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 蜂 与 气 象沈基楷

​农用气象丛书

养 蜂 与 气 象

沈基楷 肖洪良

高会出版社

目 录

一、蜜蜂的生活

1. 蜜蜂个体的发育需要什么样的温度

和湿度? (1)

2. 蜜蜂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多大? — (2)

3. 蜂群怎样调节蜂巢内的小气候?- (3)

4. 蜜蜂怎样利用太阳确定方向? (6)

5.水在蜜蜂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 (9)

6. 蜜蜂的飞行活动易受哪些气象因素

影响? (10)

7. 为什么夏季工蜂寿命短,而冬季工

蜂寿命长? (11)

8.蜂群自然分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12)

9170
一、蜜蜂的生活
1. 蜜蜂个体的发育需要什么样的温度和湿度?
蜜蜂是一种全变态昆虫。无论蜂王、工蜂或雄蜂,其发
育过程都必须经历卵、幼虫、蝇和成虫四个形态不同的时
期。它们的正常发育,不但需要丰富的营养,而且需要适宜
的温度和湿度。对于蜂儿(卵、幼虫及蝇的总称)来说,发
育的最适宜温度是34~35℃,在低于34℃和高于36℃的温度
下,它们的发育期就会推迟或提早,而且羽化的蜜蜂不健
康。如在30℃的条件下,发育期要推迟3~4天,已羽化的
蜜蜂其吻和翅都比较短,许多蜜蜂的翅都发育不全;在27℃
下,虽能羽化成蜜蜂,但都立即死亡;在25℃下,封盖子经
过8天则都死亡。相反,在37℃时,发育期要缩短 3天,但
封盖子却大量死亡,已羽化的蜜蜂也大都发育不全;在40℃
时,蜂儿则全部死亡。由此可见,蜂儿对温度的变化是非常
敏感的。但它们发育的适宜温度之所以有1℃左右的变动,
可能是由于处在不同发育期的幼虫和蝇,在代谢强度方面有
所不同的缘故。根据苏联E·K·依斯可夫对不同龄期蜂儿
的呼吸强度的测定,同是在35℃条件下,2日龄幼虫平均
每分钟耗氧量为1.07±0.13毫米4 日龄幼虫为4.16±0.15
毫米*,封盖后的第1天为1.65±0.14毫米=,即将出房时为
4.90±0.36毫米*。此外,蜂儿的呼吸强度也会随温度的升
高或下降、而明显地表现出增强或减弱1)。它们的发育期,
1) 引白 E·K·依斯可夫:影响 蜜蜂发育的蜂箱小气候苏联《养蜂业》
杂志,1977年第7期。
在温度超过适宜范围时缩短,低于适宜范围时延长,显然是
由于温度对其代谢过程产生影响的结果。
那么,在巢内有蜂儿的时候,是不是整个蜂巢的温度都
需要保持34~35℃的水平呢?不是的。即使在同一张巢脾
上,也只是有蜂儿的部分保持这个温度,而蜂儿分布区的外
围及其他部位的温度却低得多。蜂巢内如果没有蜂儿,温度
则大体上接近于外界气温,变动于14~32℃之间。蜜蜂保持
蜂儿发育的适宜温度,主要是通过它们在子脾上覆盖的密度
来实现的,温度低时紧密聚集,温度高时适当疏散。蜜蜂能
感觉出0.25℃升降的变化。当温度在34℃时就开始积极地提
高巢温;当温度升高到34.4℃时,增温反应便停止:到34.8℃
时,则开始产生降温反应。
蜜蜂个体发育要求的空气湿度不如温度稳定。子脾之间
的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75~90%。在有丰富的蜜源时,蜜
蜂就以加强通风的行为,把巢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40~65%,
促使花蜜中水分的蒸发。
2.蜜蜂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多大?
蜜蜂属于变温动物。单个蜜蜂的体温接近于周围环境的
温度,同时也取决于它的生活状态。在静止状态下,由于新
陈代谢的作用,能使体温提高2~3℃:而在飞翔时,由于
肌肉剧烈运动,体温可升高16~17℃。蜜蜂个体的安全临界
温度,不同的蜂种有所差别,中蜂为10℃,意蜂为13℃。意
蜂个体在13℃下,开始呈现冻僵状态;在11℃时,翅肌呈现
僵硬:在7℃时,足肌呈现僵硬。在温带地区,差不多所有
的昆虫,当冬天临近时就要开始垫伏,依靠体内积存下来的
脂肪维持微弱的生命活动,渡过寒冷的冬天。一些比较耐寒
的动物,其体内脂肪的含量为16~56%。而蜜蜂体内只含有5.0~10.7%的脂肪,其主要能源是蜜囊里的糖,仅靠这一
点点糖显然是难以使蜜蜂长时间维持冷僵状态的。因此,蜜
蜂不可能以假死状态过冬,而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处于活
动状态下越冬。
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能够产生大量的热量和
调节群内的温度。如果把一个有 500只蜜蜂的蜂群饲养在 0
~40℃的气温下,那么它能将巢温提高25℃或降低4℃,蜂
群内部温度的上升曲线几乎成一条正直线。如果是由2万只
蜜蜂组成的蜂群,那么在活动季节,无论在春寒时期或是在
40℃以上的炎热天气,都能把子脾的温度稳定地维持在34~
35℃的水平。显然,蜂群调节温度的能力与群势的强弱(蜜
蜂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具有充足贮蜜的强群,
在零下40℃的严寒条件下也能安全地活到春天。由此可见,
蜜蜂的群体,对于外界气温的变化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
3. 蜂群怎样调节蜂巢内的小气候?
蜂群的正常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蜂群
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调节巢内环境,从而保证自己的生
存。
在蜂群处于积极活动的时期,为了保证蜂儿正常发育,
必须将巢温维持在34~35℃。当巢温过高时,它们就本能地
进行如下几种降温反应: (1)振翅扇风,加强巢内空气的
流通。在巢门附近进行扇风工作的蜜蜂,根据需要,可能有
几只或数百只,在炎热的天气甚至有上千只。它们所扇起的
风力,足可将点燃的蜡烛吹灭。 (2)利用水分的蒸发吸收
热量。它们把水一小滴一小滴地分布在封盖子的房盖之间、
巢框的板条上和幼虫巢房的房壁上;有的还把水珠挂在吻
上,将吻忽儿弯曲,忽儿伸直,促使水分蒸发。与此同时,蜜蜂通过气管系统蒸发的水分也大大增加,从而使自身的体
温也下降。(3)离开巢脾,停止活动。离脾的蜜蜂,有的
静静地呆在箱底或箱壁上,有的爬出巢门,连接成片,悬挂
在蜂箱前。由于它们减少了在箱内的密度和产生的热量,蜂
箱里的温度也就随之下降。然而,当外界寒冷或气温降低时,
它们就本能地聚集到子脾上,以减少散热面积,保持子脾温
度。
秋季,在蜂王停止了产卵,蜂儿全部羽化出房以后,只
过几个小时,巢内温度就下降到接近气温,随着气温的变化
而变动。通常当外界气温接近6~8℃时,蜂群集结成一个
球形的蜂团。到了冬季,蜂团表层的蜜蜂紧紧地挤在一起,
组成一个保温外壳,使蜂团内的热量不致很快散失。蜂团内
部比较松散,蜜蜂能在巢脾上活动,产生热量,并传导到蜂
.团的表面。这样,即使在最寒冷的时候,蜂团表面的温度仍
可保持在6~8℃,中心温度常在14~30℃之间。越冬蜂团
随着温度的升降进行扩松或紧缩,从而调节越冬所需的适宜
温度。
蜂群维持巢内的温度,主要依靠消耗巢内贮存的蜂蜜饲
料。提高和降低巢温,都要加强新陈代谢,因而都要增加饲
料的消耗。但是,按单位活蜂(每公斤或每框蜜蜂)计算,
调节巢温所消耗的饲料量,随着群势的壮大而减少,也就是
说,蜂群越强大,消耗的饲料却越少。试验证明。蜂群除了
成年蜂能够产生热量之外,在有蜂儿的时候,蜂儿,特别是
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也能产生相当数量的
热。在蜂群产生的总热量中,封盖蜂儿所产生的热量约占15~
17%.
蜂巢里的空气湿度,则因蜂群所处状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当有蜂儿时,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
75%以上。为了满足蜂儿发育和蜜蜂本身生理活动的需要,
蜂群往往不顾寒冷和暑热,飞到巢外去采水。但是,在采蜜
期,为了促使采回来的花蜜中水分的蒸发,蜂群则将巢内的
相对湿度降低到40~65%。蜂群主要是通过振翅扇风活动,
排出巢内的湿气。不同蜂种的扇风习性也有所不同。意蜂扇
风时是头向巢门尾向外,其作用象抽气机一样将水气扇出巢
外:而中蜂却相反,是尾向巢门头向外,将风打进巢内。所
以,当夜晚气温降低时,意蜂群的巢门口会出现水点,巢内
并不潮湿:而中蜂群的巢内,水点凝结在箱壁上。
当蜂群内没有蜂儿的时候,处于宁静状态的蜜蜂,能够
在空气中含氧量低到5%、二氧化碳含量高达 9%的条件下
生存。但是,蜜蜂的正常生活,毕竟需要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进行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此,蜂群在越冬结团
时,一般都结在对着巢门的巢脾上,群势愈强,离巢门愈
近。这样,便有利于蜂团内的气体交换。当蜂群里有了蜂
儿,或者在采蜜期,蜜蜂因要加强新陈代谢来调节巢内温、
湿度,则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或空气的流通。据测定,在流
蜜期,一个强群的蜜蜂通过扇风活动,每小时可从蜂箱排出
7200~18000升空气,假使蜂箱的容积为0.065立方米,那么
每小时可使箱内的空气更换111~276次。
养蜂者知道了蜂群调节巢内环境的方式,便可自觉地为
蜜蜂创造有利条件,如寒冷时期给蜂群保温,炎热和流蜜期
注意遮荫、加强通风、在蜂场上设置饮水器保证供水等。这
样,就能减少蜜蜂在维持巢内环境方面的工作量,促使更多的
蜜蜂去培育蜂儿、泌蜡造脾、采集花蜜和花粉,从而提高蜂
产品的产量。
4. 蜜蜂怎样利用太阳确定方向?
在一个蜂场上,通常有数十个蜂箱整齐地陈列着。尽管
这些蜂箱一模一样,但从每个蜂群飞出去的蜜蜂都能返回各
自的蜂巢。蜜蜂是怎样记住自家巢门位置的呢?原来它们具
有一种本能,能够利用地面上的标志(如树林、河岸、公路
等)以及太阳的位置和偏振光确定方向。假使蜂箱的前壁有
两个巢门,原先只开左边的巢内让蜜蜂出入,当它们习惯以
后将这个巢门关上,打开右边的巢门,那么从外面返回的蜜
蜂仍旧首先奔向左边巢门的位置,而不会直接投入右边的巢
门。要是将巢门位置从前面改换到侧面,就会引起更大的混
乱。前者只是巢门位置发生变化,而方向未变,蜜蜂经过较
短的时间就能适应;后者不仅改变了巢门位置,而且改变了
方向,经过几个小时甚至一天蜜蜂都不会完全适应。因此,
在蜂场上,当蜂群已经熟悉了蜂箱的位置以后,就不能随便
移动,特别是向左或右移动蜂箱位置。
然而,如果在箱壁上,尤其是在靠近巢门的地方涂上不
同的颜色,则有助于蜜蜂辨认蜂巢。试验证明,蜜蜂能够区
别黄、绿、蓝、紫四种光色。它们是红色色盲,红黑不分。
对于白色,若其组成近似日光,蜜蜂则视为无色;但大多数
白色花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因而在蜜蜂看来近似于紫色。
了解蜜蜂对于光色的区别能力,在养蜂实践中很有用处,如
在交尾箱上作出不同颜色的标志,处女王交尾回来时就不会
错投巢门:根据蜜蜂是红色色盲的特点,夜晚在蜂场工作或
越冬期在室内检查蜂群时,利用红灯照明,则可避免蜜蜂趋
光损失或骚动不安。
在蜂群活动季节,侦察蜂无论是发现了蜜源、水源、树
胶,或是为准备分蜂找到了适于筑巢的处所,都能将目标的15/7
距离和方向准确地告诉给同巢的伙伴。这些信息的传递是靠
表演舞蹈来实现的,所以人们把蜂舞比喻为蜜蜂的语言。蜜
蜂的舞蹈,主要有圆舞和摆尾舞(又称“8”字舞)两种(如图
1所示)。

当发现的目标(如蜜粉源)就在离蜂巢100米以内的地

方,侦察蜂则在巢脾上表演圆舞。圆舞只表明目标就在蜂巢

附近,而不表明方向。如果目标在100米以外的地方,侦察蜂

则在巢脾上表演摆尾舞。先沿直线跑动,经过三四个巢房,则

转身跑个半圆回到起点,继而又做直线跑动,然后从另一边

转身跑个半圆回到起点,从而形成一个“8”字。舞蹈蜂在

跑直线时,一边快速地摆动腹部,一边还通过肌肉组织发出

响声。摆尾舞既表示距离,又表示方向。距离是以一定时间

(如15秒钟)内跑直线的次数来表示的,如发现的蜜粉源在

离蜂巢100米处,那么15秒钟则跑9~10次;在200米处,跑

7次:在1000米处,跑4次;在6000米处,跑 2次。而密粉

源所在的方向,则是以太阳为准的。蜜蜂发达的感觉器官,

使它具有精确地把握重力方向的能力,当它在与地面垂直的

巢脾上舞蹈时,将飞往蜜粉源去的方向与太阳保持的角度转换成与重力方向的角度。具体表现在它做直线移动时,其头

部所朝的方向与重力线构成的夹角,恰好与“太阳角”(即

从巢门到蜜粉源引的直线和从巢门到太阳引的直线所构成的

夹角)完全一致。例如,假若蜜粉源在朝着太阳的方向,舞

蹈蜂跑直线时则头部朝上,直跑线与重力线重合(图2-1):

若在太阳的反方向,直跑时则头部朝下,直跑线也与重力线

重合(图2-Ⅱ);若在太阳的左边,则直跑线与重力线沿反

时针方向构成夹角(图2-mN、V):若在太阳的右边,则

沿顺时针方向构成夹角(图2-M)。

蜜蜂之所以对太阳光的感受力极强,是因为它们的眼睛

有复眼和单眼两种。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具有敏锐的感光作用,不但能察觉太阳的紫外线和偏振光,而且能分辨偏振

光的振荡方向。即使太阳被山头挡住,或已经日落,它们也

能按照天空的偏振光导向,就象有太阳一样。在浓云密布的

天空中,只要有一线兰天,也足够它们辨认方向了。要是天

空完全被乌云遮盖,它们也能透过云层看到太阳。只有雨天

才妨碍蜜蜂识别天空方向,但在这样的天气它们也不能出巢

飞翔。

养蜂者懂得蜜蜂的“语言”,就可以更好地让蜜蜂为人

类服务。譬如说,当某种植物开花,特别是需要利用蜜蜂为

它授粉时,可采集一些这种植物的花浸在糖水中,制成“花

香糖浆”喂给蜂群,诱使它们去采集。这样,既可提高采蜜

量,又可使该种植物得到比较充分的授粉。

5.水在蜜蜂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蜜蜂和任何生物一样,在其体内,乃至每个细胞中,都

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而水在代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

用,是蜜蜂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不仅有助于各

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消化和吸

收,以及废物的排泄,而且还为蜜蜂调节巢内温度和湿度所

必需。没有水,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生命活动也就停止。

蜜蜂所需水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料中所含有的

水,一种是从外界采集的水。此外,在体内氧化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中,也能产生一部分水。蜜蜂对水的需要

量很大。从春天起,当巢内有大量蜂儿需要哺育的时候,一

群蜂一天耗水可达100克以上,哺育的幼虫越多,需水量越

大。当外界有了蜜源,能够不断采集大量花蜜时,蜜蜂则可

利用花蜜中所含的水。但在缺乏蜜源或在流蜜量很小的情况

下,蜜蜂便要飞到箱外去采水。若遇到寒冷而有风的天气,特别是在早春外界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常有许多采水蜂冻死

在巢外。如果水源离蜂场很远,那损失就更加严重。在冬季,

蜜蜂处于半垫居状态,新陈代谢大大降低,对水的需要也相

应减少。在低温条件下,蜜蜂能够通过直肠腺吸收代谢产物

产生的部分水分,从而保持血液中的水分含量。

在蜂群活动季节,特别在早春,养蜂者应该采取喂水措

施,以减少蜂群在采水方面的消耗。喂水的方法,就是在蜂

场上设置公共饮水器,或在巢门口设置巢门喂水器。公共饮

水器可用木盆、瓷盆、瓦盆等物代替,在水面上放些小木

棍、薄木片之类,防止采水蜂淹死;最好是让水从容器里滴

到一块斜板上,让蜜蜂在斜板上采集流水。巢门喂水器可用

小瓶、小盒或竹筒代替,把它放在巢门旁边,用一根纱布条

或脱脂棉条,一端放在水里,另一端放在巢门内,这样蜜蜂

不出巢门即可饮水。在蜂群转地的时候,可以用空脾灌水,

放在蜂巢的边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喂水,一定要注意器m

的干净和水的清洁。

B. 蜜蜂的飞行活动易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蜜蜂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其采集飞行距离一般为2~3

公里,如果附近没有蜜源,有的蜜蜂也会飞到了~8公里以

外去采集。蜜蜂出巢飞行的高度,可达1000米左右。蜜蜂飞

行的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

然而,蜜蜂的飞行活动直接受气温、降雨,特别是刮风

的影响。当外界气温低于13°C时,有的老年蜂虽能飞出巢

外,但时间不长。气温在14~15°C时,蜜蜂才开始正常飞

翔,其飞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但达到28°以上时则

又明显减弱。气温超过40°,蜜蜂除采水以外,几乎停止飞

翔。最适宜蜜蜂飞翔的温度为20~25℃。19/7

阵雨和突然的暴雨,往往也使出勤的蜜蜂受到损失。这

种情况,在大流蜜期和蜂群转地时常会遇到。作者就曾亲眼

见过一个蜂场,在把蜂群运到目的地陈列后,刚把巢门打

开,正当蜜蜂拥出巢门作认巢飞翔时,天空突然下起暴雨

来,结果使许多蜜蜂死亡在泥水里。

风,是最经常影响蜜蜂飞翔的一种因素。在刮风的天气

里,蜜蜂外出采集时往往被迫贴近地面飞行。当风速达每小

时17公里时,会使蜜蜂飞行困难,采集活动减弱;达每小时

24公里时,蜜蜂就不能持久飞行。在冬末春初越冬蜂开始飞

翔,以及活动季节幼蜂进行认巢飞行时,刮风往往导致蜜蜂

“迷巢”,飞到其他蜂群里去(一般是向处在上风位置的蜂

群里偏集)。这样,就给蜂群管理造成困难。此外,刮风还

会引起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蜜蜂的飞翔

活动。因此,在选择放蜂场地时,对当地气候特点,如什么

季节爱刮风,以及风力、风向等都应加以调查和注意。

7为什么夏季工蜂寿命短,而冬季工蜂寿命长?

夏季工蜂平均寿命为30~40天,而9~10月份培育的越

冬工蜂却能活到第二年的4~5月份,寿命长达7~8个月以

上。在夏季和冬季工蜂平均寿命相差如此悬殊,主要取决于

它们的生理变化和工作状态。实验证明,工蜂寿命的长短与其

脂肪细胞中的蛋白质贮备有关,而蛋白质的贮备又决定于它

们所担当的工作。在蜂群活动季节,工蜂首先要积极地哺育

蜂儿,并且加强新陈代谢来维持适宜蜂儿发育的巢内环境,

尤其是温度必须保持在34~35°。这样,贮藏在舌腺和脂肪

体中的蛋白质很快会消耗殆尽,它们的机体也就衰老较快。

其次,还要进行采集工作,以保证它们生活和蜂儿发育所需

的食料。据统计,一群蜂一年要消耗蜂蜜60~90公斤,消耗花粉20~30公斤。若按采集蜂载运花蜜、花粉的能力计算,

要酿制 1公斤蜂蜜或采集1公斤花粉,就得进行几万次的采

集飞行和采访几百万至一千多万朵花。除了蜜粉食料以外,哺

育蜂儿,调节巢内温度和湿度,还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即使

不算采集来的花蜜中的水,一群蜂一年的耗水量也在20公斤

以上。而获得 1公斤水,采水蜂要在蜂巢和水源之间往返飞行

4万次左右。由此可见,在活动季节工蜂的野外工作是相当

繁重的,过于劳累也会缩短工蜂寿命。事实上,如果没有大

量的哺育工作和采集活动,夏季工蜂的寿命能够延长几倍时

间。

在秋季由于外界没有了蜜源,羽化出房的工蜂则减去了

野外工作负担;同时,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下降,蜂王产卵

越来越少以至完全停止,工蜂的哺育工作也随之减轻和停

止。到了冬季,蜜蜂进入结团状态,新陈代谢大大减弱,体

力消耗也明显减小。实验表明,在秋季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参加

哺育蜂儿和采集工作的工蜂,它们的脂肪体则一直保持初期

发育状态。这些工蜂,如果越冬条件适宜,那么不仅在翌春活

得较久,而且仍具有较强的哺育幼虫的能力。因此,为了保

证蜂群在春季能够顺利发展,首先应在秋季尽量多地培育越

冬适龄蜂,并为蜂群越冬创造良好条件,以便蜂群安全越

冬,延长工蜂的寿命。

8. 蜂群自然分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蜂王产卵和工蜂哺育幼虫,只是使蜂群中蜜蜂个体的数

量增多,使群势由小变大。而整个蜂群的繁殖,即蜂群数量

的增加,则是以分蜂(亦称分群)来实现的。一个蜂群原来

的老蜂王和大约一半的工蜂飞离原巢,另找地方营建新巢,

原巢剩下的工蜂待新蜂王出房、交尾后又成一群,这种一群分为两群的现象叫做自然分蜂。自然分蜂是蜜蜂种族繁衍的

本能,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这时气候温暖,蜜粉源丰富,

分出群容易生存。

蜂群分蜂,首先必须要蜂群强大。在增殖发展阶段,当

群势达到一定程度时,蜂王的产卵量因受生理条件所限,渐

渐地满足不了哺育蜂的需要。于是一些幼蜂由于没有从事哺

育工作的机会,就作为蜂群的后备力量积累起来,群势愈强

大,积累的幼蜂就愈多。这些幼蜂,既是蜂群培育蜂儿、泌

蜡造脾和从事采集活动的潜在力量,也是进行自然分蜂的基

础。但是,当蜂群中积累起大量青、幼年蜂的时候,是否就

一定会发生自然分蜂呢?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通常只是那

些有了“分蜂热”的蜂群才进行分蜂。所谓分蜂热,就是蜂

群为准备分蜂所表现出的征兆,如巢内出现大量的雄蜂蜂

儿,雄蜂陆续羽化出房;工蜂筑造王台,蜂王在王台基内产

卵;工蜂出勤不积极,蜂王产卵明显减少,等等。从饲养管

理的角度来说,如果蜂群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而不及时加脾或

巢础框扩大蜂巢,也不加继箱扩大蜂箱容积,致使蜂王无处

产卵,蜂数激剧增加时又无造脾余地,造成巢内拥挤、闷

热;在高温季节,蜂箱处在烈日曝晒条件下而不注意遮荫降

温,也不开大巢门,致使通风不良:蜂王衰老,产卵力明显

下降而不及时用优良的新蜂王更换,等等,都会促使分蜂热

的发生。

分蜂热如果正好发生在为流蜜期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时期

内,则会由于蜂王产卵量下降,而导致流蜜期内缺乏采集力

量,使产蜜量减少。如果分蜂热出现在主要流蜜期内,则会

由于采集蜂出勤懈怠,而使蜂群的采蜜量显著降低。因此,

为了维持强群,保存蜂群的生产实力,在为主要流蜜期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时候及在流蜜期内,一定要谨防蜂群产生分蜂

热。控制分蜂热的发生,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随时用产卵力

强的新蜂王更换强群里的老劣蜂王,并适时扩大蜂巢,为发

挥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哺育力创造条件,使蜂群贮存饲料

和剩余蜂蜜不受限制,保证巢内不拥挤、不闷热:‘在蜂群能

够采到较多花蜜和花粉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加巢础框使之

造脾,并生产王浆,以增大工蜂的工作量;如果蜂群已经强

大,幼蜂大量增多,而离主要流蜜期还有一段时间,则酌情

从强群中抽出带幼蜂的封盖子脾组织新分群或补充弱群,或

用其封盖子脾换取弱群中的卵虫脾,以充分利用强群工蜂的

哺育力;在炎热季节,注意给蜂群遮荫,扩大巢门,改善蜂

箱的通风条件:在容易发生分蜂的时期,经常检查蜂群,割

除封盖的雄蜂子,毁除自然王台,随时掌握蜂群的发展动

态。自然分蜂的分出群,通常在王台封盖后的2~5天,于

晴暖天气的上午10点钟至下午3点钟飞离原巢。分蜂季节,

在经过数日阴雨而突然转晴的天气条件下,最容易发生“跑蜂”现象,所以必须要特别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春之后管好蜂群?辽宁金农网
不是蜜粉源期别加蜂巢脾!多加一张脾会毁了一群蜂
怎么正确给蜜蜂加脾
蜜蜂养殖技术|五种管理不当致蜂群飞逃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只有一群弱群,如何将它养成强群
介绍几种越冬期箱外观察蜂群缺蜜的方法: | OK蜜蜂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