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硬核科幻电影为什么这么火

    徐立
  一

  在科幻爱好者群体中,对于科幻作品的评判一直存在软硬之分,有观点认为,软科幻是借科幻之名叙当下之人事,硬科幻则更纯粹地试图以现有或可预见的科技作为支撑,去谈论未知时空下的某种可能。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上,同样是科幻电影,两种不同创作观所产生的电影叙事就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马上要在国内公映的《星球大战7》和当年如日中天的《阿凡达》,它们的故事内核从本质上说都是惩恶扬善。星球大战系列就是被包装在低魔法高科技的某个模糊时空里的正邪对决,黑勋爵最后一刻对天行者卢克说的那一句“卢克,我是你父亲”,不免让人将该剧与《俄狄浦斯王》联系在一起;《阿凡达》则把异星遭遇的强拆事件搬演到地球上,就变成了外族入侵的《与狼共舞》。在《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这类影片中,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成了叙事本身无法替代的推动条件。前者所呈现的是高度发展的电影工业对奇观的呈现,而后者在兼顾奇观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讨论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造成的改变。
  从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 《地心引力》荣获奥斯卡十项提名席卷七项大奖开始,到2014年诺兰凭借 《星际穿越》 得到奥斯卡五项提名拿下一座小金人,再到近日雷德利·斯科特高票房的 《火星救援》,近些年来,每到岁末年初,大银幕上就有堪称现象级的硬核科幻巨制惊艳影坛。然而,什么样的硬核科幻电影才称得上是经典?在我看来, 《地心引力》 和 《星际穿越》 无疑是现象级作品,至于同样饱享赞誉的 《火星救援》,能否成为经典还尚未可知。但即使如此, 《火星救援》 依然势如破竹地收获了巨大票房。硬核科幻电影在近年来屡获成功,是这一类型影片逆袭主流的标志,还是会在喧嚣过后,再次回归到茫茫影海,成为过眼云烟?

  二

  《火星救援》 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原著,讲述了马特·达蒙饰演的植物学家马克在执行火星任务中遭遇沙尘暴而引发意外的故事。当所有人都以为马克已经遭遇不幸时,远离地球5000多万公里外(公转轨道相距最近时的距离)的火星上,他独自苏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远离人类文明社会的孤身一人。计算了所有可能性后,马克开始就地取材,种植土豆,并寻找与地球取得联系的各种可能性;在地球上,NASA(美国航天宇航局)宣布马克不幸遇难后,却意外发现马克可能幸存的证据,一场相隔数万公里的火星营救就此展开。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硬科幻电影。它始终以科学为依据,向观众输出“只有依靠科学才能让奇迹成为可能”的价值观,就这一点来说,《火星救援》延续《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的硬核科幻气质,是它广受好评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它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而影片中最开始的火星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会为这部影片如此痴迷。马克为了生存下去,动用了自己所储备的各种知识,比如在封闭的舱室里利用化学知识制造水分、培植土豆,通过改造设备与地球建立联系;NASA 通过测算各种可行性而决定营救方案等,这些细节无一不是利用了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通讯等各方面的当下发展水平。而影片中所拍摄的营地、探路车、空间站对接等对象,以及对火星和外太空的描绘,也完美地展示出了当今人类社会所掌握的科技以及用科技所能触及到的边界。导演在呈现影像奇观的同时,影片背后若隐若现的科技理论支持也让观众信服,并为之痴醉。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细节也能体现出导演对于科技的立场,比如电影里主人公马克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在这个星球干出些名堂)。这种态度同样沿袭了《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中所信奉的“科技至上”主义。这种对于科学的迎合,正好暗合了新世纪以来大众对科学的态度的微妙转变,这种转变其实也是跟人类科技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后半叶以降,人类科技大概历经了两段高速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航天领域进行竞争的阶段,其中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为典型代表,这也是目前人类对基础物理领域最狂热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开始在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苹果产品的世界性流行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三

  有趣的是,在科幻电影发展史中,如果我们把梅里埃的 《月球旅行记》 视作是一个起点的话,那么,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 《大都会》 后的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科幻电影基本上是低成本、猎奇性强的B 级片的代名词。直到进入七十年代,库布里克与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经典 《2001太空漫游》,才宣告科幻电影有了新的格局。到了七十年代末, 《星球大战》系列的推出,又进一步推动科幻电影从小众市场华丽转身,变成了资本竞相追捧的大众狂欢。然而,随着“阿波罗”计划的停止,冷战的结束,大众对科学的狂热开始降温。在核恐惧的阴影中,科幻电影也在商业化市场中不愠不火地发展。在多数电影里,科学技术成为服务恢弘叙事的摆设,偶尔有一些反乌托邦式的佳作出现,科技在里面也显得面目可疑(如 《十二猴子》、 《黑客帝国》系列),身处其中的科学家也多被塑造成偏执的呆子或者有威胁性的狂人疯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切又有了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最初的核恐惧慢慢消解,并接受了核可控的事实。科技发展更加注重人本主义,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创新替代了停滞不前的基础物理,开始重新吸引大众对科技进展的关注。在影视作品中,以美剧 《生活大爆炸》 受热捧为例,一种“Science is Sexy”(科学即性感)的口号开始被大众所接受,而NASA重启火星计划,俄罗斯官方宣布登月计划,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不断突破等消息,也不断刺激着民众重新燃起对外太空的关注。在这个时候,对市场最具有前瞻性的好莱坞大制片厂商们会配备当下最优秀的导演团队(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三杰之一,代表作之一 《人类之子》也是经典科幻电影;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当下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拍摄过《盗梦空间》; 雷德利·斯科特的 《银翼杀手》被科幻迷奉为杰作),向NASA等寻求合作,连续推出诸如 《地心引力》、 《星际穿越》和 《火星救援》 这样优秀的硬核科幻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部年度最高口碑的科幻片,让《星际穿越》《地心引力》都黯然失色!
硬核科幻电影:原来这些大片背后有这么强大的制作体系
一次完成一件事,你就可以在火星活下来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六部硬科技科幻电影,还没收藏的赶紧收藏了
十部好莱坞经典硬科幻电影,第一位很多人没看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