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斋雅趣 | 黄庭坚


  

  黄庭坚的狂草似“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却是依据草书的理法来造妙,他写草书,和他作诗一样,非常理性,并非借助运笔的狂势来赋形。黄庭坚的狂草,如果以音乐设喻,当属训练有素的庙堂雅乐,而非鲜活感性的乐府民歌。

  

  ”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字鲁直,江西修水人。他36岁自号山谷道人,52岁又号涪翁,常用来署款,广为人知。他53岁还自号黔中老人,很少用。

  现存黄庭坚手书墨迹31种。装为册页的16种,都是小字作品,尺牍居多;长幅横卷有15种,多是大字作品。最早一件是他42岁写的行书《王长者墓志铭稿》,与55岁写的《史诗老墓志铭稿》装为一卷,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最晚的一件是大字行楷书《松风阁诗卷》,写于58岁,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墨迹,学者考索出21种的书写时间,50岁到58岁的书迹有15件。

  黄庭坚50岁那年,即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命运陡然逆转,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在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居住,54岁又西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徽宗即位之初,56岁的黄庭坚一度“蒙恩东归”,暂住湖北江陵、鄂州一带,当时“新党”当道,他不愿意回到汴京任职,求任地方官,朝廷一再改变任命。当时朝中执政大臣是赵挺之(《金石录》作者赵明诚的父亲,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他在河北做官时为黄庭坚所不屑,积有小怨;后来两人同在朝廷任职,赵挺之弹劾苏轼,曾牵及黄庭坚。正当黄庭坚的命运出现转机之时,有个叫陈举的判官为了投合赵挺之的心意,罗织罪名,诬告黄庭坚在《荆南承天院记》里“幸灾谤国”,结果,只做了九天太平州知州的黄庭坚再次除名,流放到更加偏远的宜州(今广西宜山)羁管起来,待了两年,忧病交加,1105年死在当地,时年61岁。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藏日本有邻馆)

  

  

  50岁不仅是黄庭坚人生由顺转逆的分界,也是他书法蜕变的转折点。黄庭坚晚年在题跋中多次悔其少作:“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50岁流放之后,黄庭坚有充裕的时间研习书法,所以“书字稍进”,特别是自蜀中东归以后,他认为自己的书法“稍近古人”。流放西南山区的生活中,黄庭坚乐于为人题字作书,几乎是来者不拒。人们求索其书,不仅让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使他感受到许多人间温暖。苏轼却不是这样,黄庭坚《题东坡字后》里说,苏轼“极不惜书”,但是见到乞书者就“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宋史》里说,黄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现在能够见到的黄庭坚书迹,不出楷书、行书、草书三体。他还能写篆书,壮岁曾为太平寺万松亭“篆其榜”,20年后,又主动“易其榜”。黄庭坚说,“篆文平时唯书大如手者乃得意”,但他一生很少写篆书。

  黄庭坚早年的小字楷书,例如20世纪在他家乡江西修水出土的《王纯中墓志》,写于43岁时,颇似苏轼小楷书。苏轼《记夺鲁直墨》题跋中说:“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杨万里《诚斋集》也说:“予每见山谷,自言学书于东坡。”但是黄庭坚的文集里看不到“自言学书于东坡”的记录,所以后人往往忽略黄庭坚学苏字的经历。黄庭坚42岁入京任职秘书省才结识苏轼,即1086年(元祐元年初),那年6月,苏轼主持学士院考试,黄庭坚名列首选,擢列馆职,从而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学苏字当在此时。

  黄庭坚的行楷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42岁至50岁在秘书省任职时学苏字,始有书名。50岁到54岁放逐黔州期间,意欲自新,摆脱了苏字。一如他作诗不模仿苏轼的风格,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54岁迁居戎州以后,才实现了他“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愿望。57岁时,他看到自己元祐年间写的陶渊明诗,竟然说“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否定早年的书作。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都是大字行书,如《寒山子庞居士诗卷》、《松风阁诗卷》,风格与苏轼大不一样:苏字扁阔,黄字纵峭;苏字丰润,黄字清峻。苏轼写字,执笔是单钩法,捉笔低而腕着纸,和我们今天一般人拿自来水笔写字的姿势一样,这样写大字就很局促。黄庭坚是双钩执笔法,而且高提笔,适宜写大字。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字的中心收束得很紧,辅之以纵展的长笔画,好像长桨荡波,人们称这样结字的形态为“放射状”。黄庭坚这样的行书样式,前代有些书论家认为是受到南朝摩崖《瘗鹤铭》的启发。黄庭坚的确推崇《瘗鹤铭》,称其为“大字之祖”,但我认为,黄庭坚那种伸延略过的长笔画,恐怕得益于流放生活中观察物象、妙悟物理,如他所说:“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在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则能用笔。”

  最让黄庭坚痴迷的书体是草书,在题跋中说得最多的也是草书。他回忆道:“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类推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他学草书,最初取法北宋前期草书名家周越。所以钱勰、苏轼曾经批评黄庭坚“草书多俗笔”。文人最怕一个“俗”字,这一说,黄庭坚竟“久不作草”,而且痛感“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他说的“抖擞”,是摆脱的意思。按黄庭坚的自道,直到他见到苏舜钦的草书以后,才领悟到古人的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宋朝书家写草书,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宗法晋朝“二王”的今草(小草),一派是仿学唐朝张旭、怀素的狂草(大草)。苏轼主张学晋人,看不上旭、素,他在《题王逸少帖》有句道:“颠张醉素两秃翁”,“妄自粉饰欺盲聋。”他也说过,张旭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这是就其书法特点而言。米芾也宗尚晋人草书,与苏轼同调。黄庭坚钻研的草书是唐人的“狂草”,虽然他对京洛一带“不入右军父子绳墨”的狂怪字大不以为然,对“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的浅薄之流嗤之以鼻,但他非常佩服张旭“姿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称道怀素“用笔皆如劲铁画刚木”。晚年的时候,他认为写草书“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自许“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即使苏舜钦的草书也“不能尽其宗趣”,周越草书“劲而病韵”,更不在话下。黄庭坚理想的草书风范,是沉着痛快而有古法,以他传世的八种草书作品境界而论,《廉颇蔺相如列传》庶几近之。

  黄庭坚认为,作草书的理想状态是“用心不杂”。他还有“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的体验。黄庭坚注意到,唐朝草书家多是在醉后那种澄明的状态下写草书,而且“皆倚酒而通神入妙”。尽管黄庭坚不胜酒力,也认为“酒”对书法是有所助益的灵物,具有激发创造力的神性。他在《书自作草书》这则题跋中说:“不饮酒忽十五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黄庭坚显然相信酒与草书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61岁那年,他写了一卷草书赠与曾纡,自称“颇似杨少师书”,非常得意,这件草书就是在沉醉之后眼花耳热的状态下写的。

  黄庭坚的狂草似“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却是依据草书的理法来造妙,他写草书,和他作诗一样,非常理性,并非借助运笔的狂势来赋形。黄庭坚的狂草,如果以音乐设喻,当属训练有素的庙堂雅乐,而非鲜活感性的乐府民歌。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庭坚
天下十大行书 (图文释文珍藏版)
书法名家
评价别人的草书要先看他的楷书,这观点貌似很正确,凭啥?
专栏|书画艺术品收藏之道(三十)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虽然是一幅狂草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