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全国共4873座博物馆

       其中九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共推荐了27件国宝入选国家宝藏。

        1.《千里江山图》:北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年间王希孟年仅十八岁就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当朝太师蔡京(书法家)题跋;

       2.《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命景德镇烧制了集历代制瓷技艺之大成的瓷瓶。该瓶有十七种釉彩,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十五层之多,集各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高峰,素有瓷母之美称;

       3.《石鼓》:共有十面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其身刻有诗文称石鼓文,它们记述了先秦时期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原有718个字,也是中华书法技艺之祖。自唐朝时期发现石鼓以来,乱世必丢,盛世必集。它是研究文字和书法艺本的重要依据,是国宝中的国宝。

        以上国宝是故宫博物院从186万件的藏品中选出的。

        4.《越王勾践剑》:距今2500多年前的越国人锻造,剑身长56cm,宽5cm,中脊起棱,饰黑色棱形花纹,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此剑1965年出土,历千年而不腐,号称“天下第一剑”。

       5.《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一个叫喜的人墓中,共1150枚,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代竹简,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法曲(秦律十八种),对研究秦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是秦代的百科全书。它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是文字从篆书到隶书过渡阶段的一种书体叫秦隶。

       6.《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距今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全套共65件,其中最大的一件是楚惠王在曾侯乙去世时所赠,分三层八组挂在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上,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以上是湖北省博物馆在24万余件馆藏中精选出的。

       7.《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殷墟距今3000余年的妇好墓中,器形为一昂首挺胸心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两足与下垂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通体纹市威严狞厉,表现了殷商先民的信仰与审美。妇好,名好,妇尊称,商朝王武丁的王后,亦称大商战神。妇好鸮尊是祭祀用礼器。尊,盛酒器。

       8.《贾湖骨笛》: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87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可演奏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它的出土说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

        9.《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后的春秋晚期楚庄王之子子庚之墓,为一扁平长方体,中空无底,器身饰有数层铜梗支撑的云纹,盘曲勾连,层层相映。楚人采用熔模铸造(失蜡法),是古代铸造技术的颠峰之作。禁,是摆酒的案子,意为除祭祀外禁止喝酒。

        以上是河南博物院在17万余件馆藏文物中送出的。

       10.《葡萄花鸟纹银香囊》: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通体银质镂空,内层球体可自由旋转,通过钩链和活轴与外壁相连,使球囊能随意转动而香料不会洒出(佗罗仪原理),千余年后仍能灵活转动。它是来自盛唐时期,杨贵妃就是佩戴这种香囊在马嵬坡自绎。

        11.《杜虎符》:1973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村民发现。虎符是中国古代调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状,与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后可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兵力,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杜虎符长9.5cm且只有左半符,是用来调动杜县兵力的虎符,军队只认虎符不认将,它是秦惠文王时期的符。虎符是当今密码学的鼻祖。唐代高祖李渊改虎符为鱼符,在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每半一个字,合在一起才是合同两字,这就是合同的由来。到武则天时代改为龟符,分金银铜龟袋,成了官员的身份证。

       12.《阙楼仪仗图》:1971年出土于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中,罕见展现了唐代长安王宫的一座母阙,两座子阙的‘’三出阙‘’建筑形象,雕刻花纹,挑檐斗拱均描绘细腻,请晰可辩。唐中宗很喜欢的太子李重润被武则天杖击致死。唐大明宫占地3.7公顷,是故宫的4.7倍。

        以上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从170万件馆藏中精选的。

       以下是辽宁省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近十二万件馆藏中选出的:

       13.《洛神赋图》: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它是东晋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吋期曹植的洛神斌文而作。原件己佚,此卷为时代最早的慕本,为北宋人所作,纵26cm,横640cm,绢本设色,画中人物形象高古,风格灵动飘逸。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14.《铜鎏金木芯马蹬》:1965年出土于北漂县北燕冯素弗墓,通高23cm,桑木条揉成木芯,外包一层鎏金铜片,此付马蹬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的双蹬实物,是世界现已知最早的,为公元415年。马蹬普及以后,马就成了一件军事装备,是柔然人传到欧洲,改变了世界骑兵战史,被称为中国靴子。

        15.《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门书翰》卷,为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人墨迹的唐摹本。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将王羲之后人当朝宰相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十人二十八幅书法真迹交弦文馆勾摹留存。真迹已佚,现仅存此摹本。因为武则天命人摹搨,成于万岁通天二年,故又名《万岁通天帖》。现为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以下是湖南省博物馆从十八万件馆藏中选出的:

       16.《长沙窑青褐彩诗文执壶》:通高19cm,壶口外翻,粗颈短流,背部有一执手,瓜棱形腹,平底,壶腹有褐彩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生。”体现了长沙窑的诗文装饰特征。酒壶到了唐代才有了壶嘴,也叫注子。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沿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消,最远销到非洲埃及。

        17.《辛追墓T型帛画》: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盖板上,通长约2m,顶端、末端分别宽90cm、50cm。以三块细娟料拼成,描绘了墓主人灵魂通向天国的神秘过程,构图完美浪漫,色彩鲜艳和谐。西汉文帝年间,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病逝,通灵画师为其作帛画以为内棺盖饰,也就是现代打的幡。

       18.《皿方罍》:1919年被湖南省桃源县农民意外发现,后流失海外,盖身分离近一个世纪才完罍(音雷)归湘。通高88cm,庑(音武)殿顶形器盖上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铭文。全器雄浑庄重,纹饰精美,是晚商青铜器鼎盛期代表之作。罍,盛酒器,其为商代太庙古物,此为方罍之王。青铜埕(音成),是酒瓮,出现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以下是文物界半壁江山的上海博物馆从101万件馆藏中选出的:

        19.《商鞅方升》:高2.32cm,通长18.7cm,容积202.15mL。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上面的铭文也显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它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实物例证。方升刻两次铭文:即方升内壁刻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公元前221年),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20.《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纵107.5cm,横108.8cm。此文物为南宋朱克柔的传世之作,朱刚,字克柔,女,华亭县(上海松江)人。以缂丝作品著名,面幅极大,色彩丰富,缂丝细密适宜,层次分明,是迄今为止现存宋代缂丝作品中最大的杰作。南宋高宗时期,江南大丝商庞家儿媳的朱刚,挚爱作画,发明了朱缂法。苏州(吴县)缂丝的马惠娟是当代的缂丝大师,被称为当代朱克柔。缂丝是唯一不能机械制作的,它是织中之圣。

        21.《大克鼎》:高93.1cm,重201.5千克,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窖藏,为西周孝王时器物。鼎身有铭文290字,记载了膳夫克对祖父功绩的追述和周王对克的赏赐,该鼎是青铜转变期的代表,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鼎,最早是用来煮肉的容器,自夏朝起成为祭祀的礼器至秦。

        以下是浙江省博物馆从十万余件馆藏中选出的:

        22.《宁波万工轿》:清未民初朱金木雕最杰出的作品,轿上雕有数百个人物,花鸟虫兽,故事场景,配以彩绘镜片玻璃,宁波金银绣轿衣和各色小宫灯,利用榫卯技术制作,需花费一万余工时即30年,当时彩结贳(音世)器店用于出租的头等轿,也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民国初年上海“聚成号”的贳器店叫朱全来的老板花巨资打造了这顶豪华的花轿。

        23《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唐代的一张名琴,琴长125cm,有效弦长116cm,琴体浑厚,鹿角灰胎,龙池上方有琴名“彩凤鸣歧”,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选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民国古琴泰斗和收藏家杨余稷给其以“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之评价。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创“雨霖铃”词牌,封雷威为“琴待诏”。

        24.《玉琮》:1986年出土于余杭反山十二号墓,通高约9cm,重约650克,器形外方内圆,是雕琢最精美,最大的史前玉琮。神人兽面图案,以每个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被称为玉琮之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当时用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具有通灵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祭祀礼器。玉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物力证,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以下是南京博物院从42万件馆藏中选出的:

        25.《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南京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誉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这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音拿)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共有九层,塔上这样的拱门共有64套。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是明清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然而大报恩寺于太平天国期间不幸毁于战火。

        26.《坤舆万国全图》:原图由明朝官员李之藻绘制,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成图,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该地图原图已佚,现存世有四种版本:1602年李之藻刻本、1603年刻本(此版名《两仪玄览图》)、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日本摹绘本。

        27.《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它创作于南朝,纵80 厘米,横240 厘米。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模印砖画。它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荣启期,字昌伯,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之野,对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

        河北省博物院:1.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战国时中山国在河北平山县一带,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山国。

       2.五代初期的曲阳石雕~彩绘散乐浮雕。

       3.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出土河北满城汉墓,汉景帝刘启时的窦太后住长信宫,武帝刘彻之兄中山靖王刘胜大婚时窦太后送此灯以警示其安。

       广东省博物馆:1.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手绘的壁纸,在清乾隆时期销往英国。

      2.宋金项饰。全长1.72m金链子,是南宋年间,出海的商船沉没并留了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宝藏”,究竟哪九件镇馆之宝能成为国宝
《国家宝藏》开播!入选的国宝重器为什么会是这27件!
《国家宝藏》前三大馆的9件文物都出自哪里?
在家逛国宝,最全《国家宝藏》知识点整理!
《国家宝藏》霸屏!送你国内九大博物馆馆藏攻略
《国家宝藏》名额太少,故宫博物馆还有这些国宝,件件价值连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