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课堂真问题真反思

以下是克旗经棚民族实验小学吴琼老师所上的一篇研究课。课的结果我们权且不予评价。最可贵的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和上课后的追忆与提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为其道出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诠释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内涵所在。希望老师们能从吴老师的文章中读出点什么。

真课堂  真问题  真反思

     ——我上《四时田园杂兴》的课堂反思

经棚民族实验小学   吴琼

20171227日,我第一次接触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样态,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在八月的学习共同体峰会上我有幸上了一堂研讨课,还得到了被称为“太阳妈妈”的芮莹老师的亲自指点,收获、感动、兴奋让我的内心不能平静,让我们的团队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充满了无限的力量。    

备课过程中的思考

我执教的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两首田园诗,两首诗季节接近,既有着相同点又有着细微的差别。选择古诗教学,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挑战,因为我们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让专家进行指导。在最初的选材上,我们只是单方面的想让孩子了解江南的乡村印象,课前,我对我的孩子们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去过江南的只有一人(刘淼),如果再追溯到800年前的江南又会怎样呢?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我们把学习的挑战性问题设置为:请孩子们安静的、细细品读两首古诗,说说江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本以为经过我们团队的几次研讨,这一问题再好不过。

当芮老师接过我的学习单,马上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江南的特点不具有代表性,应该是乡村印象更确切。”当我们听到这话时,犹如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芮老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抓住问题的关键,还讲到了古诗词如何选材,如何设计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时我们的天壤之别,一时间更被芮老师的专业素养所折服。在接下来的研讨中,我们和芮老师似乎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把我们的想法一股脑地说给芮老师,而芮老师只是认真倾听、不断点头、微笑,这使做学生的我们更消除了恐惧,那种安全、温润的气息萦绕着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在与她的不断交流中逐渐明晰了思路。在课前的研讨中,她用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为我们做着课堂示范,难道这不正是我们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最好样态吗?

课堂追忆与过滤

上课伊始,我给孩子们的问题是:自读两首古诗,读正确、流利,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味,你就更了不起了。因为这时是孩子第一次与文本见面,我让每个孩子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步调来阅读,这种阅读使得孩子同文本的话语相遇,在各自的心中形成自己的阅读和表象。读好的同学静静地默读等候其他同学读完,听到他们各自朗读的声音,看到他们等待同学读完的情景就可以知道,孩子们已经构筑了相互倾听的关系。接下来出示挑战性问题:安静的、细细品读两首古诗,说说江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充分地时间自学、组内交流,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记、圈划、批注、记录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其目的是让他们通过与诗词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彼此争议、及时补白,丰富自己的原有认知。

在公共分享的时候,孩子们自然生发了更高的挑战,比如诗词背后的“有人”、“无人”的问题,“忙与闲”的问题,可以说孩子们学习的精彩之处很多,但一堂课下来,总感觉学得不够透彻,学得没有深度,其原因就是缺少教师的串联,缺少教师一边倾听一边对课堂生成的重组。我对此做了深刻的反思,形成这种窘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平时的懒于学习,学科素养、知识水平偏低,文本解读深度不够。正如赵兰生局长所言,“我们耽误了孩子”,那份愧疚这几天一直萦绕着我。但路必须继续走,而且必须走得更踏实、更稳健,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信心百倍的继续前行。

关于“幽静”与“悠静”理解

孩子们的心灵是细微而独特的,课堂上我听到鲍研君同学说这里给我的印象是“幽静”的,我毫不犹豫的写下了“悠静”,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反复阅读文本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是悠然自得、寂静。在课下我与我的观察员付老师交流时,她告诉我,张华教授说应该是“幽静”,我一惊,可再回归文本,从孩子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孩子们眼中“幽静”的内涵。记得黄建初老师说过,做课堂观察或上完课,最好要对学生进行课下回访,我觉得我更有必要这么做,于是我对我的孩子做了课下回访,问起她的想法,“她说:是的,就是这个“幽静”,但您写的那个“悠静”我也还认同,那也是一种悠然自得。”听了孩子的话,我一下子把她拥在怀里,孩子们是多么可爱,他们用她们的认同向我们表达着单单属于我们老师的那份“尊重”与“尊严”。

我不禁想到,我们太需要向孩子学习。回想过往,我们谁没有一厢情愿的用自己的想法遮蔽过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的思考没有发展的机会。试想,如果当时孩子们把他们自己的观点与我的观点拎出来探讨,老师引导孩子在回归文本,寻找各自的观点的理由,那课堂自然生成的关于“幽静和热闹”的再次挑战性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又何愁古诗教学没有深度呢?

“蝴蝶双双”带来的美好

合作学习的关系必须以相互倾听为支撑,而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课堂上珈旭同学说:“‘蝴蝶双双入菜花’我感受到了蝴蝶的多。接下来凯伟同学说:它们成群的飞在花丛间采蜜,很美,突出了人的勤劳。而淼淼同学这时却说‘蝴蝶和双’不仅是多的,而且还是美好的。你看,他们成双成对,在传播花粉,不也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吗?多么美好和谐,多么幸福的场景。”孩子们多有趣的思考啊!

当时,我只是对“采蜜和传播花粉”做了引导,而没有及时对“人勤劳”进行反刍,回归文本寻找依据。通过观看录像我觉得这不也是我解决“忙与闲”的一个切入点吗?他们不仅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还借助对伙伴发言的倾听、关联来发展了自身的阅读。他们的这些话惊羡了我的眼睛,好一个“成双成对”,这个字眼是我读了好多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的这一个提示,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一诗句,这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的。是他的发言,让我突然想起了那样的诗句。无疑,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启发了我而有所思的结果,我正被他所描述的诗词意象所陶醉。其实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我们不就是需要承担像刘淼同学这样的角色吗?反观课堂,缺少思维的碰撞,没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因为我们没有听懂孩子的声音,更没有把自己当作儿童,从儿童认知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并没有与孩子一起建构起协同学习的伙伴关系,那份润泽和安心学习还没有完全真正地形成。

及时捕捉课堂资源的启示

在学共课堂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间的倾听关系,对老师的倾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孩子基本能够倾听同伴的发言,但很难在同伴的发言中得到启示,形成思维的碰撞,很多的时候学生间还存在着单向并行的思维方式,教师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尽管我们知道,教师的倾听决定着课堂交响的形成和学生的深度学习,老师还是不能专注地在倾听中思考,不能很快的将学生的发言与文本、与其他同学的发言相关联,不能及时的捕捉到有效的课堂资源,并进行应对、串联,以至深度学习不能发生。

我想到芮老师的超强的倾听能力,在讲《登泰山观日出》一课时,在孩子的发言中及时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害怕”“安全”,孩子们通过不断的回归文本,寻找依据,在不断思考和与文本的对话、与伙伴的对话中让学生逐渐明晰“害怕”的原因。还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象训练等零散的训练点,就像串珠一样串起来,孩子们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深入。而在我的课堂中,有的孩子说乡村是“安静”“热闹”,有的说“忙碌”“闲适”,面对这样两对很好的“矛盾交锋”,我没有能够机敏地做出“反刍”,使本该丰富多彩的课堂对话没有交响起来,更没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思考。由此可见,能耐心细致的对孩子的发言进行有效的回应,能将分散的语言一个个连接起来,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的串联应对策略应该是不但要把每一个人的发言同下一步的展开串联起来,还要与其他孩子的见解串联起来,与这个孩子先前的思考串联起来。否则,教学的进展是线性的,不能生成合作探究活动的广度和高潮。

关注全体学生的反思

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有意识的关注全体学生,通过再次看录像发现有晗晗同学和宇琦同学没有在公共分享中发言,对于宇琦同学不爱分享自己想法的现象,我是了解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而晗晗同学却是我有些忽略。我想到了芮老师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在她的课堂,尽管当时教室被围的水泄不通,她仍然能够及时发现被层层包围的学生中的弱势学生并给与鼓励与学习指导,让他们迅速加入学习之中,那些或拍拍肩、或摸摸头、或轻声的指导的策略,让我们感到她时时刻刻关注每个孩子,并给与他们自信和勇气。

与观课教师的美妙对话

昕睿同学平时是非常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的男孩子,所以课上我对他进行了特别关注,课下又对他的观课教师进行了回访,发现唐老师观察的昕睿同学的学习经历了以下几个片段:昕睿同学走进教室坐下来时,两条腿不停地在桌子下面抖动着,显得不太安静、安心。初读古诗时,声音洪亮,没有错误读音且有节奏。当老师抛出问题时,很快地走进了这两首诗,在默读后开始批注。昕睿同学从题目入手,抓住了古诗所描写的季节、时令一步一步地批注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小组交流时,我走进了这个小组,他正谈到:这两首诗写出了乡村、田园的美。我开始追问:“美在哪里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把笔放在嘴边,两条腿又开始抖动着。我想:他能不能静下来思考我的问题。我微笑着轻轻地扶着他的肩膀大约有30秒左右,他的腿不再抖动,把笔拿下来开始思考我的问题并且开始深入地批注了。这节课昕睿同学公共发表了3次,而且能在同学间进行小串联。例如:当一位女同学说抓住“金黄”和“雪白”这两个词交流时,昕睿同学站起来说:“我从这两个词中也能感受到乡村风景的色彩美”。这是他之前没有批注的内容,接着他圈出这两个词,在旁边写下关键词“色彩美”三个字。由此我想到:教师在课堂上轻轻地呵护、无声的语言打造润泽的环境,让学生安静、安心地思考是多么重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将学生学习引向深入是多么必要。

                  实践中探索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老师需要在课下下大功夫,尤其是在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的设计上,它决定着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是否能发生?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即使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在上课时面对孩子们的众多观点老师该如何应对?什么时间介入引导孩子回归文本进行反刍?出现了好的切入点就打断孩子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是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完全接纳孩子的所有观点,最后找出争议点梳理提升?这些成了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就今天的课堂教学来说,56个字的两首小诗,虽然我预设了很多的问题,在脑海中也想了好多遍,似乎清晰的不能再清晰,可是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时候,还是不能把孩子与文本的对话、与伙伴之间的对话、与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很好的关联,更没能形成课堂的交响。通过芮老师的指导点拨,我对文本的解读及教师介入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想法,正像褚主任所说的:“没有哪一个经验可以包治百病,没有哪一个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今后我会在每一堂课堂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带着芮老师的指导走进每一堂课。我们只有自己从课堂中去实践、反思、总结,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生的真实学习。

    要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要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发生,让倾听不断走向深入,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丰满自己的羽翼,才能办好“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自己!才能让孩子们身上潜在的美好的东西得以释放!教育才能走向美好境地!刘国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王君聊课(77):一课两上教《背影》
让读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听特级教师孙建锋《最大的麦穗》有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表达
消除“殖民”意识,让语文课堂充分展现“人性”
课堂避坑指南——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细节(下篇)
优化课堂细节六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