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伤发热检查无因·补中益气热退身安

后天根本,脾胃是也,人之有脾胃,犹其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古圣著脉,谓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矣。

——清·臧达德

人的身体与自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出生呼吸的第一口气开始,就与天地大气密不可分,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在与天地进行的着交流和沟通,呼吸之官,主要靠肺部,所以“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为“天肺合一”,天地之气通过肺部和周身的毛孔不断的滋润着人体,绝不仅仅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样的简单。天气的湿热寒凉,都会通过呼吸之间影响到人的五脏六腑。而人的胃为”后天之本”,决定着人的健康程度,脾与胃相表里,胃收纳食物,主降浊,脾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有些人对于脾胃的重视远不如古人重视。

金元时代的大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 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 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明确的指出,如果疲劳过度不知道休息,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就会不知不觉间伤害脾胃,从而为身体的健康埋下了隐患,甚至会在某一天引发严重疾病。脾胃之气受伤,是造成所有疾病的根源。

由脾胃虚弱而引发的疾病中,发热是其中之一,但是却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内伤发热体温升高,身体乏力,经过系统检查却发现不了原因,吃抗生素和退热药也没有效果。脾胃虚弱导致的内伤发热,中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完备治疗方法。

希望能从以下二则案例,引起重视,从而注意保养自己的脾胃,避免疾病。

一则:某男29岁工人。低热体温37.5℃-38℃之间全身倦息乏力头痛气短懒言身热身体消瘦过劳则短气乏力增重体息则减轻体温亦略低经医院系统检查均无异常不能确诊发热之因。

诊其体质较弱,脉象沉弱,舌润,口和。

综合症脉分析,辩证属内伤脾胃阳气虚而外越。内经谓“阳气者,烦劳则张,于是呈现低热,缠绵不退,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主治。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陈皮10g柴胡1010g防风10g当归15g五味子15g甘草15g10g,红枣4枚白芍15g水煎日二次服

复诊:服上方七剂,体温下降到36.4℃,全身较前明显有力,头痛亦减,精神大好,体温20多天连续在36.4℃-36.7℃之间,为两年来未有之现象,病人喜出望外,以为痊愈,不料连续劳累一周后,体温又上升到37.5℃左右,体倦乏力又出现。

此因脾气虚,阳气浮越,经用前方主治阳气复,过劳阳气不潜又复外越,嘱病人必须注意休息一段时间,防止过劳仍用前方增减治疗。

处方:黄30g党参20g白术15g升麻10g防风10g白芍20g红枣5枚甘草20g小麦50g五味子1515g水煎日二次服

服上方7剂,体温一直稳定在36.2℃-36.5℃之间,全身有力,头亦未痛,精神甚佳,脉象沉有力,嘱连续服上方若干剂,以资巩固,并注意防止过劳。

按:本案即属于内伤发热,多由过度疲劳,脾气下陷,阳藏所致,李东垣所谓之“阴火”。上方即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脾,升清阳,清阳升、脾胃健则阳气潜,虚热除。后方与甘麦枣汤合用,重用小麦以益心气,心为脾之母,补心气以益脾,增强补脾益气之功。

二则:某女26岁病人于初冬季节发烧38℃不止经用先锋霉素及解热之药,暂时退后旋又复起两个月来热不除体温持续在38℃左右后经系统检查无结果。

诊其面容疲惫,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数。询其致病之由,据述担任讲师每天工作10余小时,工作过劳,初起发热以为感冒,用感康及解热药无效,后又用先锋霉素,热亦不退。

综合症脉分析乃属内伤发热,于补中益气汤治疗

处方:西洋参15g,黄芪30g当归15g白术15g升麻15g柴胡15g陈皮15g小麦30g五味子15g15g甘草15g15g红枣5枚。水煎日二次服

连续服药七剂,热即消退,继服数剂,以补中益气,防止过劳,随之痊愈,体力恢复、全身有力而愈。

此类内伤发热大多用此方可愈,亦有舌白质红者,为脾虚,胃有湿热,用升阳益胃汤更佳。

升阳益胃汤:

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下面说一下最为常见的两种药,“补中益气丸”和“附子理中丸”。先说“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人参、当归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主证:劳伤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听起来很严重。其实主要是“中气虚弱”,“中气”故名意思,是在人的胸部,“下陷”就是中气向下走了。这时候人就会感觉到疲惫,没有力气,说话有气无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还会伴随腹泻,严重的会出现胃下垂等等。

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胃的功能不良,消化不了食物,影响营养吸收,无法滋养五脏,导致肺的能量不足。医家云: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陈皮的作用是化解,黄芪、人参都是大补元气的药物,如果一下子进入身体里,有的人会受不了,陈皮起到的就是化解,避免补出问题。

当归的作用是补血,“人参补气第一,当归补血第一。”气血是相互影响的,气虚必然血虚,在补气的同时将能量转换为血。

升麻和柴胡的作用是升少阳之气,促使药力上升,调整下降的中气回归原位。

“附子理中丸”对于受寒引起的胃痛,呕吐,腹泻有很好的效果。

组方:附子(制)、党参、炒白、干姜、炙甘草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中的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寒,参草补中气之虚。中土温运,胃经复下降之常则吐止,脾经复上升之常则泻止。胃气降则上部气降,头自不痛。脾气升则下部气升,自能行动。中气运而整个升降复,是以诸病皆愈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愿见者安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入门2(27)
补中益气汤有什么奥秘?
古今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转载)
外伤内伤证辨
补中益气汤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