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科学启蒙?

今天这个话题不是谈数学思维,但却与思维发展有关。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议题呢,要从下面这个问题说起👇

一讲到科普视频,我就想到了discovery或者国家地理,有过一个很疯狂看视频的阶段,还做了满满一本笔记本;百科还让我想到了中小学生,作为课外兴趣读物倒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这个问题问的是“学龄前”。

为什么学龄前的小朋友要看科普小视频呢?到底适不适合学龄前看呢?于是我一个个网上搜出来看了下,每个视频时间不长,最长好像也就10几分钟,从这个长度看,的确是给小小朋友制作的,但是,这里有个转折,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动画片制作来讲,都不适合学龄前孩子看。

当然,我是少数持有对动画片“偏见”的人,从注意力系统来讲,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动画片都不合格,因为动画片的帧数过快,场景切换过快,如果小朋友长期看动画片,不利于他们通过主动注意系统来阅读和思考,国际上一些心理学家和研究报告都指出在孩子8岁或者10岁前都最好少看。

之所以没有说绝对不能看,那也是考虑到绝对禁止是不可能的,但其实大家应当从侧面理解,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最大的好处是从教育的角度讲,人们觉得通过动画片可以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生活习惯,社交语言,文化知识等等,所以心理学与教育学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矛盾点,大部分时候都是靠成人取其中的平衡。

比如《小小爱因斯坦》是我一直推荐的,如果低幼小朋友要看动画片,那么这个系列是你可以选择的,它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大部分是让孩子安静的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前后对比,从视觉刺激的角度讲,对于大脑发育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比较好的平衡了利弊)。但如果孩子看惯了闹腾腾的动画片,那么对这样的片子是不敢兴趣的,但如果你的孩子以前没有看过动画片,那么小小爱因斯坦是可以作为孩子的第一部动画片来看的(这部动画片说是给3个月到3岁的孩子制作的,但我依然建议给2岁到3岁的孩子看,每次5-10分钟即可,2岁前不要看任何动画片)。

然而从我的观点来讲,如果不是那么在乎“学习”到什么,那么动画片就是一样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必要放到日常生活的必须项里去进行计划,比如今天做完什么什么,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它既不是交换条件也不是必做活动。如果要我明确表示的话,学龄前儿童,尤其6岁以前,能不看就尽量不看动画片,所有的生活习惯,社交语言,文化知识,你都可以通过日常亲子交流,绘本阅读等等获取,而不是非要通过动画片来获取,看动画片更多只是成人偷懒的方式,因为那样就可以获得半小时的休息,甚至有些家长让孩子一看就是一小时。

偷懒,总归会有坏处的。世界是平衡的。

上面第一个方面我是从保护注意力系统角度讲的,下面第二点我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讲。其实昨天搜了一圈,看完这些小视频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差劲的审美,怎么能让孩子看呢?除了克里斯费力参与的那套扎克伯格给孩子讲的物理课还可以,其他都惨不忍睹。

因为我从来没有把让孩子看动画片看成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可替代项,如果再加上不符合我的审美,那么这样的动画片我是一集也不会给孩子看的。

如果要推荐一些好看的动画片,那些过去时代的动画片反而不错,比如八十年代的《鼹鼠的故事》,无论从动画片制作的方式,画面,镜头切换来讲,都适合学龄前儿童,如果从审美情趣角度讲,迪斯尼的一些制作的确不错,也符合儿童对五彩斑斓的喜好,但你也要挑选一下,我女儿是在小学以后才看完了迪斯尼系统的,此外皮克斯动画短片很不错,艺术感和深度也都有,你可以挑选一下,有些适合学龄前,有些适合学龄后,我女儿也是在小学以后看的。

说到动画片,我也同样认为,到了小学生的年龄更适合,如果你在学龄前已经做足了功夫,孩子有丰富的活动,室内户外结合,长时间处于主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每天接触不一样的物质,经常与孩子对话交流,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你的孩子应该注意力的培养已经很不错了,有较强的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再偶尔提供动画片,也不妨碍孩子与同学交流,我跟女儿约定好的动画片时间是只有周末,而且是非常规项目,如果你想起来可以问我要碟片看,如果你想不起来,我也不会提醒你看动画片。

由于动画片的信息量巨大,虽然时间短,但是视觉刺激很强烈,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长期看同一部动画片,因此,动画片本身的艺术性就很重要,包括对于绘本,我也会很强调,应该至少有一半的绘本你需要考虑它们的艺术性,而不能单纯看内容。

从儿童本身来讲,我认为动画片承载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童真,它必须充满童趣,不是世故的社会的“童趣”,而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幽默的,诙谐的,比如《昆虫小世界》(Minuscule)。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好玩的动画片,或者视频,到小学以后看都会更好,无论从生理发育(视觉注意系统),还是从理解力(比如Minuscule的幽默学龄前孩子不一定能完全get到),作为学习以外的调剂,都是性价比更高的(比如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就是很好的一部片子,但小学生看肯定比幼儿园小朋友看能有更多收获,也会与你互动更多,这些片子真的比那些低俗的科普视频好太多了)。

对于小学以前的孩子,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看看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挑选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绘本阅读,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或者表演,喜欢画画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逛逛美术馆。我本人更喜欢音乐,所以在女儿中班以后就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包括各种表演,现代舞等等,看完表演还会聊一聊不同的看法。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如果一个孩子,白天要上幼儿园,在家的时候,要进行一些物质探索活动,建构活动,户外活动,周末去远一点的地方看看这个小小的世界,听听音乐会,还有每天持续的阅读,他们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活动也相当丰富了,从大脑的发育,良性刺激的角度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再通过视频来学习了,他们其实一整天都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场景,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他们已经能学到足够的知识,习得规范了。

所以,剩下来,若是再选择动画片或其他视频,就应当选择能让大脑放松,视觉不那么疲劳,节奏慢,风格多样的短片。

现在剩下来,第三点,也是家长们可能至今困惑的是,现在不是都在谈STEM么?所以觉得科学技术等等也应当是启蒙的一部分,觉得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有利的。

让我这么说吧,错的不是这个内容,而是时间不对。

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根本不需要学习科学知识,也不能学习科学知识,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常识,从物质探索中获取思考的方式就够了。

孩子不是来收集知识的,而是来探索世界的。

让孩子端坐在桌子前,看动画片,以为这样可以进行科学启蒙了,你想象的是:孩子感兴趣啊,里头又有科学知识,所以他们应该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有好处的。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先看了视频,孩子知道一些知识内容,就可以和孩子聊起来,就可以引导孩子了?

这是异想天开。

如果家庭本身不具有一个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引导孩子探究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家长本身不具有这个能力亲力亲为带着孩子来探索科学世界,那么你就算看再多视频,也都是白搭,孩子看到的不过是情节,是蹦来跳去五彩斑斓的画面而已,他们只是获得了感官的享受,思想并没有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退步了!

科学不是靠“说”出来的,更不是靠“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哪怕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最重要的依然是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动手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一些积极人格,包括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态度:

好奇心;
热情;
精确;
尊重事实;
质疑精神;
主动与坚持;
乐意运用;
创造与合作性;
关心世界(价值观)。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思维的“品格”,但是这一切你都不可能通过看视频获得,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远离以上这些。因为被动接受多了,头脑中塞满了各种“我知道”,说出来的也都是看到的内容,稍做加工再吐出来,他们失去了自己观察世界提出疑问的能力,也不好奇于事物的运作,也没有主动进行某项科学活动的经验,对于精确和尊重事实更是一无所知,以及很悲哀的是,他们并不关心世界,动画片中的都是虚拟世界,不是真实世界。

昨天讨论中,一位家长说到自己儿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研究看到的东西是近大远小?为什么水杯倒水的时候,水柱是先宽后窄的?

这么棒的观察力,家长应该非常欣喜才对,但是妈妈看上去还对孩子不喜欢看科普书而惆怅。

我只能叹气了。

好奇心如何保护和培养?有一个环境让孩子觉得提问是舒适的就可以了,你甚至都不需要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非要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你这里获得答案,那么他们渐渐就会把你当百科全书,来搜索答案,而不是真的对问题感兴趣了,既然你都可以给孩子答案,那么孩子自己干嘛再去追寻和学习呢?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么

你与孩子只是随意聊聊,留一个有悬念和令人畅想的尾巴,反而更有可能让孩子保持一颗对世间事物有热情的心。

有关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幼儿就可以开始,在平常的物质探索过程中就可以展开,这方面我已经不想赘述了,过去讲太多,但是能听懂理解的人在少数,所以现在也没有说的欲望,可能更多只会在班级与家长交流时谈到。

但是今天最后要讲一讲到是“兴趣”,这是我要解决的最后一个疑问——给幼儿看科普小视频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吗?我的回答是:不能。

如果一个孩子是对科学感兴趣的(我们说的是某种天性),家长总怕自己没有提供孩子足够的环境,因此错过孩子的天赋才能。那么从这种角度讲,到了小学中学阶段,当一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期,将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时候,你给予科普的刺激,是可以看到效果的,此时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思考科学问题。

你想想,一个连守恒性都还懵懵懂懂的孩子,一个连互补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怎么去探索变化关系?如何思考是什么影响了什么?他们也不会利用数据,分析数据,因此,幼儿的科学启蒙,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思考模式,行动方式上的启蒙,是我前面说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日常互动获取。

而一个中小学生看科普视频,他们有可能通过问题去追寻答案,会主动思考,可以翻阅资料,可以动手实践,如果家庭给予支持,提供材料和环境条件,是可以深入展开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的。由于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通过视频被灌输知识,他们还保持着好奇心,愿意去探究简单的现象。

然而一个学龄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知识,知道了许多事实的孩子,他们会不再感兴趣去重复某些实验,即便他们其实对于这些知识里头的科学成分一无所知,但是他们还是认为“我知道”。

让我再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家庭,家长有能力跟孩子互动,提供足够的环境支持,对话支持,那么这样的家长又何须借助科普视频给孩子灌输科学知识呢?

人们看到克里斯·费力制作了扎尔伯格给孩子讲物理学的视频课,以为科学家制作的项目总归是靠谱的,但是你们难道看不出来,科学家教自己四个孩子,是身体力行,是进行真实的互动的么?难道科学家自己做了个产品然后就交给孩子看了?他之所以能制作出这个产品,那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了,他只是把这些经验转化成一个商业产品而已。

你不是克里斯·费力,也不是扎尔伯格,既然你与孩子互动不了,无法带着孩子做科学,那么你也无法通过科普视频来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本身有天赋,天生是块搞自然科学的料,那么等他们小学中学的时候在进行正式的科学启蒙,更为有效,他们不会因为学龄前没有看过科普视频,就落后于他人了,你也没有错过什么时机。

但是要是你的孩子本身不是搞科学的料,可能是艺术,可能是运动,可能是人文学科等等,那么你在他学龄前进行科学启蒙也是浪费,不如把时间放到其他他擅长的方面,而且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中学以后不再接触这些科学探究了,那么你前面的功夫就是白做的。学龄前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未加训练而获取的“科学知识”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

所以,综上所述,学龄前看科普小视频是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弊大于利。为了眼前那么一点点“蝇头小利”,可能只是为了跟上潮流,可能是为了有谈资,可能是为了能秀孩子,而忽略其他那些默默无闻毫无特色与成绩的活动,是最大的损失。


学龄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阶段,是科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可能你会说,小学以后没有时间了呀,天天都是作业,还有课外课等等。这其实牵扯到的是信念与家庭风格问题,如果内心不相信,那么就会困难重重,如果相信,那么你做任何决定都会向着有利于实现它的方向而去。

学龄前如果能象我上文所述提供丰富的活动,那么孩子的智力发育肯定是不错的,这样孩子要应付小学的学业不在话下,课余不必安排那么多培训班,自然有时间搞科学,搞其他孩子的兴趣项目,进而继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你不是那么追求名校,极牛的学校,那么孩子也不至于那么辛苦,也就有时间去搞搞兴趣,你是宁可在一所一等一的学校里排中下,还是在一个中等的学校里排上流,取决于家长的意识和价值观,甚至是人生态度。但不管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不能患得患失,游移不定,需要坚定信念,少泡网,多做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片单 | 能省下5万块早教费的9部“益智科普”动画片
团| 给孩子的通识教育,这一部科普动画片就够了,
【资源】全网最全!超治愈的BBC经典动画片《Hey Duggee嗨!道奇》及其拓展素材
资源控又上线:一文竟然搜罗了37部科普动画片!
不要再给孩子随便看动画片了,选好的才是硬道理!(内含资源)
“牛娃”妈妈的英文动画库大曝光!这10部建议每个家长都收藏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