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遗产之瑞典篇(15个)
Sweden
1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 (1991)
2恩格尔斯堡铁矿工场 (1993)
3比尔卡和霍夫加登 (1993)
4塔努姆的岩刻画 (1994)
5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 (1994)
6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 (1995)
7吕勒欧的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 (1996)
8拉普人区域 (1996)
9卡尔斯克鲁纳军港 (1998)
10南厄兰岛的农业风景区 (2000)
11高海岸∕瓦尔肯群岛 (2000, 2006)
12法伦的大铜山采矿区 (2001)
13威堡广播站(2004)
14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
15赫尔辛兰带装饰农舍 (2012)
1  瑞典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 (1991)
Royal Domain ofDrottningholm
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又名皇后岛宫,是瑞典首个世界遗产,位于斯德哥尔摩地区莫拉尔湖的女王岛上。拥有城堡、保存完好的剧场(建于1766年)、中国式的庭院楼阁,它还受到凡尔赛宫的影响,成为北欧18世纪皇宫的最佳典范。
雄伟壮丽的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始建于1537年,是瑞典国王奠基人瓦萨国王为卡达莉娜王妃建造的,但宫殿尚未完工,王妃就去世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建筑物的风格都是巴罗克式。从远处观看,环绕于斯德哥尔摩周围的那些为受到人迹破坏的自然景观就会尽收眼底。如果对皇宫进行精细的观察,那么皇宫中每一个房间所具有的精心布置都会更加令人为之折服。这就是当今的瑞典皇家学院的所在地,在昔日皇宫的外面,有巨大的花园、中国式的庭院楼阁和德罗特宁霍尔摩庭院剧场以及其它各种具有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比较引人注目的美妙景观。
德罗特宁霍尔摩的第一座城堡建于16世纪晚期,是由国王约翰三世及其王后下令建造的。这座城堡坐落于一个小岛上,德罗特宁霍尔摩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得来的:“德罗特宁”的意思是“女王”,“霍尔摩”的意思是“小岛”。1661年12月30日,一场破坏性的大火将整座城堡完全摧毁掉,其后不久,瑞典建筑师尼科迪默斯·泰辛负以使命,接受了为女王修建一座新的城堡的任务,由于城堡距离首都不太远,位置比较适宜,女王将这个城堡作为其住宅地。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女王城堡中接纳了一代又一代的女王,直到1777年,瑞典政府将其购买,使这里成为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居住地。城堡中有一个大约建于17世纪的法国式的花园,1770年,这里还修建了一个英国花园。自从1981年开始,德罗特宁霍尔摩成了瑞典皇家学院的所在地。
在这处遗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修建于18世纪的大剧院相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还有中国式的庭院楼阁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法国式建筑和中国式建筑美妙绝伦的结合。20世纪初期,人们一直呼吁,对整个的罗特宁霍尔摩皇宫遗址进行重新的修复工作,由于在设计上深受凡尔赛皇宫的影响,而今这座宫殿成为18世纪皇家住宅的光辉典范。
2  瑞典恩格尔斯堡铁矿工场 (1993)
EngelsbergIronworks
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瑞典生产的铁是一流产品,在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恩格尔斯堡铁矿工场是瑞典铁矿工场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范例。位于西曼兰省的铁矿工场始建于1681年,后于1700-1800年间逐渐发展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炼铁工厂之一。炼铁工厂由楼宇、公园、办公区、工人住宅、以及工业建筑组成。其中的建筑和技术设备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这个建筑群遗址中,有50多个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其中的主要建筑物,大约建造于1750年,具有双层式的建筑结构,墙壁上安装有护墙板,屋顶是由黑色的铁皮建成的。位于遗址中的其它建筑物有为杰出园艺家建造的院落、一个酿酒厂、一个由火山熔岩围制而成的石头谷仓、马厩、一个车房和几间铁匠房。用来熔炼铁矿的建筑物是由一个建造于19世纪的锻造、烘烤窑以及一个18世纪的矿石粉碎机及其它于18世纪更替的设备,这些更替的设备中包括鼓风炉在内。
恩格尔斯堡铁矿工场是瑞典铁矿工场保存最完整的范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这些铁矿建筑物中生产出的铁是的产品,致使瑞典的铁矿业在全世界的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铁矿业的强大也成为当地居民强有力的经济来源。除此,与建筑物群密切相关的行政建筑和居民住房保持了原有的样子,人们对这些建筑物所进行的的重修工作尽限度使其保持原样。
3  瑞典比尔卡和霍夫加登 (1993)
Birka andHovgården
比尔卡考古遗址位于梅拉伦湖的比约克岛上,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开始有人居住。霍夫加登在毗邻的阿德尔斯岛上,这两个岛构成了反映欧洲海盗时期贸易网络情况的考古遗址,并且影响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以后的历史。比尔卡还是瑞典第一个基督圣会(831年由圣安斯加创立)的地点所在。
1993年,Birka镇和Hovgården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为:Birka andHovgården地区是保存完好的维京地区,充分展示维京人在欧洲进行经济和政治扩张的两个世纪期间的维京时代贸易网。Birka镇还是保存最完好的,从未被改变的有着维京时代(公元700-900年)贸易地点特征的遗产。
比尔卡的地理位置十分巧妙,它的东部城市斯德哥尔摩东面有迷宫式的岛礁,比尔卡所在的比尔卡岛和斯德哥尔摩间又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当时的商人选定比尔卡作为贸易中心,成功地防止了敌人的侵袭,因为外来人首先要在岛礁中航行48千米,随后又要在星罗棋布的湖泊中航行29千米,最后才能到达比尔卡。比尔卡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中心,西边直通乌普萨拉和出产毛皮的地方,南连通果特兰、特留索、沃林、海泽比和更远的地方。
瑞典考古学家赫亚尔马·赫托尔珀和霍尔格·阿尔曼发现并发掘出了比尔卡商贸中心遗址。比尔卡城遗址位于比约克岛西北部的黑土区,据考证,该城的规模形成于5世纪~9世纪。该城的防卫十分严密。面向陆地的人口处,有长5.2千米、高约1.8 米、宽6米一12米的壁垒,壁垒上有六个出口。这条土筑壁垒上面还有木墙或栅栏,常用的豁口或通道有坚固的木结构城楼,不过这些城楼现已消失。现在保存较完好的壁垒主要是东段部分,它大约建于925年。离黑土区不远,在岛屿南和西南之间俯瞰遗址的矮山上,矗立着一座椭圆形堡垒,堡垒靠陆地的一面有三座门,门又有筑起的土石壁垒作保护,朝海的一面,有天然的高30.5米的峭壁。在堡垒、城市和湖泊之间,又建有烽火台。黑土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是比尔卡的主要墓地,这里有2000多座坟墓,墓葬物十分丰富。比尔卡没有大的手工工场,这座城市的繁荣甚至生存靠出售和转售一年四季从各地来的货物,它不仅与弗来西亚和西欧有贸易联系,而且可以说它更大地依赖与波罗的海东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地区的贸易。在坟墓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来自东方的丝绸、玻璃装饰品和诸多奢侈品。同时,比尔卡的贸易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坟墓区发掘出的带阿拉伯文字的白银、阿拉伯和莱茵河的玻璃制品、弗来西亚的布和法兰克的武器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比尔卡十分繁盛的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也到达了该城,比尔卡也成为了北欧第一个基督教传播中心。传教士安斯加多次到达比尔卡,829年受到瑞典国王比约瑟接见。经过安斯加坚持不懈的努力,基督教终于得到比尔卡当局支持,比尔卡城行政长官海里加尔出资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座教堂。传教士林巴特将比尔卡城的居民分为土著和商人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由各自的总督实施统治,负责防卫和审判。比尔卡的衰亡可能与10世纪后期梅拉伦湖和它南面入口的水位变化有关,但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970年,由于基辅国王斯维雅托斯拉夫进攻伏尔加河湾的保加尔人,比尔卡与东方的贸易中断。比尔卡人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比尔卡从此一蹶不振。
与比尔卡隔海相望的便是霍夫加登,它坐落在梅拉伦湖阿德尔瑟岛上。据考证,1270年这里便有了砖石结构的宫殿。考古发掘出的几处王陵,墓室宽大,陪葬品不仅自身价值不菲,还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比尔卡和霍夫加登组成的商业中心在11世纪被西格图纳城代替。
4  瑞典塔努姆的岩刻画 (1994)
Rock Carvings inTanum
塔努姆的岩刻画位于瑞典哥德堡以北,它丰富多彩的图形描绘了人类和动物、武器、船只和其他物品,表现了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与年代的高度统一。它丰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欧洲青铜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塔努姆岩刻画是青铜器时代最高质量艺术的独特象征。其深远的涵义提供了欧洲青铜器时代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稀有证据。塔努姆刻画景观反映了该地区八千多年的人类生活历史。
在一百多块岩石上,总数有三千幅公元前一千八百年青铜时代的岩石雕刻画。雕刻画多描写划船,捕鱼,狩猎和耕作的场面,热烈有趣,几千年下来,色彩仍很鲜明。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5  瑞典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 (1994)
Skogskyrkogården
这块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公墓是由两位年轻的建筑师—阿斯普隆德和莱维伦茨设计,建于1917—1920年。他们用砂砾铺地,地上种满了松树。这里的设计把植物、建筑特色及地形的不规则性相结合,使景观与墓地功能相融合。它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墓地设计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强烈的浪漫自然主义风格令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赞誉。
斯科斯累格加登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着于二次大战前后兴起的建造有瑞典特色的建筑物在设计上的渴求,现代化的社会集美丽与实用于一体,这同样是其它领域所需求的。在对于斯德哥尔摩南面的公墓的设计上,曾经面临了较大的国际性竞争,1915年公布了竞争的结果:建筑师阿斯普隆德和莱韦伦茨获胜。其后,两位建筑师便严格遵守风景区的规划原则来实行他们对这里的建设任务。
莱韦伦茨的主要任务是美化景观,并将建于1926年、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小教堂进行修复,使其焕发昔日风采。而阿斯普隆德主要致力于大的建筑物,将建于1934-40年间的火葬场重新修建起来,这既是他自身职业的要求,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两位建筑师进行了最完整的设计部署,大到整个风景区,小到每个灯饰。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完成于1940年,其结果可谓是整体和谐,融自然与建筑于一体。由于考虑到了诸多的实践因素,建筑任务具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火葬取代土葬就是建筑师们务必遵循的原则之一。火葬场中有三个举行仪式的房间,即宗教信仰小礼拜堂、寄予希望的礼拜堂和圣洁的十字架,与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的主要入口紧密相邻。一块独自矗立于草地上的巨大的花岗岩十字架将这里的风景衬托得更加完美。如今的小礼拜堂在形式上略显拘谨,但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却非常富有,阿斯普隆德专门请来的艺术家为这些建筑物进行装饰,而今人们看到的公墓是分散的位于松树林中。还有一片纪念性的小丛林和一个纪念碑土墩,在户外,还有一个骨灰安置所。斯科斯累格加登的南面有一个小凉亭,这里有一个长期对外开放的展示会,向人们展示有关这个公墓和两位建筑师的故事。
6  瑞典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 (1995)
Hanseatic Townof Visby
维斯比原为哥得兰岛上的海盗据点,12世纪至14世纪成为波罗的汉萨同盟城市的中心。维斯比拥有13世纪的堡垒以及同时期的200多座仓库以及大量贸易设施,这些使之成为北欧保存最完好的商业防御城市。1350年城市遭到黑死病的袭击,1361年丹麦国王垂涎哥德兰岛之富裕,和瑞典在哥德兰岛外进行了一场大战,战后的3个世纪里,哥德兰岛先后属于丹麦和汉萨同盟管辖。1396年海盗维塔利安兄弟占据此处,不过1398年他们就被条顿骑士赶走了。1525年吕贝克的一次武装进攻使维斯比衰落了。随着1611年同吕贝克缔结贸易协定,维斯比成为汉萨同盟最初城市之一和波罗的海上主要贸易中心。它是哥德兰岛上唯一有权同德国城市进行贸易的城市。此外,德国人、俄国人、丹麦人都在维斯比居住下来,各自建立了教堂和同业公会,还有货栈。维斯比的国际影响损害了它同岛上其它港口先前的联系,其它港口拒绝与维斯比进行合作。根据1645年的布龙斯布尔和约,哥德兰岛被割让给瑞典,一个世纪之后,哥德兰重新繁荣起来,兴建和重建了大批建筑。
汉萨同盟是一个由德国商人、以及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城镇组成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是北欧汉萨同盟城市中的典型代表城市,它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极具价值的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建筑群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鲜明的反映出人类社区的形成和功能。维斯比距瑞典海岸约100公里,城市地势从海边逐渐上升,现今已淤塞的港口属不冻港,历史上是贸易中心。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是瑞典古城,哥得兰岛首府,位于岛的西岸,临波罗的海。维斯比建立于海盗时代早期,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大约9世纪时该地即有村镇。公元900年,成为瑞典的一部分,十三世纪发展成为北欧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
维斯比城市四周由石灰石建造的城墙围绕,高12米,长3.5公里,有44座城楼,造型壮观。城墙建于十三世纪晚期,十四世纪加高、加固。维斯比防护墙内,街道布局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且似乎是维京人住宅布局的翻版。街道从城门直通海港,港口附近有三条被航道隔开的大街。这几条街道布局自然、宽窄不定,由石灰石、铺路石和花岗岩石片铺砌而成。市区景色以教堂为主,包括200多座5至7层的房屋,古老的石灰石搭就的货栈,以及大约15个教堂的遗迹。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红色的屋瓦和石头,有些地方还带有砖饰。
维斯比是北欧汉萨同盟城市中的典型代表城市,它的城市景观和极具价值的建筑群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鲜明的反映出人类社区的形成和功能。
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享有“玫瑰之都”的美誉,因为这里气候温和,甚至到了11月份,在瑞典其他地方已是隆冬,维斯比却仍有玫瑰盛开,令人备觉温馨,在中世纪后期,中世纪时期的教堂遭到毁坏,大大小小的仓库混杂于低矮的木屋和石屋之中,所以又称“废墟之城”,现存的名胜古迹有:环城城墙,长达3.5公里,有44座塔楼;圣玛利亚主教座堂 ,建于公元十二世纪,十三世纪重新修建。1525年,吕贝卡商人烧毁了维斯比城里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堂,这是唯一幸存的主教座堂,至今护佑着维斯比人;大树公园,建于1855年 ;以及哥特兰省博物馆和迷宫。 8月是游览维斯比的黄金季节。每年7月的第一周,榆树谷公园周活动在 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举行,瑞典主要政党轮流在榆树谷公园发表演讲。从1984年开始,每年的第32周是一年一度的中世纪周。在这段时期,很多人都穿着中世纪华丽的服装,并且有大量的活动举行:音乐会,小丑表演,戏剧,中世纪市场,马术比赛等等。
7  瑞典吕勒欧的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 (1996)
Church Villageof Gammelstad,Luleå
格默尔斯达德位于波的尼亚湾的顶端,是一处保存良好的存在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独特的教堂城镇的典范。424座木屋环绕着一座15世纪初兴建的石头教堂,房屋只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里供那些周围村落的信民和因旅行条件所限,当天不能返家的外出的人居住。教民们会在在大型教会节日、审判、集市和其他活动举行时,他们将住在教堂村。
14世纪时,吕勒河口三角洲的岛上建立了市场。从此波的尼亚湾地区成为汉萨同盟的商业伙伴。当地农场主和沿海商人商务繁忙。一起经商的还有拉普人,这些拉普人的居住地离此很远,因此不得不在返回前留宿城中。教堂周围可以同时进行商业和宗教活动(15世纪),旅馆和马厩也建了起来。
吕勒欧是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前哨基地。这一地区同时还是挪威和瑞典王国的殖民地。教堂是宗教和政治的象征。同时也是吕勒欧杉树和鱼类贸易兴旺的标志。瑞典的宗教改革(1527年)并没有减缓教堂的飞速扩建。也没有影响财富的积累。随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日益加强,汉萨同盟的活动衰落了。
1601年,教会城基本成型。稍后,在新商业政策推动下,紧邻吕勒欧集市城的格默尔斯达德建立起来,海岸的抬升和港口的干涸促使城市向海边迁移。1649年,格默尔斯达德(老城)外观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化。铁路的开通沟通了外界,但也没有给城市景观带来丝毫变化。
城市布局明显带有中世纪特点。平直的街区网与以教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中世纪街区互相重合。城市依旧严严实实包裹在带有多个城门的城墙内。现今在干涸的旧港口遗址上种植了针叶树;通向大海的水道成了沼泽地,新港口远在数公里以外。教堂城格默尔斯达德,作为临时休息和会晤场所,与规划作为永久居住场所的吕勒欧,永远结合在一起。红色的木制房屋勾勒着白色边框,在石砌教堂四周密密地挤在一起,并用一圈围墙保护起来。百叶窗和屋门设计精巧。门上装饰,早在古代异教徒时代就有了,不过强烈的总体印象盖过了其特殊之处。
8  瑞典拉普人区域 (1996)
Laponian Area
瑞典北部北极圈地区是萨米人或拉普兰人的家园。这里是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人们按照祖传方式进行生活的地区,这种生活以牲畜周期的迁徙为基础。这里有险峻的山峦、广阔的高原、冰川、沼泽、原始森林、奔流的瀑布、和高山大湖。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动植物群,以及一些濒危的物种。每年夏天,萨米人赶着他们的驯鹿群穿越自然风景区走进大山,这些风景区至今还保存着,如今却受到汽车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冰碛和水流路线的改变中看到历史和现今的地质作用。
这一地区有两类自然地理风貌:一个是东部太古代地岩石为基地低地;另外一种是西部占整个保护区面极2/3的高山景观。前者的形成时代更晚一些,冰川对这一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动植物群的面貌是9000年前一次冰川的消融后,生物集群现象的明证。萨勒克山和大湖瀑布国家公园的北欧阿尔卑斯山景观以高峻的山峦、幽深的河谷和奔涌的河流而著称于世。这里有1800多米的山峰200多座以及100多个冰川。帕亚伦塔地区是一个周围被瓦斯腾湖和维里湖两条大湖包围的高原构成。而维里湖被称为“瑞典最美丽的湖泊”。夏汶哈和穆得斯的低地地区是残留一些山丘的平原。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被针叶林和湖泊所覆盖的广袤的平原,上面孤零零地矗立着几个圆形小山。
这个地区水系发达,冰川作用在当地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00多米深的边壁直立的由融水切割形成的深切谷和库尔苏河的河谷、冰水平原、冰川漂砾造成的划痕、苔原、U形谷、冰臼、冰碛物、冰川堆积物、冰丘、风化现象和穹形泥炭丘等。西部地区气候寒冷的海洋性气候,降雨量最高的绝大部分地区直接暴露在西风下。东部降雨量较少,气候的大陆性较为明显。
古朴的松树河杉树林覆盖近100,000ha,各种类型的沼泽覆盖了另外的100,000公顷。后者是西欧地区最大的未受破坏的沼泽地。在植物学家眼里,这里是有着丰富阿尔卑斯山植物群的有趣的多山地区。帕得耶兰塔牧场和独特的杰克纳佛山为众多稀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东部的低地覆盖着针叶林,穆得斯松树林中最古老的树木已经有700多岁的高龄。
这里的动物群包括了许多世界上濒危的动物,例如狼獾、水獭和白尾鹰。其它的重要物种还有:棕熊、猞猁、驼鹿、金鹰、天鹅、矛隼、猎鹰。这个地区已经发现有25种哺乳动物。
在穆得斯地区中心湖的周围的沼泽地是鸟类的天堂。因此,以大片区域作为人类禁止进入的鸟类保护区。在夏汶哈沼泽人们观察到150多种鸟类,其中至少有100种由人们的饲养而得到证实。
这里生活的萨米人早在4000--5000年以前就来到这里,他们仍然保留了大部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以驯鹿业谋生,大约200--250,萨米人在这片土地上驯养了大约30-35,000头驯鹿。萨米人游牧为生,只在夏季生活在山区里。针叶林人迹罕至,没有长期居住的人口。萨米人对这里土地、水域的所有权、以及捕鱼、狩猎都是合法的并受到保护。
9  瑞典卡尔斯克鲁纳军港 (1998)
Naval Port ofKarlskrona
卡尔斯克鲁纳军港位于欧洲的瑞典的东南部,是卡尔斯克鲁纳是17世纪末建造的军港城市。卡尔斯克鲁纳军港是欧洲海军基地城镇的杰出代表,它继承了其他国家海军基地城镇的早期元素,并发展成为此后其他海军基地城镇的模仿对象。
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建于1680年,是十七世纪晚期欧洲海军基地的典型代表。在当时,海军是瑞典政府维持和平统一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建造该基地时,政府召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工匠,决心把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建成欧洲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海军军港。从此以后,卡尔斯克鲁纳便以它杰出的造船业、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工业生产以及军工技术而闻名于世。
自建成之日起,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自1809年以后瑞典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卡尔斯克鲁纳军港由造船厂、海军基地及周围的防御性建筑组成,自1987年起,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就被瑞典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加以保护。保存下来的建筑群有着高超的建筑学造诣、很高的艺术性。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博物馆是模仿1752年时的海军造船厂建造起来的,建造这所博物馆的目的是了解瑞典海军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十分丰富,有各式各样从17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武器、海军制服、手工艺品、轮船模型以及装饰船头的雕像等。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博物馆设施齐全,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建有礼堂、图书馆、资料研究室及其它设施。博物馆中的所有的设施都是为尽可能逼真的再现当年海军的历史而设计安装的。为了更好的表现海军博物馆的本质,人们把博物馆建在了一处长长的码头之上。在码头的旁边停泊着扫雷舰、人字型鱼雷艇、t38式鱼雷艇、海军训练船及其它船只。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有一艘经过重修的带有大炮的18世纪军舰,以及一条通往一处沉船遗址的海底隧道。另一处有趣的景点是一艘1692年邮轮的复制品。该博物馆展示了瑞典海军几个世纪以来的历史。
10  瑞典南厄兰岛的农业风景区 (2000)
AgriculturalLandscape of Southern Öland
瑞典南厄兰岛是波罗的海第四大岛,瑞典第二大岛。南厄兰岛的南部由一片巨大的石灰石高地构成。人类已经在此居住了五千年,他们的生活方式业已适应了岛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岛上的风景显得极为独特,丰富的证据表明从史前时代到现在,一直有人类在此居住。
南厄兰岛风景区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以现代化方式呈现,人类积极适应当地地质和地形的自然约束。该地区是人类居住的典范,在这里,人类充分利用了单一岛屿上的多样化风景形态。
南厄兰岛农业风景区有56000公顷的耕地、草场、村庄、古堡和水系组成。由于至今仍延续五千年以前的自然生态的循环可持续的环保生产方式,土地的使用性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被人们赋予其“千年之地”的美誉。如今这里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岛上的人们一直固守着原始的劳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土地可不断的循环利用,岛上的自然景观因此也没有任何变化,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繁荣兴旺的农业区。风车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岛上的风车在最鼎盛时期约有2000多座,如今还保留400多座,是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岛上的巨石阵,虽没有英国的巨石阵雄伟,但一样的历史遗址,甚至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久远。
厄兰岛最南端的灯塔是岛上的著名景点,也是世界著名的观鸟地之一。瑞典最好的城堡和最坚固的要塞博里霍尔姆城堡Borgholm,是岛上的著名旅游景点。
11  瑞典高海岸 瓦尔肯群岛 (2000, 2006)
HighCoast/Kvarken Archipelago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召开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批准把芬兰沿海的“瓦尔肯群岛”加到瑞典现有的世界遗产“高海岸”项目中,合称为“高海岸/瓦尔肯群岛”,属于瑞典和芬兰共有。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0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约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同样受到冰川作用影响,瑞典的高海岸与芬兰的瓦尔肯群岛各有不同地形特点。
芬兰瓦尔肯群岛是芬兰第一个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距离瑞典的高海岸150公里。这由冰碛石形成的群岛,及不断上升的地形,是研究地壳均衡现象的典型地区。瓦尔肯群岛有5600个群岛和小岛,总面积194400公顷(15%为陆地,85%为海洋),地面主要为10000至24000年前大陆冰层融化形成的不规则脊状延伸的洗衣板冰碛。在冰川快速均衡抬升的过程中,小岛不断地从海面升起,原来被冰川压迫而下沉的大陆,逐渐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抬升。瓦尔肯是研究地壳均衡现象的典型区域,人们正是从此地开始认识并研究这种现象的。瓦尔肯地区有几个物种是冰河时代及之后的遗迹。瓦尔肯群岛有15个海岸物种,有可能源自巴伦支海。还有最重要的一些冰川遗迹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来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有波罗的海海岸范围内的24种植物中的16种。这些物种的出现,反映了陆地抬升时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生物进化过程。
瑞典高海岸位于波的尼亚湾西海滨,是波罗的海向北延伸的一部分。这片海岸面积为142500公顷,其中80000公顷为海洋部分,有大量的近海群岛。由于冰河作用、冰川消融及海面新陆地抬升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湖泊、海湾和高达350米的低丘等不规则地形。自9600年前冰川从高海岸最后消融以来,陆地抬升最高达285米,这就是著名的“反弹”。高海岸遗址为认识地球表面冰冻和陆地抬升区域行成的重要过程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12  瑞典法伦的大铜山采矿区 (2001)
Mining Area ofthe Great Copper Mountain in Falun
距离斯德哥尔摩252公里的法伦市Falun是瑞典工业独特的著名历史遗迹地,从8世纪法伦铜矿“大铜山”就享誉世界,它当年的铜产量占到世界产量的1/3。虽然20世纪末矿区停止生产,但其对瑞典整个世纪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人类聪明才智造就和改变了法伦铜矿周边的景色,工业建筑和房屋、以及行业特征仍完好无损,从中可以窥见采矿历史。法伦大矿坑庞大的开采挖掘是其最惊人的景观,证明了该地区的采矿活动至少开始于13世纪。17世纪开始规划的法伦镇有许多静美的历史性建筑,加之达拉纳地区工业经济时代和家庭经济时代的大量居民遗址,展示给世人一幅几个世纪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采矿区的生动画面。
法伦的铜矿开采受德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十七世纪这里成为了主要的产铜基地,两个世纪以来它对世界各地的采矿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个法伦地区的景观都是围绕着铜矿开采和铜矿生产的,法伦的铜矿开采开始于九世纪,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才终告结束。法伦地区铜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各个阶段,从“乡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工业化生产,表现在大量的工业、城市等遗迹中。今天,这个矿区已经成为一个吸引了众游客的观光胜地。1970年开始,一些矿区被开放,在那里游客们可以看到炼矿的过程。
真正让这个当年的工业重镇享誉世界至今的是它超前的环保理念。从17世纪开始,瑞典人逐步“关、停、并、管”,直至20世纪末完全放弃生产。这期间大力发展法伦铜矿旅游业,一方面完好保存初期的生产设备,机器,建筑,典型矿坑;一方面恢复植被,栽树造林。并利用原有矿区创建许多家庭农场,经过近两百年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使我们能够见到如此美丽的城乡景观,如果不去参观博物馆,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安徒生笔下那种乌烟瘴气的场景。
13  瑞典威堡广播站 (2004)
Varberg RadioStation
位于瑞典南部格里默通市的威堡广播站建于1922-1924年,是早期无线电通信的完好见证。威堡广播站曾经沟通大西洋东西两岸,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反映20世纪20年代通信技术水平的早期无线通讯站遗址。
该站由无线发射设备组成,包括6座高达127米的发射铁塔。尽管已经不再正常运转,但所有设备都保存如初。占地109.9公顷,除了放置原先的亚历山德森发射装备的建筑,包括发射塔及其天线和短波发射机及其天线之外,还有员工的住宅。
天线塔是当时瑞典最高的建筑物。威堡广播站是电讯事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并且是现存唯一基于前电气技术建造的主要发射站,它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建筑师Carl Åkerblad将主建筑设计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结构工程师Henrik Kreuger则负责天线塔的设计。天线塔是当时瑞典最高的建筑物,该遗产地是电讯事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并且是现存唯一基于前电气技术建造的主要发射站。
14  瑞典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
Struve GeodeticArc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一个三角测量链,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线穿越十个国家,长2820公里。弧线是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间进行测量的测量点,代表着人类首次对子午线长短的精确测量。这是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一个特例,也是多国君主为科学事业联袂协作的一个特例。原始弧线包含258个主要三角形和265个测量站点。加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弧有34个原始测量站点,带有各种不同的标记,如岩石钻孔,铁十字,堆石标或方尖石碑。
15  瑞典赫尔辛兰带装饰农舍 (2012)
DecoratedFarmhouses of Hälsingland
赫尔新兰带装饰的农舍包括瑞典东部的7所木制房屋,它们堪称是这一地区源自中世纪的木质建筑传统中的巅峰之作。它们展现了19世纪独立农民富足的生活及他们如何利用自身财富创建凸显财力的新家园,并对房屋或专用于举行庆祝活动的房间进行精心装饰的。赫尔辛兰带装饰的农舍房内绘画代表了民间艺术与当时乡绅所青睐风格的相互融合,比如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装饰画是由当时流动艺人绘制的。这一入选遗产代表着一个悠久文化传统的最后兴盛。在2009年申报被驳回后的2012年终于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唯结婚之地:仅600人的法罗岛
一个工业强的国家有多坚韧?人口仅1000多万,却是欧洲一霸!差点被英美带歪……
【行走世界】瑞典篇
格陵兰岛:小小的丹麦为什么能管理,面积是它数倍之多的格陵兰岛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世界未解之谜;瑞典哥得兰岛的珍宝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