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经典 |《论语》第七讲:孔子的处世哲学,你学得会吗?

本辑内容《论语第七讲:处世基本态度


安于日常生活

不论活在什么时代与什么社会,人都必需安于日常生活,否则难免怨天尤人。《论语》有两段资料与此相关。

一,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篇·第十六章》)

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二章》)

这两段话在结束时都有“何有于我哉?”一语,但历来的解法颇有差异,使其意义变得模糊了。对此语的解法有三:

一是我做到了哪一点呢?(这种解法太过谦虚而不符实情);

二是这几点对我有何困难呢?(这种解法稍嫌骄傲,不像孔子的语气);

三是这几点我做到了多少?(这种解法有自我期许之意,比较合理)。

但是,正确的解法是:孔子特别提及日常生活的四事及三事,意思是他做到了这些,则其他一切(如富贵荣华、名利权位)“与我有何关系呢?”

正如古人在《击壤歌》所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尽好我的本分,帝王的威权又与我何干?

第一句话的正确解释为:  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喝酒而造成困扰。做到这些,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几句话要稍加说明。古代公卿退休回到家乡,可穿特定服装使人辨认。孔子服侍他们以示敬老尊贤。回家侍奉亲长,自属分内之事。接着,由“丧事不敢不勉”一语,可知孔子曾以丧祝(主持丧礼)为业。然后,“不为酒困”应是冬天常有之事。这些都是职责所在或做人的基本修养。做到这些,其他一切与我有何关系呢?脚踏实地生活,不必好高骛远。

第二句话的正确解释为: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做到这些,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里说的应该是孔子后来收了许多学生,以致教书成为日常的工作。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各国君臣有些互动,但从未负责重大任务,所以每日与弟子讲授《诗经》、《尚书》,以及礼乐的理论与操作。“老师”的身份既然明确,就必须全力以赴。

他认为,只有他与颜渊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篇·第十一章》)。有人任用,就发挥才能;没人任用,就安静修养自己。

前面所引述两段孔子的话,正是清楚证据,显示孔子安于日常生活,乐天知命,做好手边该做的事,没有怨天尤人的余地。

对待别人宽厚

与人来往,首先会碰到互相了解的问题。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孔子多次表达类似的想法,那么,如何了解别人呢?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第十章》)

意即: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何种状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种观人方法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确实相当周全。

认识一个人,发现他有缺点时该怎么办?

首先,要责己严而责人宽,不宜用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这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章》)。

其次,要“观过知仁”(《论语里仁篇·第七章》),察看他的过错,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意即可以对症下药,提出适当的建言。

第三,万一建言无效,不可对他厌恶得太过分,以免他自暴自弃,甚至作乱生事(《论语泰伯篇·第十章》)。

《论语》中涉及情绪的用语以“怨”字最常见,多达二十次。

“怨”有两种,一是我抱怨别人,二是别人抱怨我。第一种要靠修养自己来化解,第二种就须了解症结何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第十二章》)

意即:为人处世全依利益来考量,就会招致许多怨恨。

大家以利相争,就算我成功了也会得罪人。若要化解积怨,上策是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一章》)。要学习伯夷与叔齐,忘记别人过去所犯的过错(《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二章》)。如果非争不可,那就比赛射箭技术吧,大家依礼进行,亦可表现君子风度(《论语八佾篇·第七章》)。

自己若有某些本事与能力,要记得孔子所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篇·第十一章》)若是既骄傲又吝啬,再多的才干也不过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此外,还须留意言与行的关系。

孔子对人,原本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看到宰我“昼寝”而颇为失望,于是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篇·第九章》),这也是比较合适的作法。

更难做到的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三章》)

意即: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操守不好就漠视他的话。能言善道的人未必真有德行与本事,“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第四章》),而素行不佳的人也未必不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论。

一般说来,言为心声,所以孔子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篇·第三章》)上述有关与人相处的态度并非单方面要求别人,而是首先加在自己身上的责任。“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一章》)即是此意。

处世的基本原则

追求富贵与避开贫贱,是人的自然愿望,孔子在这方面有明确的立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第五章》)

意思是: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富贵与贫贱都是“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那么为何对富贵“不会接受”,对贫贱却“不会逃避”呢?世间有所谓不义的富贵,那么也有所谓不义的贫贱吗?有的。

遭时不遇、有志未伸,或被人连累而受到委屈,以致埋没了大好人才并陷于贫贱之中。对于这样的贫贱,孔子并不排斥,因为那正是检验德行的时候,所谓“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篇·第二章》)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第二十八章》),皆为此意。

孔子接着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第五章》)

意即: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背离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时也坚持如此。

由此可知,重要的不是富贵或贫贱,而是是否走在人生正途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十六章》)

仁是人生正途,义是正当手段,只要合乎仁义,孔子也希望取得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即: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卒,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说明上述人类的共同欲望之后,处世的方法或不二法门依然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二章》《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这句话是孔子告诉仲弓与子贡这两位高材生的,也值得我们用心记住及认真实践。

西方人以此为银律,而金律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转“不去做”为“要去做”,化消极为积极。

事实上,孔子确实表达过这里所谓的积极的金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第三十章》)

意即: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

换言之,不论金律或银律,都出现在孔子言论中,可见孔子的思想既全面涵盖又深刻精微。这种思想的基础在于他准确认识了人性,知道人性向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因此,成己与成人是一体之两面。

融入群体生活

《论语》共有二十篇,其中以第十篇较为特别,名为《乡党篇》,所记多为孔子在朝为官的表现,在乡里与人相处的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由之可知孔子修己善群的作风。

首先,孔子的说话方式总是配合环境与身份。

他在乡里之间温和而恭顺,像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但在宗庙里与朝廷上,说话明白晓畅,很有分寸。他在鲁国任官时,与官阶低的人说话,温和而愉快的样子;与官阶高的人说话,正直而坦诚的样子。国君临朝时,他的表现恭敬而谨慎,稳重而安详。

他走进朝廷大门时,谨慎而敬畏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处。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平日的座位时,脸色显得矜持庄重,脚步随之加快。另外还描写了,他奉国君之命如何接待外宾;他出使外国时,如何参与礼仪。他的表现是一位称职而大方的臣子。

其次,他日常生活的饮食、斋戒、服装、家居等的作为都中规中矩,显示了人文之美。

有一句资料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篇·第十三章》)

意即:与乡里的人一起聚会饮酒,要等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走出去。

这句话的背景应是:孔子在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在鲁国从政,位列大夫。他与乡人饮酒时,依然遵守礼仪,让六十以上持杖而行的前辈先离去,这才出去。他不会因为自己官位高就忽略了礼仪。

第三,孔子尊重百姓的民俗信仰。

我们读到:“乡人傩,朝服立于阼阶。”(《论语乡党篇·第十四章》)

意即: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站东边台阶的,是家宅的主人身份,穿上朝服更表示庄重之意。孔子虽不参与民俗信仰活动,但以诚敬之心看待。

第四,孔子对医学有基本的认知。

他曾握住弟子冉伯牛之手说:“我们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啊!这样的好人竟得了这么可怕的病!”由此可以猜想,孔子应有把脉问诊的能力。

孔子后来生病时,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子作揖接受,但稍后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所以不敢服用。生病时用错药,可能有致命危险。(《论语乡党篇·第十六章》)

孔子对饮食有十句“不吃”与“不多吃”,也是出于保健理由。

最让人感动的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篇·第十七章》)

家里马棚失火,受伤的可能是车夫、佣人或工人,而孔子待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往平等。而马呢?再怎么贵重,也不能与人相提并论。

这就是孔子的人文主义与人道精神。

安分知足的快乐

人才应该为社会贡献心力以造福人群,但是万一人才未能受人赏识,又该如何自处?

《论语》里面类似的语句不少,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十四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篇·第三十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九章》)。

君子所应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本事,而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

再回到《论语》开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即使身处乱世、怀才不遇,照样不生闷气,安静地修德讲学,那不是君子的作风吗?孔子正是这样的君子。

孔子谈到自己的作风时,总是不会少了一个“乐”字。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没有作答。孔子听说此事,就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是三忘:忘食、忘忧、忘老。

孔子在世间并无显赫功业,那或许与各人机遇有关。但是孔子作为一个人,却过了充实圆满的一生,值得我们效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经典 | 《论语》第六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漫谈|国学与人生
孔子经典名言解析
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学习428-429
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
论语解读160、孔子所谓的“德”有几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