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吃喝曾是一种罪

来自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

基督教世界将“贪吃”作为“七宗罪”中的一宗加以禁止。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儒家文化中,“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则用来形容一个人道德败坏。这些对于人类基本口腹之欲的道德戒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毋庸置疑,基督教的教义是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统治欧洲的唯一一种思想。作为罗马帝国穷奢极欲的反面,基督教所倡导的禁欲和节俭的观念也成为了欧洲主导的消费观念。

“暴食”(Gula)这个词原意是喉咙。最早将“暴食”作为一宗罪的是本都的爱伐利修士。他将暴食、色欲、贪婪、忧郁、愤怒、懒惰、虚荣和骄傲组成八宗罪。有趣的是,这八宗罪并非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时间和程度上的递进。即,由暴食导致了色欲(“饱暖思淫欲”的西方版本),贪婪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忧郁、愤怒,得到满足则演变为懒惰、虚荣和骄傲。所以,一切罪恶都是从暴食发展出来的,强调斋戒无比重要:“斋戒是灵魂的养料,也是心灵的粮食,能将负债一笔勾销,是获得救赎的良方,是福泽的根源和纯洁的基础。透过斋戒,我们能尽早到达神的身边。”

到了6世纪末,罗马教宗额我略一世将八宗罪调整成七宗罪,并改变了顺序。他将最重的“骄傲”放在首位,“忧郁”并入“懒惰”、增加了“嫉妒”,而将“暴食”放在倒数第二位。于是“七宗罪”就由重到轻排列为:骄傲(虚荣)、嫉妒、愤怒、懒惰(忧郁)、贪婪、暴食、色欲。

额我略一世进一步为“暴食”下了定义:1、正餐之外额外进食或提前进食;2、烹煮食物过于精致(丰盛);3、食材昂贵;4、食材过于稀有等。在基督教义看来,“暴食”只是轻罪,不至于发展到电影《七宗罪》里面非死不可的程度。

可是“暴食”带来的后果很严重。首先是吃饱喝足之后诱发的胡言乱语,所以教会规定在吃饭之前要祷告,规整好思绪再吃饭。其次是吃饱了会造成生理亢奋,进而诱发色欲。同时,进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容易导致攀比心理。如果吃不饱的人看见一个满口珍馐的人,会诱发嫉妒;反之,则会带来傲慢。对社会都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都吃得同样的“适度”。

当然,关于基督教文化为什么那么警惕饮食,还可以从《圣经》中找到原因:人类的原罪就是因为夏娃没有听上帝的话,吃了不该吃的苹果。著名教父安波罗修说:“一旦进入饮食,世界末日便开始了。”一个名为萧伯翰的传教士也说:“贪吃是一种可恶的罪过,因为第一个人类的堕落是由于犯了暴食罪,如果亚当不贪吃,他铁定不会被处罚,其他人类也不会受牵连。”

在中国文化里,对“暴食”的道德劝诫是放在“节俭”的大观念里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和“重俭抑奢”是传统中国经济生活的三大信条。

早在先秦时期,晏子就提出了:“食,饱;饮:足以通气合好;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的思想。到了西汉,大才子贾谊对“奢俭”下了一个定义:“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意思是“奢俭”是和大多数人比较的结果。如果和大多数人比起来消费的多,就是奢侈,反之则是节俭。

而孔子是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阐述饮食“奢俭”的意义。“奢俭”的标准是“礼”,符合等级的标准就是好的,如果高于等级的标准,就是“奢”,低于等级的标准则是“俭”,(“奢则不逊,俭则固”)都是不可取的。从此,和基督教文明“从教义出发”不同的是,在中国,吃喝与等级秩序密切联系起来。尽管历史上曾出现过《管子》、桑弘羊那种"鼓励消费"的思想,也始终被斥之为“非主流”。

【在孔子心中,颜回一直是值得推崇的道德楷模,虽然他最后穷死了……囧】

消费与等级绑定的观念被植入皇权统治中去。在饮食方面,从食器的质地、造型、使用,到宴会的规格、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席间音乐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超过了这个标准,轻则受罚,重则丢命,是很严重的。

历史充满了吊诡。无论欧洲也好,中国也好,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大吃大喝”这个罪其实和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反倒是特权阶级的专属。

中国统治者的情况,读者们非常了解,在此就不赘述。而在欧洲,正如《权力的餐桌》、《查理曼大帝的桌布》等一系列反映中世纪饮食文化的历史著作中指出的那样,满桌的珍馐美味配上暴饮暴食的达官贵人,是见怪不怪的现象。而原本应该遵守禁食规矩的“四旬节”也被饕客们赚了空子。四旬节期间不能吃肉,可是没说不能吃鱼啊。鲱鱼是下等人的常菜,上等人吃的是北欧的鳕鱼、鲟鱼、新鲜的贝类和海龟肉(绿肥肉)。这些都所资不菲,而且蛋白质含量一点也不输给肉类。加上,基督教并不禁葡萄酒。于是满脑肥肠、醉醺醺的国王、骑士和教士们就屡见不鲜了。有时这种混乱的场面竟然发生在教堂里。1389年5月,法王查理六世在圣德尼教堂里举办宴会,一连四天的吃喝舞蹈。新婚的国王王后和宾客们暴饮暴食,甚至不惜呕吐酒菜以便继续吃喝,“像酒神般在坟墓边狂欢”。

【关于罗马教宗里奥十世淫荡教廷生活的讽刺漫画】

对于上层统治者“说一套做一套”的假模假式,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讽刺作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但丁的《神曲》。在《炼狱》的第二章,但丁安排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暴食者 “罚以禁食”,以洗涤他们吃下的“泊尔塞纳湖鳗鱼和维尔纳希酒”。

那么,明知吃喝不可禁止,为何还要将它作为一种道德戒律呢?

这首先是由于生产力水平造成的。基督教从犹太人中的中下层人中发展出来,对社会有种朴素的节俭观。在基督教形成教会组织以后,由于“活动资金”有限,也要求信徒们遵循一种集体平均主义生活方式。到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原本繁荣的经济已经被破坏殆尽、奢侈的生活难以为继,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更是时代的呼声。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每到皇朝的初期,统治者大体上都讲求节俭。其实根本原因也是因为经过战乱的破坏,国家底子薄,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另一方面,当然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暴饮暴食造成的社会问题也不得不提防。大吃大喝导致打架斗殴还是小事,如果社会下层的人可以和统治阶级吃的一样,就会产生轻慢,那统治者的尊严要往哪儿摆?

第三,崇尚节俭是总结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比如西周的时候,统治者就提出“殷鉴在前”,认为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是殷灭亡的原因。所以很多文献中都提到了“无逸”、“知稼穑之艰难”。汉初的贾谊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的时候也说:“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等等。欧洲也是一样,基督教称罗马帝国为“巴比伦”,对当时帝国中的道德败坏、骄奢淫逸批判有加。

然而,在冷静的历史学者眼里,并不会这么看待一个王朝的兴旺更替。制度性缺失、经济结构崩溃、甚至环境气候变化都比道德因素来的重要。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节俭有时比奢侈伤害更大。《管子》就认为:“富者靡之, 贫者为之”。增加消费是为了刺激生产。放在当下也是如此。没有内需,经济怎么拉动得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都经历了一个饮食文化从“压抑”到“解放”的过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巨人传》讲的就是胡吃海喝的故事。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国也涌现出一批诸如《金瓶梅》那样反映市井精致生活的作品。既然“食色性也”,人性的解放也当然要从吃喝开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牡蛎午餐》,让-法兰斯瓦·德·特洛伊绘(1735年),孔岱美术馆藏

吃喝本没有罪,没东西吃该多忧伤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性的优点与缺点
七宗罪对应的恶魔是什么?七大魔王背后的传说是什么?
基督教发展历程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插画作品:七宗罪
谁?犯下的七宗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