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心·净心·尽心 为人处世之准绳 《道德经》读后感
静心·净心·尽心——《道德经》读后感
熊静忍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都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下,一些有智之士越来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教理和教义,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学院)
《道德经》——为人处世之准绳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 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
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 ­
“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意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与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匪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主张无为、处下、不争的为人处世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不能主观想一套,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
“无为而无不为”,做的时候要无为,用无为处事,就是要顺其自然做,事事皆能为。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做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根据事物矛盾的发展,顺其自然来处理,事事皆成功;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个榜样给别人看。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净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天下很少见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奇兵制胜;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天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象冬天过河那样,卷上裤腿,打着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忧虑像怕邻居一样,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好,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远水救不了近火,邻居关系搞好了,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要像搞好邻居关系那样,虚心处下不争。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严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别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说我能容忍,你也必须要容忍,这都是不对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没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说,工作之余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骄傲自满。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待人厚道朴实,要诚恳待人,不要弄虚作假,欺骗人家;胸怀宽广若谷,宰相肚内能撑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别人骂了你,不只是表面不还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绝不能怀恨在心,将来图报复,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不往心里去,过了就了了,当成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后见了骂你的人,照样热情地接待;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在封建社会里,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作为一个士兵,必须一起去,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恶名还是得承受。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人道扬名为利争。名利是一对双生,名是利的先行官,有名就有利两者不可分。名利双收是私心欲望之精华,人道为它争合理又合法。理直气壮保人权,不争才是大傻瓜。
人道规范淡渐忘。人道为私欲争斗忙,抑制自己不疯狂,看淡名利不放在心上。处事为别人着想,有利让别人,助人为乐心欢畅。大公无私把私心欲望抛光,积德之厚逐步成长,公而忘私本性纯洁,污泥浊水不沾身上。
利欲不熏心道德增。抛弃人道自私自利根,无私心欲望心里很清静,背诵《道德经》无为能守静。激发灵感生,在污浊环境中也能静,慢慢澄清自己,德徐徐上身越积越深。
退休工程师 收藏于 2011-08-24 阅读数:16   被转藏:4
公众公开原文来源
 修改
 如何标记批注?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 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
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 ­
“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有的人不愿意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于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害都是由于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与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匪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老子主张无为、处下、不争的为人处世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去做、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事情。“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不能主观想一套,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
“无为而无不为”,做的时候要无为,用无为处事,就是要顺其自然做,事事皆能为。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做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根据事物矛盾的发展,顺其自然来处理,事事皆成功;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个榜样给别人看。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净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用人道完不成的事,用道德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法,就一定做得很好。但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天下很少见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把它拖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奇兵制胜;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天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象冬天过河那样,卷上裤腿,打着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难忍,必须忍得住才能过去;忧虑像怕邻居一样,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好,遇到紧急事情帮不上忙,远水救不了近火,邻居关系搞好了,遇到紧急事情一叫就到,问题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要像搞好邻居关系那样,虚心处下不争。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严格要求自己容忍,有的人要别人容忍,自己不容忍,有的说我能容忍,你也必须要容忍,这都是不对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做到这些你的德就修好了;涣散时好像冰融化一样,没有棱角,碰到也不割手,也就是说,工作之余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不骄傲自满。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待人厚道朴实,要诚恳待人,不要弄虚作假,欺骗人家;胸怀宽广若谷,宰相肚内能撑船,什么事情都能容,别人骂了你,不只是表面不还口,更不能往心里去,绝不能怀恨在心,将来图报复,因为这比当面吵一架更坏,胸怀宽广就是挨了骂,不往心里去,过了就了了,当成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后见了骂你的人,照样热情地接待;与士兵混在一起成为污浊,在封建社会里,当兵的就是欺压老百姓,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作为一个士兵,必须一起去,但坏事你不做就行了,恶名还是得承受。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唯一不知道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人有私心欲望,只看自己的优点,不看缺点,所以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
人道扬名为利争。名利是一对双生,名是利的先行官,有名就有利两者不可分。名利双收是私心欲望之精华,人道为它争合理又合法。理直气壮保人权,不争才是大傻瓜。
人道规范淡渐忘。人道为私欲争斗忙,抑制自己不疯狂,看淡名利不放在心上。处事为别人着想,有利让别人,助人为乐心欢畅。大公无私把私心欲望抛光,积德之厚逐步成长,公而忘私本性纯洁,污泥浊水不沾身上。
利欲不熏心道德增。抛弃人道自私自利根,无私心欲望心里很清静,背诵《道德经》无为能守静。激发灵感生,在污浊环境中也能静,慢慢澄清自己,德徐徐上身越积越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为人处世之准绳
.[转] 《道德经》---处世为人之准绳
传统文化中的道,术,数,玄妙又神秘,其一《道》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道德经-连载350:众星捧月的地位,来自涵容谦退的品质
老子《道德经》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天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