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厨房说起
上海自开埠以来,人口密度一直很大。当初设计为一家居住的三层楼石库门房子,后来住进多户人家是极普遍的现象。上海人有件被人诟病的事情: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厨房中安放了四五个炉灶,然后上面各家装一只电灯,一个小水池相应装了四五只龙头。煤气灶加盖上锁,也不罕见,由此事证明上海人的一毛不拔、斤斤计较。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外地人来沪访友,石库门老房一般都走后门,必先进厨房,看着这些电灯、灶具,不禁感慨:“你们上海人真会省,所以有钱。”

  在厨房这有限的空间里,还要留出进门的通道,灶台必然紧挨着。赵家阿姨烧红烧肉时,发现酱油告罄,在旁早就看得一清二楚的钱阿婆会主动伸出援手,但这大小也是一笔人情账,即使不是立即要还,账还是相互心知肚明。若干天后,赵阿姨会不经意地塞几粒糖给阿婆的孙子,明显以甜还咸,但光滑无痕。家庭主妇们表面看似小气,但大多是精打细算的节约,而不是贪心。当然贪心者确实有。住在底楼的胡老姑娘,看着各家的油盐酱醋近在咫尺,于是今天这家讨要些,明天那家“借用”些,往往会被报以白眼或冷语。

  梁实秋的散文《穷》说 :“人的一生,就是和穷挣扎的历史。”而当时住在普通老弄堂的,大多是挣扎得很累的人群,他们只能量入为出,唯求温饱无虞。所以上海人相互借钱往往要打借条并计利息,很为其他地方人所不齿。

  没有在石库门中生活过的人群,对上述种种往往一言以蔽之曰“小市民习气”。我以为此论有失公允。最好的反证是:近年来很多老弄堂的居民因生活水平提高而搬入独门独户的单元房,与新邻居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当然无冲突,少矛盾,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能说搬了个家就由“小市民”变成“君子”了?

  在上海有不少好朋友是在石库门时代结交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困难多,需要帮助多,当然推心置腹的话也就多。前些日子,在公园偶遇三十多年前的老弄堂邻居,她满脸绽笑,没落座就像发表演说似的滔滔不绝。她现在住在花园别墅里,抱怨说整个白天不要说与人讲话,连见到一个人都不容易。临别对我说:“当年住在弄堂里,我像只树林中的小鸟,随意在各个枝头找人聊天、唱歌,而现在是一只被关在漂亮笼子的鸟,除了吃食和喝水,真不知还能干什么。”分手后,她突然又叫住我,问了几个老邻居的近况,有几个我印象中似乎与她有过不愉快,但她怀念她们的感情之真挚,我确切地感受到了。

  星期文库

  弄堂往事之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人讲石库门弄堂里的故事
【老弄堂故事】浓浓的石库门邻里情(作者:赵基开)
【沪语悦读】石库门里的夏天
请回答1988 纪念魔都的蜗居时代
上海最温馨的石库门
丁慧| 弄堂情结(06.8.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