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村郭家祠
郭家祠内的木雕。
广州海南村郭家祠。
郭家祠内的木雕。
曾是海南村内唯一私塾 上世纪80年代后才结束“读书地”的历史使命
29号线索 海南村郭家祠
提名人 @小街大巷广州仔
“村里的老人都在这里上过学。”广州荔湾区海南村的郭家祠经历百年岁月,雕栏石刻残破尚存,而在66岁的罗伯等老街坊眼中,这栋不为外人所知的老建筑却承载着众人的年少记忆。清末民初以来80余年中,作为村中的唯一私塾,罗伯一家三代均在此念小学。
上世纪80年代,一墙之隔的何香凝纪念学校落成,曾经身兼宗祠和教室两种功能的郭家祠也日趋荒废,但传承与培育的使命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祠堂成了学生们的杂物间,何香凝纪念学校也不忘在墙报上展示着跟隔壁老学堂的世纪渊源。
文/记者何道岚、实习生安焱家
图/记者邱伟荣
提名建筑: 海南村郭家祠
点评专家: 汤国华(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历史意义: 彰显旧时祠堂的多功能
该祠堂是清代广府祠堂建筑风格,建筑原状保留很好,如屋檐的瓦当滴水、封檐板、梁架的驼峰、驼墩、莲花斗拱等都是原物。在旧时的农村,祠堂除祭祖、议事、节庆、婚庆外,还有教育功能。教育就是办私塾,由一位先生教多位孩子读书,所以还多了祭孔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祠堂作为乡村小学的教室,所以村里老人们大多都曾在此上学,有许多童年记忆。
村中记忆:有村民一家三代都在此读书
“村里的老人都在这里上过学。”66岁的罗伯是本村人,他赶上了私塾转变成学堂的日子。7岁那年,罗伯跟同村的同龄孩子一样,没有书包笔盒,穿着草鞋上学堂。村里没有老师,他人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班主任”是东漖人,“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师范毕业生”。可罗伯的求学岁月仅维持了3年多,在四年级那一年,他因家境贫困而被迫中断学业。
只要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村民,跟学堂(祠堂)的关系都是代代相连。20年后,罗伯的女儿步其后尘,进入学堂读小学,6年后毕业,她外出东漖升读初中。而在半个世纪前,罗伯的父辈同样进过祠堂念书,当时还叫私塾。
前世今生:一位私塾先生教导20学生
新中国成立前的海南村属“海心沙乡”管辖,并属广东南海县。1959年划为广州市郊区,又于1985年划入芳村区。海南村又有“棉村”之称,正是廖仲恺夫人、革命前辈何香凝的故乡。
郭氏宗祠的历史有上百年。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海南村内仅一个私塾,就设在郭氏宗祠内。私塾最初只有一个教书先生,带着20个学生。到1931年,区区祠堂内已无法容纳5个班的孩子,于是又在祠堂后面约200米处建了两座共4间教室,时人称“田心课堂”,学子近百人。新中国成立后,各村纷纷办学校,“赤岗村学校”就在现址。1966年至1984年年间,多所村校撤并为“海南小学”。为了纪念何香凝先生,故乡海南村人民集资200多万元,重建原海南小学校舍,于1992年9月1日成立了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现代校园从此跟古祠一墙相隔。
古祠余韵:两进连廊 青铜狮扣 雕花木枕
郭家祠位于荔湾区中南街何香凝纪念学校左侧,简朴外观之下,细处可见古代宗祠特有的精雕细琢。该祠坐北向南,主体为保存完整的两进青砖灰瓦建筑,由前堂、享堂和两进之间的东西廊道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8根方形石柱和8根圆形木柱完美衔接,构建成整座祠堂的骨架。梁架的驼峰、驼墩、莲花斗拱保存完好。
步入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在四周石墙之内的黑色木门,门宽约1.8米,高约4米,岁月在一对精致的青铜小狮子扣环上留下锈迹,小狮子的鼻子被磨得锃亮,然而精工细节未灭。两根门前石柱,横纵方向由圆木和两侧的山墙,及靠里的石柱相连,横向圆木靠近石柱端刻有精细雕花,圆木上方的镂空木雕与檐桁相接;纵轴方向与石柱相连的圆木之上,有层层雕花木枕,砌起三角形木墙,承托来自屋顶不同高度的桁条重压。屋檐下方是一组组跟墙面等宽的原木浮雕。
前堂在半米高的门槛内,左右与两边侧廊相连,廊宽约3.5米,6根石柱都极有讲究,下方是三层灯状石墩,四条棱向内凿进两阶,凸显层次感。拾阶上享堂(后堂),享堂比前堂高出一米,也更加宽敞。
现况荒凉:
废置漏水木雕脱落
郭家祠现为海南村所有,供何香凝纪念学校放置杂物。屋内环视一周,可见石阶缝里长出绿芽,由于废置漏水,桁木和顺水条开始腐烂。屋檐上的木雕花间隔已脱落,残缺部分也在风中摇摆。瓦片零星散落屋面,油漆用料、工程器具、五金材料和清洁工具等弃置在祠堂的各个角落。
木梁之下,砌起了多面水泥砖墙,将祠堂分割成4个房间。墙面上的白色涂料和蓝色油漆,均跟古祠的原貌格格不入。侧廊上的房间,面向中庭开了大小5个玻璃窗户和两扇门,俱为后期加建。
作为之前的私塾,后来的学堂,再到如今的学校杂物房,古祠与生俱来的传承与培育的使命,正不断地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延续。 摆放整齐的扫帚和贴有班级信息的标签,残破的办公座椅和宣传展板等,都属于一墙之外的学子所有。屋内墙上的日光灯座和残存的手剪画,以及布满灰尘的吊扇,又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几十年前的一段岁月里,它曾承担着从私塾至现代学校的转变功能——多少琅琅读书声与之相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鱼里
芜湖市《安徽胡氏通志》编修筹委会到胡家湾
罗播这座祠堂已有400多年…
美丽乡村|长安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安徽南屏村
濂溪书院:久慕莲之高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