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挑剔,正在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一档求职类节目中,出现一个厨师专业的姑娘身穿优雅舞蹈服应聘舞蹈老师的工作。

主持人涂磊问询她为何应聘一个和自己专业都不沾边的工作时,女孩子分享了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

图源:《非你莫属》

由于她母亲的原因,在小学前,她一直是被外婆带大,而当自己被接走后,母亲和父亲一直让女生用大姨和姨父的身份和他们相处,女生一直以为自己的养育者非亲生父母。

直到有次,女生做了一顿饭,“姨父”激动地说了句:“真好吃啊,也不看看是谁的闺女做的!”

此后,姑娘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就为了这句话,姑娘决定学习厨师,为父亲做更多好吃的东西。

姑娘说自己是有一个舞蹈梦的,但是家庭不富裕,只好默默地把愿望藏起来,从没提出来过。

图源:《非你莫属》

上了大学自己一天打三四份工,支撑自己学习舞蹈,她觉得有梦想还是要勇敢追求一次,所以来到了求职的舞台上。

企业家嘉宾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感动,而姑娘后续展示出来的才华也符合舞蹈教练的职业,最终她获得了专业相匹配的企业青睐。

图源:《非你莫属》


可是当她获得一次向老板发问的机会时,却怯生生地说了句:“我想知道老板会允许新人在哪些地方犯错?以及犯错后我会得到什么处罚呢?”

老板有点生气地说:“我不明白一个这么能吃苦的人,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难道你来工作不能想想自己怎么把它做好吗?怎么上来就想着犯错?”

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又追加一个问题:“工作地点在哪里?”

当老板给出“在北京”这个距离她家数千公里的答复后,姑娘果断谢绝了工作机会。

她哭着说:“谢谢您对我的认可,但是养大我的外婆已经98岁了,我不可以离她太远,我想在家附近工作,为她尽孝……”

最后,涂磊总结道:

“没有人不心疼你的经历,认可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但是你带着讨好走下去,你很难获得内心的幸福。

毕竟职场是一个专业的地方,性格、能力和处事都需要趋于勇敢和成熟。所以祝福你!”

看到这里,不由几分唏嘘,为什么有些人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拼命,可是与实现总是差一步之遥呢?

01


“环境母亲”的安全和支持

才是一个人终身安全的来源

心理学家施琪嘉认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感受着两个母亲。

一个是真实的养育者,在你和对方的互动中,你会学习到养育者的处事方式,并影响你的性格。

另一个就是环境母亲,也就是在一个人早年和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心理结构。一个不稳定的心理结构,就决定了这个人不能非常安全地发展自我。

就如上面讲到的姑娘,假如父母和外婆都很爱她,但是错乱身份定位的那几年,会让她体验到了不安全的环境母亲。

面对只能叫“姨父”和“姨妈”的父母,她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没有父母,没有“根”。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早期都习惯做自我归因。

比如爸爸妈妈不认可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这不是爸妈的问题,而是自己不够好。所以他要拼命地做到优秀,这样他的父母才会爱他。

正是如此的归因,姑娘决定把父亲爱吃自己的饭作为一个相当长阶段的奋斗目标,看起来是讨好父亲,其实是在深深地渴求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建立一个稳定的父母爱自己的环境母亲,让自己不再体会飘荡感。

所以,尽管台下观众为她放弃工作而感到惋惜,可在姑娘的心中她在关键节点时,依然会选择去捍卫她的安全感,即使这让她错失了职业发展的良机。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他们善良,勤奋,优秀,但是他们成为了“无我者”。

终身为了寻找安全的环境母亲而做着那些需要牺牲掉自我的事。

02


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愿望冲突时,

父母的坚持会摧毁掉孩子的部分自我

前两天,有一个城市进行了一个有趣的问卷调查,询问6-15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父母的评价。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对自己父母表示认可的孩子居然只占到被调查人群中的8%。

而高居孩子不满的最显著行为是——父母用自己的“控制”要求孩子做符合他们期待的事,这让孩子觉得喘不过气。

如果父母后续告诉孩子:“为什么你这么不听话?家长不是为你好吗?我们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都是为了你……

这时多数孩子会心生愧疚,觉得对不起爸妈,于是主动放弃说出自己心中的愿望,采取“服从”行为。

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很不懂事,不听话,明明家长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可是孩子却表现得很执拗,不肯接受。

这让家长不仅愤怒,还会感到无力。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中,要求儿童从四个角度观察三座山,并在完成一次观察后,坐在对面,在原先的位置处放置一个娃娃,让孩子指出娃娃看到的是什么。

结果孩子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当下的角度描述山的样子。

这表明儿童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这不是他们不听话,只是发展阶段的必然体现。

正是这种坚持自己看到的并敢于说出来,才捍卫了一个人做自己的底气。

所以,在孩子小学的中低年级时,家长一味地给孩子讲道理,让其“服从”,并没有办法真正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相反,却很可能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

而那些为了不让父母生气,选择听话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放弃了对自我的坚持,总是显得有些不勇敢。

03


了解孩子的关键期,

不以其阶段发展的成败做标签

著名的画家梵高,他的一生短暂且悲哀,但充满了艺术魅力。

梵高的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

后来就算是他抑郁发作,时而会吞食掉作画的颜料,但只要神智清醒就会坚持创作。

他的系列名画《向日葵》浓烈鲜艳的色彩,表达的是炽热和对生活的感恩和向往,很难想到这是出自于一位抑郁症的天才之手。

此外,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星月夜》就创作于他生活在疗养院期间,梵高在世时,不少画廊拒绝了这幅作品,有老板问他:“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把树长在天上去?”

可是梵高就算是卖不出画,依然坚持认为:“我很喜欢这些柏树,它们总是占据我的思绪——从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他们的样子……”

终其一生,梵高都坚持在绘画的世界中表达着自我的意识。

在梵高的童年时期,他不合群且孤僻,但是他有着一个终身滋养他且崇拜他的弟弟提奥,给予他支持,让他开启了表达自我的绘画大门。

梵高先后求学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后受到日本浮世绘作品影响,视野扩大,画风巨变。

后期贫困潦倒时,在创作中感受到了“被看到”,于是一门心思扎进去。在财务贫困之际,总有弟弟提奥无条件的帮助,给与梵高继续坚持梦想的机会。

我们的时代不是缺乏天才,但是可能缺乏读懂天才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上天送给他的一份天赋礼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在某些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就是他的天赋所在,可能就会被“三观很正”的家长扼杀掉。

如果孩子沉默少话,但是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那些作品中我们看不懂的元素,其实就是孩子在与世界沟通的展现方式。

如果孩子贪玩不爱看书,但是非常喜欢动手制作和小发明,那么这样的呈现中就是他希望你读懂“他在体验成就感”的时刻。

如果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语言改编老师讲给他听的故事,这就表明他在做着用自我的想象和理解去延伸和加工新事物给他的体验,他其实正在创新。

如果孩子总对父母的指令说不,那就说明他在坚持和捍卫自己想做的任务,他也许不会用家长认为对的方式去做好一件事,但也许他正准备给你意外的惊喜……

孩子总有一个阶段看起来是那么的奇怪,那么让人恼怒,其实这就是发现孩子天才一面的“关键期”。

心理学把人的发展分为很多个关键期,它会表现得和成人理解的规则那么不一致,但是它却蕴藏着孩子巨大的自我能量。

而今天之所以会如此重视阅读教育,就是在儿童这个重要的自我形成关键期给予孩子更多坚持自我的动力和榜样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听话,该怎样教育呢?
【教子有方】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孩子听话的父母。很多家长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可是,
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是因为你的瞎指挥,每个家长都该看看,好好学学
详情
孩子不听话,大吼大叫是没有用的,不妨试试这三种方法
《天才不是教出来的》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