。

,原本植物根部的生长点。这里“朴”与“道”一样,都是被借用而来的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代名词。

第二十章

本章下半阙是老子的自我描述,重要概念“母”。

王弼本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恍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大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其若海,膠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勘正后原文:

绝学无忧。

唯与呵,

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

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

亦不可以不畏人,

恍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于大牢,

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

如婴儿未咳。

呵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我愚人之心也

湷湷呵。

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呵,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呵。

呵其若海,

恍呵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门元以鄙。

吾欲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译文:

不去学【那些混世伎俩】则无忧虑。

唯诺与呵斥,

它们相差几何?

喜欢与厌恶,

它们相去和若?

百姓所畏惧【的君主】,

同样也不可以不畏惧百姓。

道理之深啊仿佛还没有说到尽头啊!

众人熙熙攘攘,

就好像正在享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

然后【如同】春天登台【春游】。

我淡泊啊很多想法还没有出现,

如同婴儿还不会笑。

【我】独疲惫啊好像没有地方可归。

众人皆精力有余。

我这个淳朴人的心啊,

就像深水中的木桩看不见。

俗人是那样的明白,

我独若昏啊,

俗人是那样的明辨。

我独闷沉啊。

忽然啊【这颗心】好似大海,

恍然啊【这颗心】精进无止。

众人皆有学习的一贯来源,

我独创门派开始于荒郊野外。

我想要独异于他它人,

而贵在食母(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注疏:

绝学”,应该是指下一句的“唯”与“呵”。

后人一直感叹有关老子的消息实在太少了,一直不知道老子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章老子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对自己进行了自述,把一个古代真正知识分子的形象描述的活灵活现,这何止是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当代真正的学者,哪一个不像老子他老人家?老子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学者的形象,而且还为我们树立了大彻大悟的风范。与老子同时代佛陀菩提树下的悟道,是不是也是这种“忽然”与“恍然”呢?

绝学无忧,这四个字放在全文之首看起来非常突兀,这也是一些人诟病老子愚民思想的证据之一。但是我们读了最后一部分后会有所感悟,老子篇首所说的“学”,是不是特指片尾的“众人皆有以”即众人从别人那里学习世俗知识的这种“学”?

母,参见第十七章“母之”、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这里的“母”字,文中特指“道”。是宇宙诞生前的密码多个名称中的一个。而老子的“学”则来自这个“母”。

第二十一章

本章“道”、“德”共论。十分重要的概念“精”、“众父”。

王弼本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勘正后原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物,

惟恍惟忽。

忽呵呵,

中有象呵,

呵忽呵,

中有物呵;

窈呵冥呵,

其中有精呵。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

以此。

译文: 

大德者的模样,

唯有跟从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道的物(密码的附件)

唯独它可以瞬间【被我们知晓】,

很快很快呀,

【就可看到】它里面有时空啊,

很快很快呀

【就可看到】它里面的物宇宙第五种力啊;

微妙深远啊,

其中有精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那个点也即中华文明核心三要素之一啊。

这个精甚真。

它的中间有(被标明的宇宙第五种力)守信出现。

自今及古,

这种说法没有离去,

这种(守信出现)的说法是用来顺应众父宇宙第五种力的。

我怎样知道众父的那种状态呢?

以此。

注疏:

这一章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文明火种中有关宇宙诞生前密码的所有内容。如同我们对第一章、第六章等章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宇宙诞生前密码,则不可能了解《道德的》中心内容,这一章节同第一章、第六章一样,在成书之时就成为了无人能解解的“死结” 和“天书”。

孔德, “孔”“ 大”之意,比如“孔武”。“孔德”即大德。人们此前一直纠结于究竟什么是“德”,殊不知第十章的“玄德”与本章的“孔德”,早已把《道德经》的“德”规范的十分清楚了

之别,以前一些版本使用的是“惟恍惟惚”比如王弼本,一些版本使用的是“唯恍唯忽”比如河上公本。但是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版本,人们都把它理解成为了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之意,帛书本使用的是字, “忽”有“忽然”之意,与“恍”结合使用表达“很快”或“瞬间”之意,这与通常人们理解的“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是完全不同的。

道之为物 句与 道之物 句的变化与区别,本句是全章的中心。这个概念搞不清楚我们就会被阻挡在对道(即宇宙诞生前密码)完整认识的大门之外,

自从《老子》(《道德经》)在人世间开始流传,一直到上世纪下半叶帛书《老子》出土,两千多年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版本使用的都是道之为物句,而帛书《老子》出土后人们才发现此句是道之物句,进一步查证,后来的北大竹书本使用的也是道之物句,郭店竹简缺失此章。道之为物,是“道作为这个物”的意思,是道的本身,而道之物则是从属于道的另外之外,一个是道的主体,一个是道的客体,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老子》全书论述的道之物篇章,也就是讲述宇宙诞生前密码附件的篇章,除了本章之外,还有第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九章。

其中有精,这里怀疑语句的结构错误或是老子粗细背诵时出现小小错误,本句严格来说与“道之物”是并列的,讲的是在道(宇宙诞生前密码)包括中的两个“物”,——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和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精”就是那个点。

众父一词借助其它文献难以难以考究。“众”是“多”的意思,那么“父”又是什么呢?

宇宙诞生前密码附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标明宇宙第五种力在宇宙中的梯次分布状况,在这个前提下,“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我怎样知道“众父”自然而然的状况?回答只有以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因而我们可以判断出,“父”之所指,就是宇宙诞生前密码标识的宇宙第五种力,这种力由十个基本单元组成,因而可以冠以“众”字来形容。所以“众父”特指“其中有物”的“物”,这是我们现代科学尚未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宇宙第五种力”,这种力就是宇宙的本体或本原,它应该就是宇宙最基本的组成。

第二十二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曲则全, 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勘正后原文

曲则全,

枉则正;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

以为天下牧。

不自示故章,

不自见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

诚全归之。

译文 :

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

承受枉屈才能刚正不阿;

把姿态放低才能充盈,

懂得守护过去才能够有所革新;

少取则能真得,

贪多则易迷惑。

所以圣人执一(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

以此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我显示反能彰显,

不自以为是反能明达,

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显功,

不自我矜持反而能长久。

正因为不争,

所以没有人能够达到与他相争的能力。

古人所说“曲全”的这几句话呀!

真诚地归于它。

注疏: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其中的“一”,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中华文明火种核心的三大要素之一,尧舜禹心传“惟精惟一”的“一”。

第二十三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着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也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也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也乐德之。信不足,焉有不信沿焉。

勘正后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

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

天地而弗能久,

又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

道也得之,

同于失者,

道也失之。

译文: 

难以听到的语言中总结了自然而然的道理:

狂风刮不了一天,

暴雨下不了一日。

谁造成这种情况的呢?

天地尚不能使这些现象长久下去,

又何况于人呢?

所以处理事物时有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人同于道,

有德(遵从道)的人同于德,

失去【道与德】的人同于失去一切。

同于德的人,

道也得到了他,

同于失去了道与德的人,

道也失去他。

 注疏:

希言,第十四章:“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希言这里形容难以听到的话。

第二十四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不处。

勘正后原文:

炊者不立,

自示者不彰,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译文:

【低矮灶台前长时间】做饭的人不能直立,

自我显示的人最终不能彰显,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达,

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有功,

自我矜持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对于道(宇宙诞生前密码)而言,

叫做作背着过剩的余粮和赘物去远行,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或都讨厌它,

所以要去做事的人不要居有这样的品行。

注疏: 

    炊者,帛书本为“炊者”,其它版本多为“企者”或“跂者”。古代的灶台和今天的灶台不一样,古代灶台砖砌泥筑,它的高度是比较低的,因而不能直立做饭,所以“炊者不立”。

物,见二十一章等。

第二十五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重要的概念“大”、“天地母”。

王弼本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勘正后原文: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

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译文:

有物浑然而成,

先宇宙生,

寂静啊空寥啊,

独立而不改变,

可以为宇宙之母。

我还没有知道它的名呀,

它的字号叫做“道”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我勉强为这个字号取名叫做“大” (宇宙诞生前密码众多名称中的另一个)

“大”【所标识的宇宙】正在离我们而去,

去的很远,

到达了极远的地方又会折返回来【宇宙的一次律动过程】。

道是伟大的,

天是伟大的,

地是伟大的,

君王也是伟大的。

国中有四大,

君王是其中之一啊。

人效法地,

地效法天,

天效法道,

道效法自然而然。

注疏:

有物混成句,帛书为“有物昆成”,也许表示这个 “物”来自昆仑山?这种说法也能成立,毕竟这个 “物”最早被介绍到地球人类是在昆仑山。抑或帛书这里是一个错别字?究竟是“混”还是“昆”难以判定,这里先借助王弼本的“混”字来使用,特此注明以备忘,

,我们也许需要注意一下这个“寥”字,在众多的中国文字中,形容广大辽阔的字词很多,为什么单单选中了一个带宝盖头部的“寥”字?这是不是暗示着在我们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涵盖了我们这个宇宙的更大一个宇宙?编者对这一个字的使用只是猜想而已。

  天地母,“宇宙” 一词出现之前,“天地”也指宇宙。“天地母”,产生宇宙的母体。

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寥寥几个字把宇宙爆炸——坍缩的完整律动性表现了出来,虽然我们今天的科学通过恒星红移现象的观测,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而确定了宇宙的大爆炸,但是对宇宙的大坍缩仍然处于推测之中,而这些对宇宙的根本性认识早已存在于数万年前的中华文明中,存在于宇宙诞生前的密码中了。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虽然我们今天所向往的民主制度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宇宙诞生前密码中对于怎样的人才能成为“君王”是有具体要求的,这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老子》本章中特别加入了这一段与前文不相配的文字,意义非常。

第二十六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环馆,燕处超然。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勘正后原文: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

不远其辎重。

虽有环馆,

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王,

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

静是躁动的主人。

所以圣人在一天的出行时,

不能远离他的辎重,

虽然有一个个行宫驿馆,

心中也要像燕子终要返回巢穴一样明白无误。

若何万乘的大国君王,

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去了根本,

躁动则失君位。

第二十七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钥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勘正后原文:

善行者无达迹,

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

而无弃人,

物无弃财,

是谓曳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乎大迷,

是谓妙要。

译文: 

善行者到达后没有痕迹,

善言者说话没有漏洞,

善算者计算不用筹策,

善于关闭者没有钥匙不可开呀,

善于捆缚者没有他的方法绳子解不开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

因而没有被抛弃的人,

物没有被抛弃的材料,

这是曳着明白了。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师,

不善人是善人可以凭借发挥的资啊。

不敬贵他的师,

不爱护他的资,

虽然看起来聪明呀其实是大迷糊!

这叫做非常微妙的要领。

第二十八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容,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勘正后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

为天下

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

复归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

复归于朴。

知其容守其辱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译文: 

知道它的雄健却安于雌弱就如同甘愿成为天下的沟溪。

成为天下沟溪,

永恒的德(遵从道)就不会相离。

永恒的德不相离,

就能重新回到婴儿那样最初的状态。

知道它的显赫却安于暗昧就如同甘愿成为天下的山谷。

成为天下的山谷,

永恒的德就很充足。

永恒的德很充足,

就能重新回到朴(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称)

知道它的荣耀却安于屈辱就如同甘愿成为天下的榜样。

成为天下的榜样,

永恒的德就不会出现错误。

永恒的德不会出现错误,

就能够回到宇宙起始的状态。

【此时】朴分解开来成为器( “精”与“一” )

圣人用它则成为了领导人,

那么这样而来的伟大制度不会伤害万物的本性。

 注疏:

无极,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极是中华文化道家思想对宇宙动态推进过程哲学语言的表达之一,用今天科学的语言来表达,“无极”就是宇宙诞生之前那个空无一物的奇点。

   ,即“道”,宇宙诞生前密码众多名称中的一个具象性的名称。

朴散则为器,朴即“道”,道由“精”与“一”组成。“道”、“精”和“一”,是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

器,同见第五十一章的 “器”。

夫大制无割,这样而来的制度不伤害万物的本性。这是《老子》中“德”的最终归宿,老子所说的一切,中华文明火种的所有内容,就是为了这个最终的归宿。

第二十九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勘正后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

非可为者也。

为之者败之,

执之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

去大、

去奢。

译文:

将欲取君王之位而为之,

我看他已经得不到了。

那个君王之位可是神器啊,

不是图谋者的啊。

图谋者必败,

到手了也要失去。

这件事就好像前面行走或后面跟随,

轻轻的吹或者大口的吹,

向上培土或向下堕落。【这三个例子比喻对立双方后一方不可取代前一方——编者注】

因为圣人是不会去做过分的事、

不会去做过头的事、

不会去做过分享受的事。

注疏:

或嘘或吹本句勘正文借用王弼本之句。帛书甲本中,“嘘”使用的是“热”字;帛书乙本中,则使用的是“”字。而后面的“吹”字,帛书使用的是一个“石”字旁加一个“坐”所组成的文字,其它一些版本还有其它的文字,不好确定这里究竟应该选用哪些文字,故借用了人们较为熟悉的王弼本的此句,特备忘。

本章有别于《道德经》中所有的篇章,有所特指。

第三十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勘正后原文:

以道辅佐君主,

不以兵强于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

荆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

毋以取强焉。 

果而勿骄,

果而勿矜,

果而毋伐。

果而毋得已。

居,

是谓果而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译文: 

以道(宇宙诞生前密码)辅佐君主,

不以武力强于天下,

这种事往往容易反过来。

大军所居之地,

荆棘丛生。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目的而已呀,

不宜逞强啊。

达到目的而不骄傲,

达到目的而不矜持,

达到目的而不夸耀。

达到目的是不得已的。

如果达到目的还要去再做那些事,

叫做获得结果而又再去逞强了。

事物发展到鼎盛时就要走向它的反面,

再去逞强叫做不适合道的要求。

不合道的要求就会很快停止发展。

第三十一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勘正后原文:

夫兵者,

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兵者不详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铦袭为上,

勿美也。

若美之,

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

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

而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居之也。

杀人众,

以悲哀莅之。

战胜而以丧礼处之。

译文:  

那么兵革,

不祥的东西呀,

(密码中的“精”与“一”也即中华文明火种的核心)或都讨厌它,

所以有志向的人不居有它。

君子居有的东西崇尚光明正大,

用兵则提倡阴谋诡道。

所以兵革非君子使用的器物。

兵革不祥的东西呀,

不得已时才用它,

(战争时)凶猛迅速攻其不备为上,

但也不应该美化它呀。

若美化它,

是乐杀人啊。

如果乐杀人,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呀。

所以吉事崇尚光明正大,

凶事提倡阴谋诡道。

所以偏将军处在光明正大的位置,

上将军处在阴谋诡道的位置,

言以丧礼的态度去对待战争。

杀掉的那么多的人,

要向他们默哀。

而战争胜利时要用丧礼处之。

注疏:

物,同第二十一章的“物”。

有欲者。同第二十四章句,由此二者可见老子思想不是泛泛的“灭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欲望需要去掉,积极向上的进取应该褒扬。结合前面提到的“无为”,完全不是以前错误理解“不作为”。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了,老子教导人的思想不仅不是消极的,反而更是积极的。只是积极的方法与我们通常的不顾一切的积极方式有所区别。

铦袭为上,帛书老子此句和所有的版本都不一样。帛书甲本用的是“袭”字,乙本用的是一个竖心傍加一个“龙”字,为凶猛快速之意。可见老子的军事思想被误解了两千多年。以王弼本为代表的喜多版本都是“恬淡为上”,让战争变得“恬淡”,篡改者的大脑进水不少?

虽然老子提出作战要凶猛迅速,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不能把凶猛当做美事来宣扬,只是不得已而已。如果像后人错误认识的军队要恬淡,那么军队还有何用?

文中的,依照宇宙诞生前密码衍生出来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认为,战争由“正”与“奇”两部分组成,用兵之时“正”代表正义、正直、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之意,而现实中往往仅凭借着“正”不易取胜,所以要用代表了阴谋诡道的“奇”来参与其中。

人的生理上,左手是吸纳健康有益身体因素的手,右手是排出邪毒有害健康因素的手。自然界,在我们北半球,地球偏转力是向右偏转的,冷兵器时代冲锋时向右冲锋可以借助这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地球偏转力的势能,而且速度速度越快这种势能越高。

“正”、“奇”与“左”、 “右”古代军事理论中是对应的。“正”与“左”相通,“奇”与“右”相同,

所以古代军事理论中提倡用兵则贵右上将军居右之后,还要以偏将军居左来弥补偏颇。

第三十二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勘正后原文:

道恒无名。

朴虽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俞甘露,

民莫之令,

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

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译文: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总是没有名称的。

(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称)虽然小。

而天下不敢让它称臣,

侯王如果能够守住它,

万物在侯王面前就会自动处在宾的位置。

【这如同】天地相合,

以输下甘露,

人们没有命令它,

而它自然均匀呀。

万物开始的时候上述的规则就被立名了,

这样的名称既然有了,

那么就不能去逾越它,

不去逾越它就不会有危殆。

比如道它在天下呀,

就像小缝隙的水都来汇入江海啊。

第三十三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勘正后原文:

知人者,

智也;

自知,

明也;

胜人者,

有力也;

自胜者,

强也;

知足者,

富也;

强行者,

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

久也;

死而不忘者,

寿也。

译文: 

知人的人,

是聪明的啊;

能够了解自己,

才是真正的明达啊;

战胜别人的人,

是有力量的啊;

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英雄;

知道满足的人,

富裕啊;

迎难而上的人,

有志啊;

不失去他的根本的人,

长久啊;

死而不被别人忘却的人,

才是长寿的啊。

第三十四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勘正后原文:

道,

呵,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译文:  

(宇宙诞生前密码)【所标识的的第五种力】,

广泛啊,

它可深入到一切呀。

它塑造了万物而无名啊,

万物归附它但它又不为万物的主人,

则永恒无欲呀。

可以把它叫做“小”,

万物归附它但它又不为万物之主;

可以把它叫做“大”,

因为圣人都能成大。

以它不把自己当成大呀,

所以能够成大。

第三十五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勘正后原文: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大!

乐与饵,

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

曰:

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  

拿着大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全景图,

各地的人们就来到“大”的面前来学习。

来到【 “大”的面前来学习】而【我不会】缄口:

【 “大”这个东西它】安顺、平和、伟大!

【这如同】音乐与美食,

会吸引过路的客人止步【一样】,

所以道(宇宙诞生前密码)它所出的语言,

叫做:

清淡到了无法对它进行品味的程度啊,

看见它又看不到它,

听见它又听不到它,

用上它又用不到它。

注疏:

    ,宇宙诞生前密码众多名称中的一个。

    ,宇宙诞生前密码所表达的时空。

    ,表示割断舌头,用来表示哑口不语,

    老子这里所讲的宇宙诞生前的密码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这颗星球上,有没有人能够突破老子本章最后几句描述所给我们带来的思维屏障呢?这需要时间,一万年?万亿年?神农连山氏在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那将是一次真正的涅槃。

第三十六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舆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勘正后原文:

将欲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

必固舆之;

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钳制他,

必须先要放纵他;

想要消弱他,

必须先要帮他强;

想要离去他,

必须先牢固车

要想夺取他【的东西】,

必须先要给予他;

这是很微妙的明了,

【这样做才是】柔弱胜刚强。

【这就如同】鱼不可以脱于渊【那样,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实施的特殊行动

【如同】国家的利器不可以示以它人。

第三十七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勘正后原文: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

天地将自正。

译文:

(宇宙诞生前密码)总是无名的,

侯王若能守持它,

万物将会自我化育。

自我化育后如果有了新的欲望和非为,

我将规范他以无名的朴(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称)

规范他以无名的朴,

那么将不辱【我的使命】,

不辱【使命】以宇宙最初的出发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将自我得正。

注疏, 

    ,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也是根本。见第十六章:“守静笃也”、“归根曰静”。

《道德经》(《老子》)正文

下篇

第三十八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勘正后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

上德遵从道者不标榜自己有德所以有德;

下德者处处表现自己不失德所以无德。

上德者以无为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去看待处理问题而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去看待处理问题

上仁者的作为不以主观去作为,

上义者的作为以主观去作为,

上礼者的作为没人响应,

就挽起袖子把礼强扔到【你脸上】。

所以,丧失了道宇宙诞生前密码而后是德,

丧失了德而后是仁,

丧失了仁而后是义,

丧失了义而后是礼。

那么礼这个东西,

忠信之薄,

是乱之首啊。

前面所说的这个礼,

是道的虚华啊,

愚蠢的开始啊。

因此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所以去彼而取此

注疏:

无为, 见第二章“无为”。

第三十九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不毂。此非以贱之本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勘正后原文:

昔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

地毋已宁将恐发,

神毋已灵将恐歇,

谷毋已盈将竭,

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不毂。

此其贱之本

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

珞珞若石。

译文:  

过去得到一(宇宙诞生前密码附件)者,

天得到一以变得清明,

地得到一以变得安宁,

神得到一以变得有灵,

农作物得到一以长得充盈,

侯王得到一以成为天下的“正”。

它如果失落了 ,

可以说已经清明的天恐怕将要破裂了,

已经安宁的地恐怕将要废掉了,

已经有灵的神恐怕将要消亡了,

已经充盈的农作物恐怕将要枯竭了,

已经高贵的侯王恐怕将要从高位掉落了。

所以高贵必须要以低贱为本,

高位必须要以低下为基。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

这是对低下的赞誉,

不是吗?

所以给予太多的赞誉等于没有赞誉,

所以不用像美玉的华丽,

像石块一样的坚实即可。

注疏:

,中华文明火种核心的三大要素之一,宇宙诞生前密码的附件,见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

至,最初的“至”字表示箭射到头后掉下来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失落”。

发,同“废”。

舆,同“誉”。

第四十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勘正后原文:

反也者,

道之动也;

弱也者,

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译文: 

反回来的世界(宇宙的大坍缩)

是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使动啊;

(宇宙的第五种力)这种东西,

道的具体作用啊。

宇宙中的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注疏:

 ,见第二十五章“远曰反”。

 ,以及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二章, 既难以从《道德经》经文中找到答案,也难以从其它远古文献中找到解答,需要以全文的综合内容结合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进行理解。

第四十一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勘正后原文:

上士闻道,

僅能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弗笑,

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

明道如费,

进道如退,

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闻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将近能行,

中士闻道,

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

大笑它。

不笑,

不足以为道。

所以有言建立在了那里,

这样的:

明白的道就如谬论,

精进的道好像后退,

平坦的道好似坑洼;

上德尊崇道好似山谷,

最白的颜色好像黑,

广大的德好像不足,

矫健的德好像懈怠,

品质贞坚好像涣散。

大的方形没有棱角,

大的器物最后完成,

大音无声,

大而有边沿的空间没有形状。

受到褒扬的没有名声。

那么唯有道,

善始且善成。

注疏:

,同“悖”,谬论。

第四十二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勘正后原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

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益之而损,

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

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

吾将以为学父。

译文:【本章讲述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和生命的产生——编者注】

“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生“一”宇宙诞生前密码附件及所标识的第五种力

“一”生“二”宇宙第五种力的辨证对立

 “二”生“三”地——日系统中宇宙第五种力的分布有所弥漫和纠缠

“三”生【地——日系统中的】万物。

【地——日系统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初生时的生命】正好受到这些外部的宇宙第五种力对【出生时自带场力】的作用【而形成了完整的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生命形体】。

【这样说好比】人们不喜欢“孤、寡、不”这些王公自比的称谓一样【我也不喜欢说什么恼人难解的一、二、三】。

宙第五种力或由弱而转强,

或由强而转弱这种转化是第五种力在地——日系统的特有现象,太极图是对它的一种抽象表述——编者注

所以这些前人教导我的,

我也思量着转教他人:

“强而有力像房梁一样梯次排列的宇宙第五种力不会消亡。”

我将以【此】为学习的来源。

注疏:

,正好对上,如同“中奖”的“中”之意。

,即炁,远古中华文明中对宇宙第五种力的统称。

    ,一切的来源。

读到这里神农连山氏悄悄笑了,呵呵,这个小老子好可爱,讲到这里他晕菜了!

第四十三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勘正后原文:

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

宇宙中的至柔宇宙第五种力

穿行于宇宙大爆炸开始前由的虚转实一瞬间的致密空间,

【这如同】“无有”的东西入于没有间隙的世界一样。

我是由此知道无为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理论的有益之处啊。

难以用语言说出的教导,

无为的益,

天下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啊。

注疏:

至柔、至坚、无有、无间 究竟是什么?

“至柔”、“至坚”、“无有”、“无间”这四个概念,既难以从《道德经》经文中找到答案,也难以从其它远古文献中找到解答,需要以全文的内容结合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内容进行理解。

但是,老子在本章中,下一句的无为为我们带来了提示。那么“无为”也就是宇宙最初时刻存在着的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概念特使的是宇宙处在奇点那一时刻的物质和力,这样答案就十分清晰了。

如果人类的科学达不到对宇宙新认识的高度,本章的内容是不可解的。

第四十四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勘正后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生命哪个更亲?

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

得到与失去哪个更有损害?

过分惜爱必然招致过大损失,

过多收藏必然招致很多丢失。

所以知足不会辱没,

知止不会危殆,

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勘正后原文:

大成若缺,

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

其用不窘。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赢若绌。

躁胜寒,

静胜热。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

大的成就若缺,

它的作用不受蔽藏;

大的盈满若空,

它的作用不会匮乏。

大的平直若曲,

大的巧妙若拙,

大的赢若不足。

躁动战胜寒冷,

安静降低热度,

清静可以使天下步入正道。

第四十六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原文王弼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勘正后原文: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译文: 

天下如果有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连快马也用来种田。

无道,

怀胎的母马征途生仔。

罪莫大于贪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灾患不超过贪婪。

所以知足的满足,

永恒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原文王弼本: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勘正后原文:

不出于户,

以知天下,

不窥牖,

以见天道。

其出弥远者,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弗为而成。

译文:

不出于户,

在这里知天下,

不用窥视窗外,

可以见天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那些远行到极远的人,

他的知识和信息反而极少。

所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看而明,

不去做而成功。

注疏:

弥,“满”,可引申为“到头”、“极限”之意。

其知弥少, 我们人类拥有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不及宇宙诞生前密码10的N次方分之一。不了解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北大竹书以外的所有早期版本皆为“名”字,北大竹书为“命”字。但是与它的前句“不行而知”的“知”来对应,则应该非“名”而用“明”。因而神农连山氏擅自将“名”字更正为“明”字,特此备忘。

第四十八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为学日益,闻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勘正后原文: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将欲取天下,

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

有不足以取天下矣。

译文:

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所需要要听闻的道(宇宙诞生前密码)其内容反而一天比一天减少,

越来越少,

直到达到无为(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的阶段。

无为而无不为啊!

将要想去得到天下,

永远不要滋事。

如果滋事,

就不足以得到天下了。

注疏: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少到多、逐步积累的过程,实践中总结、提炼出规律然后返回实践检验确认升华。这种过程是逻辑上归纳推理的过程。

而宇宙诞生前密码将要带给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正好与之相反,这种过程是一种至少以一个完整宇宙爆炸坍缩周期的时间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事物规律的实践、总结、提炼、检验、升华,所有认识追后归纳到一个点,这就是老子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失落的远古中华文明中,这个点被称为“精”,这个“精”就是已经没有人能够正确理解的中华文明火种核心的三大要素之一。从这个“精”开始去认识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成为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逻辑上归纳的演绎过程。《黄帝四书·道原》对此有一句精辟的描述——握少以知多。

第四十九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勘正后原文:

圣人恒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

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得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

歙歙焉,

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

圣人皆咳之。

译文:  

圣人总是虚心,

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对善良的人以善良的心对待他,

对不善良的人也以善良的心对待他,

这是德遵从道的很好体现。

对守信的人以守信态度来对待他,

对不守信的人也以守信的态度来对待他,

这样才能得到它人的信任。

圣人在人世间,

和谐啊,

为天下调和心态。

百姓都注意他们的耳目是非啊,

圣人总是轻咳一声【用来提醒他们注意】。

第五十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而动皆之死地,亦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

勘正后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

盖闻善执生者,

陆行不辟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揣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出为生入为死。

属于长寿者的占十分之三,

属于短命人的占十分之三。

而有些人奉养过度,

由此走向死亡的占十分之三。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听说善于掌握生命的人,

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老虎,

入军不会受到甲兵杀伤。

犀牛用不上它的角,

老虎用不上它的爪,

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生命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呀。

注疏:

本章理论的背后,是鲜明的量子力学——意识——宇宙第五种力三者相互关联产生的结果。

第五十一章

本章道、德共论。

原文王弼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此之谓玄德。

勘正后原文:

道生之,

而德畜之;

物刑之;

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也,

德之贵也。

夫莫之爵也,

而恒自然也。

故道生之,

畜之,

长之,

遂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弗有也,

为而弗恃也,

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译文:

(宇宙诞生前密码)生之,

而德(遵从道)蓄之;

宇宙的第五种力制约之,

而器中华文明火种的“一”与“精”成之。

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的尊啊,

德的贵啊。

没有什么爵位能够比得上它的,

而是永恒自然而然啊的。

所以道生育它们,

蓄养它们,

生长它们,

丢失它们,

停止它们,

统治它们,

养育它们,

覆盖它们,

自然生长而不占有它物啊,

自然育作而不欺凌它物啊。

自然发育而不主宰它物啊。

这就是最初的德。

注疏:

器,见第二十八章的朴散则为器。

第五十二章

本章道、德共论。

王弼本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勘正后原文: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堇。

启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棘。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毋遗身殃。

是为袭常。

译文:

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

是宇宙之母。

既然得知了其母,

就可以知后面的宇宙大爆炸。

既然得知了宇宙大爆炸,

再回到那个奇点上【以“精”去看待处理问题】,

终身就不会危殆。

塞住口舌,

关闭家门,

终身都享用不尽。

开启口舌,

卷入纷争,

连酸枣沙棘都吃不上。

洞察小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称叫做明,

守住柔宇宙第五种力叫做强,

借助宇宙第五种力的光辉,

重新认识世界,

自身不要遗留灾殃。

这是顺应了常宇宙运动的律动性

注疏: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 “棘”,这里指酸枣之类有刺植物的果实,

     ,见第三十二章:“小”来指代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见第十四章、第四十三章,人类现代科学尚未发现的宇宙第五种力。

     ,见第十六章:复命曰常“常”这里特指宇宙律动性的常态。

第五十三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勘正后原文:

使我挈有知也,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民甚好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食而资财有余,

是为盗夸!

盗夸,

非道也

译文:  

使我提挈已有的知啊,

行于平坦的大道上,

唯独践行起来十分谨慎,

大道甚是平坦,

而人们甚是喜欢懈怠。

宫殿甚是整洁,

田地甚是荒芜,

仓库甚是空虚。

穿着华丽采服,

佩戴锋利长剑,

浪费粮食且材资有余,

这是外表儒雅的强盗!

外表儒雅的强盗,

不是道(宇宙诞生前密码)啊!

第五十四章(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勘正后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有余;

修之乡,

其德乃长,

修之邦,

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

其德乃溥。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者不拔除,

善于抱持者不脱落,

子孙以祭祀不断绝。

修之身,

其德遵从道乃真,

修之家,

其德有有余,

修之乡,

其德乃长,

修之国,

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

其德乃广大。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

以此。

注疏:

此章中的德,其字义已经退衍而成为了现代意义的德。

第五十五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原文王弼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曰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勘正后原文: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弗螫,

攫鸟猛兽弗搏。

骨筋弱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会而怒,

精之至也。

终曰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译文:  

含德(遵从道)深厚的人,

就好像初生的婴儿。

蜂蝎毒蛇不伤害他,

凶鸟猛兽不搏击他。

骨弱筋柔小拳头却握的很牢固。

不知男女交合生殖器却会勃起,

这就是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那个叫“精”的东西来到了。

终日哭号而喉咙不会沙哑,

这就是宇宙第五种力和自身场能的相互作用来到了。

这种作用叫做常,

知道了常叫做明。

益养生命叫做祥瑞。

心【人的心理场】借助气(宇宙第五种力)产生了能动性叫做强,

事物发展到鼎盛则要向它的相反方向发展,

【现在就向反方向发展】叫做不合于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

不合于道就早罢休了。

第五十六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勘正后原文:

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塞其闷,

闭其门,

和其光,

同其尘,

挫其锐而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也,

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心的门户,

关闭家的大门,

调和耀眼光芒,

同他周围相混,

锉钝兵刃而解下战旗上的飘带,

这叫做最初的大同。

所以不要去亲,

也不要去疏;

不要去利,

也不要去害;

不要去贵,

也不要去贱。

所以可成为天下稀有的【人】。

第五十七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勘正后原文:

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

而邦家滋昏;

人多知,

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

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光明正大来治国,

以阴谋诡道来用兵,

以不滋事来取天下。

我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的状态呢呢?

天下多忌讳,

而民广泛贫困;

民多利器,

国家就陷入混乱;

人多机巧,

而奇物滋起;

法律刑具牢房越多,

盗贼反而更多。

所以圣人的言语,

这样说的:

我无为(以“精”的理论来对待事物)而民自我化育,

我好静(宇宙诞生前最初的状态)而民自我醇正,

我不滋事而民自然富裕,

我的目的是不贪欲而民自然返回到了朴(宇宙诞生前密码的又一个名)

第五十八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原文王弼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勘正后原文:

其政闵闵,

其民屯屯;

其政察察,

其邦缺缺。

祸,

福之所倚;

福,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

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

廉而不刺、

直而不绁、

光而不耀。

译文:

 他的政令怜恤,

他的人民就会殷实盈满;

他的政令计较,

国家的友邦就会缺失。

祸 ,

倚在福的上面;

福,

伏在祸的下面。

谁知道它们的究竟?

它们没有正确的吗?

正大光明可以转变为阴谋诡道,

善能够转变为妖。

人们【对此】的迷惑啊,

越来越顽固而且很长久了。

所以【这种情况就好比】只知道方形平直的旁边而不知道还有棱角,

只知道直的绳子而不知道绳子的弯曲捆绑作用,

只知道刺眼的强光而不知道柔和的明亮。

第五十九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勘正后原文:

治人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谓早服。

早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 

治理国家侍奉天地,

不过像农人治田一样顺应时令。

唯有像农人治田一样顺应时令,

叫做及早地服从【道】。

及早地服从【道】叫做重积德遵从道

重积德就攻无不克,

攻无不克你就不知其力量之极,

不知其力量之极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

国家有了这个力量源泉,

就可以长久,

这叫做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的方法。

注疏:

啬,“穑”的古文。

第六十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勘正后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

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也要像烹饪小鱼虾【那样轻微细致】。

以道宇宙诞生前的密码莅临天下,

那些鬼就不显神通了。

不是那些鬼不显神通啊,

是它的神通不伤人啊。

不是那些神通不伤人啊,

圣人也不伤【那些鬼】啊。

那么两不相伤,

所以德遵从道就交回来了呀。

第六十一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原文王弼本: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皆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勘正后原文:

大邦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

小邦不过欲人事人。

夫皆得其欲,

故大邦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者,

处于低地啊。

【这里是】天下生灵雌性的地方啊,

天下生灵交媾时的那个下方的位置啊。

雌性总是以静而胜雄性,

这是因为她的静啊,

所以适宜处在下方呀。

所以大国处在小国的下方,

就把小国纳近来了;

小国处在大国的下方,

则从大国那里获取想要的。

所以或处下而纳入,

或处下而获取。

所以大国不过是向把别人兼并,

小国不过是想要在这里寻求庇护。

两方面都得到各自想要的,

所以大国者处下比较划算。

第六十二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勘正后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宝也,

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卿,

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

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

不谓求以得,

有罪以免与

故为天下贵。

译文:  

宇宙诞生前的密码是万物的归宿啊,

是善人的宝物啊,

是不善人的庇荫呀。

美言可以求取,

尊行可以塑造人。

人中的不善者,

为什么要把他抛弃呢?

所以立天子,

置公卿,

虽有进奉拱璧(国之重器)先于驷马的贡品,

不如坐下来奉讲道。

古时所以尊贵道的原因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祈求以道所得,

有罪以道所豁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稀有。

第六十三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勘正后原文: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

为大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于无难。

译文: 

做无为(宇宙诞生前密码逻辑释放逆过程最后的那个点)之事,

则不会滋事,

则生活恬淡,

则大变成了小、多变成了少【纷繁事物变得简单】,

则报怨以德【深度的化解争分而至社会和谐】,

则解决难事会从它的容易之处找到突破口,

则再大的事也能从细微处入手。

天下的难事定然作于容易,

天下的大事定然作于细微。

所以圣人始终不把自己当做大,

所以能够成为他的大。

如果轻许诺言比然缺少信用,

多易的事情必然多难。

所以圣人把所有事都当做难事来对待,

所以终归不难。

第六十四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勘正后原文:

其安也,

易持也,

其未兆也,

易谋也,

其脆也,

易泮也,

其微也,

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土,

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

无执也,

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

恒于其成而败之。

故曰:

慎终若始,

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

而弗敢为。

译文 

安静尚未动荡时的局面,

容易持守,

还未出现征兆时的事物,

容易谋划,

【此时】它的脆弱,

容易被破散,

它的细微,

容易被分撒。

【这就是】防备于事件没有发生之前,

治之于事件还没有开始出现祸乱【的道理】啊。

合抱的大木,

生于细微的萌芽,

【构筑】最高的高台,

起于一筐筐的累土。

【攀登】百仞的高山,

始于足下。

【违反这些规律的事去做】为之者败之,

执之者失之。

所以圣人按照无为( “精”,其中包括了上述规律)的要求处事,

因而不败呀,

不执意把持,

所以无失呀。

【一般】人们做事,

往往快到成功的时候而败了下来。

所以说,

慎终犹若开始的那样,

则没有败事了。

所以圣人所求的不是欲望,

不贵难得的财货,

所学的是常人所不学的【道】

而背负着人们的过失,

这样才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化育,

而不敢违【道】而作。

注疏:

九层之台  之“层”字,帛书甲乙本皆为“成”字,疑为错字,这里依照通行本选用“层”字。     

第六十五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以不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勘正后原文:

故曰,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

以其智也。

故以智治邦,

邦之贼也,

以不智治邦,

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

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

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乃至大顺。

译文 :

所以说呀,

运用道(宇宙诞生前密码)的人并不是非要让民去明白道的道路,

将让敦厚来取代吧!

民之难治呀,

是因为他们的智巧心机呀。

所以用智巧心机来治国,

国之贼啊,

以不用智巧心机来治国,

国之德啊。

永远铭记这两者,

是不变的楷模。

永远不忘这个不变的楷模,

就是最初的德。

最初的德深啊、远啊,

与平常我们所知的规律刚刚相反啊。

乃达到大顺。

注疏:

,《孔子家语》:“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这里的“愚”字,是“敦厚”之意,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愚民政策”或者“愚弄”、“愚蠢”的意思。

第六十六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勘正后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的王,

以其善下之也,

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

居前而民弗害。

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

不以其无争与?

故天下莫能与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数溪流的王,

以它善处于下呀,

所以能够成为无数溪流的王。

所以圣人想要处在民之上呢,

必以其言处在下方,

他想处在在民的前面呢,

必以其身随于民的后面。

所以他在上面而民没有感到重压啊,

处在前面民没有感到为害。

天下人民都乐于推戴而不厌弃他呀,

不是以他不去相争吗?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第六十七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垣之

勘正后原文:

天下皆谓我:

道大,

似不肖。

夫唯大,

故似不肖。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

持而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

故能勇,

俭,

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慈,

且勇,

舍其俭,

且广,

舍其后,

且先,

则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

女以慈垣之

译文 

天下【的人们】都对我说:

(宇宙诞生前密码)太大了,

似乎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正是因为太大了,

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若像具体的东西,

它早就变小了。

我永远都有三宝,

持守并爱护它。

第一宝叫做慈爱,

第二宝叫做节俭,

第三宝叫做不敢为天下先。

那么如果慈爱,

就能勇武,

节俭,

就能厚广,

不敢为天下先,

就能够成为万事万物的真正管理者。

今天【人们】舍弃慈爱,

而去崇尚勇武,

舍弃节俭,

而去搏得厚广,

舍弃退让,

而去争先不让,

则是走向死亡之路啊!

那么慈爱啊,

用以战则胜,

用以守则固。

天将建立的品德,

你要以慈来垣守。

第六十八章

本章属于“德”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勘正后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

是谓配天,

古之极也。

译文: 

善于辅佐君王的仕人不依赖武力,

善于作战的勇士不表现愤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将领不陷于与敌纠缠。

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对人谦下。

这叫做不争之德,

这叫做用人,

这叫做配天,

古时最高的境界啊。

第六十九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

勘正后原文: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执无兵。

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

无敌近亡吾宝矣。

故抗兵相若,

而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有言,

这样说:

我不敢作为主动方而作为被动方,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叫做虽然有战阵却又无踪影,

扔出东西不见手臂,

变幻战阵不见有兵,

乃所向披靡啊。

祸莫大于眼中无敌,

眼中无敌几近丢失了我的“宝”啊。

所以对抗的两军相交,

而哀者胜呀。

第七十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勘正后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

甚易行也,

而人莫能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夫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无知也,

是以不我知。

知者希,

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言甚易知呀,

甚易行呀,

而人莫能知呀,

而莫之能行呀。

那么言有宗,

事有主。

那么唯有无知啊,

所以不知我意。

知我者没有,

效法我者也少啊,

因为圣人身披粗麻衣而怀揣美玉。

第七十一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为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勘正后原文:

知不知,

尚矣;

不知知,

病矣。

是以圣人不病也,

以其病病也,

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不知的,

能够获得积累呀;

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的,

有毛病呀。

所以圣人没有毛病,

是因为他把毛病当做了病来对待啊,

所以没有毛病。

注疏:

    ,古时有“积累加高”之意。

第七十二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勘正后原文:

民之不畏威,

则大威胁将至矣。

毋狎其所居,

毋厌其所生。

夫唯弗厌,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

自爱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译文: 

到了民不畏【统治者】虐害的地步,

则大的可怕之事将要来到了啊。

不要挤掉民的居所,

不要压榨民的生活,

那么唯有不要做民讨厌的这些事,

所以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因而圣人自知而不自我表彰扬。

自爱而不自显高贵啊。

所以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知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勘正后原文: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战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把耳朵塞起来做莽撞事则杀,

勇于不把耳朵塞起来做莽撞事则活。

知此两者,

或利或弊。

天所讨厌,

谁知其故?

天之道,

不战而已经胜利,

不言而已经应答,

不召而已经自来,

宽松舒缓而又充满谋略。

天网宽阔广大,

【看起来】稀疏而不失漏。

注疏:

本章为时人不能理解的量子力学的社会应用。

第七十四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勘正后原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

奈何以杀惧之也

使民恒且畏死,

而为奇者,

吾将得执而杀之!

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

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

则希不伤其手。

译文:  

如果民总是不畏惧死亡,

怎么能用杀人去威胁他们呢?

使民总是畏惧死亡,

做出这样的阴谋诡计,

我将得执而把他杀了!

谁敢这么做?

若【出现了】民总是处在必定会畏惧死亡的局面,

则是总有司杀之人。

那么替代司杀者杀,

是替代最精细的大匠去斫木,

代替最精细的大匠去斫木,

则没有不自残其手的。

第七十五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人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勘正后原文:

人之饥也,

以其取食途之多,

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

以其上有以为也,

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

以其求生之厚也,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贵生。

译文:  

人的饥饿啊,

是因为【统治者】收取他们食物的途径太多,

所以饥饿。

百姓的不好治理啊,

是因为他们的上面过多作为,

所以不好治理。

民之轻死,

是因为他们太想活下去了啊,

所以才把生死置之度外。

那么唯有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才(冒死)去拼搏,

才是最大限度地珍贵生命。

注疏:

以其取食途之多也   中的“途”字, 此前皆作“税”字,也有帛书整理者整理成“税”字,还有人整理成“𨓚”、“途 ”或足字旁加一个“兑”字。熊孩这里暂且选用“途”字。不知对错,请大家斧正。

第七十六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强大处下,柔弱处居上。

勘正后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曰:

坚强,

死之徒也,

柔弱,

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兢。

故强大居下,

柔弱细微居上。

译文: 

人出生后身体也柔软孱弱,

到死时也坚硬强直,

万物草木出生后也柔弱娇脆,

到死时也干硬枯槁。

所以说:

坚硬强直,

那就是死的一类啊,

柔软孱弱,

是生的一类啊。

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要小心了。

所以坚强强大的东西要在下面,

柔软孱弱的东西要在上面。

第七十七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王弼本原文:  天下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勘正后原文:

天下之道,

犹张弓也,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

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者,

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

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

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

天下的道理,

就像张弓啊,

弦位高了压低它,

弦位低了抬高它,

有余的地方减少它,

不足的地方补充它。

所以天的道理,

去掉有余而把不足补充。

人的社会现状就不是这样了,

损不足并且补奉有余。

那么谁能成为将有余以天的道理而奉出的人呢?

唯有道(宇宙诞生前密码)之人呀!

所以圣人为而不占有,

成功而不自居呀。

就是这样的!

圣人不想见到【过多的】财货啊。

第七十八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勘正后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也,

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

受邦之诟,

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

是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

天下的柔弱莫过于水,

【但是宇宙第五种力比水还柔弱——编者加注】。

而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排在它第五种力的前面啊,

以它没有能够被取代的地位啊。

柔胜刚啊,

弱胜强啊,

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呀,

而没有能够施行的呀。

因此圣人的话是这样说的,

叫做:

受到全国的蜚言,

才配称国家的君主,

受到国中不善语言的攻击,

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正言听起来好像是反的。

注疏:

柔之胜刚也,中的“柔”字,帛书甲本中佚失,乙本中使用的是“水”字,此句为“水之胜刚也”,疑“水”字为错字。此处勘正仍选用王弼本的“柔”字,特此备忘。

第七十九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勘正后原文:

和大怨,

必有余怨,

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

恒与善人

译文:

调和了很大的积怨,

也必会留下余怨,

怎么会是最好的办法?

因此圣人保留借据的存根,

而不对人责取。

所以有德的人就像就像上面所说的持有借据的人,

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

那么天道没有亲疏【的主观愿望】,

总是【自然】与善人【在一起】。

第八十章

本章属于《老子》中的“其它”部分。

王弼本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十伯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勘正后原文:

小邦寡民。

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舟车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把国家变小把人口减少。

使需要几十人合力才能用的器械不去使用,

使人们重视死亡危险而而向远处疏散。

【疏散后的那种生活】有车船也没有必要去乘坐,

有武器也没有必要出来操练。

使民重新回到结绳记事的淳朴生活中 。

让食物甘美,

让衣服漂亮,

让风俗称心,

让居住安适。

邻国相近可望,

鸡鸣狗叫之声音都能听到,

人们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注疏:

本章中使民重死而远徙句与其第一句“把国家变小把人口减少”的句文之意相连贯,显然是正确的。所有版本与此处都不相同,所有版本“而”之后多加了一个“不”字而成为了“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全句成为了否定句,这与第一句的句意相悖,显然错误了。

特别说明小邦寡民(把国家变小把人口减少句,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立,体现着“滚雪球效应”,那就是国家将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这是建设性的,也符合道中的道理的。

而老子这里所说的“把国家变小把人口减少”针对的是统一的周天子之下的下一级邦国,为的是防止一枝独大而颠覆国家王超,它可不是要分裂国家王超本身。独大的诸侯国比如战国七雄已经说明了一切,对此理解可以借助后来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

第八十一章

本章属于“道”的范畴。

原文王弼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勘正后原文: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

己愈有,

既以予人矣,

己愈多。

故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为而弗争。

译文  

有信用的语言不美,

美的语言没有信用。

标榜自知的人不博学,

真正博学的人不自彰,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圣人不积累财富,

有了是为了它人。

自己越是有,

就给越是给予它人啊,

这样自己反而更多。

所以天之道,

是施利而不损害它人,

人之正道,

应该施为而不争夺。

后记

如果说我们就此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宇宙诞生前的密码,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熟读《道德经》,那么即便宇宙诞生前密码放在我们眼前,它也会像以往一样,只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幻象,一个老子所说的“看见了、听到了、触到了,却又看不见、听不到、触不着”的幻象!所有东方人,受到过启蒙教育过的东方人,都见到过这组密码,但是就是没有人看到过它!所有西方人,读过《旧约》的西方人,也都亲密接触过这组密码。但就是没有人从《旧约》的字里行间中把这组密码辨认!没有接触过东方未明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西方文明的人,包括那些持现代西方史学观点看待西方历史的人,如果他所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也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拼音文字,其“拼音文字之母”的那些符合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宇宙诞生前密码众多表现形式的一种符号表现形式?这个笼罩全球的大幻象啊!我们人类在这个幻象中迷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

学习《道德经》吧,研究《道德经》吧、热爱《道德经》吧!只有《道德经》才能把我们从对宇宙诞生前密码进行了解的那种恍惚的状态中引领出来,只有《道德经》才能带领我们去真正了解中华文明的文明火种,找到中华文明真正的根,找到人类文明共同的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7
老子《道德经》后40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论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1-9章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