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人们尊重规则,可是规则尊重人的天性了没有?

那天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因为天气好,且时间尚早,所以儿子不愿意回家,要在旁边某大学校园里玩。这个校园不大,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地方是矗立着三个火车头的小公园。因为这个校区以铁道专业驰名,所以就弄了三个退役的真火车头放在这里。

为了让这一小块地方看起来更美,就在其中两个火车头中间弄了一个大水池,也算小桥流水。其中一个火车头下的铁轨是用碎石铺起来的,那些石头介于核桃大小到拳头大小之间,20多米长的铁轨下铺了几十厘米厚的碎石头,这些石头合起来应该能拉几大卡车。石头旁边不到3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很大的水塘,说是湖泊吧,又太小了,就是个大水塘吧。

这样的设计就带来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这些石头常常被孩子们丢进水塘。自这个小公园建成至今的四五年内,这些石头就没消停过,差不多每隔半年铁轨靠近水塘一侧的石头就会被孩子们差不多全部丢到水塘里。所以学校每年都得组织人员从水塘里捞石头上来。去年末到今年初这几个月里,石头堆满了半个水塘,水塘里的水都快被石头排挤干了,到后来孩子们可以跨过水塘的栏杆到里面的石头上奔跑,或者在石头缝里捉蝌蚪。

当局可能觉得太煞风景,又一次组织人把那些石头捞出来。捞出来还没几天,水塘里又被扔了很多石头进去。

很惭愧地说,我那三岁的儿子就是丢石头的健将,刚捞出来的那半池子石头,他丢的就算没有千分之一,那也绝对超过了万分之一吧,不过他肯定不是丢的多的,因为他住得远,一周或十来天才来一次而已,不像有些住在校园里的小朋友,可以天天来丢。

这天下午儿子像往常一样一到铁轨旁边就捡了一块石头,跑过去丢进水塘里,打起了一个漂亮的浪花。就在儿子刚要高兴得欢呼的时候,突然从水塘上方高台上传来愤怒的呵斥声,儿子吓坏了,赶紧跑过来抱住我的腿。我抬头一看,一个老头子站在四五米高的平台上,气冲冲地斥责这些丢石头的孩子。因为幼儿园刚放学,几乎和我儿子同时来到水塘边的小朋友有三五个,也差不多同时捡起石头往水塘里丢。老头子一呵斥,孩子们都跑到家长身边去了。

好吧,这事或许是我们不对,该批评。但老头子喋喋不休地骂个不停,什么家长没素质,不讲公德,都怎么教育孩子的,等等等等。听着听着我就来气了,大声把那老头给怼了一顿。很惭愧,我修养不够啊。

吵架也得占住理不是,那我的理在哪里?

在一个无人值守的地方,挖一个大水塘,水塘旁边三米处堆这么多小石头,而这里却是小孩子聚集的地方,孩子们怎么可能不丢石头?虽然小点的孩子是大人带着的,你可以斥责大人监管不力,可是更多的大孩子,比如那些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是独自来玩的,也要斥责他们没有道德吗?这就好比在一群小孩子面前放了一大堆糖果,又没有人看着,孩子们经不住诱惑,就顺手抓起糖果吃了,然后就有人来斥责孩子谴责家长。或者,在一群饿得受不了的成人面前,放了一大篮子馒头,没有人监管,这群人禁不住诱惑,就有人带头拿起馒头吃了,于是大家跟着都吃了,然后就有人来斥责这群人道德沦丧品质恶劣。

这种斥责很高尚吗?怎么不说设这种局的人很无耻呢?这特么就是道德陷阱:明知道某些人有某种天性,却把符合他们天性的东西放到他们面前,而且不加监管,最终这些人被天性所俘,却又来指责这些人的道德。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有效的管理从来不是逆着人性靠冰冷的规则来强制人们,而是顺着人性,做适当的引导。“疏”胜于“堵”的道理古人们早就知道,连大禹治水都是靠“疏”而不是靠“堵”,对于如滔滔洪流一般的民众,不有效地去“疏”,只是生硬地“堵”,怎么能堵得住呢?

这让我想起了上大学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时候宿舍区是一个有着四栋大楼的小院子,楼间是比较宽的一片草坪,后两栋的学生从楼门出来后必须左转或右转走一小段路到中间的大路上,然后穿过中间的大路走出大门。但是很多同学不愿意走这个直角,他们更愿意直接穿过草坪。走的人多了,草坪上就踏出了一条道,那条道上当然没有草,裸露的泥土和两条互相垂直的水泥路构成了一个醒目的三角形,这个太扎眼,不美观。

宿舍区的管理老师为这事很头疼,为了消除他们辖区内这种不文明现象,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先是在宣传栏里贴告示,没个卵用;再找各年级辅导员,让辅导员给学生开会说这事,没个卵用;有时候他们也派人在那里盯,但又不能时时刻刻盯,所以还是没个卵用。后来他们找来几根竹竿,在草坪的穿越处围起了栅栏,就是那种圈羊圈猪的栅栏,很难看,与绿油油的草坪完全不搭调,但没过多久这些栅栏就被同学们踢到了。

要谴责我们这些学生不道德不文明吗?似乎可以谴责,但谴责又有个卵用,大家还是踏草坪而过啊。

后来换了个主管老师,他索性把大家踩出来的那条草坪上的泥泞小道用混泥土硬化了,修成了一条路,于是这个管理难题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宿舍区的围墙外面是条街道,大家晚上喜欢翻越围墙去街上吃宵夜,尤其喜欢吃蛋炒饭和蛋炒粉。翻墙显然是不文明的,前一个管理老师为了阻止大家翻墙,在墙头上砌满了明晃晃的玻璃渣子,为的是让我们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恐惧。但晚上肚子饿了,谁还管得了危险,总有办法翻墙,所以屡禁不止。

后面来的这位老师把围墙加高了一米多,同时在围墙的一米七八处开了一溜菱形的小窗,人爬不过去,但盒饭能递得进来,于是翻墙的问题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什么叫管理?这就叫管理!

当年这个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深的启示,让我认识到真正有效的管理一定是“疏”,而不是“堵”。

回到我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丢石头的问题。作为一个985高校,满校园的师生都是人才,对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呵斥孩子谴责家长,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大学要有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在我理解,就是不要让这个大学里的人有恐惧和委屈,让他们能感受到被关怀被爱。把小公园设置成孩子们容易丢石头的样子,却企图用威权的恐吓来阻止孩子们丢石头,实在有辱大学的斯文。要么就填掉水塘,要么就运走石头,要么就封住公园,要么就采取更人性化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学校园内的任何管理都应该反应大学的水平,都应该彰显大学的精神,都应该给求知于此的大学生们一种启发和思考,就像当初我在大学宿舍区受到的启发一样。

比如,何不在水塘边竖个牌子,上面写上:孩子们可以往水塘里丢石头,但在享受丢石头的快乐时,要记得清理石头的叔叔阿姨们的辛苦,因为清理你们丢的石头是一项额外的劳动,所以你们应该给他们额外的辛苦付一点儿报酬。建议家长们,你的孩子丢一次石头请扫描此二维码支付一元钱的清理费。然后印上收款二维码。如果这样,我儿子丢石头了我就会付钱,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响应。

你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事交给大学生们去做,做得有声有色,说不定还会成为校园的一大景观呢。

想想看,当孩子们长大了,走过这里,忆起当年,说:“我小时候在这里丢过石头,那几年玩得特别开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感觉。

如果忆起当年,说:“我小时候走过这里,往池子里丢了一块石头,一老头儿追着我骂,吓得我边跑边哭。”这又是什么感觉。

大学啊。

杨昇原创美文推荐(直接点击可阅读):

100篇走心美文,总有一篇触动您

剩男剩女:寻爱路上到底是运气不佳还是

男女上床就是男的占便宜?还真不一定!

在性事上,人类以前并不高尚,现在也不龌龊历来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轨下的石头干什么用
那些调皮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父爱是永恒的支撑
如果教育由着孩子“天性”,恐怕连起跑线都迈不过去
这家人在继父坟墓前的痛哭忏悔
亳州利辛两名男孩溺水死亡 善后事宜正在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