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故事征文 | 河清寻踪 | 作者:杏圃

唐宋之际,济源南部沿黄河一带曾设立过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河清。“黄河清,天下安”,“黄河清,圣人出”,“河清”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盛世梦想。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河清县今天已经杳然无踪了。和许多文史爱好者一样,河清故址安在、河清人物几多、河清往事如何,是一个萦绕于心、拂之不去的话题。

不妨向故纸堆中找寻——

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记载:“河清县,本大基,武德八年省,咸亨四年复置;并置柏崖县,寻省柏崖;先天元年更今名;会昌三年隶州,寻还废。”又曰:“河清县,开宝元年移治白坡镇。”

搜寻百度,其中关于“河清县”的解释是:“唐先天元年,大基县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宋开宝元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仍属河南府。金熙宗天眷三年,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河南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

我们又查找到一些典籍中的零星记载,综合起来,可以勾画出河清县的大致状况:其辖区,大致在今济源南部、孟州西南和孟津北部,横跨黄河两岸,此处正是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其置废,唐武德二年(619)置大基县,属怀州,治所在今济源蓼坞村东;武德四年(621)割属孟州;武德八年(625)废;咸亨四年(673)复置,属洛州;先天元年(712),因犯玄宗李隆基讳,改为河清县;会昌三年(843)改属孟州,后属河南府,寻废;咸通中复置;北宋开宝元年(968)徙治白波;金天眷三年(1140),徙治于黄河南岸的孟津渡,改称孟津县。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通金大定十五年(1175)的碑刻拓片,篆额《孟州济源县故河清店重修庙记》,碑文可与上述互相印证。其文曰:“河清所从来远矣!在京洛,为畿内,视其河山之胜,土地之腴,川泽林薮之富,人民风俗之淳,自汉迄唐为名县。迨宋徙县治白波,城废为墟。国家抚有天下,以其地限河俾,隶孟州之济源。……庙之西有汉建武中刘将军之墓。次西曰柏崖。”柏崖,东魏将军侯景于此筑城,唐咸亨四年置柏崖仓。

唐代诗人李商隐,隐居王屋山多年。近在咫尺的河清,也是他流连游赏之地。他在《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清新的大河画卷:

胜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客鬓行如此,沧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荡钓鱼船。

宋代建州建阳人游酢,学富五车,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迁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一日公余,游酢在河清县衙闲庭信步,看到草木葳蕤,麋鹿出没,夕阳西下,明月东上,不禁吟出《题河清县廨》一首:

小院闲亭长薜萝,鹿来穿径晚经过。

夕阳萧散簿书少,窗里南山明月多。

然而,闲适和欢愉总是短暂的,而忧国忧民、不平则鸣,才是诗人的灵魂和风骨。唐末诗人韦庄有一首《河清县河亭》:

由来多感莫凭高,竟日衷肠似有刀。

人事任成陵与谷,大河东去自滔滔。

韦庄,京兆杜陵人,玄宗朝宰相韦见素之后、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虽然出身名门,但也是毕生坎坷。韦庄早年避祸,远走河清,抑郁苦闷,登高怀远,感慨万千,遂有此作。天佑四年(907),王建在蜀称帝,史称前蜀,任用韦庄为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垂暮之年的韦庄,又何尝不想回到黄河岸边、三秦故乡,只是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归乡之愿只能在梦中付与滚滚流水了。作为“花间派”代表词人的韦庄,清丽深婉词风的背后,却是“竟日衷肠似有刀”的锥心之痛。他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辅佐王建得一隅之安,而中原大地的父老乡亲依然是“河清不可待,头白已多时”(宋·华镇《思归》)。

在《济源金石录》中,我们发现了一通《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其中记载温邈“葬于河南府河清县金娥里,袝太常谏议君之墓”,这是目前为止能够考察到的为数不多的署有“河清”地名的墓志之一。“太常谏议君”是温邈之父温佶,而“温佶神道碑”今天还高高地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左山。我们能从石碑上找到一些关于河清的信息吗?

一个风日清和的日子,我们驱车经小浪底专用线,到留庄村向北,再行驶一公里许,便到了高岗之上的左山村。绿树掩映的村口树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便是“温佶神道碑”了!虽然石质风化漫漶,但是仔细辨认,还是能看清大多数字迹。碑额篆书“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神道碑”,铁画银钩,刚劲有力,望之不觉肃然起敬。该碑刊刻于唐太和七年(833),名相牛僧儒撰文,书法家裴潾书丹。仔细读去,我们对温佶事迹有了大概了解。温佶字辅国,唐初工部侍郎温无隐之后,“敏中方外,韬蕴不穷,慕经穷元,法为时师”。正逐行自上而下辨读,下半行难以辨识,抬头换行,“鲁郡公真卿”几个大字忽然映入眼帘。“鲁郡公真卿”,不就是抗击安禄山、怒斥李希烈的忠臣烈士书法大家颜真卿吗!他的名字怎么会出现在《温佶神道碑》上。急忙向下看,其文曰:

鲁郡公真卿守平原,公杖策往谒,云风类随,忠气合发。当是时,二颜横起,虏喉咽断(缺三字)愁几至(缺二十字)实系公之助也。

原来,这里竟然深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范阳,河北郡县大半沦陷,只有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兄弟二人奋力抵抗,才扭转了大唐兵败如山倒的危局。其时温佶官居何职,如何奔赴前线,与颜真卿“助为守计”,已经不可详细考证了,碑文也恰恰在此关键处缺损了数十字,只能看到“实系公之助也”等语。后面的铭文中也有“扶颜遏安,批裂两河;饥鲸骇猰,几死坑窠;兵血之间,笑言委迟”之语,可见温佶临危不惧,沉着机警,在协助颜真卿平定叛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盛世繁华已不复存,取而代之的是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对于一个经历了腥风血雨的耿介之士,还有什么比追求安定祥和更为重要的呢?温佶死后,葬在家乡的高岗之上。如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远走台湾,晚年思乡之情日笃,遂发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悲歌,温老夫子或许和于右任同样有着国破家亡的痛楚,同样怀着海晏河清的期许!

立碑者温造,温佶第三子,字简舆,少时隐居河清读书,慨然有天下之志,时人称其居为“处士墅”。温造两度赴幽州安抚范阳节度使,不辱使命,累官至御史大夫、礼部尚书,迁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任河阳节度观察使期间,开浚古秦渠枋口堰,灌溉济源、河内、温县、武陟四县农田五千顷,深得百姓拥戴。韩愈作《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借伯乐相马之典,誉其为“良马”。然而,即使有温造这样的“良马”,却也仍旧挽不住大唐江山社稷既倒之狂澜。

一天,时任河南尹的诗人白居易,游览济源山水,途径温造故居,留下了一首《过温尚书旧庄》:

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

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

白居易的笔下,倒是一幅桃花源般的清明景致。殊不知,此时的大唐,早已是潘镇割据,危机四伏!

我们又沿着滨湖大道,走访了河清渡口。此地已非“野渡无人舟自横”,只留下“河清”的路标树在岸边。渡口西方不远处的公路桥,将横跨黄河的时间缩短为驱车一分钟足矣。

我们又寻访了位于蓼坞村北的柏崖山和柏崖底,既没有看到东魏侯景所筑柏崖城的残址,也没有看到唐代柏崖仓的遗迹。

我们又四处打听《孟州济源县故河清店重修庙记》记载的岱岳庙所在地,也是杳无踪迹。或许,位于泰山村的泰山庙就是岱岳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地就是河清店了,但是依然看不到任何确凿的文字遗迹。

……

寻寻觅觅,踏遍青山,一无所获。河清,难道就随着岁月的风尘,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免怅然若失。

忽然,大家看到泰山庙东南方的山腰中,绿树掩映着一座“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大家对杜八联的故事略有耳闻,今日偶然邂逅,都想一睹为快,也算不虚此行。

馆中介绍,东起留庄、西至桐树岭长约20华里的黄河北岸,星罗棋布分布着蓼坞、泰山、马住、杜年庄等八乡四十余个村庄,上万人口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里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河清口、蓼坞两个古渡,是沟通中原和晋陕的重要通道。清朝实行“里长”制,民国实行“保甲”制,这一带属承留区杜里管辖,故有“杜里八甲”“杜里八乡”“杜八乡”之称。日寇进犯中原,杜里八乡群众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自卫团武装联防组织(简称杜八联),依靠广大群众,利用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日寇气势汹汹的“扫荡”和“清乡”。解放战争中,杜八联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上百次,偷袭碉堡,攻打坡头,炸毁飞机,协助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天险,立下了赫赫战功。太岳武委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先后授予杜八联“保家保田,百战百胜”“河防堡垒,翻身英雄”锦旗两面。

葫芦舟、石雷、榆木炮,是杜八联对敌斗争的三大法宝。葫芦舟用4个葫芦拴在一起组成,人们凭借葫芦的浮力泅渡黄河,是名副其实的“水上轻骑”。杜八联队员多次利用葫芦舟神出鬼没地穿梭在两岸之间,传递情报,偷袭敌堡,对敌人的嚣张气焰给予沉重打击。最值得一书的是护送陈谢大军渡河:1947年8月23日拂晓,30名葫芦队员像离弦的箭一般跃入汹涌的波涛之中,转瞬抵达黄河南岸,出其不意地消灭了国民党守敌,掩护陈谢大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黄河,为开辟豫西战场赢得了时机。

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先后有4批1200多人成建制参加八路军,从这里走出了杨伯笙、史向生、杨力勇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141位革命烈士长眠在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肃立默哀,向烈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从纪念馆出来,向南俯瞰,眼前是一汪碧波,风平浪静,让人不由怀疑:难道这就是昔日桀骜不驯的滔滔黄河?眺望西方,是巍峨高大的小浪底大坝,拦腰截断了滚滚洪流;向东则是西霞院大坝,隐隐一线,如长虹卧波;黄河之上,焦枝铁路复线、济洛高速公路三座大桥次第排开,两岸天堑成通途。小浪底水利枢纽兼有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重功能,十年九害的黄河下游变成了福泽人民的利河。两坝截留后,形成了三百余平方公里水域和“北方千岛湖”奇观。在阳光照耀下,水面金光熠熠,碧波荡漾,岸边绿柳扶疏,百花争艳——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盛世景象!

忽然,一片诵读声从纪念馆门口传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原来,“七一”临近,一家单位组织党员在此重温入党誓词。人群中,既有七十多岁的白发长者,也有血气方刚的英俊青年。他们刚毅的脸庞,在党旗辉映下显得更加充满生机和力量。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啊,正是往昔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正是今天八千万党员忠诚履职,才换来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河清寻踪之行,我们没有找到一块残砖破瓦,但是并不遗憾,因为我们找到了另一个“河清”——这个“河清”,是书写在滔滔黄河之上的千里清波,更是书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和平宁馨。

“河清不可俟”(汉·赵壹《秦客诗》),已成过往!

“黄河万里清”(南北朝·王融《 长歌引》),就在今朝!

作者介绍:杏圃,济源文史爱好者,偶以文字自娱。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的河清县就在今孟津区河清村
吉利,吉利,在河之阳
身为孟州人是否了解自己村子的由来及历史?
济水与济水文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一条消失的河流的源头
乾隆皇帝为何过生日、打了胜仗,都要到今天河南最小的地级市祭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