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苍岩蕉林墨翰香

□康志刚

喜欢踏着朦胧夜色,徜徉于正定古城的小巷,寻觅一点历史的痕迹,哪怕只是一丝气息,也会让我漂泊的心得以安顿栖息。一段段断壁残垣,一块块青砖灰瓦,都贮存着古城历史的密码。没有了白日的喧嚷,夜幕下的古城宛若一幅黑白相片,又回归到过往岁月。

多少个夜晚,我久久凝视着星月相伴的开元寺须弥塔,聆听塔上风铃清脆悦耳的响声,这可是从唐代一直响到今天的塔铃声啊。我在古城的岁月里倾听着,也与同乡先贤们尽情地对话交流。

一个月光皎洁的秋夜,我走进位于古城正定文化街上苍岩先生的蕉林书屋。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湮没了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光彩,显得寥落而空寂。那尚存的三间北屋已经残破不堪,月色下,凝固成一尊雕像,又似一位忠厚澹定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什么……

正定历史上名人辈出,其中“一堂荣五代”的梁家,可谓人才济济,而梁清标以他的“蕉林书屋”光耀千秋,成就了他一代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的雅号。

我知道“蕉林书屋”,始于1983年,那年正定县委领导拟编纂一本《正定古今》,我有幸参与,生平第一次,翻阅了厚厚几本纸张泛黄的清代《正定府志》,走进了古城浩瀚厚重的历史长廊。于是,赵子龙、赵佗、白朴以及被正定人亲切地称为“梁阁老”的梁梦龙,还有他的曾孙梁清标、梁清远等等,这一个个光彩四射的名字,便深深嵌入我的记忆中。其中“一堂荣五代”的梁家,可谓人才济济。

若论政绩,梁清标显然赶不上他官至吏部尚书的曾祖父梁梦龙,是他的“蕉林书屋”让他光耀千秋。单从这一点看,他的历史贡献远远地超过了他的曾祖父。梁清标以“文”著称,是清代大诗人和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

梁清标生于1620年,字玉立,号苍岩,别号蕉林。他自小天资聪慧,13岁那年便补为诸生,曾先后三次参加乡试,均得第一名。崇祯十六年(1643年),考中明朝最后一榜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归顺大顺政权,被授予原官职。几个月后,清军入关,梁清标仍以原官留任,在翰林院任编修。对于一个胸怀大志之人,面对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风云变幻,梁清标却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从他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持中和庄重自强。当然,面对政治的波谲云诡,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以及人性的挣扎,我们无从了解。

无论在前朝任职,还是在清代为官,他一直珍藏一枚刻有“净心抱冰雪”的印章,爱不释手。这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更是一把打开他心灵的钥匙。

在以后的几年,梁清标连续三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学士,到吏部尚书,还算一帆风顺。康熙五年(1666年),他被调补礼部尚书,后来担任会试主考。这时,他骨子里那种属于文人的秉性凸显出来了,遇事爱较真,严格遵守考试规则,看重真本事等等。经他推荐的一百多名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子,日后大多成为当朝名士、国家栋梁。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他崇尚实学为国家发现了众多人才而受到推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人。在一次京察中,他遭人弹劾,被革职为民。

于是,他回到故乡正定。从人生的高峰回到了起点,一切恍然若梦。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亲手修葺了城内的老宅,还为藏书楼起斋号“蕉林书屋”。他在故乡只待了一年多,时间虽短,可因为摆脱了繁冗缠身的政务,每天陶醉于书海画卷之中,过得舒坦而惬意。“优游泉石间,有终焉之志。”这时,他心里开始孕育一粒种子,就是这粒种子,让他日后名满天下。

这种悠哉的日子,在康熙帝巡视正定时宣告结束。梁清标曾给康熙讲过学,他深厚的学养对康熙产生过一定影响。康熙没有忘记这位大学士,一到正定,就特诏梁清标到隆兴寺陪驾。也许,是有意测试一下处于人生低谷的梁清标的心态,也许只是一时兴起,当康熙走进天王殿,看到敞怀大笑的弥勒佛时,扭转身问梁清标:“佛见朕笑是何意?”梁清标跪倒在地,脱下帽子边叩边答:“是因为佛见了佛的缘故。”康熙心里高兴,突然又问:“那佛见了你笑又是何意?”梁清标从容回答:“是笑奴才不成材。”康熙禁不住哈哈大笑,对梁清标越发佩服,回到京城后便下特旨以尚书起用。当然,这只是一段在正定流传已久的传说,却也说明了康熙对梁清标才学和人品的赏识。梁清标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尊重知识和人才又知人善任的一代明君。第二年,他就补刑部尚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梁清标又破例以户部尚书的职衔负责兵部尚书的职事。几年后又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这期间奉敕监修《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典籍,并任《明史》总裁官。

这也许是他从政以来最舒心快乐的时期,所担任的职务又能充分施展他的才干。他为政尽心勤廉,其中不乏对康熙的知恩图报,但主要还是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那种赤子情怀和道德良知。在少年时代,他就立志继承祖训家风,成“公辅之器”“治国安民”。

然而,世事难料,后来因受举荐官吏失职牵连,他又险些受到革职处分。又是康熙对他网开一面,特批降三级留任。他再一次沾了自己才学的光。

梁清标的人生价值是著述与书画收藏,而这也是他的精神追求。在回归故乡后的岁月里,那粒久藏于他心中的种子,终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因为发自内心,因为是在艺术的天地里放飞心灵,让他在学术上终成正果,成为引领清代词风数十年的词人和一代书画收藏大家。有《蕉林近稿》《蕉林文稿》《蕉林随笔》《蕉林词》等诸多文集流传于世,其中《棠村词》等被作为百家名词收入《清名家词》等选本。评论界认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隽雅、秀丽朴实。

而成就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地位的,则是“蕉林书屋”。《大清畿辅先哲传》称其“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天下”。

蕉林书屋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式样,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青瓦覆顶。屋前还种植银杏、海棠以及梁清标最喜爱的芭蕉,当然,还有秀逸的太湖石点缀其间,是一处清雅幽静之所。

中国文人历来喜欢借芭蕉来抒发情怀,像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还有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外,诗人们还爱将芭蕉和雨联系到一起,如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的“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等。我想,是因为芭蕉的浓阴匝地和雨打叶片的淅沥声响,能引发他们的无限情思和灵感吧。

梁清标将藏书楼起斋号“蕉林书屋”,一是源于怀素“绿天庵”的那段逸事:“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二是源于他少年时代曾随从父亲在广东生活过几年,和这种阔叶植物结缘。他喜欢芭蕉的青翠和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因此在书屋窗前,“畦种芭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而澹尘也”。从此,这种热带阔叶植物在这座北方古城扎根生长,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意,氤氲成中国文化长廊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古到今。

不知是因为亲历了官宦的险恶多变,才寄情于家乡的山水田园,还是本身就喜欢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这一点,极易让人想到辞官归隐,写下不朽篇章《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于是,蕉林书屋一下子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处,那份热闹,一点不亚于我们今天的文学笔会和沙龙。他和友人饮酒赋诗,陶然忘机,每有佳句大家争相传阅。“淡烟晴日满帘栊,春色依依上小红。客为看花频载酒,海棠开否问东风。”这首《蕉林书屋绝句》,所写正是他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态。

梁清标写城西的水亭,写雕桥村的小河、池塘、稻田。我老家曲阳桥乡离雕桥村很近,那里曾经泉水遍地,稻米飘香,被誉为“正定小江南”的水乡泽国。后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的大肆破坏,这一切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每当我读梁清标的田园诗,恍若昨日再现,然亲切之余心有戚戚然:如果我们的后人只能从古人诗词中去欣赏曾经的绿水青山,那是何等的悲哀!

“往日水旱苦谷贵,今年倾囊不能完官租。”(《落日行》)“宁为官道尘,勿为官道人,尘土践踏有时歇,人民力尽还戕身。”(《民夫谣》)。梁清标不光歌咏故乡风物,他没有忘记底层民众的疾苦与不易。

当然,梁清标花费心血最多的,还是书画收藏。

当年梁梦龙在雕桥的乡间别墅,就收藏有各种图书典籍上千册,梁清标继承了曾祖父的遗产又远远超过了曾祖父。他倾尽所有,不惜重金购求书画,常常入不敷出欠下一身债。他醉心于搜寻各种没有刊印的珍贵孤本图书。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广交朋友,其中有官宦要人,更有社会名流,这些都是他书画藏品的一大来源。据传,当时的书画名家何绍基,还有文学家申涵光等,都是他的座上客。他还撒开了一张大网,请收画商和装裱师从江南代为寻觅值得收藏的珍品。其中,就有扬州著名书画装裱师张黄美。蕉林书屋藏书多达十余万卷,自晋、唐、五代至宋、元、明的名家墨迹尽行搜罗,其中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李白的《上阳台帖》、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珍品。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翁方纲称梁清标“图书之富甲天下”,远远超过了宁波著名的“天一阁”。更为可贵的是在梁清标的藏品之中,既有流传有绪、见于前贤著录的宋元名作,亦有未见前人著录、没有前贤题记的真迹。因此有人认为,历代私人收藏家,以数量论,当首推明末项元汴;以质量论,首推清初梁清标。据统计,如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蕉林书屋藏品多达160余种。说蕉林书屋是镶嵌在中国书画收藏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点儿不为过。

一个真正的书画收藏家,必定还是鉴赏家。“好观古人书画,能评其真赝”,这是人们对梁清标的评价。他的眼光很毒,凡经过他鉴定盖有收藏印章的书画,大多是真迹。他不迷信著录与名家作品,对于佚名和没有名气的书画家的精品佳作,照收不误。他就有这个自信!

梁清标所藏书画不但均由高级装裱师装裱,还多有他亲笔题签。凡经他重裱的书画,用料都极为讲究,特别是手卷,皆用旧锦做包首,白玉做轴头、别子,还要亲加题签。所用印章、印泥,都十分精美,后人不易仿造。在书画上常见的鉴藏章有“河北棠村”“苍岩子”“蕉林居士”“蕉林书屋”等等。

从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管窥他的“博物多识鉴赏精”。

一天,有人持画来拜访。梁清标见该画画轴毁坏严重,绢也被烟火熏暗,于是就在太阳光下细看墨迹,知晓所绘的是《西园雅集》的内容。因为轴端没有题识,他不敢枉断。然而再仔细辨识,发现其笔法细腻严谨,功力不凡,断定是真迹无疑,于是毅然收购。几年后又再三审鉴,才确定为李公鳞的手迹。

清初刻帖之风盛行,为了让更多的人观赏到名家笔墨的风采,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从藏品中精心选出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杜牧的《张好好诗》、颜真卿的《竹山堂联句》等一大批名帖,请金陵著名雕工精心摹刻成《秋碧堂法书》刊行于世,成为梁清标极有影响的名帖。

梁清标走了,蕉林书屋仍在;书香散了,那播撒的文化星火却在中国大地蔓延开去……那火种在正定孕育着更大的重生。

康熙三十年(1691年),梁清标驾鹤西去,离开了他经营多年并视若生命的蕉林书屋,也离开了他心爱的故乡正定。

当年梁清标面对正定的名园“潭园”的废墟,曾写过一首《潭园歌》:“我为潭上人,不见潭上花……繁华消歇霸图尽,亭台何处空咨嗟……古来富贵几人在?朱楼金屋余青莎……”冥冥之中,这首诗也预示了蕉林书屋的命运。在他辞世70年后,这座名闻天下的书屋便在梁家子孙的手中渐渐衰落,藏品也渐渐散佚民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蕉林书屋成为正定县的公产房,经过简单修复并对门窗进行更换后,供人居住。从此,一代“富甲天下”的书屋,摇身成为寻常百姓家。

……

我站在蕉林书屋的老屋前,感叹花开花落,世事沉浮,见屋里灯影摇曳,门又半敞着,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拾级而上,走进屋来。

恍若一脚踏进了历史,又不见当年的情景。迎面一位耄耋老者,非常和善热情,对我这不速之客没有半点嗔怨,而是笑呵呵地问我找谁,把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经打问,知道老人是退休职工,和老伴在这里居住好些年了。我抬头环视四周,只见暗黄的灯光下,是让经年的油烟熏黑的房梁和墙壁。尤其是房梁,闪着一层釉光,我认为那是时间抚摸的痕迹。一股旧时代的气息,扑进我的鼻腔。我问起梁清标和他的蕉林书屋,老人茫然不知,只知道这是梁家的一处老房子,因为县里已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他和老伴就要搬离了。他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因住了许多年,倒不愿意离开了。

辞别老人,我走回院里。的确是个好去处。一堵砖墙,隔开了外面的市声喧闹,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恬静。虽不见了芭蕉的踪影,却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傲然挺立,那伸张的枝叶迎向水银般的月光,洒落一地驳斑的暗影。这就是当年梁清标所栽种的吧?在我眼里,它就是蕉林书屋的主人,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时易世移,虽然饱尝沧桑,生命力却依然蓬勃。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正定人正准备修缮蕉林书屋,以重现其昔日风采。蕉林书屋毕竟不同于那个杳无踪迹的潭园。它以另一种方式,伴着那些曾倾满其主人心血和体温的书画珍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园地的瑰宝,就像这棵高大的银杏树,根植正定大地,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枝叶繁茂,风韵犹存。

(本版图片由正定梁清标研究会秘书长梁新顺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散朗斋”印考 <<香祖笔记 >>
乐读|张珩:《怎样鉴定书画》-宝藏网
梁清标“收藏甲天下”一个人就是好几个世界级博物馆
正定梁清标:藏书甲天下,诗文四方传
红楼解密研究者称:正定梁清标是《红楼梦》第一作者
中国古代收藏家|蕉林书屋 富甲古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