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案说医:寥寥三味中药组成之调胃承气汤,何能以一御万?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以案说医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58篇原创文章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而更佐以甘草之甘缓,硝、黄留中以泄热也。少少温服,取缓调之意。

 调胃承气汤可救服桂枝遗热入胃之误;阳明证用之,能调胃气以解微结。

01

大 黄

性味:苦,寒。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本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

    修 园:人只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抑知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

张锡纯: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

思辨录:大黄微变其性以用之:如大承气抵当汤之大黄酒洗酒浸,以兼除太阳余邪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大黄,以麻沸汤渍之而不煮,欲其留恋心下也;大黄附子汤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茵陈蒿汤大黄与茵陈栀子并用,则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黄用法之不同也如是。

02

性味辛苦咸,寒。

功能主治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口赤障翳,丹毒,痈肿。

药征: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03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疼,调和诸药。

【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修园: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气者,肺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皆得其坚之、长之、倍之之效矣。

天士: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味甘缓急.气平清热.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伤寒论原文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发汗而病不解,内部蒸蒸发热状,发汗后而转属阳明,而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反恶热,可知太阳证已罢而热已入胃,所以以调味承气汤和其胃。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虚实俱指胃言,汗后正气夺则胃虚,故用附子芍药,邪气盛则胃实,故用大黄芒硝,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此见调胃承气,是和剂而非下剂也。

3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承者顺也,顺之则和,少与者,即调之之法。

4、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妄吐而亡津液,以致胃实而腹胀,吐后上焦虚可知,腹虽胀满,病在胃而不在胸,当和胃气,非厚朴枳实之所任。

5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言阳明病则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吐下后而烦为虚邪,宜栀子豉汤,未经吐下而烦,是胃火乘心,为实邪,调其胃而心自和。

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已经吐下邪热仍存,调胃承气汤和之。

7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胃实而肠虚,调其胃则利自止。上条大便反溏,此条反下利,从假不足处得其真实。

调胃承气临床汤解析

此为清除胃肠燥热之方。临床使用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治邪热结于胃肠,腑气不通。《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言胃有纳谷、传化之功。

2、治胃肠积热,腑气不通而致胃气上逆,传导失职。临床可见头痛眩晕,呕吐呃逆,短气喘息,水谷不纳,腹胀便秘,小便黄赤,心烦不寐,不恶寒,反恶热,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症状。

3、治胃家积热,如《伤寒论》29条之胃不和,谵语;70条之汗后不恶寒、但热;123条之郁郁微烦;207条之心烦;248条之蒸蒸发热,皆属攻下积热之示例。盖“胃络上通于心”,热邪上扰则心烦;热盛津伤则大便难、舌燥少津。

4、六经有余之证均可涤荡肠胃而攻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河海相通,肠胃六经互贯。所以张从正认为:六经经络遍布全身,故属有余之病症,皆可荡涤肠胃、攻下通腑以畅六经。

5、《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篇云:“凡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若心下按之硬满者,犹宜再下之;如伤寒大下之后,重复劳发而为病者,盖下之后热气不尽故也,当再下之;若杂病腹中满痛不止者,此为内实也。

6、《难经》云:“痛者为实,腹中满痛,里壅为实,故可下之,不计杂病伤寒,皆宜急下之”;“目黄九疸食劳,皆属脾土,可下之”;此外,“如诸落马坠井,打仆闪肭损折,汤沃火烧,车碾大伤,肿发焮痛,日夜号泣不止者,皆可下之”。

7、胃家实者可下之,六经有实邪者,亦可下之。先贤下不宜慈(给足用量)、下不宜缓(急下存阴)、下不忌虚(扶正祛邪)验案甚多,可师之效之。虽如此说,然绝非无的放矢,除掌握三承气汤运用标的外,弦长脉、聚关脉、阙上痛、额多汗、右髀牵掣痛、右膝外旁痛亦系攻下之的。(此针对承气汤而言,非仅调胃承气)

8、临床将胃承气汤为末炼蜜为丸,取名“将军丸”,每服一丸/10克,用于有热、有滞者,既方便使用,又获效快捷。

三承气汤区别

三承气汤证的标准临床表现,概括起来讲大承气汤证是基础的、典型的,称为燥屎内结证

小承气汤证是病机中间只有气滞这个环节比较突出,热炽和津伤都不大突出,是一个没有完全形成的,不标准的阳明腑实证

调胃承气汤证仅仅是热邪内聚,创造了阳明腑实证形成的基本条件,还不能够算作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它用泻下的方法更多的是以下代清,消除内聚的热邪,以及因热邪造成的痞塞不通、头痛眩晕,呕吐呃逆,短气喘息,水谷不纳,腹胀便秘,小便黄赤,心烦不寐等。

从临床病邪进退来看:调胃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疗小承气汤证的轻证;小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疗调胃承气汤证的重证,也可以用来治疗大承气汤证的轻证;大承气汤可用来治疗小承气汤证的重证。

调胃承气医案解析

1.胃燥而致不寐。李君长子,年19岁。四月病伤寒9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罗谦甫医案)

罗至宾客满坐,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之,烦燥不得眠,能食不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路卧,面向壁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不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皆阴证也。

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得睡,又喜饮冰水,阳证悉具,且3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之,乃以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至夕下数行,去燥粪20余块,是夜汗大出,次日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新编伤寒论类方》(引《罗谦甫医案》)1984:138)

按:夜叫呼不绝,全不得睡,可见胃燥之甚,调胃承气可下胃中燥屎,开人耳目眼界。 而本案辨证之甚详,审因甚精,用药得法,堪为后世之楷范。

2外感实热,津伤脉弱而致便秘腹胀:治一人素伤烟色,平日大便七八日一行。今因外感实热,十六七日大便犹未通下,心中烦热,腹中胀满,用洗肠法下燥粪少许,而胀满烦热如旧。医者谓其气虚脉弱,不敢投降下之药。(张锡纯)

诊之,知其脉虽弱(已经伤阴故脉弱)而火则甚实,遂用调胃承气汤加野台参12克,生赭石、天门冬各24克,(补津液)共煎汤1大碗,分3次徐徐温饮下,饮至两次,腹中作响,觉有开通之意,3次遂不敢服,迟两点钟,大便通下,内热全消,霍然愈矣。

按:热伤津液故脉弱,方合参、天门冬补充津液生赭石清热潜阳

3. 感冒伤食阴证化燥。治一人,盛年恃健不善养,过饮冷酒食肉,兼感冒,初病即身凉自利,手足厥逆,额上冷汗不止,遍身痛,呻吟不已,僵卧不能转侧,却不昏愦,亦不恍惚。(郭雍医案 )

郭曰:病人甚静,并不昏妄,其自汗自利,四肢逆冷,身重不能起,身痛如被杖,皆为阴证无疑。令服四逆汤,灸关元穴及三阴交,未应,加服丸炼金液丹,利、厥、汗皆少(等待阳气复津液自还)。若药艾稍缓,则诸(阴)症复出(艾补阳气)。如此进退者凡三日夜(阴阳交争),阳气虽复,症复如太阳病,未敢服药,静以待汗(服药则伤津液)。二三日复大烦躁,次则谵语斑出,热甚,无可奈何,乃与调胃承气汤,得利,大汗而解。阴阳反复有如此者。酒洗大黄9克,芒硝9克,炙甘草6克。

按:此案犹如电视剧,清晰上演阴证阳气复之状,与伤寒论第二十九条、三十条阳竭救逆之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用法异曲同工,虽发病过程不一样,但用调胃承气汤之法同。此真用药如用兵之典范!

4. 燥烦呕吐腹胀,邪实体虚。 王姓,女,73岁。1961年11月24日住我院西医内科病房。先患泄泻二天,日下数十次,经西医治疗而愈。继而出现腹胀,二便不通,腹胀痛,以致病极汗出,烦躁不安,呕吐黄色稀水。先后吐出蛔虫4条,西医诊断为蛔虫性肠梗阻。因患者体质虚弱,未作X线钡餐造影检查。(姚兴华医案)

外科会诊后,亦认为不适于手术治疗,至11月29日,邀中医会诊。中医案语:口唇干燥,烦躁不安,呕吐不止,所吐尽属黄色稀水,且有粪便臭味,腹胀如鼓,脉象沉细,舌苔黄厚。证属蛔厥,但正气不足,邪气有余,虽痞满燥实俱备,但体虚未宜猛下,仍以调胃承气汤和之。

处方:生大黄9克,元明粉9克,生甘草3克。服药后,共大便4次,粪色先黑后黄,中夹蛔虫7条,呕吐止,腹胀消,当晚即进牛奶少许,次日进流质饮食,病情好转。

按语:燥实而体虚,所以以用调胃承气汤和之。

5、阳明燥热而失眠  2007年3月21日,张某者,年33,五寨县人,在穗工作,云失眠半年矣,岁前因岳父患脑瘤,双目失明,弥留枕席。翁烦躁辗转,呻吟呼喊,奉侍月余致失眠,严重时彻夜不寐,服镇静药时效时不效。

望其面色暗红,额光闪煜,舌尖红,苔薄黄。询知纳佳易饥(胃中有热),大便干燥,状如羊粪,两三日一解。口干舌燥,思饮欲冷(阳明燥实)。头额、前胸多汗,夜间浑身焦热,心如焚炙,神若无主,目不交睫。(津液虚极)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

失眠一症,以思虑、繁劳太过,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肝胆火盛,心肾不交者为多。本案所示,皆阳明燥热,胃家实之证。

阳明病何以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素问释义》亦云:“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阳明病之成,大论181条云:“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案既未经汗下,亦未利小便,何以成阳明病?

姑妄猜度,白昼打工之辛苦,夜尽半子之劳,忧虑烦集,身心交瘁,津液亡耗,致胃中干燥而成,非尽自太阳病也。治当清热通腑,救驾君主。攻下之方,三承气汤择选谁何?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无谵语烦乱所谓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调胃承气汤则若囊中之锥矣。拟: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时隔旬日,彼来电称谢,云当晚便酣枕黄粱。

按语:此案分析透彻如教科书: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无谵语烦乱所谓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调胃承气汤则若囊中之锥矣。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等分用意何在,当深思。 

6、便秘 徐某,王府村一老妪。便秘四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日日如此,常畏便节食。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益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自坐热炕,如伤寒论风温若被火)。口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

诊:脉沉而细数。腹诊: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细脉为血少,脉数示火旺。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也。传道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难以复。

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拟调胃承气汤加味:

川军10g 芒硝10g 甘草10g(泄热) 当归30g 元参30g 肉苁蓉30g (滋阴)

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 白芍15g 生地24g 山药12g 山萸肉12g 丹皮10g 茯苓10g 连进十余剂,大便始如往昔。

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须借风之吹力(行气),水之浮力(润燥),通坝阻(淤堵),破冰冻(寒结),方能运行。故有理气行风,增液浮舟,攻积导滞,温阳化结等治法。不可一见便秘,便投硝黄。

按语:此案调胃承气与养血滋阴药并用,热去津复,便秘治之。然何不用麻仁丸?试以药论之。

此方为正阳阳明,因高龄虚劳(失精)而致阳明胃燥,又外被火攻导致大肠干燥。所以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肉苁蓉、玄参、肉苁蓉。在清火的同时,兼具补肾精、养肝血、滋阴液,在滋阴的同时而不伤精气。(①当归:入肝养血,活血润肠通便;②元参又名玄参,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本经云"主腹中寒热积聚,补肾气;③肉苁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

麻子仁丸(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适应症为脾约阳明:其适应症为胃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只进入膀胱,造成小便频数而导致肠失濡润。也就是说造成便秘的原因是人体水代谢因脾的功能发挥失常,原本应运输到膀胱与大肠的水液,全部运输到了膀胱而造成小便频数,所以导致大肠缺水而干旱。所以用麻仁补中益气之功,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用芍药清营血之郁。同时以小承气汤(大黄、枳、厚朴)下阳明燥实,用杏仁下肺气,胃气既降,脾气得滋,津液输布得常,而大肠润而小便恢复。所以本方重用麻子仁而命名为火麻仁丸。

又燥实之甚,何不用大小承气汤急下存阴而后以养阴,又当深思细辨。或因本方于大黄、芒硝泻下药中加一味炙甘草,使硝黄缓留于上,以和胃气勿使过燥,陈修园称本方为“法中之法,即“调胃’与'承气’两者并行不悖,再以养阴之药相须为用,以图缓下。

7、呕吐 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 王常勇医案)

1984年4月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

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 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甘草15克,当归15克,一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

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黑龙江中医药1986~(4)-49)

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

按:本案以久病内热伤阴、中焦邪热而导致肠胃之气不降,浊气上逆而呕吐。因久病阴虚之体,不可大下所以处调胃承气,气顺则呕止。

 8、伤食胃胀而呃逆  王金州医案:严某,男,50岁,1986年10月25日诊。患者3天前中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

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日来未大便,脘腹胀满,口渴心烦。查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处方:大黄、芒硝各15g,甘草6g。上3味兑入开水500ml,盖严浸泡30分钟后滤出,1次服完服后泄下大便甚多,臭秽异常,呃逆自止,脘腹胀满等症亦消。(新中医1993)

呃逆虽为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然临证又须辨证求因,以明寒热虚实。本证乃因饮酒饱食导致胃肠实滞积热所起,理当通腑以除邪。前医反用丁香、半夏、党参等温燥之剂,势必邪愈壅而呃愈频。本方泄热通便,服之可使食滞、邪热随泄而除。如此腑气得通,胃气得降,虽不用止呃药物而呃逆自止也。

:此案辩证精细,尤其三药用水渍而不用煎而顿服,可见其用药法度之严。

9、热结肠胃燥气上雍而气喘。马少武医案:康某某,女,29岁。1989年6月29日诊。患者以心慌气短,四肢关节疼痛住我院内科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经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但气短喘促时作,不得平卧。服西药不效,故请中医会诊。

诊见:气短喘促不得卧,潮热口干'全身汗出,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喘证'属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气机不得通降所致。治拟通腑泻热,降气平喘。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 大黄、杏仁、甘草各6克,芒硝(冲)、厚朴各10克。

服药2剂,便出水样粪便并挟有燥屎,汗出止,腹胀除,潮热喘促大减,能平卧入睡。后以调胃承气合香砂六君子汤调服7剂'诸症痊愈而出院。(四川中医1990;(7):15)
       

肺与大肠相表里,热结胃肠,腑气不通,浊气上攻于肺'而致咳喘。治必通腑泻热以降气平喘,腑气通而喘自平矣。

按:此案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加厚朴杏仁行气消胀下气平喘,方证丝丝入扣。桂枝加厚朴杏仁平喘,小承气汤也可之平喘,真所谓用药如用兵!

10、胃石症  李欣医案:某男,14岁,傍晚吃黑枣半市斤后睡眠,次日晨起即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来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左上腹肌紧张,深触诊时可触及鸡卵大小的硬块,边缘光整'局部有明显的压痛。

X线检查:服钡剂后见胃内有广泛的团块状充盈缺损,在团块周围钡剂围绕呈网格状颗粒状阴影及斑点状阴影'大小几乎相似,团块影随胃蠕动与推压时或变换体位时而移动变位。当即用中药调胃承气汤治疗。

8天后,X线钡剂胃肠透视复查'见胃内团块阴影显著缩小。又继续服上述中药一周后胃内团块阴影完全消失治愈。(中医药信息1988)


 按语:胃石症,以胃柿石为多见,因黑枣引起的胃石症甚为罕见。本证由柿子或黑枣中胶质与胃酸凝滞成块而成,属中医“腑实证范畴,用调胃承气汤泄腑通实,有良好效果,临床不妨试用。

11、眩晕(高血压) 刘景祺医案:王某,男,52岁,1976年9月就诊。头晕头痛血压高已两年。胃脘憋胀,纳呆,夜间和饭后脘胀较剧,经常服西药,血压稍降,停药后则血压复升,曾服天麻钩藤饮和镇肝息风汤等疗效不着。

血压190/120mmHg,大便二日一次,稍干。舌苔黄,脉上关上滑。印象:眩晕。辨证:阳明腑实,胃热上蒸。

治则:泻热通便。处方:大黄12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代赭石12克(泄热通下)钩藤24克。(清热平肝,治血压偏高,头晕目眩)  服3剂,大便通,日3次稀便,胃脘憋胀除,头晕大减,血压150/100mmHg,脉上关上滑。上方略事加减,再服9剂,诸症消失,血压130/90mmHg,追访二年无复发。(《经方验))1987~72~73)

按语:眩晕见便干、胃胀、纳呆、舌苔黄、脉关上滑,为胃中燥热结聚,阳明浊热挟厥阴风木上壅头窍所致。治以泻下阳明燥热为主,兼以钩藤平肝息风治眩晕;代赭石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代赭石"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12、痔疮 杨德明医案:刘某某,男,41岁,1987年10月5日诊。患痔疮2~3年,迭经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坏。近5天来肛门肿痛,行走起坐困难。

查:截面位3、7点分别见有1.2X1.5cm2、2X1.2cm2大小之红肿痔核,表面呈黯紫色。诊为“静脉曲张性外痔’’。

处方:生大黄50克,生甘草50克,芒硝30克。用法:将前2味药加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后去渣,加入芒硝,溶解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日2~3次。连用5天,红肿痔核消失,诸症均除。迄今年余,未复发。(福建中医药1989;(5)"16)

按语:胃有燥热,下注魄门,热盛肉腐,气滞血壅,发为痔疮。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中燥热,且煎汤外洗,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迅速。据杨氏报导,用此法治疗100余例痔疮,效果满意。
      

13、跌打损伤 王华颖医案:张某,男,56岁,1990年10月13日诊。患者在昨日傍晚因纠纷被木棍猛击膝部后当即摔倒,不能行走。于今日前来诊治

查患者左膝肌肤青紫.,肿胀严重,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处方:  大黄、苏木、芒硝各60g,甘草30g,水煎擦洗患处。日3次’每次30分钟  连洗2日,肿消痛止,行走如常。(新中医1993;(3):45)

外力所伤,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瘀于肌肤,故而肌肤青紫,肿胀疼痛。大黄、芒硝活血消肿,加苏木祛瘀止痛。《本草别录》言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与上三味相伍,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据报导,此方煎洗治疗跌打损伤甚验。

按语:即内治之方,即外治之药,此案足以诠释。本经云: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芒硝“主口赤障翳,丹毒,痈肿;甘草主金创解毒。所以熏洗能治疗外伤。调胃承气汤之药外用,除用其外治药姓外,或其气可人肠胃,调和胃气而促病愈。


总结回顾

调胃承气汤的临床应用:陈修园总结的非常到位:称本方为“法中之法,即“调胃’与'承气’两者并行不悖,凡燥热初结胃肠之胃气不和,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大便秘结,火热在上之证,此方最宜。

1、太阳病入阳明后“不恶寒反恶热者”、“蒸蒸发热者”等阳明热;,“伤寒吐后,腹胀满者”等胃伤津液而导致的腹胀、酒食伤胃后的胃胀、痞塞不通者;烦渴汗出,胃气不降而致的胸满、大便不通等证;胃气不和而谵语者”、“不吐不下而心烦”、因胃躁而导致邪热上逆的失眠、谵语;痘疮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 舌上燥裂,齿龈肿痛,龋齿枯折,口臭等证。(表现为身热、腹胀不通、邪热上逆)

 2、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或下后“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等残存邪热下利,可用调胃承气汤。其他大小承气汤等轻证,其他六经邪实者均可下(本篇为未见医案,待补充)(表现为阳明实证下之未彻,需再下证)

3、肠胃不通畅,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所导致的反胃膈噎,胸腹痛,或烦满,;消渴,五心烦热。肌肉燥瘠,腹凝闭,二便不利等症,用调胃承气汤。(表现为肠胃不通而导致胃气不降而上逆证)

4、膏粱太过之徒,其毒酿于肠胃,状如虚劳,心气迫塞,悲笑无时,胸动步难,或里急拘挛者。或下流郁结于肠中,小腹微满,大便不快。月事为之失调等证。(宿食及食毒证)

5、久病伤阴或虚劳伤津等因所在阳明胃躁而形成的阳明实证,恐大下而伤阴者,可用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兼养护津液,扶正养阴同时下之而解。此类病人多见脉弱、脉细数等象。(需扶正养气并缓下证)

6、跌打损伤等外治证,用以煎抹之外用者。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对文章有不同意见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使说伤寒13
养生小知识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3)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49~105
大陷胸汤——结胸医案三条
经方: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阳虚吐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