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传奇

◎ 许锋 (广州 大学教师)

农民杨志发的人生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操弄着自家的“三分地”。吃一口饱饭,喝一口热水,住一个热炕头。仅此而已。从出生到童年,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他的人生能像DVD中急速快进的电影一眼看个究竟,因为人生的几个阶段对于一个农民来说界限无疑是模糊的,甚至时光对于一个农民来说都是模糊的,看着日头掰着指头过日子,这是一个中国农民八九不离十的宿命。

可是,传奇到来了。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简介上的文字提及发现过程时有这么简单的一行字:“1974年3月,当地几位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这几位农民,都姓杨。1995年,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正式承认杨彦信、杨志发、杨全义和杨新满4人是“秦俑发现人”。1995年5月,陕西省临潼县文化馆给杨志发、杨全义、杨新满3个人补发了“发现人”证书,因为证书颁发当时杨彦信已经离世了。当然,由于“发现者”的光芒,还有人说自己是发现者。发现,其实并不出奇,泱泱华夏,地底下藏着的宝贝太多了,挖着挖着,翻着翻着,刨着刨着,就发现了,而非刻意发现,像考古一样,有目的性。更不用说那些伺机盗掘者的利欲熏心。老杨们的发现属于不经意间,偶然的,碰巧的。但是在1974年3月29日,当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组织村民打井时,当老杨们陆续挖出大量瓦人人头、身肢残体和碎片以及成束的铜箭头、铜镞、铜弩机等兵器,还有大量地砖时,“发现者”若没有负责地用车将这些破破烂烂的砖砖瓦瓦拉到临潼县文化馆,发现便没有太多的意义,老杨的人生也谈不上传奇。搁在当下,还可能出现奇异的哄抢,疯狂的挖掘与破坏,为“防御”而严阵以待的兵马俑无疑会遭到毁灭性的“侵略”。

那个年代,很纯朴。那个年代的人,很纯朴。老杨们,很纯朴。

顶着一头的光芒,除了已经离世者,不太识字不太会写字的其他老杨们都甚至在书法家的指导下认真辛苦地练了自己的签名,然后被邀请来到秦兵马俑博物馆“坐堂”,分别在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签名售书。杨志发的位置在二号坑。

老杨在35岁那年发现那些砖砖瓦瓦前可能写过自己的名字,在1995年以前,可能还写过自己的名字,但是把自己的名字写给别人收藏,一连写20年,写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则离不开他发现的兵马俑。他所售之书当然不是他自己写的书,是一本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很精致,很震撼,很贵。

他签一个名能拿多少钱,他自己心里有数。但比起举着锄头“汗滴禾下土”,如今他穿着得体的衣装,戴着一顶鸭舌帽,握着一支水笔,显得儒雅,像一个知识分子。

发现兵马俑的杨志发成了一颗星,星迷是克林顿。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他在参观了兵马俑后突然提出要见一见兵马俑的发现人;克林顿回国后又邀请杨志发去访问。

由于老杨们的意外发现,秦兵马俑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只见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余件。不能不感叹两千多年前那些匠人的鬼斧神工,谓以“大师”之称丝毫不为过,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铍、矛、戈、戟、殳、弩机以及大量的箭镞等。大部分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大量使用金银为饰品和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

由发现而传奇,老杨的人生便显得格外不平凡。现在,他作为兵马俑博物馆的职业签名人,受到四面八方的人的尊敬。他也是世界上为各国元首签名最多的农民。

老杨的人生,已是一杯清香四溢的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探秦始皇兵马俑墓 · 巧遇最早发现兵马俑的功臣 【纪实摄影】
转西安|益见
历史上的今天——1974年3月11日,陕西临潼农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
杨建斌‖秦俑缘(长篇纪实散文之第十章)(主播:冰凌花)
兵马俑导游词【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