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建斌:电影没有灵魂,再有票房也是胶片垃圾

答题者:陈建斌


提问者:刘雅麒


时间:2015年7月28日


《一个勺子》是由陈建斌首次导演、编剧,由蒋勤勤、王学兵和金世佳主演的电影,目前仍未在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讲述了一位西北淳朴农民救助一个流落街头弱智“勺子”的故事。在甘肃方言里,“傻子”就念成“勺子”。“一个勺子”即“一个傻子”的意思。农民拉条子(陈建斌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


影片获得第51届金马奖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提名。最终陈建斌凭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导演奖。


1.《一个勺子》让你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一次当导演,你有什么感受?


答:其实我很早就想当导演了,这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梦,但是之前我并不觉得自己能把一个电影拍好。可能很多年轻的导演就拍了,但是我呢,因为本身还有演员的工作,所以就一直在演戏,在等待中寻找机会,想找到更合适的剧本。这个过程中,我写过很多剧本,也请别的职业编剧帮我写过,但是总觉得不是特别满意。之前有人给我投资让我拍电影,可是最后我还是说算了吧,因为对剧本不满意。


一直到前年,我当时正在拍电视剧的片场,无聊时翻一本杂志,看到一篇小说不错,又连续看了好几遍,确定了这个就是我想拍的。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的脑海里也出现了很多比如怎么拍怎么结尾之类的画面。后来我跟投资人商量了一下,就开始筹备这个电影。


在金门拍《军中乐园》的时候,我把电影的第一稿写出来了。电影最后的结尾是开拍前两天才找到的。当时,我躺在沙发上睡午觉,突然间想到了这个结尾,而这个结尾需要下雪,那天正好下了雪,我们就提前一天开机了。


虽然在拍摄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毕竟演了十几年的戏,什么样的剧组我都见过,什么样的困难我都遇到过,所以说那些困难对我来说都不是困难。演员方面,我找到的合作演员像学兵啊,勤勤,都是我特别熟悉的同学、朋友、亲戚,我可以特别放心地把剧本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表演,可以尽情的发挥、改动我的剧本,但前提是要完成我剧本里表达的内容。我在拍戏过程中跟演员没有沟通方面的障碍,这可能与我选的演员跟我很熟有关,如果不熟的话,可能大家一磨合就得磨合个十天半个月的。但是我的电影一共才拍了19天,根本就没有磨合的时间。


要说我做导演最焦虑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剧本。虽然我之前写过剧本,但我毕竟不是职业编剧,如何在开拍之前尽量地把我能够想到的、感悟到的东西呈现在文字上,这对我来说是最难的。我写出第一稿之后,把剧本发给了我的几个朋友:蔡尚君导演、作家北村、作家朱文,还有姜文。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好的建议,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把意见统统收过来,选取其中对我有帮助的。




2.之前在其他采访中你说当演员比当导演要难?为什么?


答:因为演员本身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原料和创作成品,是三位一体的。但往往特别可惜的是,当一个演员理解力最好的时候状态却不是最好的,状态是最好的时候却没有碰到更好的角色,碰到了好的角色,理解力又不行。演员很难把这几个条件同时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演员本身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工作的,二三十岁的男演员,身上的肌肉练的都挺好的,可以出演一些很阳刚的角色。我可以毫不惭愧的说,我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是那时就没有轮到我去那些角色,就没有作品呈现出来我的那种状态。现在45岁了,我也许有那样的机会,但是我的状态已经不是那样的状态了。好莱坞或者欧洲的演员为什么在电影里的状态一直都那么好,那是因为他们电影的量比较大,从年轻时就开始拍电影了。而我们呢,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在拍电视剧呢。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与演员不同的是,导演是持续不断地在积累在成长的,拍出来的电影会越来越好,一直达到最巅峰的状态。身体状态对导演的影响不是很大。


3.你欣赏的导演?你可以分别评价一下你合作过的重要导演吗?


答:我喜欢的导演很多了,比如库布里克、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库布里克的电影不光是给观众看的,也给有志于从事电影事业的人以启发。不管是拍恐怖片《闪灵》,还是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他可以把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拍到极致,告诉人们电影还可以这样拍,让我们看到电影艺术的前景是无限的。


我合作过的导演不一而足。就说说我最近合作《军中乐园》的钮承泽导演吧。我觉得他骨子里是很人文的,是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导演,否则他不会拍《军中乐园》这样的题材,讲一群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历史。我被他深深感动,这也是我跟他合作的原因。我觉得对导演这个职业来说,技术是非常简单的事,最重要的是骨子里有没有对世界、对人的关注。如果没有这种关注的话,技术再绚烂,拍出来也是“B级”片,因为电影里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价值。就算再有票房,都是胶片垃圾。




4.你眼中好电影的标准?


答:文艺片和商业片都能做出非常好的作品来。


为什么会有高票房但是口碑差的电影出现呢?大部分情况下是电影创作者对某些事情的判断角度也许出现了问题,对电影本身的认识可能还有偏差。我觉得再有五年或者十年时间,中国电影会真正地走入黄金时代,出现那种高票房,好口碑的,有内容的好电影。


比如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讲的是二战的时候游击队反抗德国法西斯的,也是挺主旋律的一个题材。我记得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男女主演又一次在台上演出(戏中戏),男演员:“你真美,看着你是一种痛苦。”女演员:“可你昨天还说是一种欢乐。”男演员:“是欢乐也是痛苦。”电影就结束了。当时十几岁的我看到这个电影感到非常着迷。其实这个主旋律的故事咱们也能拍啊,为什么咱们拍不出来这种电影而是拍出了神剧或者雷剧呢?我觉得这种差别跟电影投资多少没关系,造成区别的是创作者对电影、对世界的认识。


5.最初你被孟京辉发掘开始演话剧,后来迫于生计离开了话剧舞台开始演电视剧,你近期或者以后有重回舞台剧的计划吗?


答:有的。有几部剧本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比如说《万尼亚舅舅》、《等待戈多》、《哈姆雷特》。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就会回舞台去演,如果没有演的机会,我就想尝试导一导话剧。我对舞台剧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也希望能通过导演话剧把我对舞台剧的理解展现出来。


6.从小时候的文艺青年到现在的文艺中年,你对书籍的选择和理解都有哪些变化?


答:我没有专门要读哪一种书的癖好,而且小时候也曾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书上过。但是我想可能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这样的过程,都得从没有价值的东西开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区隔了有价值书籍与无价值的流行文学。我觉得这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到现在呢,我看的书的数量就没有那么多,我更在意的是书的质量。我最近在看的书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看了之后觉得自己之前看的科幻小说根本不能叫科幻小说,大师就是大师。说到底,阿西莫夫还是用科幻在写人,写人的困境,写人的情感,写人性,我觉得这个特别了不起。就跟电影似的,不管是喜剧的还是悲剧的,不管是商业的还是文艺的,最终还是要写人性。


(问:你读书有做笔记或者写书评之类的习惯吗?)


我没有这个习惯。而且拍戏时我的剧本上面也是干干净净的,我也不允许任何人在我的剧本上写东西。理解啊、思考啊我都在头脑中完成了。我觉得一个思考如果真正有价值的话,你是不会忘记它的。如果一个思考你都能忘记而且还需要用笔记下来的话,可能它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你都能把这事忘了,那这事对你太不重要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7.你最难忘的童年经历?


答:我童年都是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八家户村度过的。我小时候觉得世界就是我们村儿。我们村儿也不大,就那么几户人家,一条街,每家每户的人互相之间都认识,不是亲戚就是朋友,平时一起吃个饭聊个天。房子周围呢是绿油油的庄稼地,玉米的、西红柿的,冬天是土豆的。村落被渠水围绕着,顺着渠水一直走,就是西北特有的汲井。夏天我们在引水渠边挑水,运水。水从很深的地下打上来,特别冰凉。黄昏的时候小伙伴们就在在田野上渠水边一起玩水或者在前面麦场的泥地上面玩耍。到了晚上我们看公社放的黑白电影。一天放映一部纪念英雄人物的电影《节振国》,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鬼子来抓节振国,节振国藏在人群里。为了逼节振国出来,鬼子就要杀百姓,节振国此时就挺身而出,铿锵有力地说:“我,就是节振国”。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第二天我们正在外面玩儿呢,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好多人都躲在屋檐下避雨,而我突然冲进雨里,向着人群大声说:“我,就是节振国。”(笑)那时我很小,也就三四岁、四五岁的样子。我印象当中这是我第一次表演吧,或者说叫模仿。


基本上我对童年的回忆都是美好的田园生活。可惜现在那些村庄都不在了,已经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了,庄稼地也改成了房子。我觉得特别遗憾。


8.你可以谈谈父母对你的影响吗?


答:我的父亲是个搞体育的运动员,我从小生活在体委大院。我们家那个体委大院里面全都是运动员,我们家的邻居全是搞体育的。搞体育的人经常不在家,流动性特别大,见的人特别多,而且性格也都比较开朗。我觉得这特别像我认识的文艺界的人。这种氛围也挺像剧组拍电影拍电视剧的氛围的。当时有一句话叫“文体不分家”,就是因为它们性质特别相似,你看体育也是一个教练带着运动队到处去参加比赛,就像一个导演带着剧组到处去拍戏。我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使我以后从事演艺工作觉得不陌生,很喜欢。如果你让我朝九晚五那样上班可能就不太能够适应。


我妈妈曾经做过小学的语文老师,她们单位有一个图书室,里面有很多杂志、很多书。我特别喜欢去我妈妈单位的图书室,在里面一呆呆很久,经常把书借出来,《收获》、《十月》、《花城》都是我很喜欢的杂志。


9.理想的一天你会如何度过?


: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普通的一天。早上起来,我和儿子、妻子三个人一块儿吃我妻子做的早饭。吃完之后我跟我儿子一块儿骑着自行车,绕着院子转一圈,当然是在没有雾霾的情况下。(笑)然后到了中午,我们吃饭完去看一场电影。接下来我带着孩子去游泳,去书店每个人买两本喜欢的书,然后买几根冰激凌,在回来的路上吃。我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看电影,看看喜欢的书,非常闲散的。




10.如果可以“生活在别处”,你最想生活在什么时代的什么地区?


答:欧洲小城,比如萨斯堡、巴登巴登。时代是当代吧,虽然我演过很多古装戏,但是我并不像回到以前去生活。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就挺好的。(笑)


11.你最欣赏自己的什么特质?


答:勤于学习吧。我可以很长期很长期的去琢磨一件事,去学习一样东西。这一点我还比较满意我自己。比如说我喜欢电影,我就会孜孜不倦的去学习,把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我觉得我能做到这点很重要原因是我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我在看不好的电影的时候,理性地分析、琢磨,怎样拍会更好。看好电影的时候,我是很投入的,几乎被征服了,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完全成为了一个观众。我最近看了一个美国的电影《夜行者》,我觉得那个电影的剧本故事编的非常好。因为实际上电影讲的这个故事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的。我没有特别明确的挑选电影的标准,就是有一阵想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有一阵想看那种类型的。我有很多电影的碟,到现在都还没看完呢,有些电影我看过很多遍,有些电影我一遍都没看过,我自己觉得挺奇怪的。我从来不看网上的评分,因为我有我自己的判断。


12.你最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评价?


答:我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说。做自己吧,越是做你自己,你对这个世界就越重要。


13.你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答:我觉得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服从于生活,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当然了,如果有特别好的角色和导演的话,我也会适当做出妥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建斌:杰出的人总是刺头
陈建斌:好演员要敢于失败新作《一个勺子》在金马奖上获得两项大奖
陈建斌翻车背后
劳月夜聊167期:谁是勺子?(夜聊语音版)
荒诞,说真话的孩子
陈建斌:自己才是个真正的勺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