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纽约幼儿园老师给金鱼办“葬礼”?类似的死亡教育在中国几乎为零
一场疫情打乱了我们安稳平静的生活。
在这场大“疫”中,每天都有幸运康复的人,也有不幸病逝的。
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比较忌讳的话题。当电视里反复播报“死亡人数”时,你家的孩子可能会对死亡产生一些疑问,可能会问爸爸妈妈一些“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比如:死了是什么意思?死了会不会痛?死了以后去了哪里?如果你是家长,这个时候该怎么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

本文,教你几个实用方法,如何和孩子聊死亡。

当死亡还是我们的“敏感词”时

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经很成熟了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忌讳谈论的事情。大人更不愿意和孩子谈论死亡。
但在国外,死亡教育已经发展得很成熟[1]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例如:
在纽约的幼儿园里,如果同学们共同养育的金鱼死了,老师会召集孩子们给金鱼办一场“葬礼”。追悼会上,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解答孩子的疑问。最后,全班一起埋葬金鱼,认真对金鱼说“再见”。老师还会让孩子做纪念金鱼的画册,将孩子想对金鱼说的话写进去,给思念一个寄托的地方。
在小学,学校还会特意安排死亡教育课——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到殡仪馆体验死亡,甚至让家长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自愿躺进棺材里体验死亡的感觉。
这样的死亡教育课堂,在欧美国家很普遍,但在中国几乎是零。

可能由于这方面教育的欠缺,我们的孩子对死亡往往没有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当他们遇到死亡事件时,尤其是至亲突然去世,极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严重时甚至会带来很多心理和生理问题[2],包括过度悲伤、存在幻觉、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产生不负责任等行为。

对死亡的恐惧处理不好

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逃避的态度,这或许是人的本能。
但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不适当处理早期哀伤症状,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年龄段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抑郁、长期内疚懊恼、封闭自己的内心等,并有可能影响终生[3]
而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有助于解除他们对生命旅程的恐惧感[4]
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在《与孩子谈死亡》中曾说过:“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死亡教育还有更高阶的意义,在于:它同时也是一场生命教育,教会孩子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该怎样跟孩子谈论死亡呢?

家长可以记住下面3个基本原则。
1.不传递恐惧、焦虑
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爸妈一定要保持耐心,积极正面地去回应。
比如,孩子有时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问:“爸爸妈妈会死吗?”这时,家长不要过于焦虑,也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这显示,孩子开始对死亡有概念了,他们害怕分离。
你可以平和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去,你们也会长大,慢慢离开爸爸妈妈,但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当亲人离世时,家长要抚慰孩子,可以悲伤,可以哭泣,但最好的方式是怀念。比如,可以让孩子以画画的方式来怀念,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植树、种花来纪念逝者。
另外,家长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中谈论。谈话时,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心理承受能力。
2.不回避不欺骗
当孩子发起“生死之问”,家长要诚实以对,不撒谎、不搪塞、不回避。
开诚布公的氛围会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信任感。反之,大人的犹豫、拒绝和回避,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
如果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清晰明了地说:“我不知道”。不要跟孩子说过世的人是“睡着了”或“去旅行”。现实中,很多孩子会因此开始害怕睡觉,或担心父母出门后就不再回来了。
美化死亡也不可取。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了不能复生,对死亡有一种敬畏之心,这样才会珍惜生命,避开危险。
3.适当解释
解释时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孩子年纪越小,解释要越简单。
可以先了解孩子想知道关于“死亡”的哪方面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不要主动牵扯到其他问题。

解释时要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联系花开花落、草木枯荣、宠物的生死,让他意识到生老病死是个正常的生命过程,生命是会不断繁衍,生生不息的。

年龄阶段不同,死亡教育的方式有差异

不要期望孩子能够一下子理解死亡。

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经历不一样,对死亡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

3岁以下的孩子: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
3~5岁:对死亡的必然性并没有概念,他们理解死亡为一种可变化的、暂时的状态;
5~9岁:对死亡的不可逆性有了认知;
9岁以上:开始能够逐渐对死亡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意识到死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5]
解释起来,家长可以试试下面几个方法:
3岁以下:一般有分离焦虑,难以理解分离和死亡的区别。因此,爸爸妈妈不要跟孩子说“亲人离开了”,而要用更具象化的事件来描述死亡。比如,人死了,就不能呼吸了,不能吃饭了,也不会走路了,不会笑了等。用这些基础的生活需求,跟孩子解释死亡,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5岁:这时的孩子可能会以为,死亡是短暂的。比如,他们可能认为,死亡就像自己的电动玩具没电了,充电就又活了。这时候,可以简单、诚恳地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普遍的,是不可逆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家长还可以借助绘本或者动画片、电影等,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
5-9岁:已能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安抚,鼓励他们寻找身边可信任的人(比如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去宣泄自己的情绪,并给予他们关怀。

9岁以上:基本能正视死亡。父母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死亡并不可怕。例如,死亡也能通过捐献器官让其他生命得以延续,死亡并不是完全无意义。更要告诉孩子,生命是美好的,应该珍惜和享受生命。

参考文献

[1]张慧兰,王丹,罗羽. 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护理学报,2015,22(11):29-32.

[2]苗睿岚.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价值与建构. 中小学德育,2016(09):27-30.

[3]Valerie Machajewski, Rebecca Kronk. Childhood Grief Related to the Death of a Sibling. The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2013, 9(7).

[4] Krepia, M. B., Krepia, V., Tsilingiri, M. School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a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017, 10 (3): 1717-1722.

[5] Watson-Jones R, Busch J, Harris P, Legare C. Does the body survive death? Cultural variation in beliefs about life everlasting[J]. Cognitive Science. 2017, 4(1): 455-460.


【主创团队】

编辑:张杰、张亮

排版:周舟

运营:张广有

统筹:张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节,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
读书文摘|儿童真实焦虑
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怎么办
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吗?
如何引导一孩悦纳二孩的到来
妈妈,你会突然死掉吗? | 生命教育(二)之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