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笑,昨天,我让老公当了一天的娃……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也不知道女孩是不是和爸爸亲,特别有意思,最近老公在家,小叶子会提出各种要求和请求,声音也明显“嗲”,语调都高了几分。

我有时听得都起鸡皮疙瘩,平时和我、和奶奶说话,都不这样啊……

老公表示很不适应,另外觉得这娃需求真高,晚上加班回来陪也陪了,周末也没少读绘本、做实验,还想怎么着啊?

除了我之前分享的“孩子黏人的秘密”和“爱的语言”有关,我在小叶子对待我俩完全不同的方式上,还看出了一点端倪

老公确实是陪了,但回应孩子的时候,还差了点“孩子视角”,他自己不觉得,但我能感受到,他也很想赶紧休息时的那种不耐烦

“不唠了,快!点!睡!”

孩子不听话时、他想快速搞定的“严厉”:

“不行,咱们说好的,到时间必须关了……还不关?1、2、3……!”

以及沉浸在手机世界时的“敷衍”:

“嗯……嗯……好的……马上……等一下……”

其实他整体已经非常尽心,也很爱孩子,我完全理解陪娃陪久了、自己想多点空间的那种反应,我也会不耐烦嘛。

区别可能在于,现在的我经过不断的学习,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站在孩子的视角,被这样对待是什么样的滋味了

尤其是我上了很多的线下课,有过各种扮演孩子的机会:

比如正面管教有个“能力巨人”的活动,就是父母高高在上、对着矮矮的孩子发脾气的场景,在这个活动里体验过孩子的人,都会特别震撼,明白被父母批评时,孩子感受有多么不好。

这种“换位思考”和“看见”,对我们反思自己、理解孩子,都至关重要,但问题就在于,包括老公在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进“体验式”的课堂,那怎么样才能“感同身受”呢

我从“孩子为什么和你说话这么嗲”开始,邀请老公和我一起做了几个活动,特别管用,也推荐你试试看,这些活动,来自著名的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


1)背对背说话


我拉了两个椅子,背对背放着,中间留出20厘米的空隙,然后和老公一人坐在一边,开始“聊天”。

聊是聊了,可他觉得很别扭,“这是在干啥?咱能面对面说吗?看不着你听你在那说,很奇怪啊!”

哈哈哈,别着急,再感受一会儿。

其实就是在模拟“我们和孩子对话的场景”,想想,是不是经常孩子找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能在刷手机、或是忙着手边事?

我想起自己着急对着电脑码字、线上开会时,孩子叫我,很多次我都下意识地“嗯啊、嗯啊”,有时连眼神接触都没,“你先在ipad上识会儿字哈,妈妈一会儿就来。”

对孩子来说,这种不被“正面回应”的感受,就像两个人背对背坐在椅子上聊天,她会觉得很不舒服、不被重视。

爸爸这样的画面可能更多,陪睡时基本是人坐那、眼睛看着手机……可孩子不舒服呀,她估计也是没招了,“嗲”一点,兴许能获得多些全然的关注和疼爱

其实日常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明明注意力都在不同的地方,嘴上却在谈着一些重要的事情,这种沟通,是没有连接、也没有质量的……

老公一听,立马有了感触,“对啊,这样是挺不好……”

2)“居高临下”

 

接下来我邀请老公坐在地上,我呢,站在他的正前方,后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高,就干脆站在沙发上,面对着他,然后我们开始说话……

“你有啥感觉?”我问老公。

“我想笑。”

“别打岔。如果我一直这么和你说话,你什么感觉?”

“脖子疼……还有……不爽呗,干嘛居高临下的?”

“对呀,孩子看我们,也是这样的。”

仔细想想,孩子1米出头的身高,小鱼儿这种连1米都不到,和大人说话,都有半米以上的落差、甚至更多。

他们需要仰望着头,咱们需要低着头,无论是抬头还是低头,时间长了,颈部和肩膀都会开始疼痛,随着疲劳的加剧,咱们简直连好好看对方,都困难了!

不信大家试试,其实只要1分钟,就能感受到身体的那种酸痛和拒绝

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对“父母”的印象、出现扭曲的原因,因为孩子看到的,往往是大下巴、鼻孔,比例奇怪的“巨人”;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无数的育儿书、课堂上,我们都在强调,“蹲下来,蹲下来,蹲下来。”

在平等的视角下,我们更容易去“看见”孩子、给出我们的爱,而孩子,也更容易感觉到平等、尊重、被爱。

3)拉拖练习


我接着又让老公在同样的位置(坐在地上),把胳膊、手举高,我站着,把胳膊放下,做一个拉拽他的动作。

我和老公身高差14公分,平时拉手,他的手肯定是垂下来的,哪试过这么举高啊?没一会儿,他觉得被拽着有点累,而且没有自己的节奏,是被我拉着。

可是这一幕,像不像我们拉着孩子的样子呢

尤其是在外面拉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回家,我们总是步伐比较大、垂下手、速度又快的那个,孩子呢,在后面,一只手高举着,时不时跟不上,感觉“很拖拉”。

赶上大人心情不大好,“磨蹭”就更是“不良的行为”了。

设身处地,如果我们是个孩子,是否希望少些催促、多些体谅呢?穿鞋慢、穿衣服慢,也都同理,孩子有孩子的困难,并不是生下来,就啥都会、或者自理能力超级强

4)超级模仿秀


这是我邀请老公做的最后一个练习:

我们面对面看着对方,然后我和他讲了一句话,请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整重复我的话,同时还要模仿我的声音、语气、音调变化、面部表情、肢体的状态和动作……

看着简单吗?

我老公要崩溃了……

我说的是,“明天下午和孩子做一下编程、ipad里面有app,孩子知道在哪,再和她复习一下sight words,最近几课都读一遍……”

纳尼?

他说了几遍,不是漏了这个信息,就是漏了那个,更不要说还模拟我的表情、动作了,早忘了……

这个练习,不是要我们“变态”般地,去记住对方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而是我们都发现:其实日常孩子和我们、我们和孩子、我们之间,都在说着大量的信息

我们面对面专注看着彼此、有眼神交流尚且都能漏掉、忘记,那如果,连基本的集中注意力和观察都没有呢?

必然很多重要信息,会被过滤掉、接收得不准确甚至被曲解。

所以我们会发现,为啥一个孩子突然发脾气了?其实不是没有理由的,她前面已经哼唧、噘嘴半天了,正常的表达你总看不见,到最后不就暴风雨了吗?


几个练习做下来,孩子爸感触很深,原来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别人,都是容易带着“偏见”和“滤镜”的

孩子的“不良或者反常行为”,都只是个信号,核心在于他们的语言系统不够发达,没有办法或者不被允许真切地去表达内在的想法……

所以呀,何不让“沟通的管道”,更加畅通呢?

很简单:

  • 投入我们的精力。在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告知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而不是一直敷衍。


  • 观察并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信号,有认真在听孩子表达吗?我们的回应,有传递平等和爱吗?


  • 不确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可以尝试友好地去问,“你的意思是……吗?”多问几遍都没关系,确定我们真的懂、真的给出孩子想要的,而不是我们以为孩子需要的。

 
老公依然不太自然,做不到本能地就去用这种“新方式”回应孩子,不过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他比以前,更注意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了,小叶子说话,也正常多了……
 
多好呀,当一个人能被正常的“听见”,她又何苦十八般武艺轮番上身
 
和你的家人朋友,也一起做做这些练习吧,不单会更理解孩子,对朋友、夫妻、家人之间的沟通,也大大有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配对轴承知识大全》工程师必备!
1分钟学个小知识,快速分别轴承是背对背还是面对面安装
背对背连体婴分离成功 首次面对面相视而笑
“男人怎么睡你,就怎么爱你”
学习汉字魂魄——北
微小说《背对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