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巧用苓甘姜辛五味类方治疗银屑病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苓桂五味甘草半夏杏仁汤医案解析 丨作者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93篇原创文章

编者按:银屑病的治疗历来关注点在皮损的消退,一般中医治法更关注“热”。但此种治法不拘一格,“立足长效求速效”,治疗并不着眼于皮损的有无,而是强调“治人,则病不治而治”,

但也有中医家在银屑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并未过多关注治疗皮损,而是紧抓“内有寒饮,在表在上在里有郁热”的病机,恰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寒饮及郁热得消,皮损亦随之消退。

文 | 中南山


临床医案解析

1、咳嗽吐也痰。叶瑞初君(丽华公司化妆部)。

初诊 (二月十七日) 咳延四月,时吐涎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茯苓(三钱) 生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钱) 干姜(钱半) 细辛(一钱) 制半夏(四钱) 光杏仁(四钱)

二诊 (二月十九日) 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

茯苓(三钱) 生草(一钱) 五味子(五分) 干姜(一钱) 细辛(六分) 制半夏(三钱) 光杏仁(四钱) 桔梗(四钱)

2、银屑病。黄某,女,30岁,来自湖南,20181017日入住广汗法纯中医病房。患者4年前染发后头皮起散在斑丘疹,未予重视,全身皮损逐渐增多扩大,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经中医药及多种中医物理治疗,效果不佳。夏季食用大量寒凉生冷瓜果后,近1个月来皮损增多变厚,融合成片。

刻下:精神、饮食、睡眠可,平素汗出较少、运动后上身汗多,平素手心热、下肢凉、无汗、唇干、咽痛、有痰、完谷不化11次等。全身散在大面积斑丘疹,基底色淡,伴有鳞屑、轻微瘙痒、较密集分布于面部、发际线、躯干等部位,上布大量白色片状鳞屑,兼有抓痕。左关细弦、右关浮滑、舌尖红、苔白边有齿痕、舌下淡红等。

20181017~20181026日:住院期间,予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茯苓12g,生甘草6g,醋五味子9g,干姜9g,细辛3g,姜半夏9g,炒苦杏仁9g,大黄5g)口服加中医外治。日1剂起,渐加量(广汗法之将息法)。

患者加量至5剂时,自觉胃部不适,遂整方减至4剂,茯苓、大黄单开仍继续渐加量、务使大便维持在日3次左右。期间患者大便完谷不化好转、成形、无咽痛、手心热减轻、皮损僵硬感缓解、皮损变薄、中空明显等。舌淡红,苔薄白,舌下略红,舌边齿痕减。

按:患者舌苔白、边有齿痕,大便完谷不化为内有寒饮邪之征,舌尖红、手心热、咽痛为上有郁热的表现,故予本方。经治疗后,患者大便完谷不化症状好转,大便成形,齿痕减,舌尖红变淡,皆为得效指征。与此同时,皮损僵硬感减弱,皮损变薄中空,皮损不治而治

3、浑身发斑银屑病。患者卫某,男,26岁。2018930日入住广汗法纯中医病房。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身上起散在红丘疹,后融合成大斑片状,逐渐散布全身,皮损上布大量白色鳞屑,伴瘙痒,于当地医院诊断银屑病,历经多处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1周前,发热37.6℃,经静点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皮损增多,瘙痒加剧。

刻下:精神、饮食、睡眠不佳,大便1~21次、便干,小便黄。前胸后背汗出量多,腰腹以下皮肤凉、无汗、全身散在大面积斑丘疹、密集分布在双小腿胫骨外缘、腰背部、融合成片等,同时伴有大量银白色鳞屑、剧烈瘙痒、皮损厚硬、间有抓痕、左关弦滑、右关浮滑、舌淡胖有明显齿痕、舌苔薄腻、舌下略红暗等。

20180930~20181012日,住院期间予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药味同案1)加中医外治,日1剂起,渐加量。患者加至日2剂,大便次数即可维持在13~5次,大便通畅偏稀,无明显不适。期间患者皮损整体变薄,边缘消退。小便正常,舌边齿痕减。

按:患者用抗生素静点后、舌淡胖有明显齿痕为内有寒饮;大便干、小便黄为内有郁热;皮损色红遍布全身为表有郁热;故予本方将息法应用。治疗后,患者大便通畅,偏稀,无明显不适,舌边齿痕大减,同时小便变正常,皮损整体变薄,边缘消退,达到治一病多恙并除的目的。

4、鼻流清涕咳喘。患者M某,17岁的男性,2021年8月6日初诊。

病史:患者在两周前的某一天,运动后出现右侧胸痛,伴有气喘,无咳嗽。遂后在当地一家西医诊所做检查,据胸片诊断为支气管炎,血常规及心电图未见异常;甲状腺素检查:FT4:1.68ng/dL (0.93~1.60ng/dL),TSH: 1.04ulU/mL (0.530~3.590 ulU/mL),医生给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氯雷他啶/loratadine。患者服药后依然喘、胸痛,故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今鼻塞,易流清涕,略喘,劳动后喘加剧,伴有胸膺部抽痛,疼痛遊走不定,时左时右。患者自诉双手易麻痹,纳差,大便溏,前几天有腹泻,无恶寒、热。

查体:体温37℃,患者体形偏瘦,皮肤皙白,满面痤疮,口唇红,指甲疮白,略发紫,双手未见明显震颤,手掌心可见散在汗珠;舌胖尖红有芒刺,中有裂纹,苔白略黄根腻,脉右弦无力,尺脉浮,左细弱。腹皮薄,双腹直肌拘急,无抵力,脐旁无压痛及动悸。

听诊:无干湿罗音、哮呜音,呼吸音较粗糙。给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石膏,颗粒1剂:

处方:茯苓12g,炙甘草6g,五味子6g,干姜6g,细辛6g,杏仁6g,半夏6g,石膏12g,服法:每日3次,每次3g。

2021年8月8日,傍晚来电,告知双手突然麻痹,但胸痛喘已减轻,即吩咐继续服药。隔天随访,问双手是否仍麻痹,他说麻痹已无。 

2021年8月11日第二诊:服药后清涕减少,自觉鼻腔内有异物感,胸痛减,偶尔会痛,舌淡胖,芒刺减少,苔转薄,根略腻,脉沉细,尺脉浮。患者也说那晚手麻痹,后未再发作,初诊时他忘了说他易生口疮。

继续给予上方,颗粒1剂:茯苓12g,炙甘草6g,五味子6g,干姜6g,细辛6g,杏仁6g,半夏6g,石膏12g,服法:每日3次,每次3g。     

2021年8月18日第三诊:服药至今流清涕及喘已无,胸痛未再发作,偶尔鼻腔内有异物感,脉细无力,舌淡胖苔薄白。患者自诉自己太瘦,希望能调理增肥。给予神秘汤合四君子汤,颗粒2剂:桔梗10g,党参5g,陈皮10g,紫苏叶5g,五味子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5g,服法:每日2次,每次3g。

按 语:患者素体虚赢,初诊舌尖红有芒刺,苔根部白黄腻,有郁热在内,虚实相兼。若患者体质不虚,故可考虑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但患者虚,脉细,双手易麻痹,见有散在汗珠。

按《金匮要略》原文“…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故当选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原文中:“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蒸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案中患大便溏,曾有腹泄,故不用大黄,改加石膏,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之反面原理。

患者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后,流涕、喘、胸痛已罢,鼻腔内仍有异物感,曾考虑用半夏厚朴汤。但因体质虚弱,苓甘五味姜辛汤乃辛温散饮之剂,今流涕及喘等已无,故不再用;半夏厚朴汤乃理气化痰之剂,患者素体弱赢,脉细无力,理气恐伤正气,故考虑先扶正,考虑人参剂,而决定选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的神秘汤合四君子汤善后,后随其证,再考虑半夏厚朴汤。

临床医案解析

两位患者虽症状表现有所不同,但病机均为“内有寒饮、在表在上在里有郁热”,故予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温里化饮,清泄郁热。本方属服小青龙汤方变方之一,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形寒饮冷则伤肺”,由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生甘草组成。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则是在其基础上化裁而来,表证已无,故去攻表之麻黄、桂枝、芍药,“胃热上冲”故加茯苓、杏仁、大黄肃降肺气、泄热下行。

多个中医家通过多次临床运用本方,认为本方不必局限在条文中的典型症状如咳喘、支饮、面热等,只要符合本方方机“内有寒饮,在表在上在里有郁热”即可应用。

例如“内有寒饮”还可表现在案1中的患者舌苔白、边有齿痕,大便完谷不化,案2中的患者用抗生素静点后、舌淡胖有明显齿痕;“上有郁热”可表现在案1中患者舌尖红、手心热、咽痛,“里有郁热”如案2中患者大便干、小便黄;“表有郁热”如案2中患者皮损色红遍布全身。

银屑病的治疗历来关注点在皮损的消退,一般中医治法更关注“热”。但此种治法不拘一格,“立足长效求速效”,治疗并不着眼于皮损的有无,而是强调“治人,则病不治而治”,如案1与案2两例银屑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并未过多关注治疗皮损,而是关注患者的一般情况、二便、舌象等等,紧抓“内有寒饮,在表在上在里有郁热”的病机,恰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寒饮及郁热得消,皮损亦随之消退。

同样在临床运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时,也不仅仅局限在治疗银屑病,只要有符合本方方机之症,治疗2型糖尿病、小儿挑食厌食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思考

1、痰饮咳嗽三十三。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是用小青龙汤发汗之后导致的变证:一是多唾口燥,因小青龙汤发汗太过,津液损耗而肺气上熏。二是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而水逆也。三是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是因为中焦津液虚,导致四肢失养而麻痹不仁,阳气上冲咽喉。四是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是浮阳在面,然后阳明循面下行,下焦津液虚而小便难。阳气无根而上浮所以时时冲冒。

此方用茯苓、桂枝,泻水而降冲气,甘草,五味,培土而降辛金之逆。这条与伤寒论发汗后愈发奔豚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类似。但此条是肾气被热药牵引而上越,所以用五味子降逆。

2、痰饮咳嗽三十四。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此条是说:用小青龙汤发汗后,导致肾气上浮,而上焦之寒饮仍在,所以先用茯苓桂枝甘草五味汤降冲气另阳气归根,然后用干姜细辛,抒发肺气,除咳满,此为先治标后治本之法。

3、痰饮咳嗽三十五。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服苓甘五味姜辛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热伤肺津,应当遂时作渴,津亡燥动,风木乃发。若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支饮格其阳气,法当昏冒。冒者胃气升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而止呕吐也。

4、痰饮咳嗽三十七。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黄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行走秦山楚水|传承古方中医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

每天分享古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成就人人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饮 ,厚朴大黄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已椒苈黄丸,小半夏汤方,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泽泻汤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四圣心源》咳嗽解神方
经方十首0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每日一经方: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经方:苓甘五味姜辛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三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嗽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