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培勇:把握好稳增长的发力点

把握好稳增长的发力点

作者: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形势越是严峻,就越要保持清醒。矛盾越是错综复杂,就越要冷静观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稳增长在宏观政策目标和宏观调控体系中的意义日趋凸显,做好当下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稳增长工作十分重要。其中,最具关键意义的一条,就是在全面认识、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实情的基础上,恰当地把握稳增长的发力点。  

  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当然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稳增长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收入视野,就会看到,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用于稳增长的实质举措,并非只有以逆周期调节为代表的需求管理。除此之外,至少还要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在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后者才是主角,前者系配角。后者是对于前者的颠覆性调整和方向性改变,系针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并实施的。所以,稳增长的操作,起码要两者兼容——让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扬所长、相得益彰,进而要主辅相济——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多方面政策协调发力的新时代宏观调控格局。既不能将全部的希望寄于加强需求刺激一身,更不能忘掉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长远大计、治本之策。     

  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当然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不过,将导致经济下行或同经济下行有关的矛盾和问题捋一捋、分分类,就会看到,在它们之中,既有外部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也有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对于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逆周期调节所产生的对冲效应,无疑是对路的,可以奏效的。但对于长期的、内部的或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逆周期调节便不那么具有针对性,极可能心有余力不足。所以,稳增长的操作,宜讲究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实施逆周期调节应对来自于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应对来自于长期的、内部的或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既不能将所有矛盾和问题不加区分地“一锅煮”、“一勺烩”,更不能企望逆周期调节包治百病。  

  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当然要注重实现短期的总量平衡。不过,跳出短期的、总量的视野局限而伸展至长期的与结构的问题,就会发现,长期的结构优化同样不可或缺。没有结构的优化,短期的总量平衡也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相对于高速增长阶段而言,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稳增长的操作,一方面须兼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之间“跳舞”。以总量平衡为结构优化创造条件,以结构优化推动可持续的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还须区分矛盾主次,锁定结构问题和供给侧矛盾,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挺在前面,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推动各种事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基础性改革上。既不能顾此失彼,只管短期,不顾长期,只管总量平衡,不顾结构优化,又不能主次不分,将非主要矛盾误作主要矛盾,将非矛盾主要方面误作矛盾主要方面。  

  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样是经济下行或经济下行压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表象相似,但其内在成因、效应传递机理大不相同。此经济下行压力非彼经济下行压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稳增长并非高速增长阶段的稳增长。倘若不加区分地简单复制高速增长阶段的方式方法去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可能因货不对路而事与愿违。倘若毕其功于一役,搞运动式调控,亦可能在“大水漫灌”中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所以,稳增长的操作,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与新时代的主题和新发展阶段的使命相契合,循着匹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念、思想和战略而展开。既不能因循守旧,以惯性思维追求稳增长目标,更不能急功近利,企望通过一役之战而大获全胜。  

  说到这里,可以十分明确的一点是,在今天的中国,稳增长宜在政策调整和深化改革两个线索上双重发力,且以后者为主。稳增长的操作及其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主要内容以《找准、找好稳增长的发力点》为题发表于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9日第01版。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官网  

http://ie.cass.cn

http://ie.cssn.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培勇: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我国就业仍面临巨大压力 城镇待业人数达2500万
经济日报
就业:结构性矛盾悄然凸显
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成为常态 二百万人返乡创业
年轻人就业难,怎么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