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审美诉求的争议
    王恩科

当今书法生态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各种展事、培训、研讨、讲座层出不穷。然而,热闹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审美诉求的争议。

不少老百姓和书法爱好者埋怨,现在书法越来越看不懂了,甚至很多书法家也说,书法越学越糊涂了——学书伊始,按古训中锋用笔的铁律临习古帖,日复一日,自然长进不少,欣喜不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信却逐渐淡化,代之而来的却是疑惑和迷惘。他们目睹不少书法家抛弃传统古则,故意用偏锋、散锋、绞锋涂抹。他们看到不少作品,尤其是现代书法展的作品,并不像古帖那样稳健、清丽、流便、典雅,而是歪斜、松散、怪异、丑陋。于是他们感叹:是自己没有眼光,还是那些作品有问题?

我不否认,这些人中可能存在审美能力的局限,或缺乏多质性的审美观。然而,值得人们反思的是,这个群体并不是少数,而是绝大多数,其中也包括大多数的书法家。我们反对泥古不化,赞成出新,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搞清楚书写的目的是什么,欣赏主体是谁?要不要以人民为中心,呼应大众的审美诉求?要不要文以载道,立精神支柱?如果大众都不喜欢,连什么字都认不出,如何为人民服务?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有定论,如魏源《默觚》中就提出“技进乎道”,认为艺术不能停留在技的层面上,要提升到道的层面上。他还说:“独得之见,不如众议参同。”即个人见解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要得到大众的认同。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也曾强调:“书法作品不能没有接受者,失去了接受者,书法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书法完整地讲,应为“中国汉字书法”,书法产生的初心是让汉字更完美。我们不否认现今汉字以表意为主,书法以审美为主,但书法附丽于汉字的血肉关系是分不开的。结构适当歪斜、参差、错落;线条适当粗细、枯润、浓淡;布局适当疏密、虚实、妙趣,未尝不可,但不能改变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的本质,因为失去了本质,就失去了自身。

为什么说创新变化要适当呢?因为适当就是恰到好处,因为适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中庸之道、中和为美。失去了这个“中”,就失去了大众的审美诉求。现在有些创新书法,特别是一些现代书法,已经概念化模式化,沉溺于外观的新奇和变形而忽视了书法的和谐、气韵和内涵,展现出的是粗野的墨团、毛涩的线条、怪异的架构,根本无法辨识,还美其名曰“继承传统,回望传统”,自然激不起大众的审美共鸣。人们对一些现代书法也颇有异议,几乎一边倒地吐槽。展厅中观众与作者当场争辩起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作为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我,并不反对书法创新,也很佩服现代书法的探索者,但我始终认为:如果破坏经典,丑化汉字,那就背叛了书法让汉字更美好的初衷,那不是好书法;如果游离出汉字之外的形象,那就不应该叫书法,应该叫“现代艺术”或“墨线艺术”,以免造成书法概念的混蒙和书法审美诉求的争议,甚或造成对青少年书法学习的误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振锋:新时代书法的文化韧性和审美定力
苏士澍书法符合大众审美标准,专家未必看得上,但是百姓感觉正规
当代中国书法审美问题分析与对策
郁钧剑曾公开呼吁:书法容不得丑化,解散中书协刻不容缓
当代中青年书法家风采: 陈洪武
朱中原|当代书法家招式很多,但实际就是笔法缺失,内功缺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