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文字为消失的 故乡作传

    新书评

    日前,文坛期待多时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格非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6月28日,《望春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望春风》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小说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随着“乡土中国”面临终结,《望春风》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乡村伦理和历史变革的机会。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作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将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个以上,其二是希望将司马迁“本纪”和“列传”的结构方法做些“改造”,用较短篇幅来讲一个较长的故事。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异军突起,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方法,其探索和开拓为文学提供了一种可能。在那个文学的黄金年代里,23岁的格非以成名作《迷舟》声震文坛,成为“先锋小说三驾马车”之一。他所荡出的文学世界,令人沉迷。近三十年来,格非在多重身份中耕耘,既是文体优美、目光如炬的作家,又是友善幽默的老师、严谨睿智的学者。他既将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带入作品,也传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格非身上呈现出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这一切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2015年,格非因“江南三部曲”摘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相对于“江南三部曲”,2015年底完稿的《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江南作了告别。这里有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有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也有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得以彰显,日常生活瞬间凝为永恒。格非认为:“在《江南三部曲》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的结尾,当庞家玉孤独地死去的时候,我觉得写得过于悲观了。我当时就在想,她和端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命运?如果有,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在《望春风》中,我给他们安排了稍好一点的结局。另外,《望春风》的整体基调也比三部曲更多一些暖色,对中国乡村的人情(包括人情之美)也更多地留意。”《望春风》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阅读《望春风》,让我们在感受久违的汉语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不为世俗所左右的求索,感受到一个时代最沉重的呼吸,以及一种真正可能的希望。

    《望春风》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对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格非预先做过大量调查和走访,也使用了很多家乡的真实地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家乡彻底消失之后,才开始追溯它的源头,并描述自己对它的记忆。“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当我回到我的老家的时候,我弟弟带我去看老家的时候,我发现老家没了。整个没了,全部都是一片瓦砾。”格非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该如何看待消逝的乡村文明?
格非: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格非:用新作《望春风》作为对乡村的一种告别
格非:一生都在写一部作品
《望春风》与格非的写作(下)
茅奖系列之格非 | 尚待命名的小说写作实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