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喝“倒彩”

   柴俊为

  “叫好”、“喝彩”乃观剧旧俗。演得好给“叫好”,演砸了喊“倒好”,大概能算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场文艺批评”吧!

  这种习俗主要流行在起源于草根的乱弹戏,氍毹上的昆曲一般是不兴当场喝彩的。究竟写的,看的,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过,文明人中也难免有偏激的。早期昆剧颇有些水词。据记载,有位县令听《浣纱记》中有“摆开摆开摆摆开”这样的俗词,怒不可遏,竟兜头浇了作者一桶污水。这可比喊“倒好”粗鲁多了!

  我这个年纪看戏,原先不懂“喝倒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伶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政府提倡尊重演员,反对“喊倒好”。听那时的剧场实况录音,精彩处只听见整齐热烈的掌声,连怪声叫好的都不多,遑论喊倒好!像喊“嗵!”“好喔——”这种喝倒彩的“科学”知识,我还是在侯宝林的相声中学来的。这几十年,传统戏演出逐渐开放,喝倒彩的风气也慢慢回潮了,尤其是现在不少年轻戏迷很怀旧,不爱看那些“与时俱进”的新编戏,反倾心传统老戏,也喜欢模仿观剧旧俗,不仅当场给演员的失误喝“倒彩”,回来还在网上吐槽,算是把草根艺评发扬光大了。

  各地人情风俗不同,喝倒彩的风气也不同。在我常进剧场的年代,上海戏迷还是相对宽容的,尽管历史上两任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都在上海吃过倒彩。上海的“倒好”一般就事论事,有了错,喊完就完,大多不会不依不饶。名老生孙岳在上海挨过一次“倒好”算是我见过比较厉害的。我曾经是孙迷,孙岳老师来沪演出我场场必到。可惜,那时他嗓子已经不太给力,阴晴不定。有一天,《碰碑》与《大登殿》双出,《碰碑》不带“托兆”,直接从“反二黄”起,唱到“三眼”嗓子就“转轴”了,越唱越哑。二楼有些性急的就乱叫“下去!”“退票!”场面很难堪。在我看来真大可不必。大轴《大登殿》,孙老师缓过来了,唱得平妥无疵,有几个地方观众还报以掌声。谢幕时,孙老师连连向观众拱手:“我对不住大家!”加唱了一段《碰碑》的“托兆”,观众尽释前嫌,鼓掌叫好。应该说是比较良性的互动。

  不过,有些码头的戏迷没那么理性。有些演员犯了错,惹恼了观众,喝倒彩会三不罢四不休,成为起哄。我亲眼见过很有名的演员被整场喝倒彩。犯了一次错以后,一出戏只要轮到他出场,不管他有没有错,一开口底下就报以倒好。有的演员受过类似刺激后,就终身不去这个码头了。余叔岩在天津唱《击鼓骂曹》,不知为何挨了个敞笑,从此就不再去演出,尽管他童伶时是在天津红起来的。

  天津的观众有些比较“轴”,上海话叫“鲠”。有个演员唱《四郎探母》的杨六郎,照例要戴“三肩”(有的写作“三尖”,我不知道确切写法),是表示武将身份的一块护领。因为自己的脖子比较短,演员有意藏拙不戴。“见弟”一场下来后,一个戏迷跑到后台就在他身后叫道:“三肩啊,三肩!”演员不理他就要上场。那人便提高嗓门继续喊:“三肩嘿,三肩!”演员无奈,只能重新戴上出去。

  碰上一些脾气暴躁的演员,尤其是武行,往往会被“倒好”激怒而引发冲突。历史上最激烈的伶客冲突,可能要算1915年北京广德楼的一场义务戏。原订戏码是俞振庭的《长坂坡》,金玉兰反串《探阴山》。金当天忽然有事进城,临时悬牌取消。这在当时戏园本是寻常事。不知为何,那日观客大哗。顾主只得声明退票款,并承诺追缴金玉兰的酬金并罚款百元。混乱之际,金玉兰忽又赶到,登台演唱。可有些看客仍不罢休,乱嚷要兑现罚款。俞的父亲俞菊笙外号“俞毛包”,俞振庭外号“小毛包”,父子俩的脾气可见一斑。当时已经扮上赵子龙的俞振庭,怒火中烧,竟提枪率领众武行冲下台去,逢人便刺,以致“伤二命”。据说,后来花了大把金钱善后,俞仅判了4年徒刑。

  说实在的,看客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倒彩”喝得让人口服心服,因为被喝“倒彩”,演员下来虚心求教,大获收益的例子不少;而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起哄捣乱的“倒彩”也很普遍。对付不合理的“倒彩”也有水平高低,有的演员脾气急躁,当场打骂观众,惹下事端;也有的演员涵养功夫了得,在自己的演出里不露声色,巧妙还击,令人佩服,甚至传为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喊倒好”
李舒:治疗玻璃心,李云迪该学学梅兰芳
当演员在歌剧院被“嘘” | 反思西方剧场喝倒彩现象
观众要求“换戏”风波纪实
花神(苏枕书)
“林妹妹”王文娟泪别“宝哥哥”徐玉兰:玉兰大姐,您走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