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相传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的故事情节所创作的故事画。曹植原文借对梦幻之镜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唐代李善注引《汉书音义》:宓妃,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中成为洛水之神。《昭明文选》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进谗而赐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说完,就消失不见了,遣人送来一颗宝珠,东阿王悲喜不能自胜。 李商隐在《无题》中借此典故咏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背景

历史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文化的内容与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个自由解分、赋予智慧和才情的时代。尤其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人物画必然被统治者当作宣传政教的工具,因为山水画和花鸟画无法很直观的教育人们该如何才能符合上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只有人物的行为举止很形象的刻划出来才能被群众普遍接受,并以其为行动指南。这多少加强了人们对人物画的重视。

玄学思想的产生: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开始怀疑儒家仁义道德的真实性,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而崇尚自由的玄学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学与艺术的觉醒。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十分盛行,佛教教义不仅更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也能为广大穷苦百姓指明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社会各个阶层对佛教都有迫切的需要,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为充分发会它那"以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意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佛画传入印度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后促使人物画技法的成熟,并对艺术美学产生的奠基作用。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有人送来三国时代(220-280年)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的。由于顾恺之所作原本现已亡佚,仅存数套摹本传世。


赵孟頫书《洛神赋》


画作内容

第一幕【离京】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曹植告别哥哥,离开京师,跋山涉水,人困马乏。闲散的驭手身旁是回颈、俯首的马,不远处,还有一匹白马在草地上舒服的打滚。

第二幕【初见】

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簇拥下,在翠柳丛石的岸边初见崖畔洛水之上飘来的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又惊又喜,用贵族诗人般的优雅气质和爱慕的眼神,欣赏着女神的飘逸风姿。

曹植惊喜万分,但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意识地用双手轻轻拉住侍从似乎在急切地问:“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这时的“神”不只在眼神里更在手臂轻轻一挥的不经意间,从容不迫,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丝毫没有做作的样子,非常的生动也极为符合当时的场合和心情。而后面的侍从不管高矮胖瘦表情也各异,旁边的侍从在曹植伸出手的一刹那,也是紧张而又习惯性地轻轻扶住他的胳膊。

而洛神则是站在水畔,身体朝左,头部向右,左手举至胸前,手持圆形羽扇,右手轻举至肩。神秘美丽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

第三幕【嬉戏】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洛神时而清流嬉戏,时而山林漫舞,不断变换衣衫,顾盼生辉。展现出“女为悦己者容”的儿女情长。

第四幕【真情】

屏翳、川后、冯夷、和女娲等四个神灵使风平浪浪静。卷中赋文分为三组:“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分别描绘风神屏翳腾云在空中,向左方猛里吹气收风:河神右手持竿,左手平息水波;女娲衣带飘扬;冯夷持棒打鼓的样貌。

风神收风、水神平波、女娲歌唱、河伯击鼓... ...众神一起赞颂,曹植和洛神的真挚感情。

第五幕【离别】

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和洛神告别,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逐渐浓烈。

那转盼流动、含情脉脉的目光,以及欲言还止的唇吻,似乎在向曹植倾吐内心的无穷眷恋和哀怨。正当曹植与洛神相对无语、两情依依之时,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第六幕【离去】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这是一个构想奇逸、神彩飞扬的分别场面:屏黯收风,川后静波,在冯夷、女娲的鼓乐声中,由六龙驾驭的云车载着洛神,在鲸鲸夹毅、异鱼翼斡的护卫下,开始出发了。美丽的洛神坐在渐渐远去的车上,还不断地回过头来,微启的朱唇似乎在向曹植诉说自己的一片衷肠。“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深深的哀怨笼罩着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画面。洛神和御主坐在云车内,四周有水凌簇拥,在水灵们护卫之下凌波而去。

第七幕【泛舟】

曹植焦急的承舟溯水,追赶洛神。他驾着轻舟,溯川而上,希望能再次看到神女的倩影。两位侍女的娇柔,船夫拼命撑船的用力姿势,无一不在加强了紧张气氛。然而,烟波渺渺,长夜漫漫,更使他情意悠悠、思绪绵绵。“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曹植坐在精致楼船上层,船蓬上垂曼垂带飘动,浪花拍打船身,表现木船前进的状态。

第八幕【夜坐】

曹植因自己背信而充满悔恨,怀念洛神而无法入眠,彻夜露天长坐的情形。“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曹植守望洛水,夜不能寐,座边立着两根燃烧的蜡烛,表示时值夜晚。站在其后的侍者持伞遮住曹植,避免其沾霜。

第九幕【东归】

“揽𬴂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的车驾与随从等人一起东归藩国,曹植坐在车内,在其右侧仕女专心执辔,四个护卫在角落同步并行。全队车马往右前奔去,但车内曹植却回头右望,似乎在寻索那已随洛水的浪花一同消失身后的恋情。


摹本信息

目前所知的《洛神赋图》共有九本(套),分别作成于不同时代,且分藏在各地博物馆,包括辽宁省博物馆一本、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本(简称北京甲本、北京乙本、北京丙本)、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二本(台北甲本、台北乙本)、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二本(佛利尔甲本、佛利尔乙本)和大英博物馆一本。这九本在内容上完整的程度不同:最完整的为北京乙本;最短为台北甲本,仅为其中一对;次短的为北京丙本,只有一景。其中北京丙本的山水最精简,自成一格;其余六本(辽宁本、北京甲本、弗利尔甲、乙本、台北甲、乙本)的山水背景都较简单而且大同小异,显示了彼此之间某种传承和转摹的关系。

顾恺之(348年— 409年)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恺之这件作品讲述人神之恋,是“十大传世名画”之首,被乾隆赞“妙入毫颠”!
顾恺之
梁江:神妙无方的顾恺之
第1画丨顾恺之《洛神赋图》:曹植的女神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三绝是指什么?
去古画里了解历史——怎样读一幅古代中国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