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注解伤寒论第7-9条:太阳病传变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注解伤寒论第7-9条:太阳病传变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67篇原创文章

第七条: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伤寒悬解:此中风、伤寒之总纲也。卫气为阳,风伤卫气,是发于阳也。卫伤则遏闭营血,而生内热营血为阴,寒伤营血,是发于阴也。营伤则束闭卫气,而生外寒故中风之初,先见发热伤寒之初,先见恶寒。中风内热,而营血不宣,亦外见恶寒伤寒外寒,而卫气不达,乃续见发热。中风非无外寒,究竞内热多而外寒少伤寒非无内热,究竟内热少而外寒多。

营司于肝木,木升则火化,木火同情,故肝血常温。卫司于肺金,金降则水生,金水同性,故肺气常凉。肝藏营血,而脾为生血之本,中风营病,脏阴衰者,多传阳明而为热。肺藏卫气,而胃乃化气之源,伤寒卫病,腑阳弱者,多传太阴而为寒。

风伤卫者,营郁里热,若经中阴旺,则营气不至内蒸,故七日经尽而自愈;寒伤营者,卫郁表寒,若经中阳旺,则卫气不至内陷,故六日经尽而自愈。此风寒之顺证,在经而不入于脏腑者也。若中风阳盛而入于腑,伤寒阴盛而入于脏,则营卫方忧其内陷,非补泻以救其偏,不能应期而愈也。

六日、七日,水火之成数。大衍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阳也,故数七,水,阴也,故数六,满其成数,是以病愈也。

陈修园: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治太阳之病,即宜预顾少阴。二经标本寒热不同,必先了然于心,然后丝丝入扣。医者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 热为标也。又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以热为本,以寒为标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之标阴也。此一节,提阴阳寒热标木之大纲,并按阴阳之数,以定病愈之期。言手足标本之异,手之太阳标热也,与手少阴为表里。发热恶寒,发于手太阳之标阳也,足之太阳其本寒也,与足少阴为表里。无热恶塞,发于足少阴之标阴也。

曹颖甫:发于阳者为中风。以风为阳邪故也。中风之症发热有汗而恶风。然亦间有恶寒者。如太阳中风啬啬恶寒可证也。发于阴者为伤寒以寒为阴邪故也。但本节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则为传写差误。据后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为两候。风家病愈在十二日。则发于阳者当云六日愈。后文又云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伤寒以七日为一候则发于阴者当云七日愈。但阳病遇阴数而愈阴病遇阳数而愈。亦属术家言有时不甚可据,但存其说可也。

医宗金鉴: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方有执曰:此推原中、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凡在太阳皆恶寒也,发起也,愈瘳也。

程知曰: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风,阳也,卫,亦阳也;寒,阴也,荣,亦阴也。中风、伤寒均为表证。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魏荔彤曰:风伤卫,寒伤荣,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耳。至于恶寒则同也。发于阳、发于阴之义,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寒为阴、荣亦阴而言,殊未及于三阴也。

郑钦安:按太阳风伤卫证,发热、恶风、自汗。(伤寒)〔寒伤〕营证,发热、恶寒、无汗。此言病发于阳,指太阳也;太阳底面,即是少阴,病发于阴,指少阴也。若专指太阳营卫之阴阳,则与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余每临症,常见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每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屡屡获效,以此推之,则病发于阴,确有实据。至所言六日、七日者,是论阴阳之度数说法也。

解析:此节发于阴,陈修园、郑钦安、胡希恕解析为病发于阳,指太阳也。太阳底面,即是少阴,病发于阴,指少阴也。若专指太阳营卫之阴阳,则与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随即举出其临症常见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以桂枝汤重加附子而获效。而胡希恕注解也为发于少阴。

究竟“发于阴”是发于营卫之阴,还是发于少阴之阴?笔者认为,应回到文本的本来意义上去理解。综合上述注解看,发于阴阳,显然是着眼于人体的阳(卫气),阴(营血)状况来作为评判标准。

如果出现太阳表病,阴阳自然以“营卫”论,发于阴应为发于伤寒初期之“或未发热”阶段,其原因是营被寒束。

若表现为阴血虚衰的恶寒证,则应为发于少阴。因为人体的气血在表表现状态即是“营卫”,而在里则表现为“气血”。疾病的阴阳,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但人体气血盛衰的规律和本质则是一致的。


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悬解:七日以上自愈者,即发于阳者七日愈之谓。六日六经俱尽,故至七日自愈,《素问·热论》所谓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阳莫盛于阳明,阳明之经,阳郁热盛,则六经俱遍而郁热未衰,虽不入腑,而经邪犹旺,不肯外发,热必再传六经。针足即明之经,泻其郁热,则经不再传,自然愈矣。

陈修园:何以谓发于阳者七日愈?请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阳病,头痛等证至七日以上应奇数而自愈者,以太阳之病,自行其本经已尽七目之數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经者阳明受之,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使经不传则愈推之发于阴者六 愈之故,亦可以此例而得其旨矣。此承上文而言病愈之期,又提出 其经三字,谓自行其经,与传经不同,尽伤寒之变幻。

曹颖甫:太阳伤寒以七日为一候。所谓发于阴者七日愈也。盖风寒束于表血热抗于里始则无热恶寒继则发热而仍恶寒使正气足以胜邪则当一候之期汗出而头痛可愈。夫头之所以痛者皮毛为表寒所闭阳气不得外达郁而上冒也汗泄则表寒去而皮毛自开至于表解汗泄则气之上冒者平矣。设有未解则七日之后当传阳明故曰作再经。言太阳一经病后更传一经。非谓六经传遍,复转太阳也。太阳当传阳明故泻趺阳穴以泄其热使阳明气衰而不复传则病亦当愈。此真曲突从薪之计不似近世医家俟治疗期至然后治之焦头烂额为上客也。(足阳明为趺阳穴、在足背上小儿系鞋带处。)

郑钦安:此条言邪传七日自愈,各经皆能分消其势也。设若未尽,又复递传,针足阳明,预泄其气机,邪自无复传也。

解 析:旧说伤寒日传一经,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此说前人已举出其谬误。陈修园、曹颖甫等认为日传一经为人未病之时传经,而病时传经则没有固定日期。而郑氏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书中亦指斥其非,并非一日二日挨次相传,曰行则与传不同,是指在太阳经相传,而非他经矣。

至于针足阳明,使经不传,曹颖甫应针趺阳穴,陈修圆认为应针三里穴,可供临证选用。但承澹盦言趺阳穴不可用,足三里比较切于实际,以太阳病头痛发热等证,其血液大多奔放于表层与上部,三里一针能引血压下降,头部充血即趋下行,而头痛可愈,脑系之压迫遽减,生理机转可为之一变而汗出热解。承氏经验,当取头维足三里内庭诸穴,可快速收效。

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悬解:巳、午、未,太阳得令之时,故解于此。

曹颖甫:人身卫气行于表,表虚则阳气不能卫外,因病伤寒。卫气尽,行于阳,从已至未上,正日中阳盛无病者进午餐之候。阳明正气常旺此时卫气若强便当一汗而解。盖病之将退不惟专恃药力亦赖天时之助也。金匮痉湿暍篇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愈,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由此观之,寒病不得天阳之助,庸有济乎。

郑钦安:此言风寒之轻者也,逢太阳旺时,亦可自解也。

解 析:太阳为阳中之阳,而一昼夜之中,从巳时至未时,即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是阳气最旺之时,所以太阳病不论自愈或服药而解,都可以借助于阳气旺盛之时,这是古人从临症经验积累而获得的结论。

第十条风家(字俱皆指宿病而言,此处应作太阳中风伤寒看)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医宗金鉴: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

魏荔彤曰:此条申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之证,应听其自愈也。

陈修园:邪解后,未全畅快,曰病衰.曰少愈,皆可以了了三字赅之风,阳也,如太阳中风家,七日阳得奇数,气从表而解。然虽解而余邪不了了净尽者,俟过五日,五日为一侯,五脏元气始充,合共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推之寒为明邪,如发于阴之病,六日阴得偶数而解。既解而不了了者,亦须复过一候,大抵十一日而愈矣。若误治又不在此例。此一节承上文言既愈之后而定以全愈 之期也。

曹颖甫:风为阳邪,故风家之向愈,以六日为候,就阴数也。风家表解,谓解肌发汗之后,不了了者,或头尚微痛,或咳吐风痰,仲师不出方治,但云十二日愈,不欲以药味伤正气也。如必欲服药,可于陆九芝不谢方中求之。

郑钦安:既称表解,邪已去矣,应当清爽如常,此则不了了者,是邪去而正未复也。延至十二日者,侯正气渐渐复还也。

解 析表解还有不爽快的感觉,一是馀邪还未全清,二是正气尚未全复,而预计十二日愈者,经尽之时,馀邪尽,自然愈。这条说明有些病快要痊愈时,不必再服药,当心静养就可渐渐痊愈的意思。本论中的日数,多是约略之词,必须灵活的领会其精神实质。

秦楚古方   秦岭深山民间中医

【秦楚古方】秦岭深山民间中医。正心修己,习医济世。酷爱传统文化,偶尔舞文弄墨。专注风湿骨病学习实践,诚挚欢迎中医同道共同学习交流。

行走秦山楚水|传承古方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发微》太阳篇007
伤寒论道
白话伤寒论6)中医的术数
(12)浅析伤寒论无热恶寒暨发于阳发于阴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传经,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医学
一起学伤寒之第8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