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觉叙事:一种原创性的中国文论话语——读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有感
按: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9日第6版;发表时有删改,此为原稿。
    傅修延教授近十年来提出并躬耕于听觉叙事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为文学理论演示了一套原创性话语。他针对“读图时代”人类社会出现的听觉钝化和视听失衡之现实问题,以惊人之语——“我听故我在”唤起人们的注意和反思,针砭文学研究中的“失聪”痼疾,开拓了叙事学研究新领地,是中国学者为世界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循“听”而思:构建走向开放的叙事学研究新范式
    叙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和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致力于成为“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罗夫语),所以它只关注文本内的“叙事语法”,而无视文本外的世界、作者和读者,最终画地为牢,陷入困境。继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努力向文本外的世界拓展,与认知诗学、女性主义、新修辞学等结合,从叙事语法走向叙事语义。国内叙事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对接西方前沿理论,另一方面立足本土资源,构建中国叙事学。傅修延教授不仅是国内最早研究叙事学的一位学者,而且也是最具有本土学术立场的学者。他一直提倡要让诞生于西方的叙事学接上东方的“地气”,因为只有这样,叙事学才可能真正发展成一门具有“世界文学”意味的学科。他从事听觉叙事研究,不仅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叙事理论,还在探索叙事学研究的新范式。他从听觉角度研究叙事,追溯讲/听故事的最早存在形态——一群原始人围着篝火讲/听故事,从而顺理成章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从群体维系角度考察讲/听故事行为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视/听”“被视/被听”“被听/被看”等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这一研究把叙事的起点提到语言尚未正式形成以前,与他之前关于“元叙事与太阳神话”“青铜器上的'前叙事’”“《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等构成叙事探源系列,为人们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叙事的发生与意义、中国叙事学的特色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汲取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资源研究叙事与听觉空间的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受叙事中的“人物”、古代文论中的“物感”启发而思考“万物自生听”的哲学内涵,在视听失衡的当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诵读”文化……可以看出,他循着“听觉”这个线索研究叙事学,水到渠成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走向开放。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学者也努力走向文本外的世界,但傅修延比他们走得更远、更快,充分显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
二、听觉之维:中国叙事传统研究的新突破
    经典叙事学家创立的叙事学主要植根于西方(主要是西欧与北美)的叙事实践,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属于被遗忘的角落。二十余年来,中国学者孜孜以求地挖掘、整理、研究中国叙事传统,不断完善、拓展叙事学理论。傅修延教授的听觉叙事研究,主要立足中国文化中的听觉现象,即使涉及中西比较,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而是以比较为手段更好地认识中国叙事传统。所以,他一方面构建了具有广泛使用性的听觉叙事理论,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研究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界定听觉叙事概念,并辨析它与“声音叙事”“听觉文化”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深入探讨听觉叙事研究的基本范畴,如“音景”“聆察”;三是对听觉叙事研究合法性的论证,包括从历史维度考察叙事的发生、传播、消费等环节与听觉的不解之缘,从现实维度考察人类听觉钝化及其对叙事影响,从逻辑维度论证中西叙事传统不同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感官倚重的不同等。
    从叙事学角度考察汉语表达中的“声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与汉语的民族性问题紧密相关。一方面,如麦克卢汉所言——中国人是“听觉人”,是一个对声音特别敏感的民族;另一方面,我们用声音区割意义的能力又比较薄弱(读一下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即可知)。这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因为前者是一种感受、直觉,属于身体本身;后者则是一种能力,基于身体但又超越身体,属于人的理性把握。这理性把握表现在,“以音表意”是需要学习的,掌握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一个学习过程(包括母语),而“语言学习”需要诉诸理性,同时又是技能训练。就此而言,从叙事学的角度考察汉语表达中的“声音”,包括叙事文本中的自然之音、人为之音,既对“以音表意”的叙述进行考察,也考察“以音代意”和“音外之意”,文学中的声音描写及其意义所关联的民族性也就会自然彰显。这应当是听觉叙事研究之可能的一个更加充分、更加具有问题意识的理由,也是中国叙事传统研究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重听经典”:文学研究新风景
    文学理论不能脱离文学和“文学人”的期待。它可以也必须吸取其他学科的思想资源,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中来,解决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傅修延教授的听觉叙事研究,在处理理论和现象的关系上也堪称典范。一方面,它广泛吸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思想资源对听觉叙事进行“外部研究”,另一方面又始终紧扣文学作品中的听觉书写进行“内部研究”(韦勒克语),“内外”结合,相辅相成,比如他借鉴朱利安·杰恩斯的二分心智理论重新审视叙事作品中内心声音的书写,进而又延伸到对机器人意识、当今人类本身意识的思考。
    傅修延教授呼吁并践行的“重听经典”行动,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一片新风景。比如他分析幻听、灵听、偶听、偷听等事件对叙事动力、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彰显题旨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语音独一性”对于塑造人物“声象”的意义,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叙事艺术的精妙。《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国王在听》等一大批文学经典在他的“聆听”下又绽放出新的光芒。
    从“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可以看出,“重听经典”行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呼应者,显示了听觉叙事研究蓬勃的生命力。他在“声音表意”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音乐、绘画、影视、戏曲、传播学、民俗学等其它学科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而且也为这些分散的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贯通点,有利于推动它们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新的学术命题。

稷下问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拙著《中国诗学之路》出版
“元现代”: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新特征
论对话思维在学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时胜勋 || 百年回望:中国文论需要怎样的国际地位?
“理论之后”,文学何为?——从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谈起
文本、互文性与意义探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