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使得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控自己行为(例如调整汇率)。

  • 中文名

  •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 定    义

  • 指通过资产价格变化

  • 解    释

  • 影响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

  • 说    明

  • 使得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

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都属于货币政策的分类,都属于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我国正处于汇率改革的关键时期,利率的走势应该服务于汇率改革,为汇改创造一个平稳的、收益率略低的利率环境,既然利率型工具有如此大的振动幅度和如此长的作用周期,那么对于利率工具的选择就需要慎重,防止利率因为大幅度波动而削弱政府部门制定的利率政策的效果。[1] 

类别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再贷款和再贴现等

价格变量(利率、汇率等)

调控目标

货币数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等)

资产价格变化,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调控方式央行主导、居民被动居民和央行互动

调整方式

直接调整GDP、CPI、FAI等宏观经济变量,缺乏对微观主体行为的观测

间接调整宏观经济变量,注重影响微观主体预期来调整经济行为

观测重点

观测GDP、CPI、FAI等宏观经济变量

观测微观主体预期及其经济行为调整

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总的来说,数量型工具主要是工具总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对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主要经济变量;价格工具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微观主体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是微观主体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整自己行为。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当局则根据他们的反应对未来行为再进行调整。

数量型工具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和价格型工具目标(如利率)是互相不容纳的:货币当局能够达到其中的任何一个,但是不能同时到达两个目标。所以任何一家货币当局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是优先选择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还是相机在二者中进行转化?

关于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选择问题,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二者的特点之争,而且涉及到的是不同的制度安排。首先,数量型工具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等具有可操作性,但是难以做到“收放自如”,容易造成“急刹车”等消极影响;而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则具有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宣示效果和可观测性,直接作用微观主体,便于微观调节,但是需要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主体,以观测其博弈行为。其次,二者的区别还在于是否关注居民预期和微观主体行为,以及人民福利;是否考虑长期的货币政策制度安排,还是短期的局部利益以及当经济过热时充当“救火队”的角色,是否考虑未来调控方式的选择。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趋势性

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流动性供求关系保持总体平衡,未来为了配合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社会融资规模还需进一步适度扩大。但为了避免发生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通胀高企的情况,货币政策调控就需要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作出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安排。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来看,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调控手段具有“大水漫灌”特征,对于多样化融资渠道的调控精准程度略显不足,而利率等价格手段可以直接作用到任何一种融资工具上,因此价格调控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从西方的货币政策演变过程来看,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数量型工具越来越不足以胜任它的管理能力,金融宏观调控需要更多地转到价格调控方式上来。[2]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日前撰文表示,我国的货币数量控制手段,也必将不得不让位于价格手段。贷款限额、窗口指导、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等数量型工具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这些工具控制的都是“信贷”数量,而非“货币”数量。“信贷”数量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弱化。

我国已经形成了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同时初步实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对于票据贴现、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主要使用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于贷款等市场化定价程度相对较低的融资,则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它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而转向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以及正逆回购等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或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行大幅提升利率说明了什么
货币的故事
伍戈:货币的故事
央行暗示继续加息 股市大扩容在所难免-[中财网]
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