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遗产之利比亚篇(5个)
Libya
1昔兰尼考古遗址(1982)
2莱波蒂斯考古遗址(1982)
3萨布拉塔考古遗址(1982)
4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1985)
5加达梅斯老镇(1986)
1   利比亚 昔兰尼考古遗址(1982)
ArchaeologicalSite of Cyrene
昔兰尼是锡拉岛希腊人的殖民地,是希腊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当时已经罗马化。昔兰尼遗址在公元前7世纪,建于当时受迦太基王朝影响下的利比亚绿山地区。是地中海地区最有影响的古遗址之一,同其他的利比亚古遗址一样,它见证了当时地中海地区的繁荣,从被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件件文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公元365年发生地震之前,它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繁荣的都市。现在,这片废墟自18世纪以来一直都很有名,它向人们展示着昔兰尼几千年的历史。
昔兰尼考古遗址中的古老建筑最初由利比亚人建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昔兰尼经历了它最繁华的时期,工商业繁荣,也因此为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帝看重,而免遭武力洗劫。公元前96年,埃及国王托勒玫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昔兰尼。到了公元365年,埃及王国走向衰落,托勒玫国王的子孙后代将昔兰尼拱手让给罗马人。公元3世纪到7世纪,统治者在昔兰尼修建了许多教堂,此时,昔兰尼(尤其是它的港口——阿波罗港),又一次经历了盛世。它经济上的强盛源于它发达的仓储业、农业以及沿海贸易。
由于昔兰尼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得昔兰尼人难以在田地里依靠农耕方式某生,而是在海上靠经商、做海盗或到海外开辟殖民地来求生存。这种生存环境造就了昔兰尼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昔兰尼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昔兰尼文学和艺术具有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特征,具有人类社会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特征。
昔兰尼文学表现了昔兰尼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锡拉岛是爱琴海上的一座小岛,三千多年前,这个岛屿毁于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火山爆发,锡拉岛被科学家怀疑是亚特兰蒂斯大陆的地点,它与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巴哈马群岛有可能是一夜之间消失的亚特兰蒂斯。根据科学家通过对锡拉岛上人类文明遗址的考察,证实了三千多年前的火山爆发是历史上少数极具毁灭性的一场火山爆发,威力相当于广岛子弹的4000倍,其喷出的烟柱上升到数千米高空。烟柱中卷起数千吨火山灰随后在地球高空大气层中飘散开来,天黑三日。格陵兰岛、甚至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北美洲都受到了这次喷发的影响。公元365年的大地震,使昔兰尼变成了一片废墟。昔兰尼城包含一个卫城,但现在很难发掘了。在昔兰尼广场中心有一座供奉谷物女神得墨忒耳和冥后柏耳塞福涅的圆形建筑物,这座建筑物后来被一些美国考古学家重新发掘,他们在围墙内发现了两位女神的塑像。在圆形建筑物以东是公元前6世纪,昔兰尼人在非洲建起的最为雄伟的陶立克式的宙斯神庙,它可以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相媲美。迄今为止,昔兰尼遗址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掘整理,它所包含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重要作品如下:阿波罗神庙和阿波罗修道院是昔兰尼最古老的建筑。古罗马帝国时期,阿波罗泉水丰富,由此兴建了拥有昔兰尼地区最为精美雕塑的公共浴池。阿波罗修道院拥有包括神庙、柱廊、人工喷泉在内的各式建筑。阿波罗修道院的西边供奉酒神和狂欢之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剧场,在古罗马时期,它被扩建为供角斗士和野兽搏斗之用的角斗场。
为了更好的展现从史前到伊斯兰时期的文化,从1982年到1986年,利比亚又有5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足见利比亚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昔兰尼遗址、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塞布拉塔遗址,这三处遗址先后见证了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拜占亭时期的兴衰。特别是昔兰尼遗址、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吸引了大批来自法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考古学家。不幸的是,因为有些摄影爱好者为了使照出来的图象更加清晰,而人为地弄湿壁画,从而使得史前遗迹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遭到了严重德破坏。迄今为止,该处尚未采取有效的的保护措施。与之类似,被誉为“沙漠之珠”的加达梅斯老城中的黏土建筑也因缺乏维护,而渐渐被风化剥蚀。城内的大道早已废弃,只有少数居民竭尽全力地去维护他们的土屋,以使得这拥有独特的室内装饰和建筑风格的老城世代流传。所有的这些珍贵的遗迹都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科研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专家的关注。现今,法国一所建筑学院的一些黏土建筑专家愿意提供一些有效的技术来拯救加达梅斯老城;联合国较科文组织水学部能够提供一整套方案,来协助当地专家使得莱普帝斯马格纳遗址免于洪水之灾;法国电力公司愿意为维护塞布拉塔壁画提供技术支持。
2   利比亚 莱波蒂斯考古遗址(1982)
ArchaeologicalSite of Leptis Magna
莱波蒂斯是由塞普蒂斯乌斯·塞韦罗扩建并设计装饰的。他出生在那里并成为那里的国王。莱波蒂斯以其壮丽的公共纪念碑、人工港、市场、仓库、商店、居住区成为罗马帝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莱波蒂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首都的黎波里市东123公里处,方圆约2.5平方公里。这里是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遗址,有港湾、市场、仓库、商店、浴池、竞技场、剧场和居民区,规模宏大而且壮观。从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城,到公元439年易手于汪达尔人,前后共500多年。1960年,一支考古队在此发掘出腓尼基人的墓地,而这里的主要人文价值却在于稍后的古罗马帝国时期。
地中海的波涛伴随着莱波蒂斯古城度过了无数沧桑岁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公元2世纪时,城市沿地中海南岸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在原来的战壕位置修筑了石头城墙,保存至今的海德瑞恩浴室建于126-127年间。公元3世纪初,莱波蒂斯的城市建设达到顶峰。塞普蒂斯乌斯·塞韦罗于202年在东部前线大获全胜,第二年荣归故里,前面提到的塞韦罗拱门就是在他凯旋之前仓促中建造的。这座拱门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门洞,石料以石灰石为主,外面由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装饰,高大而精美,不失为古罗马建筑的杰作。除了这座拱门外,塞韦罗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位期间开工完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新建了两条街道,扩建了海港,使10000吨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外卸货。目前人们还可以看到的新会堂和西门外的猎人浴场都是塞韦罗王朝期间的建筑。公元235年,塞韦罗王朝结束,莱波蒂斯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出现先前那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大规模兴建。公元4世纪对莱波蒂斯可谓祸不单行。公元363-367年,城市遭到奥斯图里部落的洗劫,其间地中海沿岸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公元365年)更是雪上加霜,使莱波蒂斯遭到严重破坏。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占领迦太基城,取代了罗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达尔人统治时期(公元439-534年),城墙被拆除,这座历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扰与沙漠的蚕食面前。直到拜占庭时期(公元534-624年)莱波蒂斯开始偶有建设,但从规模上已经缩小成一个村镇。
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建筑呈一个个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建筑风格。南北主要街道名卡尔多;东西干道称德古马努斯,城内的其他街巷都与这两条大街平行而建。沿卡尔多大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万顷的地中海南岸。卡尔多的南端是著名的塞韦罗拱门,也是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入口处。在这里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明该考古区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卡尔多街是原来老城的中轴线,由于公元1世纪末城市的发展,现处于考古区的西南部。大剧场、竞技场和赛马场是古罗马人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因而这些建筑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莱波蒂斯剧场建于公元1-2世纪,主要由半圆形的看台和舞台组成。中间由乐池连接,形成完美的整体。大剧场临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背景墙,起身站立则可眺望美丽的地中海。大剧场是一座石灰石和大理石结合的建筑,石灰石采自大莱波蒂斯以南5公里的地方,大理石的来源一说是从罗马开出的船上的压仓物,一说是采自地中海沿岸。大剧场内原有许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完整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只在舞台的两侧各有一尊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馆中。
物换星移,1649年法国旅行家杜兰德造访大莱波蒂斯,描述了这里的遗迹情况,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法国在17世纪、英国在18世纪将这里的大理石柱和浮雕运往本土。现在英国和马耳塔一些著名建筑上就有莱波蒂斯运去的材料。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开始了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发掘工作,而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则是在1951年利比亚独立后进行的。198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因莱波蒂斯考古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利比亚 萨布拉塔考古遗址(1982)
ArchaeologicalSite of Sabratha
萨布拉塔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地中海岸边,距萨布拉塔市中心1.5公里,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贸易站,是非洲内陆商品输出的出口。萨布拉塔在罗马化之前是存在时间很短的努米底亚王国的一部分,它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重建。
萨布拉塔古城遗址位于利比亚行政区境内,靠近地中海,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至佐乌亚拉的海滨大道正好穿越该遗址,现与的黎波里和列普蒂斯马格纳共同构成“大的黎波里地区”。这里曾是短命的马希尼萨努米底亚王朝的组成部分;腓尼基人也曾在此建立加工非洲内陆地区产品的基地,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贸易站,在腓尼基语中,萨布拉塔为“粮食市场”。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为闪美特人,又称闪族人。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腓尼基人不仅贩卖自己制作的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玻璃花瓶、珠宝饰物、金属器皿和武器等等,更销售来自各个地方的特产:有来自远东和印度的谷物、酒类、纺织品、地毯和宝石,有来自黑海沿岸的铅、黄金和铁,有塞浦路斯的铜、柏树和玉米,也有希腊的各种工艺品。此外,西西里岛的酒和油,巴利阿里群岛的酒和科西嘉的蜡,从非洲内陆带回的象牙和奴隶,从西班牙带回的金银,甚至还有来自不列颠的锡,所有这些都汇集到了腓尼基人手里,经他们手再卖出去。随着商业的发达,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商站或殖民地,这些商站都成了当地经济最繁华的地方,很多商站后来成了著名的商业城市。
和在北非的其他罗马古城一样,萨布拉塔城也是濒地中海而建。其实,这座城市是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人始建的。公元前46年,萨布拉塔并入罗马非洲部分版图。罗马恺撒的军队占领该城后,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造,朱庇特神庙、伊西斯神庙、塞拉皮斯神庙、剧场、市议会厅、公共浴室等一批富丽堂皇的建筑拔地而起。腓尼基人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估计不是被罗马人摧毁了,就是被利用改建了。公元2世纪初,罗马皇帝图拉真将萨布拉塔升格为殖民城市。在此之后的100多年间,萨布拉塔作为非洲内陆和罗马帝国本土之间的转运港口,盛极一时。公元4世纪中叶,阿斯图里亚尼斯人攻入萨布拉塔城,朱庇特神庙等建筑被毁,从此繁华不再。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据有萨布拉塔后,城东建起拜占庭式城墙,萨布拉塔城的范圈大大缩小,仅包括司法广场及其周围的地区,城市的居民也逐年减少,罗马时代使北非沿海地区繁荣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萨布拉塔城的风华已似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到7世纪中阿拉伯帝国成为该城的主人时,城内已成一片废墟,因而没有加以利用,以后就湮没在无垠的黄沙之中,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重新被考古学家所发掘。
萨布拉塔城遗址的范围很大。在萨布拉塔考古发掘时,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有拜占庭镶嵌画、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古腓尼基遗迹等。萨布拉塔最古老的建筑遗迹,是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海边码头。萨布拉塔腓尼基人墓地是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统治时期建筑。萨布拉塔城中心是司法广场。广场西面的平台山上,是公元1世纪始建、公元2世纪扩建的一座灰色的意大利神庙,西南面是建于公元1世纪的朱庇特神庙,它曾是萨布拉塔最重要的神庙。在罗马奥古斯都里帝时期还曾修建过伊西斯神庙和海滨大浴场。古城还建有罗马环型剧场,环形剧场属于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剧场背地中海,有三层群楼的后台,粉红色大理石柱支撑着后台的平台。剧场舞台正面的白色和粉红色大理石基部上,有精美的舞者、哲学家和大力神的浮雕像。现今,剧场已被意大利考古学家们修复了,并且每年夏季都在此举行盛大的文化表演。随着时间的流逝,剧场的粉色的砂石墙正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破坏,尤其是由于海风和海浪引起的风化剥蚀。进入这座剧院内部,才能体会到它的气势,感受到它的魅力。在环形的外墙里面,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范围是逐级而上的露天看台,足以容纳5000观众,对面是三层高的舞台和包厢。包砌在石料外的大理石大多已不见踪影,但从残留的碎片还能想像当年这座殿堂的雍容华贵,纯洁无瑕。从较完整的柱头,可以看到都雕刻着精美的纹饰。舞台的周边更布置得美轮美奂,不仅每一层石料上都有装饰,后壁还有大幅浮雕和立雕。那一条石雕的大鱼表面虽有残缺,但优美的形状和流畅的线条,仿佛刚从地中海中游来。在的黎波里博物馆的陈列中,有几件堪称艺术瑰宝的大型雕像,据介绍就是从这座剧场的遗址发现的。透过廊柱和舞台上方,就能见到地中海湛蓝的波浪。遥想当年,罗马人在观赏戏剧之余,凭栏远眺,不仅是在追忆故乡,也在向往未来——地中海不但联系着他们的故乡,而且通向各国各地,给他们带来新的土地、人民和财富。
4   利比亚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1985)
Rock-Art Sitesof Tadrart Acacus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位于阿尔及利亚阿杰尔的塔西里边境上。这座石山有数千种不同风格的壁画,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 000年至公元100年。 这些壁画表现了动植物的明显变化以及撒哈拉地区每代人生活的不同方式。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位于利比亚与阿尔及利亚接壤边境地区的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高原,是利比亚西部的一个沙漠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是一片面积为250平方公里、现已荒无人烟的广阔地区,其位置靠近利比亚城市加特。阿卡库斯景色多样,从不同颜色的沙子到拱门、峡谷、岩石和山脉。尽管该地区是撒哈拉沙漠最干燥的地区之一,但仍然有植物在那里生存。在加特城东的费赞,撒哈拉的中心地带,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的群山中的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沙漠岩画石窟,石窟中隐藏了上千年的古代无比辉煌的文明及令人目眩的优美壁画终于重见天日。这些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00年。多种多样的研究工作正在此地展开,逐渐揭示了一幅存在于12000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写下一页重要史料。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因这些古代不同时期的数千种不同风格的壁画而著称于世。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还包括拥有众多旧石器时代各个阶段遗迹的迈尔祖赫沙漠,先前这里有动植物群品种,其生存环境与现代的热带地区动植物相似,那时有很多猎人在此居住。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地区方圆几千公里的地方出土了大量文物。
从1955年起,在法布里西奥·莫里和保罗·格拉西奥西等专家主持下,意大利—利比亚联合科学考察团清点了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的百余个石洞,发现了数百幅雕刻画和数千幅绘画,以及许多石制和陶制物品。
在一些岩石表面的绘有一些来自热带草原的动物的图案,这些图案大约绘于公元前12000多年。图案上有一些长着圆形头部,很难分清性别的当时地中海地区人的画象,以及一些绘有牛的图饰。这些图案是用黄色、绿色、红色以及黑色的染料绘成的,这表明人类发明使用碳--14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图象上绘于公元前1500年的马及马车,可能就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所描绘的古加达梅斯部落的生活场景。
这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和文物以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由于气候的演变而使当地物种和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的情况:“自然主义时期”(约公元前12000~前8000年)留下了许多描绘大型草原哺乳动物的雕刻,如大象、犀牛和长颈鹿等;在“圆头时期”(公元前8000~前4000年),可以看到湿润气候带所特有的动物群和一些魔幻—宗教场面,在这个时期,雕刻和绘画同时存在;在“放牧时期”(公元前4000~前1500年),众多的牛群被画在洞穴的墙面上作为装饰,这个时期的雕刻和绘画数目最多因而也最重要;在“马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半干燥的气候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并从画面上消失,驯马开始出现;最后是“骆驼时期”,即公元后头几个世纪,由于沙漠化日益严重,单峰驼是当时石窟画的主题。
在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山区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分布着风格各异的壁画和各种雕件,它们展示了在漫长的史前时期曾在此居住的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习俗。费赞沙漠里的壁画则生动地展示了由于沙漠入侵而形成的古气候变迁。
5   利比亚 加达梅斯老镇(1986)
Old Town ofGhadamès
加达梅斯古镇,位于利比亚与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交界的汉拉地区。加达梅斯古镇建筑是北非地区传统住宅的突出范例,最能典型地反映当地传统的撒哈拉生活方式。加达梅斯古镇建在沙漠绿洲上,历来以“沙漠之珠”著称,是撒哈拉北部边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传统聚集地的典范。那里,家庭建筑的突出特点是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作用:底层储备给养,在漆黑封闭的过道上面另外突出的一层供家人生活居住,而顶层露天的平台是专为妇女准备的。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加达梅斯古镇位于非洲利比亚汉拉地区以西,是撒哈拉北部边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称为“沙漠之珠”。罗马帝国和柏柏尔人曾先后征服了这一地区,为古城的传统建筑带来了独树一帜的特色。柏柏尔人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分布于北非和西亚的一个主要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和阿姆哈拉语等主要语言)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加达梅斯古镇和它周围的绿洲共占地225公顷,其中土屋建筑占10公顷。加达梅斯古镇的房屋多建于泉水丰富的地方,后来,因为泉水喷流量逐渐减小,加之当地农业和商业的衰退,人们纷纷抛弃旧城,搬迁至建于1975年到1983年间的新城,在不到10年里,加达梅斯古镇沦为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城,有一些居民只在夏季天气炎热时或是每逢一些重大节日时,才回到老城的土屋里短暂居住,因为在夏季,住在加达梅斯老城内土屋里面要凉快一些,即使是最先进的空调也无法阻挡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浪,只有古镇的土屋里才能带来一丝微弱的凉意。加达梅斯古镇的这些土屋是用泥土和防火砖建成的。加达梅斯古镇是传统民间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很好的展现了当时的风土民情。加达梅斯的住宅运用的建筑材料都非常原始,如砖坯墙、木结构和棕榈木门窗等,但它所创造的建筑风格却非常独特。一般的住宅至少有两层,每层都有其不同的功能。二楼以上是住房,储藏室在底屋,楼下的地下室像迷宫一样,蜿蜒曲折。
加达梅斯古镇因为遭受着自然风化的剥蚀,而变得脆弱不堪,现在已经变得满目荒夷。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支考察团在了解到加达梅斯古镇的破坏情况以后,向利比亚政府提交了一项提议,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在加达梅斯古镇安装足够多的现代化的公用设施,来吸引居民返城居住,以保护老城建筑,但遗憾的是这项提议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响应。1990年,联合国有关组织在此进行了文物保护可行性调查,结果发现,如果在加达梅斯古镇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它将毁于一旦,而最终成为一处考古遗迹。
绿洲的振兴以及引水渠的修复是使加达梅斯古镇复兴的前提条件,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居民在此务农,并长期定居。利比亚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来授权批准保护古镇计划,并设法从各种渠道吸纳重振老城所需的资金。当地政府也把拯救加达梅斯古镇当作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发展旅游业以及鼓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来扩大利比亚历史名胜的知名度。此外,很多历史名胜古迹也采取了同样的保护措施。这些历史名胜古迹包括塞布拉塔的大剧场、莱普蒂斯马格纳的演讲厅、昔兰尼的修道院,以及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的壁画等,人们应该保护好这些展现古代地中海地区文化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们能够世代流传。
加达梅斯古镇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地区,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旅游应避开夏季高温。加达梅斯古镇是利比亚一个算得上是比较古老的城镇,也是保存的比较完好的一个古镇,这里距离撒哈拉沙漠很近,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沙漠的炙热和热情。这座古镇矗立在这里上千年,是这里拥有比较典型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古镇,来到这里旅游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利比亚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还有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在这里都可以感受的到。加达梅斯古镇最有意思的就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每个建筑不论是大小都会有好几层,而且着好几层的作用是全然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遗产名录——非洲篇(四)
出境游非洲=====利比亚,萨卡!
每天了解一个国家—利比亚
昔兰尼考古遗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世界遗产
莫桑比克的世界遗产系列邮票(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