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锡纯论少阴病提纲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张锡纯论少阴病提纲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49篇原创文章


张锡纯认为,中焦脂膜团聚之处脾居其中,太阴部位。而下焦脂膜团聚之处,肾居其中,少阴。少阴之府在肾,少阴之经即团聚之脂膜。因为少阴下焦脂膜与中焦脂膜相连,所以外感病常常可由太阴传入少阴。

1《伤寒论》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张锡纯认为,少阴病一般表现为凉热两种,若自太阴传来,是阳明、少阳之邪顺序传入少阴则为热证,若外感之邪直中真阴则为寒证。但张锡纯从临床实验而得知,少阴病之凉证并不是直中,大多数是从太阳传来为表里之相传,亦为腑脏之相传(膀胱),因太阳之府膀胱与少阴肾所相连之脂膜相通。当然其间有直中者,或因少阴骤虚之时,饮食寒凉而得,此不过百中之一二。

少阴病之热也并不是必定传经而来,多由伏气化热入少阴。所谓伏气,是因为其人平时所受外寒轻,所以并没有立即发病,但是所受之寒气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而化热(气化因阻塞而生热伏气即可与之相合而化热),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少阴虚损,平时所受寒气即乘虚而窜入少阴,这种少阴之热病初得即宜用凉药治疗

脉微细:而无论少阴病凉或热证,都表现为脉微细。因为脉之跳动发于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有很大关系。心肾水火之根源,心肾之气相济,则身中之气化自然壮旺,心肾之气若相离,身中之气化遽形衰惫。所以少阴有病,其肾气为外邪遏抑不能上升以济心,所以脉象皆微细无力也。

但欲寐因心肾之气不交,身中之气化衰惫,精神必然倦懒,所以以常常闭目想要休息因肾气不能上达以吸引心阳下潜,所以虽闭目休息不能成寐,而为但欲寐之状。

2《伤寒论》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张拱端曰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少阴欲吐不吐者,以少阴有水复有火,水火之气循环上下不利,故欲吐不吐也。少阳喜呕者,以内外之气由焦膜中行,焦膜不利则气难于出入,是以逆于胃而为呕,呕则气少畅,故喜呕,此少阴欲吐、少阳喜呕之所以然也。又太阴、少阴俱有自利证,少阴自利而渴,从少阴本热之化也。太阴自利不渴,从太阴本湿之化也。若治少阴上焦口渴之实热,罔顾及下焦下利之虚寒,则下利不止矣。故凡对于水火分病,则当用寒热之药分治之。对于水火合病,无妨用寒热之药合治之。本论用方有纯于寒有纯于热,复有寒热并用者,即此理也。

本节未列治法,张氏谓上有实热下有虚寒,宜用寒热之药函问师答曰宜用生地一两,生杭芍五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细辛一钱,计五味,不宜用石膏。 

3《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之中有水有火肾左右两枚水,肾系命门所生之相火,少阴中之火。外寒自太阳透入少阴,与少阴中之水气相并,以阻遏身体之元阳,所以呈现脉之象,寒,是体表阴盛阳衰逼迫阳气向外散发之象原本不得宣发之阳气蓄既久,至七、八日又重值太阳、阳明主气之候,命门之火因蓄极而暴发,玉石逼迫阴寒自下利外出,脉之紧象也突然变为脉之象因为脉紧原阳为阴迫,从而呈现现弦而有力之象,暴微是由紧而变为和缓之脉象,与紧脉相对而言呈现脉之象。其手足反温,为元阳已回之兆治少阴中之寒病,本来就颖以保护其元阳为主,此时有的病人表现出心烦之病,是因为相火暴发,偶尔出现浮越于上,这更加说明是元阳恢复之象,所以知道少阴病必愈。

陈修园曰此言少阴得阳热之气而解也。余自行医以来,每遇将死之证,必以大药救之,忽而发烦下利,病家怨而更医,医家亦诋前医之误,以搔不着疼痒之药居功,余反因热肠受谤,甚矣名医之不可为也。

愚年少时,初阅《伤寒论浅注》至此,疑修园之言,似近自为掩饰。迨医学研究既久,又加以临证实验,乃知修园之言诚不诬也。后又见常德张拱端所着《伤寒论会参》,亦谓修园之言诚然,且谓余治一人,服药后下利苦烦,又喜哈哈,似癫非癫,数时病愈,亦与此节烦利自愈一例也。而愚则谓,若遇少阴阴寒险证,欲用药以回其阳时,不妨预告病家,阳回之后恒现下利心烦之象,自能免病家之生疑也。

××数年前余在里处,曾治一少阴寒证,服药后下利发烦而愈。一九三三年腊月,在津又治阎××少阴寒证,服茴香、干姜等药久不愈,乃询方于余,俾单服生硫黄如枣大,食前服,每日三次,至五六日忽下利日二三次,骇而问余。余曰此寒结得硫黄之热而开,《伤寒论》所谓虽烦下利必自愈者是也。后数日利果止,其病亦愈。

4《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张拱端曰以上三节,俱少阴阴寒之病,前两节手足温,第三节自烦欲去衣被,均为阳回之候,均为自愈、可治之证。可见治少阴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证见阳脉者生,即阴病见阳证亦为易愈。论中恶寒而蜷之蜷字,足供阴寒在内之考察,何也?大凡阴寒之病,俱有屈曲身体之形,其屈曲之理,实关系于督、任二脉,盖以督统诸阳行于背脊,任统诸阴行于胸腹,阴寒在内屈曲身体者,伸背之阳以抑阴也,阳热在内直腰张胸者,伸腹之阴以济阳也。如天气热人必张胸,天气寒人必拘急,观其伸阳以自救,则蜷之属于阴寒其理可得矣。故阳盛则作痉,阴盛则蜷卧,理所必然也。至于自烦欲去衣被,是阴得阳化故为可治。

张氏论督任相助之理,以释本节中之蜷卧颇为精细,而愚于张氏所论之外,则更别有体会。推坎离相济,阴阳互根之理,人之心肾相交,即能生热(心肾相交能补助元阳故能生热),而心肾之相交每在呼气外出之时也。盖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必然下降,其肾必然上升(此可默自体验),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是乃呼吸间自然之利益,以为人身热力之补助也(试观睡时恒畏冷,以人睡着则呼吸慢,热力即顿形不足,是明征也)。人之畏冷身蜷卧者,是其心肾欲相交以生热也(此中有无思无虑自然而然之天机)。至于病热,其身恒后挺,是心肾欲相远,防其相交以助热也。

5《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陈修园谓宜灸太溪二穴。张拱端谓,亦可灸复溜二穴。而愚则谓,若先灸太溪二穴,脉仍不应,可再灸复溜二穴,灸时宜两腿一时同灸。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中,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大骨后侧陷中,此与太溪同为少阴生脉之源。

关注秦楚古方 | 守护人人健康

扫描二维码咨询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7 讲 少阴寒化证(1)
【经典】伤寒论详解283~288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第六节、少阴病预后
杏林精粹 |《伤寒论·少阴病篇》证治在尿毒症中的临床应用(第271期)
全生集伤寒证治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