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有一点触动你,总有一条适合你

 2018年9月30日,实验中学举办了“父母智慧大讲堂”专家报告会。

    当时我们正在参加全市行业系统的运动会。我家的观点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是一项重要的权利,爸爸妈妈要轮流参加家长会。开学第一次家长会是我参加的,可是我很想听这次专家报告会,就在不影响自己参加的运动项目的前提下,提前从泰安回来听报告了。

    这次报告会,学校邀请到的专家是山东师范大学孔屏教授。两个多小时,孔教授全程站立做报告,有时候还走到家长中间交流互动。对我们小县城求知若渴的家长们来说,这次报告听到很多,启示很多。美中不足的是,我坐在操场后边,加上风比较大,好些内容没听清。就把当时的笔记整理一下,以与家长们分享交流,也方便以后自己查阅学习。

    报告一开始,孔教授带领家长们做了一个小实验:1分钟你能鼓掌多少次?

    前面有家长说,80次、120次、200次、300次……我对此没有任何概念。

    计时开始,我尽最大努力,用自己达到的最快速度、最小幅度鼓掌,感觉这样省力气。大约150次以后,感觉很累很累,手和胳膊都要坚持不住了。心里很怀疑孔教授故意超时计时,不相信1分钟竟会是这样长。

    孔教授终于喊停了。我鼓掌次数是220次。停下来的手、胳膊、肩膀、脊背,有一种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旁边有位大叔,应该是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吧,嘟嚷着:还有这样的专家,光扯这些没用的。还有少数家长并没有参与到实验中,没有鼓掌。我想,专家设置这个小实验,自有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不参与,怎么知道到底会怎么样呢?

    这个小实验,孔教授引导我们得到五点启示:

    1,关于自信与自我评价。我们没想过1分钟自己能鼓掌多少次。反射到其实事情也是一样的,你有多少自信?又有一个怎么样的自我评价?又有多少潜力?我是没想到自己1分钟可以鼓掌220次的,既而又联想到鼓掌这个动作应该可以舒缓身心压力,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吧。

    2,关于时间管理和效率。孔教授说:没想到1分钟竟是这么长时间吧?没想到1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吧?那么,5分钟、10分钟、半小时,我们又能做多少事呢?如果我们每天拿出半小时、哪怕5分钟,用来读书,或者提升自己任何技能,又会得到什么呢?同时,我们,以及孩子,又每天浪费了多少个1分钟、5分钟呢?还有,同一个班的孩子,有的孩子傍晚回到家用1个小时就能写完作业,而有的孩子要写到10点、11点,这又是为什么呢?与其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不如我们在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上反思一下?

     3,关于个体差异。我们要正视自己和别人、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的各种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亲兄弟姐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做家长的要全面看待孩子在各方面与其他孩子的差异,不因盲目对比而焦虑,而否定孩子。

    4、关于努力程度。小实验中,有的家长尽力鼓掌,有的家长在应付,有的家长没有坚持下来,也有的家长干脆不参与。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参与,并且努力做到最好,才有自己的感受,才有收获,包括成果的收获,更包括心灵的收获。

    5、关于练习的作用。就像鼓掌这样的小事,如果天天练,练到自己最熟练的程度,1分钟会做多少次呢?那么自己喜欢的其他事呢?如果喜欢,是不是也可以天天练,或者至少是经常练,最终给自己一份惊喜?坚持练习某件事,既能提高熟练程度,更是毅力的磨炼。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做得比较好的一件事是孩子学习用筷子。我不怕他把餐具、桌子、他的脸和衣服弄脏,也不怕他吃得慢,放手让他笨拙地用筷子夹菜,使他一岁半就会用筷子,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可以从容地从盘子里夹花生米吃,曾惊呆了亲友,孩子很是得意。

    小学一年级,学校要举办运动会,胖胖的儿子运动天分并不高,可他急切地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于是我们一起分析后决定参加跳绳比赛。儿子每天抽出所能利用的一切时间练习,半个月后终于跳得很不错了,竟然还学会了花样跳绳。比赛中,单人跳绳、双人跳绳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孩子特别高兴。

    在诗词背诵中,我们会在孩子背诵下来后及时引导他复习,长诗词则每天背诵几句,每天复习背诵之前累积背诵的,使他比较轻松地背诵了《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词以及几篇古文,孩子收获了小小的成就感。

    这几个小例子,使孩子和我们全家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也都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做为妈妈的我来说,怀着孩子的时候一直吃不下东西,生下他后奶水又不好,感觉亏欠了孩子,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各种担忧。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点滴进步使我倍感欣慰,增强了对孩子的信心,对我们一起成长的信心。

    孔教授接下来的报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不可避免有漏记的,听不清的,记录有误的。请谅解。

   一、孩子成长的差异

    第一个方面是智力差异

    (1)14岁之前的智力发育有潜力,可培养。教养方式不同,可导致智力发展不同。这种差异有个体之间智力水平的差异,有个体之间智力发育早晚的差异。(昨天看到《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认为大脑终生可塑,还提到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运动、游戏、阅读,也是挺受启发)

    永远不要告诉孩子你很笨。(我们有多少家长多少次犯过这样的错误!)

    孔教授分享真实案例:一位小学教师妈妈,永远坚信自己的孩子会很优秀,最终使孩子从初中成绩到数第一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

    永远不要替孩子认输。(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以自己家境起点低、父母学历低等为借口,早早地替孩子认输,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不可能学业优秀。我们醒悟吧,这个时代,其实真的属于奋斗者,包括小小学童、少年学子。而学习,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的最好的途径!)

    (2)要认识到孩子在性格、脾气、风格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了解自己孩子智力和学习的特点。

    要注意家庭氛围的营造,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智力和行为习惯培养。

    要注意根据孩子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是采取引导?赞赏?激将?理性分析?还是别的方式?

    (3)要认识到情绪和心境的差异。要点:

    人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大多是天生的,但积极情绪也是后天可以引导、培养的。

    真正的开心快乐不是消极无为。(所以别再以信奉“孩子快乐就好”而放任孩子了。不学习、不读书的孩子,是真正的快乐吗?在TA长大成人后会真正的快乐吗?)

    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把家庭关系营造好比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更重要。(我们做妈妈的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我们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直接影响家庭关系好坏。为了孩子,我们应该创造安宁、和谐、快乐的家庭关系。特别注意的是与婆婆也就是孩子奶奶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婆媳关系,其实也是为了孩子!)

    注重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在学校和班级中,孩子的归属感很重要。(提示我们家长,引导孩子热爱学校和班级,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乐于奉献,正确处理发生的矛盾与不愉快,让孩子感觉到他是班级的重要一员)

    讲完这一部分内容,孔教授说:不论你家孩子现在是什么样子,从今天开始,一切都不晚!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方式的差异。

    孔教授讲,教育方式大体有这样几种:放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

    孔教授赞同和肯定的是权威型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坚决,不容许孩子拿学习要挟父母。

    孔教授讲,父母增加回家吃饭的次数,会显著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孔教授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1)提前学习知识所反映的智力可能是“伪智力”、“假智力”。不提倡提前学习与年龄不符的知识。

    (2)要避免只关注书本知识、不注重社会素养的误区。运动、谈心、读书、做家务,这些都很重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班级、对社会负责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孩子,很难说会一直优秀。)

    要避免包办孩子学习的误区。孔教授分享澳大利亚从幼儿园到初中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管理的情况下,同在一个校园度过中午三小时的事例。事实证明孩子们可以保护自己,可以友好相处。(给家长的侧面启示:当地的家长,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不会找学校。)

    孔教授向家长号召,向孩子们提出:

    今天起,

    你的书包 自己收拾,

    你的房间自己整理。

    (这个有多少家庭能做到呢?如果能引导孩子做到,还用担心孩子有什么事情会做不好吗?)

    二、理解孩子的逆反

    摘要:

    正常的逆反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正常发育。

    逆反的表现:攻击型;退缩型;不听任何话;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我想,这是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非要做出点“大人的样子”表现吧?我们不要太强调、太在意,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做积极有益的事情)

    妈妈要牢记:夫妻关系是家庭家系中第一位的。

    爱学习的家长才能教导好孩子。(现实中也有极少数孩子,父母不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关注,孩子自己刻苦学习而优秀。这是极少数很早就能自我觉醒的孩子。我们做家长不要指望自己会恰巧生了这样的孩子,还是从自己做起吧!)

    关于孩子的情感发展,要认识到孩子到十几岁后对异性有好感、希望博得对方好感是正常阶段。孔教授分享了她是如何引导女儿很好地处理了“早恋”问题。(孔教授的女儿无疑特别优秀。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学不来。我们能做的还是花些心思,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读书、运动、有益的爱好上吧。我也想到,初二的孩子们正在学的政治课,正好有关于男女生交往的问题,简单的课本知识其实非常实用。儿子以前就说过,要把政治课学以致用,希望我们一起做到!)

    三、合力成长

    要点:

    家长的合力。

    家长与孩子的合力。

    家长与学校的合力。

    孔教授提示:

    夫妻一定要相亲相爱。爸妈相爱,孩子怎么会不懂爱呢?

    夫妻之间永远不要指责、抱怨。

    家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接纳,互相欣赏。

    祖辈爱孙辈不要超过爱自己的子女。

    永远不要说“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必须有规矩。

    上网时间越长与社会的距离越远。

    理直气壮、严肃地告诉孩子,哪个可以做,哪个不可以做。

    关于作业:真正成功的人在八小时之外,包括作业、学业,其他技能、素质的增长。

    遇到孩子不喜欢老师,必须正面引导。(我们家做得还是不错的,如果新的任课老师有孩子不喜欢的方面,我们总是积极引导,让孩子看到老师的好,并理性分析他所认为的老师的不好。每当听孩子生动有趣地夸赞他的每一位老师,我们心里真是欣慰极了,高兴极了!)

    引导孩子用自学弥补老师的欠缺。(老师每堂课面对几十个程度不同的孩子,讲课有不到位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问一下孩子学得怎么样,让孩子及时自学,家长及时指导。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了。)

    孩子每学期至少做一次社会实践。(我们经常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这个暑假他主动尝试做农村未成年人读书情况调查,但并没有按计划完成100人的调查。班主任知道后,引导孩子写了调查报告,虽很稚嫩,但这对他的思想、思维、写作都是很好的锻炼,更激发他以后做更多的社会实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孔教授做完报告后,殷校长又与家长做了简单交流。在此简要记录殷校长一直坚持的、我们家长非常认同的理念:

    陪伴:晚上一定陪孩子吃饭。

    阅读: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注意写字,注意三姿。

    习惯: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好习惯;不放弃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殷校长再次强调了必须全身穿校服,不允许露脚踝。(作为妈妈,我们太支持了!)

   家长与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同行者、同路人、同盟军。

    从操场回到孩子教室,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家长会。班主任刘老师又苦口婆心地与我们交流如下内容:

    锻炼身体,终生受益。国庆假期至少完成一次持续半小时以上或3000米以上的跑步。(假期班里孩子全部完成,有的孩子每天跑步,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将会坚持下去,开学后每周至少一次完成3000米跑步!)

    从孩子的班会记录和每周总结重申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位数学老师一直很重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各科学习,哈~)

   家庭管理要有权威性。

    十年后孩子们进入成家的年龄,父母、家庭就是榜样、模板,家长责任不可逃避。

    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人为善,合理化解矛盾,理性看待每一个人。

    家长工作上的情绪不带回家。

    家长和孩子都要培养不偏激的性格。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成功是奋斗出来的。比如我们所说的“官二代”、“富二代”,看人家上辈、祖辈怎么努力的。今天是烈士纪念日,我们更要想一想,先烈们当时拿命在拼,我们才有现在安定的生活,先烈们的后辈理应受到关照。而我们在座的多数人,我们的先辈当时是照常过日子的,现在我们就应该自己奋斗。(刘老师说这是他的祖父教导他的。我们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认知这个问题,深受启发。)

    用积极的眼光、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心中有阳光,就不会有黑暗。

    成功没有共同模式,成功有共同点:坚持!

    家长对孩子的引领要再加强。就很多方面来说,孩子成长没有可逆性,不能重来。

    永远充满信心,从点滴进步开始!

    孔教授的报告确实很丰富很深刻,客观条件所限,我们好多人听的不全,记的不全。但相信总有一点触动了我们,总有一些方式方法或理念适合我们家里的娃。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做得好的,智慧父母也不是一天两天修炼得成的,但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愿意反思,愿意改进,我们就能与孩子一起更好地成长。

    感谢学校为家长成长提供的一切平台。现在很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校长和班主任咬着牙一遍遍给家长“打气”、“熬鸡汤”的时候,我们总是怀着感激和感恩。教育孩子、引导家长,是校长和老师的工作责任。可是,孩子是我们父母自己的,我们做父母的更应该主动与学校与老师一起努力,做更好的家长,培养更好的孩子。

    作为一名妈妈,我还想对妈妈们说:如果你家孩子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成长,请不要拿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抱怨——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陪伴、教导孩子作为妈妈的第一责任,毕竟,孩子是我们辛苦生的,生了TA,就请对TA负责,就与TA一起共享艰辛、焦虑、郁闷、忧愁、彷徨,但更多的是快乐、幸福、温馨、喜悦、最终美丽蜕变的成长过程。反之,如果妈妈不能陪伴孩子,请爸爸们也这样想,毕竟,孩子是姓了你的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访谈丨华爱华教授:分离焦虑难避免?原理不复杂,入园适应这样做!
为啥同一个老师教孩子差别大?原来孩子2岁时,有父母做这样一件事
北大教授建议“错龄入学”:男童比女童晚两年
孩子智力可以后天改变!关键就在孩子的“思维模式”,家长要重视
北大教授:孩子5种表现,暗示智商极高!别埋没了孩子的才华!
暑假了,如何简单高效的教孩子学数学?3个方法让你的孩子爱上数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