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振亚:人生就是一次一次回家的旅行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回 家

罗振亚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回家的旅行,

不是在家中,就是在赶往家中的路上。

人活一辈子,谁也不可能离开家,甚至可以说,人生就是一次一次回家的旅行,不是在家中,就是在赶往家中的路上。

1987年,我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春节前夕,我和妻子商量好回老家过年。儿子虽然那时才刚刚一岁多,还有点儿经不起长途旅行的颠簸,但父母年事已高,不忍折腾他们,当儿女的总要和他们团聚啊。从爱人居住的北安市,到我的故乡讷河县和盛乡,二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绝对算不上远,只是恰好赶上了黑龙江的寒冬腊月,那时的交通又很不方便。我们从北安乘火车出发,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到达富裕县的一个小镇富海站,本打算在那改乘汽车,当天就能回到乡下老家。不想那年冬天的雪大得出奇,三天两头就飘上一场,道路基本上被封住,长途客车纷纷抛锚,陆续停运了。

孩子太小,外面是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若抱他走四十多里路回家,很容易把他冻坏,后果不堪设想。无奈,我们只好冒险让同行的读高中的妹妹先走回家送信,然后再让父亲赶着牛车来接我们。后来听妹妹说,当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摸回到家,说明情况后,家里的人都很着急。妈妈生怕把孙子冻着,立马把几床棉被一层层、一圈圈地铺在牛车上,父亲喝了几口热水,便连夜上路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车站里就传来了父亲爽朗的笑声。望着他狗皮帽子下冻得通红的脸颊,胡子和眉毛上厚厚的白霜,嘴和鼻孔冒着热气,我完全语塞了,不知他这一夜是怎么从家里摸过来的。更没想到的是,一夜未停的雪,让返程的路更加难走。开始,路上的车辙还隐约可见,老牛奔家,跑得还挺快,可是随着“冒烟炮”越来越大,前面的路几乎看不清了,只剩下一片朦胧的雪的平面,老牛试探着前行,好像车的分量也越来越沉重,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而后干脆就站在那里不知怎么走了,也不敢再往前迈步了。

这时,父亲毫不犹豫地跳下车,用手牵着他心爱的枣红色的老牛,轻轻地抚摸一下它的脖颈,之后一步一步地在没有道儿的厚厚的积雪上,硬是走出了一条道儿来。望着已经55岁的父亲那比老牛还吃力而前弓的身体,特别是他早年因寒湿所致的弯曲得很厉害的罗圈儿腿,我的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了,于是我也跳下车,和父亲一道开路、前行。一段不太远的路,竟走了足足四个多小时,当午饭的炊烟温馨地从村庄升起,妻儿坐上了家里的热炕头儿,我和父亲都满意地笑了。

一晃儿,我这个“异乡人”就在哈尔滨扎下了根。三十岁时评上了副教授,1997年,我终于有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得过脑血栓的父亲干农活的速度和力气也远不如从前了。装修后住进新房不足半月,我和弟弟没有耽搁,马上赶回老家,把父母从乡下接到了哈尔滨,想让操劳一辈子的他们在城里享享清福。

小时候孩子们需要庇护,父母就是家;父母年迈到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儿女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家。起初,父亲挺高兴的,擦地、买菜、接孙子,查一座高楼能住多少户,估摸着住的人有没有一个屯子的人多,并好奇地看大学生在操场上军训做操,哪哪都新鲜。可是没多久,大都市本来就不大的吸引力,慢慢地变淡了。也的确,那里除了钢筋水泥支撑的高楼大厦,和时髦光鲜的人流之外,让人留恋的地方还能有什么?痰不能随地吐,出门找不到人聊天,公园天天转谁都会厌烦,一个个进出的知识分子那种酸腐的“装”劲儿,咋看咋不舒服。就连街上光滑平坦的柏油路,也比不上乡下的泥土那般柔软和舒坦,踩上去硬邦邦的,好像很多人一样毫无表情。

终于有一天,父亲和我说,他想和我母亲一起回老家呆一段时间,殷切得简直没法拒绝。而后,每年都是这样,他和母亲像候鸟似的,往返于哈尔滨和讷河的乡下之间。直到2004年,他有些走不动路了,才不得不停下回农村老家的脚步。我发现,曾经被誉为“罗铁嘴”、十分善谈的他,话也变得越来越少,刚刚发生的事情转身就会忘掉,偶尔与我叨叨的也都是一些以前的旧事,有时讲得还活灵活现的。

2006年,我调到天津的南开大学工作,他没有随我一同前往,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哈尔滨,说舍不得我那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弟弟。再之后,我回哈尔滨看他时,他就开始经常语无伦次,吃饱饭马上就喊饿;由于走路费劲儿而拄起了拐棍,照顾他的母亲和姐姐没少挨他的打,只要不顺他意,他说动手就动手,干过农活的手仍然力气不小,妈妈和姐姐身上也就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两次她们一会儿工夫没照看到,父亲就在大学的院子里把自己走丢了。听着姐姐的叙说,我在默默地想,是不是城里的房子再大,也没有那种对父亲来说特殊的气息和记忆,当然他骨子里压根儿也就不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家,难道我当初把他从乡下接出来,是出于儿女的一片孝心,可实际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这样的状态也就持续了几年光景,2012年6月19日早上,姐姐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可能不行了,你快回来吧。我紧赶慢赶,马不停蹄,飞机在下午到达哈尔滨机场后,直接去了哈医大二院的停尸间,之后是办理各种手续,选墓地、销户口,到殡仪馆火化,在一系列事情办理的过程中,尽管焦灼悲恸,我却努力克制,让自己冷静,在别人面前没掉过一颗眼泪。我知道,我的泪水已经在飞机上、在心里面流干了,我更清楚,生命中一直遮挡风雨、能够攀附的那座山彻底倒塌了,我必须将自己的脊梁挺起为另一座山,因为我是家中的长子,因为还有母亲、妻儿、姐妹和弟弟,因为生活还得延续。所以即便把牙根咬破,也不能让眼泪流出来。

可是,当料理完父亲所有的后事,我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了一场。父亲临走,做儿子的也没能赶上和他说句话,生活里还有比这更残酷的事情和更大的遗憾吗?此生这个遗憾,恐怕就是一道永远也无法愈合的精神伤口了。尤其是心里那份沉重的愧疚,怎么也难以释怀。6月21日早上,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坐在轿车的副驾驶位置上送父亲去墓地。想着好像刚刚还戴着帽子、嘴角略带微笑的父亲,转瞬就化为一把骨头、几缕青烟,与自己生死两隔了,又是一阵悲恸。如果六年前自己可以放弃一些东西,不去南开大学,如果每天还像以前那样,晚上下班后到父母的住处和他一起吃饭,或者有一搭、无一搭地聊上半小时、一小时,如果不时带他到周边散散步,说说留在村里的那些人和事,或许他就不会罹患老年痴呆,就是那个讨厌的阿尔茨海默症,即便得上那个毛病,至少也会延缓几年吧……当汽车行驶到哈尔滨百里之外的宾县元宝山墓地时,我阴郁的心空才稍稍晴朗了一点儿,那里青山绿水、莺飞鸟鸣,各种有名无名的花儿们争奇斗艳地开着。父亲这次回的自己的新家,环境还比较优雅,依山傍水,视野开阔,不正是在平原上生活一辈子的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吗?

不知不觉间,父亲到另外那个世界已经整整七年了。在这七年里,我年年回东北老家,每次都会开车去元宝山看他,倒上两杯高度的白酒,燃起几支香烟,然后在墓碑前或跪或坐,天南海北,东鳞西爪地和他聊上一会儿,躁动的灵魂就能安静很长一段时间。

大前年春节前夕为父亲扫墓,那天正值大雪飘飞,父亲的墓碑前、墓座周围积满了近两尺厚的雪,我们几人用铁锹清理了一个多小时才打扫干净。而后一连数天,我躺在二十多度的暖气房里,还总是感觉到浑身发冷,有时心里直打哆嗦。实在没有办法,我拿起笔,重操搁置了二十多年的写诗旧业。一首首关于父亲的诗在笔下自然地流淌,生命得到表达后,也逐渐恢复了正常,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进入了第二个诗歌写作的爆发期,去年还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诗集《一株麦子的幸福》。这些年,每逢春节来临,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盼着父亲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首诗《回家》

过大年时 天涯即咫尺

团圆的路多弯曲都将被走直

就是那些死去的灵魂

只要有照片在祭坛挂起

他们也能跨过连接阴阳的花瓣桥

纷纷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

虽说今年好像从西晋来的大雪

穿越了近两千载来势缓慢却格外高冷

梁祝孵化的蝴蝶们漫天飞舞

比许多头颅上的思想还要洁白

冻结了遥远的凝视

和每一寸方向

但爸爸您不必过虑

别说您的影像已成心底的烙印

并且 沿途的所有路口

都将亮起一支红蜡烛

雪夜里咱家院里那盏经年的风灯

一眼就会认出您

父亲,您在那边的那个自己的家里还好吗?

-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

罗振亚诗欣赏

01

和老爸聊天

爸起来吃点饭吧

话音未落发现

他遗像里的嘴角向上翘了翘

冬天我在耐心学习孤独

被流放他乡的这几年

您就是它和疾病轮班陪着

谁说阴阳分属两界

您走之后的梦里

咱俩常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那年夏天日头真毒

东北土路也开满刺眼的白花

您递给我半个消暑的西瓜

至今我口里还有香甜的味道

有一回我在村边摔得天旋地转

您愣是铁着心不肯搀扶

还说是爷们永远不该跪着

我站起后至今再没有弯过腰

爸明代的解学士不想说话

如今的书和遍地庄稼一样泛黄

放心吧咱家门前那几株嫩竹

世代都将翠绿啥时候也变不了

2015年

02

老宅倒了

老宅是用来取暖的

昨天一场大风

站了五十年的它倒了

父亲说倒就倒了吧

之后便趴在三楼窗口发呆

翅膀僵硬的飞机来来往往

再大的鸟傍晚也要回窝

恍惚中他看见老宅土房前

母亲躺在门板上好像睡着

不远处是老伴儿脚下的黄豆垛

儿子揣着通知书奔跑着去赶汽车

不过没有了房子

孩子记得的那些小事儿住哪

筑巢的燕子回来找不到家

我该怎么和她们解释

老宅在时

都不能经常回家

老宅倒了

恐怕就更回不去家了

2016年

03

母亲简历

一岁时她母亲去了天堂

八岁她开始用衣裳清洗村前的小河

十二岁她到草甸放牧猪和云朵

十七岁她成了懵懵懂懂的新娘

十八岁她尝受儿子夭折的滋味

二十到三十五岁她属于五个孩子

照料啼哭饥饿成长与黑夜

三十六到五十六岁她亲近庄稼

玉米饱满谷子沉实黄豆扎手

还有紫色的马铃薯花都很喜欢

五十七岁她进城像进了陌生的荆棘地

除儿子媳妇孙子连楼房也不认识她

没有人叫的名字午后恹恹欲睡

好不容易她能找准东南西北

又遭遇老伴儿的失忆症发作

到了七十二岁孩子们四处忙

她常一个人在花坛边数花苞儿

陪伴太阳和地上自己的影子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2016年

04

在家乡的一片麦地前我低下了头

仿佛是割一缕一缕的阳光的

刷刷作响的镰刀

和地面保持着弯而钝的关系

北方的麦子不懂象征

更拒绝那些泛酸的比喻

一株株不能再普通的农作物

身体和灵魂都只属于自己

该破土时破土

该灌浆时灌浆

该脱粒时脱粒

芒就是芒穗就是穗

成色好坏一律用头颅说话

风来颔首

秸秆们彼此支撑

即便身躯瘦弱

也拼命举起一束温和的笑意

至于来年被选为种子

还是被送进某人的肠胃

似乎并不在意

它们多像我的亲人

静静站在秋天里

习惯在城中昂首走路的我

面对记忆中从未高过童年的麦田

突然低下了头

天边有一道白鹭的灵光飞起

2013年

05

低矮的老家

火车从哈尔滨一路向北

见到的事物越来越低

往前倾斜的天空

挨近天空的庄稼

庄稼下的土地

散在土地里的村庄

村庄里慢慢走动的人

人身边懒得抬头的炊烟

接着是坟和墓碑

茅草下酣眠的灵魂

三百岁的故乡

你不是总这样低矮地

躺着吧

2011年

罗振亚

LUOZHENYA

1963 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学术专家,教育部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专著 《与先锋对话》等 12 种,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发表文章 300 余篇。

罗振亚 著

一株麦子的幸福

精装本,中国好诗·第四季

小众书坊/中国青年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一株麦子的幸福》是诗人、评论家罗振亚的诗作集,分“感恩书”“故乡大雪”“人生课”“承包七月”4辑,收入作品129首。罗振亚一直在诗歌批评家的内心培养着一个诗人,而这个隐形诗人几乎一直不为我们所知。真诚与朴素,这是罗振亚的底色,也是他诗歌的基本品格和写作态度。他大体属于“存在型”的写作者。北方(乡思)、家族(亲情)以及人生世态是他主导性的精神背景,这也形成了他诗歌中的基于精神出处的回望姿势——饱含深情、时时掂量的记忆和本事成分。他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打捞者和汲水者,借助诗歌的摇把和木桶从往日之井打捞逝去的时光。在对过往的追忆和亲情的重温以及人生故事的重述中,罗振亚的一部分诗的时间背景和精神空间大多是在乡土和城市的对望中展开的,这一展开过程大抵是回复到了个人体验和生命真实的前提。亲情、人情、世情形成了一种关联结构,在那些具体而微又具有象征性的场景和细节中得以重新唤醒和激活。



新书推荐


曲格平 著

美丽中国梦——我的环保人生

布面精装本

小众书坊/中国青年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曲格平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环保事业的那代人,从1972年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后的首次国际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就投身中国的环保事业,历经了中国从环境觉醒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再到十九大进一步提升要构建生态文明的全部过程。本书为曲格平所著,以他的视角和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环境保护近50年的变化。本书的写作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关键性史料的占有和准确无误地解读之上。很多重大的政策或法律的出台,作者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作者的这些角色使得本书在我国的环境史领域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本书也通过记录我国环境史上的重大事件,致敬那些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环保人,也留下了我国第一代环保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马红  著

老爸别怕,我在你身边 

精装本

中国人口出版社/小众书坊策划出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老爸别怕,我在你身边:一个医生女儿的护理笔记》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其可遇不可求者有三:一是作者马红是个医生。她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在一家三甲中医院担任药剂科主任,懂医,专业学习能力很强,能保证本书的护理知识的专业性。其二,她是一位有孝心、懂大爱的女儿。当87岁高龄的老父亲罹患膀胱癌,做了“造口”之后,她不仅以其孝心、还以其大爱之心精心陪伴护理父亲,而且将如何照顾好父亲作为自己的“事业”和幸福,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爱。正如作者所说:“我是幸运的,父亲的这场大病让我这个做女儿的能有机会伺候父母、回报父母、成长自己,更让我这颗被日常琐事缠绕到有些麻木的心一步步深层次觉醒,有了全新的感受爱的能力。”其三,她还是一位写作能力较强的人。作者在“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张大诺的指导下,很快就找到了写作的门径,将本书这样一个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进行了“故事化”的加工,娓娓道来,既好读,又具有实用性。张大诺说这本书“它几乎是一本重病高龄老人的家庭护理宝典!”“她将对居家高龄老人的关怀提升到了新的广度和高度,即:当家里有老人进入高龄乃至重病手术时,其子女不但可以成为照顾他们的亲人,更可以成为照顾他们的专家。”


张莉  编

我亦逢场作戏人:

2019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

精装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策划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振亚《一株麦子的幸福》:身份漂移与“幸福课”讲义
连创出品精装本3册。
秋语作品《人生是一本书》
【春风诵读】毕铭 《老宅》
有麦青青于野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B02 繁星·美文拔萃
【河南诗人】王朝君 | 麦子(外一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