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祖:趵突泉語錄

(一)

呂祖曰。不灰何以未成灰。一點惺惺氣自危。守得惺惺能不昧。冷灰重燃內丹灰。數語 甚是淺近精微。初學入門之要訣。仙家得道之正宗也。初設此壇。先付四語。願爾等佩服不忘。身體力行。是所望焉。否則天真耗盡。精力日衰。將欲入道。其可得 乎。朱子雲。此心欽欽。終日惺惺。二語最為中理。蓋言一毫邪念不涉。一毫妄念不參也。書雲。克念作聖。非是之謂欤。

(二)

吕祖曰。在諸子之所以願吾收。而吾之所以肯收者。 均有一段靈根夙因。久而自見。則諸子既拜之後。均宜維之以正。不可如世俗之結盟連社。故為誇張諧谑。彼此相求于成。庶不負我一番苦心也。所頒規約最易遵道 奉本。總以天理人心四字作主。為正人。然後能為君子。為賢為聖。窮則獨善。達則兼善。不失本來面目。無虧聖賢道理。即便為現世之神仙矣。至于清靜無為。用 坐功。凝神煉炁之事。概不可論也。

(三)

吕祖曰。諸子初次 到壇。毫無一點體統。因吾未頒條約。諸事忽略之處。吾亦不加譴責。比日以來。觀諸子到壇。凡一切衣冠升降之儀。稍加齊集。然亦不甚嚴肅。至于身心之誠潔與 否。難以自問。及至既退之後。平時相見。往往任意取笑諧谑。全無親愛畏敬之心。成何規矩。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諸子同在吾門。彼此不加自重。將何以自 立乎。往往到壇。再無不問。然所問者。非為家計生理禍福。即為親朋代叩。于吾平日所指示者。並無一些關照。試問爾等之願吾收。而吾之所以欲收爾等者。究何 緣故。全不向緊要處體認。則亦勿思之甚也。總之既收之後。皆屬吾徒。若有虧心劣行。自計擯斥可以塞責。殊不知既為吾徒。有犯告誡。輕則議罰記過。重則揮之 出門。若果不堪而放縱者。決不輕留人世。幸而在壇無此種類。內有一二。恐變其常。不得不預言通曉。蓋亦防微杜漸之意也。爾等將吾所論所谕諸條。逐字思惟。 自然有益。有未解者。彼此質疑問難。相勉而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而改。善莫大焉。萬萬不可自文其過。無論大小事務。一步一趨。皆有一定之理。隨時 檢束。由勉而安。于為人之道無虧。即為仙入道有其基矣。至于功名富貴。俱由天定。不可強致。諸子紅塵路遠。遵吾所谕而行。他日出而臨民。亦不失為廉吏。不 然。貪官奸佞。究于身家有何益哉。為人成道原無二理。能盡日用行常之道。便可到得精義入神。從此做去。于理無虧。較之凝神煉氣。打坐功。呼吸運用便更上一 層樓矣。然而仙家原有一種要訣。只保得惺惺不昧。工夫已得其十分之八九矣。俟諸生行有成效。再講下手工夫。此谕最關緊要。熟記勿忘。並付南壇。嗣後上壇。 既拜之後。往東者向東站住。往西者向西站住。不可任意亂行。此預為諸生演習。到期方覺吾言有益。不可迎面而立。

(四)

吕 祖曰。今日在壇諸子。各人所覆意見。總不合吾之意。一來爾等平日防縱無忌。二則吾所頒十戒。為日無多。不曾講求明白。即如第一條戒淫。非但能戒淫。而其余 諸條。遂可不戒乎。世間有從不涉于淫之一字。為人奇貪極劣。而于色欲上並無分毫幹礙者。此等種類。豈謂亦能戒淫而不犯吾首戒乎。適才體來所言。事事留心。 此語甚是有理。諸子須謹記勿忘。夫此事事留心一語。極平常。而衆人俱不能道。可見平日之不留心矣。體傳近日性子欠靜。所覆數言。有不合處。情尚可原。俟伊 心定之後。仔細見解。與諸子闡其義也。凡人一舉一動。隨時檢點。尚恐有過。如日全無下手工夫。則終無長進之日矣。萬不可存此等念頭。體機所覆。將吾之言。 惟加贊頌。全無闡發之處。做人須從實地上。如云此十條之中。當勉力加意省惕。此意當實見之行事。不可口勤而身惰也。到處皆有用心之地。即如存心戒淫。而有 可貪可刻自暴等事。寓之于前。而遂可不戒乎。諸子存心戒自滿貪刻等事。而有可淫可欺之事。寓之于前。而亦可不戒乎。惟此十條之中。時時省惕。工夫無做完之 日。總之保得此心無愧。雖不加警惕。而十戒自全。工夫由漸而進。不可存苟且自安之心。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可見取法不可不高。心胸要 放得開。工夫要做得勤。不可間斷。不期其效而自至。十條之言。無甚文采。而包涵甚廣。做得周全。便是聖賢學問。成得聖賢學問。便是神仙境界矣。凡人見說修 仙之法。無不願聽。以吾垂戒之言。視為庸近。則失之遠矣。只要腳踏實地。何詣之不純耶。逐條做去。遂條想出滋味來。便是善學。孔子云。見不善如探湯。此言 可謂攝十戒于簡明之地。不必過求高遠深微。循分做去自有無量之益矣。諸子到此地步。始信吾言不謬。悔吾言之不早也。免之。跂予望之。諸子一言一動。不求其 有功。只免于無過。即稱善學矣。無過自然有功。有功自然有效。但不可先存一功效之念。今觀體真所呈。意見未始不是。但用功先從切近做起。現有十戒可遵。能 做得周全。汝之意見即在其中。不必另起爐竈。添出許多枝葉。恐愈繁而愈晦也。然較諸子尚肯留心。目下所得未深。宜其有此一番饒舌。工夫做到入妙。將此十戒 看成一戒。一戒看成一句。一句看成一字。廣而存之。斂而收之。擴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便是聖賢安行的氣象。亦是仙家脫胎換骨之光景也。中正和平 路。同人自在行。並谕諸子。

(五)

吕 祖曰。諸子聽吾所谕。而緊要如十戒等諸條。細加尋繹遵行。保得惺惺不昧之心。揆之天理人心。毫無遺憾。則今日所言。語語皆有靈驗。如謂自待夙根。而漫不加 功。雖幾次輪回。仍然故我。不但不能長進。孽根愈深。永歸棄置。惟在諸子自為之耳。此番議論。就今日言之。未免近于無稽。何難將諸子因果緣由對照。便可了 如指掌。無如各人紅塵正杳。竟以成仙了道為期。則一切塵寰事務概可勿論耶。況且仙家本領與聖賢學問。原無障礙。聖人教人孝悌而神仙中有忤逆之子。奸佞之 臣。而可以入道者乎。只要全得本身之事。不犯十戒。能遵十行。盡得為人之道。即覓得成仙之路矣。成仙之路。原有路數。有從天分帶來者。有從工夫煉成而修合 者。諸子之中。負其天分而不加修合。是與凡夫何異。十戒為克己之功。十行為複禮之學。人能克己複禮。何愁不到聖賢地位。何患不到神仙境界也。夫聖賢能以自 然之理還天地。人守十戒。遵十行。亦能以自然之理還天地。既于身心無所作塌。志慮心思。精神命脈。保合完固。豈不謂之神仙耶。若必欲白日飛升。食丹煉氣。 打坐功。凡一切當為之事。竟可置之度外。此種語頭。萬不可蓄之胸中。只戒所當戒。行所當行。其于入道也。何難之有。

(六)

吕 祖曰。諸子聽谕。為人之道。詳于十行十戒。然而下手工夫。全在各人自盡。諸子輩俱有謀生之策。不可謂能遵十行。能守十戒。而于謀生之道有礙。若涉此想頭。 不但不能善會吾意。亦不得謂之能遵能守也。吾也習舉子業。謀家室事。交接往來。一無所廢。迨後異人授以點金之術。只此一念。而計及五百年後。複還原質遺害 別人。遂而中止。此時並無他念。孰知此事為功莫大焉。後來稱祖。稱仙。稱帝君。豈疑吾有瑰奇之行而至此耶。不過盡吾當行之事。揆之天理人心。毫無遺憾。保 得惺惺不昧之心。精神無處消耗。則志慮日增。耳目手足。日加精健。心地自然光明。識見愈臻高卓。行一事可以對天。可以告人。即行止坐臥。皆有自然之度。只 要此心把持得定。不使出入。自然不至于汨沒矣。蓋人心最靈而虛。靈則無所不通。虛則無所不容。能通能容。則萬物雜投手中。豈必其事事皆合乎道耶。所以有 觸。不可使心稍放。存誠主敬之功。宜愈加謹密。夫心本無實之可名。蓋統性情而言。何謂之性。仁義禮智。此本乎天授。與生俱來之性也。聲色貨利。此血氣之 性。雖人所固有。二者不容並立。當存當節。孔孟以及宋儒。言之最詳。 諸子不可草草看過。至于情未發之前。至中而無偏倚。既發之後。能順情而出之。至和而無乖戾。中庸開章第一篇。大小注最明白顯暢。人言只要此心把持得定。不 從性情上去用工。此心從何把持。從性情上用工。而不將禮義血氣。並七情辨晰明確。則性情上從何處下手。故欲使此心惺惺不昧。須于吾身至性至情流露發越之 處。揆之自然無疵而後已。所以任性用情。最宜加意。不可有分毫不是處。人能于性情上無虧損。便于此心無愧。保得此心無愧。則惺惺者自然不昧。譬如人在暗中 行走。常有一盞不昧之燈。東西南北。何不可往。然此不昧。最易滅息。養之不可無方。奸詐刻薄。所以幌其影也。敗身毀形。所以把其根也。十戒十行。所以去其 幌影。拔根之病。則膏油漸沃。光照愈明。雖無端風雨。不能動其原光。而灼然昭著。長為不夜明珠。何求道之不入耶。諸子皆有前程可期。皆有靈根可采。倘能有 成。則無淺深之別也。至于與生俱來之理常存。每從性情之無私曲處應驗。能無私曲。則此理無虧。惺惺者受之于天。全受全歸。脫去凡胎。渣滓盡而清虛來。仙 乎。否乎。

(七)

吕 祖曰。求道之方。全在與人言之盡而且詳。諸子全無功效可指。則幾微渺茫。似與癡人說夢也。惟就切近處用功。腳踏實地做去。日之所行。清夜自思。何者有過。 何者無過。逐日做。逐日想。過去而功來。養得此段天機活潑。靈慧頓開。能解透深徹。此時與之講道。豈不水到渠成。吾深樂與汝等講道。千日不厭。無奈聽之懵 懵。更有強不知以為知。隨口狡辯。初學聞之。受其大累。總之理與氣。雖無形象可指。其中自有精微妙用行到其間。方能不言而喻。汝等不可焦心奢望。行一功。 自有一功之驗也。

(八)

吕祖曰。海 闊天清。鳥啼花落。同人日坐危樓。憑欄遠望。所見所聞。無非現成景色。文章。應作如是觀也。惟善會其意者。超乎形色之外。入乎形色之中。不紐于近見。不礙 乎靈機。斯稱善觀。亦稱善領其意也。蓋人之所以成人者。惟理與氣。而理與氣之靈機處。即入道之根也。于何驗之。平旦之時。其氣最清。毫無利欲之私。此極清 之氣。即極靈之氣。惺惺者。于此時正驗其不昧矣。庸人安能常保其不昧。所以不昧者竟終于昧。總因不知戒之當遵。行之當行。即有時此心複明。不能如常。亦習 焉而罔覺。日日有平旦。人人具不昧。仙凡雖別。並無幽深。第仙家刻刻皆平旦。千古皆平旦耳。人類之中。有存之數日者。有存之壹時者。亦有雖明而隨滅者。以 操存之疏密。驗此中之久暫。故工夫最忌有間。富貴不倦其心。貧困愈堅其志。此則隨時而存者也。交際往來。衆處獨處。大庭暗室。毫無殊致。此則隨事而存者 也。如此類者。可謂能存。然亦未見精妙。惟物來而應。如甕中瀉水。全無窒礙。物去而此心湛然。猶桶底之脫。一望無所不見。雖晏安寢寐。清氣流行。壹呼壹 吸。無往非清明之發越。無分晝夜。無分動靜。亦無分久暫。此則庶幾者矣。諸子之中。豈易言此。然自己立意用功。不可不作此期望。天理人心。爲此中之綱維。 十戒十行。爲此中之條目。綱舉目張。自有可循之路。若悠悠忽忽。何時何以入門。何日可以升堂入室。不亦大可危乎。雖然。存之蓋有道焉。工夫逐漸而進。不可 有間。亦不可有退。一年之中。一月之內。一日之間。隨事隨時。皆當省察。有犯即改。不可使其再犯。回視已往之行事。較之目前之行事。相去高下如何。複將未 來之事。揆之目前已往。常存惟恐不及之心。即有非意料之所犯。亦可先去一半矣。雖此亦非難行之事。與謀生之策。並非有難。諸子亦何憚而不爲耶。均有靈根可 操。自甘暴棄。殊可惜也。資性雖分高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無二理也。如自負資性靈根。勝于他人。則自誤極矣。具兼人之資性。高人之夙根。常存一不如人 之心。而加倍用功。斯稱善學。成功更易。幸孰甚焉。

(九)

吕 祖曰。釜中魚。網中鳥。籠中鶴。阱中虎。俗眼觀之。疑其全無生意。恐未必然。夫未入釜之前。魚從何來。既入釜之後。魚從何處。蓋亦自有至無之象也。舉壹魚 皆可類推矣。魚不免于入釜。誠無可如何。人爲萬物之靈。脫去樊籠。何者能免爲不入釜之魚耶。魚可成龍。人可入道。當知有戒行之功在。略言淺近易明之說。抱 知識者。應當猛省。上曰天。下曰地。立乎天地之間。則曰人。幽曰鬼。明曰人。介乎幽明之間。則曰仙。仙有二名。神仙人仙也。預知禍福。動合天機。生來帶有 仙骨。不事修爲。即全本來面目。全受全歸。無可擬議。此仙家登峰造極之詣。不能學也。人仙者何。凡夫俗子皆具天真。特不知用功之法。則終于昧昧也。諸子皆 具夙根。宜當勉力。較凡俗更易數層。十戒十行。已開汝等簡便現成門路。不能遵守。獲罪深矣。甚而至于故犯。則人不成其爲人。何必入壇。是無罪而愈深其罪 也。人也者。立乎天地之間。仰無愧。俯無怍。合天地而名之者也。仙字之上。加以人字。可見爲人之道較求仙之道。更爲要緊。無負乎爲人之道。即不外乎修仙之 道。人與仙初無二種。謂仙蓋因人而成也。此言從前雖未道及。而類如此意者。不啻再而三。三而四矣。諸子總未領略。若以爲庸近而忽視。則失之遠矣。平淡無奇 之中。自有神妙莫測之用。逐條遵守。始終無間。便成正人。人而系之以仙。不易易乎。諸子有志求成。只一人字認得貫徹明白。工夫已得其大半矣。至于仙家之 秘。更爲庸近。較之十戒十行。如一轍也。不必舍近而求遠。惟在溫故而知新。知新則能盡人不能盡之事。能解人不能解之旨。知行交進。工夫已高人數等。何見識 胸襟之可臆度哉。此即人中之仙也。諸子所求者。亦只求一仙中之人耳。幽明無二理。仙凡只一家。汝等盡人以合天。到得仙家境界。並無異致。道人謝世千余年。 至今思昔。如在目前。並無異術。不過盡其當盡。非有異能之事。炫人耳目也。以道人當日用工之得力處。爲諸子曉暢言之。見之于言。盡之于行。何仙之不可成 耶。

(十)

吕 祖曰。諸子喜聞玄妙之說。不知虛者實之基。不從切近處加功。彼高遠難行之境。從何處行起。忽易而望難。難者終不可即。徒損神思。白首窮年。仍然如故。吾未 歸洞府。言無異言。行無異行。迨至數百年後。稱祖。稱仙。稱帝君。不過盡素位之行而已。未登仙錄之前。豈期千載而下。有此尊崇乎。居今日而談往昔。似難言 也。汝等傾心信服。不知造到此等工夫。便有此等境界。方有此等滋味。未可為淺嘗者告也。況諸子並無功效可期。若舍此切實之言。遽與汝等講煉氣修神之法。是 欲為方圓之器。而不使規矩繩墨也。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又雲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巧豈不可使。巧則仍在規矩之中也。熟及巧生。自然之道。未盡其功。先 期其效。此入門之大患。斷不可存此種念頭。總要常存不足之念。惟恐有犯。由勉而安。過去而功來。自有一番飄然之氣。形于四肢。將不得謂之身無仙骨乎。盡庸 行而成仙道。及門而論。指不勝屈。如掃月白雲等。究無修煉之功。竟成仙道。諸子皆具夙緣。豈可遠遜前人。只能保得惺惺不昧工夫。扼其大要。謹遵戒行。勿傷 大節。逐條做去。安知今日之及門不為後曰掃月清虛乎。諸子皆具知能。各宜加謹相與有成。期望甚深。不惜恺切。雞聲斷。犬聲低。天欲旦。日光微。欲識前因。 方知去路。四時有寒暑之分。二曜有盈昃之殊。問何以盈。因其昃也。問何以昃。以其盈也。明乎盈昃之理。則思過半矣。

(十一)

 

呂 祖曰。一線初開冷月。碧天掐破琉璃。幻中景象。共沐輝煌。漸而成盈。漸而成昃。此亦天地自然之道。猶之人情散而複聚。聚而複散。無二理也。可知聚散無常。 盈昃有定。惟此輝煌之概。常在人耳目前。不可遇其昃而異視也。諸子皆具惺惺不昧之良。皆有輝煌之慨擴而充之。何至如斯月倏盈而倏昃耶。人心至靈。靈則無所 不通。人心至明。明則無所不照。能通能照。何至惛蔽不悛。致使清虛者。受其障也。總因行之不果。信之不堅。有此一番作辍耳。道人苦口降谕。幾至舌敝唇焦。 求其稍加長進者。百不得一。幸而此衷可告無愧者。尚有十分之七八,甚而至于反其素行。罰之無可罰者。即使置之重典。肝腦塗地。亦無庸也。日有精。月有華。 陰陽之氣。團結而成。千古無不明之日月。何以能明。余光普照。無地不容。是天地之無私也。九州薄海。同在照臨之內。至于風雨霜雪。不能掩其光者。因日月統 率乎維皇之上。風之所拂。雨之所潤。霜雪之所隊。無非相輔二曜。鼓動萬物。春芽秋實。風雨霜雪。各顯其能。各成其用。而日月合四時而如一者也。翕聚閉藏。 天道有自然之運。風雨霜雪。各司其令。春之日月。夏之日月。秋冬之日月。雖分衰旺。然而盈昃不逾乎其時。消長不失乎其度。氣候使然。謂無理之可指乎。太極 自無而有之。生兩儀而複生四象。大都皆附麗于天地。同一始終也。合氣以言理。其理始明。合氣與數以言理。其理愈足。聖賢窮究天地之微。未見切實發揮。不過曰于穆不已而已。夫朕兆未形之前。何所指名。蓋空空如也。空則靈。是則靈也者。為精華之會也。人人具此精華。而無以靈舍載之。宜其日就消亡。不能如日月之 旦複旦矣。日月遇晦而不失明之本體。人心動而竟無平旦。此可見精華之獨在日月。而不在人心也顯然矣。非不在也。有逐之者也。曰氣。曰數。曰理。無輕重而分 先後。氣在理之先。數在理之後。理兼氣數。人不能全。而惟天備之。結成精華。而付之日月。人不能而見其能者。應在不朽之輩耳。工夫全在何處。姑置數于不 論。且與子等言理。理無象而可名。能盡則有子孝臣忠之象可憑也。由精而至微。安何不結其誠心而舍此光明之府乎。在人而論。則為純人。在幽而論。則為正氣之 鬼。所以不得謂之仙者。因其功不臻于缜密。夙根未透也。然猶不失本來面目。再加修省。亦庶幾焉。理則至靈而至實。氣載理而運人。實具氣質而成形。有與生俱 來之氣。運之以理。而有未為血氣用事者。言無畸言。行無畸行。略加點示。而戒行自遵。惺惺者。毫無昏昧。常見其靈而不見其滯也。漸而加功。未見有不成者。

(十二)

吕祖曰。天道有自然之運。人心具不昧之靈。天與人原無二理。人之所以不能始終如一 者。豈以性有異性。情有異情。而聖與凡判其厚薄之殊乎。總以靈之一字。徹始徹終。不涉于蒙蔽。聖與凡遂隔天淵。人疑聖人之性情。與凡夫頓殊。不加修省。徒 藉口于生初。則亦勿思之甚也。聖凡之始而一。終而二者。蓋就已成而名。不可以存不肖不如之念也。靈機本乎天授。保全恃在人功。心本至虛。虛則靈。虛靈二 字。諸子觀之。似有先後之別。恐未必然。其要全在分得輕重。靈則是虛。虛未必即靈也。夫虛涵萬有。不能運化。雖有如無。心竅中殊添壅滯耳。太虛無名。而四 時往複。日月盈昃。星辰顯晦。河嶽停畜。此可見毫無障礙。惟其靈。所以能如是也。天之所以昭著而可淺見者如此。人具二氣之良。無所不備。分言之曰。五髒四 肢。耳目手足。以需視聽之用。五官百骸。各效其能。樞紐關鍵。全在何處。心為之也。心之扼要處在何處。靈為之也。心無可名。靈更無可名。有耳目。有聰明。 有四肢。有恭敬。莫非心為之也。分而名之。有類可指。合而計之。統在一心。統在一靈。則感。感則無所不通。有先天之靈。有後天之靈。先天者何。即惺惺不昧 是也。後天者何。即能保其惺惺不昧。全憑己之用功也。功從何處做起。靜以存之動以察之。十戒以防之。十行以遵之。暗室屋漏。如對大廷。行止坐臥。如蹈冰 淵。非言恐也。蓋言敬也。道家開口說精氣神三字。不從心地上做。此三字從何處落腳。不知玄妙之談。誤人而最易動聽。諸子細思。精從何處固起。氣神從何處修 煉起。必皆應之曰。自然在心裏。呵呵。既知在心。何不從心地上用功。更覺簡便明快。徒分出許多枝葉。將吃緊處。置之膜外。耗盡血脈。虛糜歲月。不知有功之 可指否。究竟精不能固。氣不能充。神不能足。此心全無把持。總因見解不清。旁見側出。以眩新奇。究其實。則終無分毫益處。諸子只從著實處下手。精不養而自 固。氣不煉而自充。神不凝而自足。惺惺者灼然于中。物來具照。信之深。知之明。行之確。不為俗塵所染。一段清虛。靈機活現。謂之曰仙。然乎否乎。

(十三)

吕祖曰。天圓地方。幾上盤桓。就近切指。顯見行藏。可知道不遠求。隨理起悟。運用 包藏。無所不見。只在善學者。隨地求益耳。一室之中。無所不有。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師在何處。即三人中也。為數甚寡。俨然典型在望。不善取益。雖 千萬人亦何與之有。如乩盤有象地之形。始圈有象天之義。運用旋轉。變化錯綜。猶之萬物化生。推遷代禅也。諸子習視幾筵。寐焉罔覺。雖時察理。觀變以悟常。 即小以見大。不外乎日用庸行之道。即具精義入神之學也。若流于忽略。雖至理名言。竟等之朽腐矣。善于集益者則不然。理之所在。無分奇異。是必究心跬步。而 寓行遠登高之象。逐漸而進。蓋日積而不自知也。功不可以泛求身心如一。始終不倦。何在非取益之資。務必看道書。學奇方。然後為之用心乎。書固不可不讀。讀 書所以明理。道書未常無理。深沈玄渺。難以解徹。不從淺近處做起。何以到得深沈境界。不從切實處行起。何以到得玄渺地步。所以立意不可不堅。取法不可不 高。玄渺之談。若據諸子今日資學而論。似難解徹。殊不知工夫行到其間。由粗至精。由淺入微。不加披閱一寓目而了如指掌矣。舍切近而求高遠。諸條忽忽。白首 窮年。用心于無用之地。智巧日增。而天機淪喪。不惟無益。而且獲罪。徒具生人面目。其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更不知能全得幾希否。幾希者何。即惺惺不昧之謂 也。人處乎天地之間。親乎上者近乎天。親乎下者近乎地。近乎天。則為仙了道。等而上之者也。近乎地。則庸夫俗子。等而下之者也。子等介乎上下之間。近乎上 下。只在須臾之判。可不危乎。人人皆具知能。又云人之好善。誰不如我。子等豈無勇往之概。強毅之心。終日悠悠。而甘為近下者俦乎。恐未盡然也。望之甚切。 而言之愈詳。發憤加功。毋替吾言。

(十四)

吕祖曰。道學之傳。由來久矣。闡其義者。分其說曰性。曰命。曰精氣神。究其所統。 則總歸于理。儒釋道雖分異名。總而言之。不外乎道。性命精氣神五行。合而觀之。只完得一道字之義。理則統此五者而兼括之。若不知道學之方。而沾沾逐末。誤 矣。道從何處講起。性與命與精氣神。俱在人身之內。何者分為曰性命。何者分為之曰精氣神。此緊要關頭。最要認得清潔。講得透徹。稍涉于偏。則毫厘千裏矣。 夫理具于人。本乎天。未有性命之先。先有此理。懸之以待人得此正理。則盡性知命之功。有所著落。此就現成而論精氣神。是性命既有之後。方有此一件名目。道 是率性之謂。循其理之自然。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言最善。故道無彼此之分。儒與釋道。各行其是。並不悖也。全要靠得著實。性命兩字。大家俱不能離。總在 理上做去。精氣神。儒家何曾不講。惟求道者。分晰得明白。理字看得圓足。儒之所以別于釋道也。若講清靜。講修煉。而無實際工夫。初學入門。最易誤事。惟集 義工夫。為汝等吃緊下手處。能集義。則事事合乎理。即事事皆盡性知命之候矣。尚有精氣神之搖動乎。集義則理順。理順則道明。精附于氣。氣浃乎神。氣盛則精 強。氣盛則精固。無非由集義而致。根之茂者其葉盛。理猶根也。精氣神。則枝葉是焉。以盡性知命之工夫。而欲冀成仙了道之事業。一轉移而窮神達化矣。轉移者 何。靈為之也。靈則無執滯。靈則無障礙。有心靈神靈。一刻之靈。終日之靈。萬竅俱靈。通體皆靈。以次功之臻于化而神也。功不打實地做起。則空中樓閣。有規 模而無基址。道成何物。性命成虛誔。精氣神成糟粕。故學者以著實為本。不可預萌速成之念。心志要守得堅定。不可左顧而右盼。一暴而十寒。始終到底。方為人 手之第一。氣有先後之異。合性命以言。先天清虛透徹。懸于無滯之所。迨受質以成形。後天用事。不能肖于初生。其功不可以不盡補其不足。虛靈者複其本然。合 精氣神而團結永固性命。合而分。分而合。與生俱來之物。醞釀發施有異名而無異用。始終如一。不假手于人工。此最上乘也。中人之質居多。後天之學。斷不可 疏。節性以防淫。順時而安命。功之所著。日漸日增。靈心漸長。集義之方。習而愈醇。精氣神不求而自足。較之先天。毫無虧損。惺惺者灼然光明。不煩把持而自 全。此之謂由勉而安。

(十五)

吕祖曰。海闊天空任鳥飛。鳥飛上下合天機。至誠一點歸無妄。慧眼爭看舊屋基。無妄者。靜也。至誠惟靜。能歸無妄。人能靜。何外物之擾乎。靜以馭動。動亦靜也。子等不惟不靜。而且預存動念。宜無見解也。靜之一字。為子等下手第一妙訣。不必蓄疑。靜以自養可也。

(十六)

呂祖曰。一曰一。二曰二。三曰三。共成多數。數合乎道。道通乎天。不附于人數成何 數。道成何道。可見人為載道之器。窮數之根。人得成人。數與道當兼盡之矣。數學難道學更難。畏其難。則終于難也。此段工夫。從何處做起。道數相臻惟至誠。 惺惺不昧現全真。太清一指歸無妄。半粒金丹不用尋。略示幾言。以徴實行。

(十七)

呂祖曰。東西南北曰四方。春夏秋冬為四時。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四時運旋。蓋無定 而有定也。四方屏隅。蓋有定而無定。推之以象。按之以數。各安其常。同在履戴之間。不燮者方位。至燮者時序。理為之乎。數定之耶。數不違于理。理亦隨乎 數。求數而察理。非天地之特遜能于至人也。人能盡其心思。窮究四時運旋之原。考核四方屏隅之象。于無定處而得不易之規。坎止流行。支分流合。四方之與四 時。融成一片。天地相通。發古人未發之奧義。成一段絕大議論。以配合理數。才算登峰造極。有理可談。有數可指。不能及時降谕。隨便聽講。惟冀身體為第一。
此編言十戒十行。指示聖學下手處。乃身心切要之功。即克己複禮。故曰包涵甚廣。做得周全便是聖賢學問。成得聖賢學問。便是神仙境界。至哉言乎。慈哉心乎。 夫世之慕禅否者。每忽于實地。空鹜高遠。迄無成就。即稍明儒理者。亦不知性命之真源。修凝之至詣。今將三教同源處。入門路徑導示明確。是孔孟心傳。亦禅玄 要典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陳攖寧仙學語錄
全真要道 (太乙山人 辑)
[转载]丹道体系的理和法2
丹道入門理法
王阳明传习录二(下)
健余扎记-清-尹会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