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 | 春天里的爷爷 | 作者:秋


作者与外甥女、爷爷合影

爷爷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六个年头了。

 一想起爷爷,我就想起了那个阴雨绵绵的春天……

小雨已经连着下了两三天,一点儿也没有想要停下来的迹象。 早饭后,我从给大姐看孩子的电厂出发,想回家去看看已经一周没有见到的爷爷。我买了菜,准备回去和爷爷一起做午饭。在家里通常都是爷爷炒菜,我负责压面条,两个人分工合作,一边干活,一边还可以听爷爷讲从前的事儿。

我骑着自行车,冒雨前行。到了轵城火神庙的时候,赫然发现古轵城墙原来的斜坡竟被推平了,满地都是淤泥,宽宽的车辙印足有一尺多深。怎么回去啊,望着脚上大姐刚给买的浅口皮鞋,我犹豫不决。一位路过的老大爷用力跺着脚,甩了甩腿上的泥,对我说:“闺女啊,别去淌泥路了,自行车根本没法儿过。”于是我退缩了,想着:“天晴了再回家吧,也不差这一天。”便心安理得地沿着来时的路又回去了。第二天早上九点多,住在一个村子的小舅到电厂来了。他说:“爷爷不舒服,让我来叫你们回家看看。”等我们赶到家里,爷爷已然到了弥留之际。隔壁的婶婶说:“快叫爷爷啊!别看他闭着眼,你们叫他,他一定能听见。”我和小弟拉着爷爷的手,一个劲儿地喊着:“爷爷,爷爷,不要吓我们啊。爷爷……”声声呼唤也没能留住疼爱我们的爷爷。上午十点钟左右,爷爷离开了他辛苦养大的孙儿们,走了。爷爷是突发脑溢血,病发时意识就混沌不清了,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爱干净的爷爷把要穿的衣服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床头,却没有料到自己等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就无法自抑。家里帮忙的亲戚说:“爷爷留着一口气,就是在等你们啊。 ”   

爷爷的葬礼期间,有一天,过来帮厨的邻居找我,让我问问大人,家里的食用油放在哪里。我闷着头跑到了屋子里,对着一群大人,脱口而出:“爷爷,人家让我们把炒菜用的油拿出来!”话音未落,自己已经感觉到不对劲儿了,在大人们悲悯的神色里,眼泪再也止不住,我跑到楼上堆放爷爷遗物的地方,大哭起来。从郑州奔丧回来的二姐,远远看到家门口围了好多人,就双腿发软。她扑倒在地,痛哭失声,差点儿把六个月大的小外甥也给摔到地上。

爷爷去世时,小弟只有十几岁。他在家里是老小,又是唯一的男丁,爷爷宠着他,疼着他,他最依恋爷爷了。如今,每到春节那一天,他都会到爷爷的坟头点上一支烟,在袅袅青烟里,和爷爷絮絮叨叨,说上好一会儿话……小弟现在的车牌号就是他和爷爷的出生年份另加了一个数字组成的。他以此来纪念爷爷。     

几时才能放下念想?世界上最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啊,再也回不来了…… 

继两个姐姐之后,妈妈又生了我这个三丫头。听人讲,我一落地,妈妈就嚎啕大哭:“怎么又是个闺女啊?”当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了风声,妈妈既担心丢饭碗,又因为没生到儿子而不甘,在大舅妈的极力怂恿下,就想把我送给大舅妈的一个不会生育的闺蜜。奶奶知道了,偷偷地告诉了爷爷,爷爷恼了:“丫头怎么了,你们就多嫌了?你们不要我要!放心,哪怕我不吃不喝,省下我那一口,也要把三丫头养大!”从此,我就成了爷爷的孩子。

妈妈当时是民办教师,爸爸是工人,而且他远在省城,一年里只在农忙季节回来两次。他们根本顾不到家里,顾不到我们姐弟四个,从小我们就跟着爷爷奶奶。小弟还没有满月,奶奶就过世了,那一年我五岁,而爷爷已年过花甲。妈妈住在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天里爷爷要抱着小弟往返学校好几趟,给小弟喂奶。爷爷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尽心尽力地操持着这个家,辛苦拉扯着我们姐弟几个。家里的日子并不宽裕。民办教师只有少得可怜的微薄的薪水,一个月先给十块钱,其余的折合成工分儿,年终的时候才能兑现;爸爸的工资呢,还要供正在读书的小叔的吃穿用度。家里常常捉襟见肘,很多时候需要找邻居借钱才能解燃眉之急。当然,一有宽余就赶紧还给人家,爷爷常说:“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啊。”

那些年,在农村上学一天要分好几个时段。早上六点起床去跑步,完了早读,之后上一节课,八点半左右放学。这个时候回家,基本上没见过爷爷,他已经下地忙活去了,但是灶上总是煨着爷爷做好的饭。小时候,村子里经常放电影。我最喜欢下夜自习后去那里找爷爷,两手作喇叭状,大声喊:“爷爷!爷爷!” 爷爷总会在某个角落连声答应着。电影完了之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去吃热气腾腾的肉丸子。冬夜里,晚自习回家,爷爷会为我们冲上一碗加了糖的红薯淀粉,甜丝丝, 热乎乎,喝上一碗,暖暖的,别提多舒服了。而爷爷呢?永远坐在一个圆圆的大笸箩旁边,一边掰着玉米棒,一边等着我们。这个影像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从来不曾消逝。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严重匮乏,全村只有一个公家食堂。每逢我们几个孩子过生日,爷爷都要从食堂买来一瓦罐肉丝汤,加工成美味的炸酱面,让我们解馋。 爷爷想尽办法,改善我们的伙食。大姐、二姐上高中时,爷爷每到周三都要去给她们送一些自己做的烙饼,爷爷烙的酥到掉渣儿的小火烧和锅盔让大家赞不绝口。

印象中,不记得怎么吃过玉米面。我经常偷偷拿着爷爷做的焦酥的烙饼去和小伙伴换玉米面馍馍,拿家里的炒面换人家的玉米面糊糊,老是觉得那个才够味儿。后来和孩子他爸聊起来,他挺羡慕地说:“你们家是‘小地主’,我们小时候只要能吃上掺了一半儿白面的馒头就知足了。”每逢过年,妈妈都要带着小弟到省城去和爸爸团聚。我们留下的几个一点儿都不羡慕弟弟,因为爷爷不但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几个菜 ,而且还拿出香蕉酒让我们喝呢。爷孙几个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开心得不得了。 到了集会的时候,爷爷还会给我们一些零花钱,不花光我是绝对不会回家的。这个“优良传统” 被我“光荣”地言传身教给了儿子。孩子他爸一副酸葡萄心理调侃道:“怪不得你们家老借钱,就因为吃零食太多了,不知道节制。”  

童年虽然缺失了父爱,因为有了爷爷的陪伴,我们还是感到快乐无边。长大之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出嫁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爷爷,好好孝敬爷爷,让爷爷也享享清福。我甚至想过,没人答应这个条件,我一辈子都不嫁,就这么一直陪着爷爷。可是,爷爷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 

勤劳能干的爷爷一直到七十多岁都还在为我们全家服务。夏收时节,爷爷挑着扁担,晃晃悠悠地到地里去送饭,一头是解渴的稀粥,一头是香喷喷的烙饼和利口的黄瓜菜。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湿透的上衣紧紧地贴在后背上。其实,爷爷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爷爷唯一的孩子,我们后来称为“大伯”的那个人,和妈妈婚后两个月就因病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他没留下一男半女。善良的妈妈没有抛下两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和爸爸组建了新的家庭。可妈妈是暴脾气,爸爸又少言寡语,他们和爷爷很少交流,我觉得爷爷很孤独。闲暇的时候,爷爷经常坐在那儿,两只手交握放在脑后,静静地望着一个地方发呆。爷爷在想早逝的大伯吗?还是在想抛下他去陪大伯的奶奶?幸好有我们这些小萝卜头天天跟着爷爷,叽叽喳喳地烦着爷爷,也算是一些慰藉吧。唉,只能这么想了。

爷爷不光带大我们姐弟四个,后来大姐家里的大姑娘,我的外甥女在我们家上了两年学,爷爷经常去接她。小姑娘娇气得很,不愿走路,爷爷就一趟趟背她回家,甘之如饴,乐此不疲。爷爷走的那一年,她八岁了。现在每次提起老外爷,她还是会潸然泪下。她说:“不能想,不能想啊。”

爷爷是一九九二年四月十日,农历三月初八离世的。每年到了爷爷的祭日,只要想起那个雨天,想起自己可恶的“知难而退”,想起爷爷最需要的时候没在他身边,想起爷爷没有享受孙辈们的一点儿福气,我就无法原谅自己。二姐说:“爷爷也算是善始善终了,一辈子得到我们几个的爱戴,临了也没受什么罪,你就别再内疚了。”可是,那种心痛的滋味儿,无法言说,无处排解,早已深入骨髓,永远不能忘却。

春雨濛濛,云烟缭绕。暮色里,我仿佛看到爷爷从远方缓缓地向我们走来。爷爷肩上扛着一根粗粗的甘蔗,上面挑着一个小包裹,包裹里有他从集会上给我们捎回来的好吃的……

作者简介

秋,河南省济源市人,幼儿教师。

出品:大河文学dahewenxue.cn

大河文学,为您每日推荐值得深度思考的文章!

本期主编:商林溪

本期编辑:长   城

本期图片:    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除夕想奶奶
我的奶奶
忌日祭奶奶
商文昊《除夕之夜》
【原创第667篇】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
穿越时空的寻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