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为何甘愿放弃汉中?懂得舍弃才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汉中之战是刘备发动益州之战后又一场最为关键的战役,此战刘备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汉中之战历时两年之久,双方的名将汇集于战场厮杀,即使相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也丝毫不逊色。

然而此战以曹操撤出,刘备占据汉中而告终,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撤出占据四年之久的汉中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曹操其实也不愿意放弃,但是面临的困局不得不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刘备方面来看,他为何不能够放弃汉中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扼守着通往益州的通道,守住了汉中才能够守住益州。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张鲁之走巴中也,黄权言于刘备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当张鲁从汉中逃往巴中,刘备等人还沉浸在占领成都的喜悦气氛中的时候,黄权非常冷静的对刘备说道:“如果丢失汉中,三巴地区就不会稳定,就等于割掉蜀地的臂膀呀。”黄权是巴郡人,对于当地非常熟悉,明白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因此才在这个关头打断刘备等人的兴致,从而让刘备重视起来。

因此刘备立即派巴西太守张飞主动出击,击退正在三巴地区迁徙百姓的张郃,从而占据了三巴地区,为进攻汉中打了基础。

两年之后,当刘备整合完益州内部的资源,恢复一定的实力后开始了夺取汉中的战争。

根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当刘备和夏侯渊在阳平关相持日久之后,兵员战损严重,因此不得不向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发文要求更多的支援。诸葛亮就询问杨洪,杨洪慨然说道:“汉中是益州的咽喉,现在是生死存亡的时候,如果没有汉中就不会有蜀地,这个是门口的灾难。现在就是男子打仗,女子运输也要支援汉中,为什么还要怀疑呢?”

从关于黄权和杨洪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汉中之战关乎着益州存亡的机会。汉中之战失败则无法独立保存益州,只有全力取得汉中之战才能够保证益州的安全,因此杨洪才发出了即使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夺取这场汉中之战的呼喊。

由此可见,对于刘备来说,汉中之战是关乎国运之战,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必须倾尽全力也要完成夺取汉中的胜利。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如果不放弃汉中,他就必须面临的困境

首先,汉中前线面临的问题。

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伊始,刘备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在阳平关已经对峙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定军山之战以及汉水之之战后,曹操的损失非常严重。

第一,驻守汉中的夏侯渊战死。在定军山战役中,大将夏侯渊意外战死,导致全军溃散,损失惨重,从而让曹操不得不从长安赶往汉中支援,从而防止局势进一步的恶化。

第二,汉水之战惨败。在黄忠偷袭曹操粮草失败之后,赵云在汉水之侧遭遇曹军大部队。悍勇的赵云立即打开营门施展空城计大败曹军,此战曹兵自相践踏,甚至许多士卒还跳入汉水之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第三,曹操军心涣散,逃亡众多。随着夏侯渊战死,汉水之战的失败,在阳平关相持日久,曹操军心开始涣散,许多士卒乃至将领纷纷逃亡,这就包括原先随着夷帅朴胡、杜濩、任约等人投靠曹操的王平也瞅准机会逃回了蜀地,向刘备投降,从而成为蜀汉后期一员不可多得的一员大将。

汉中前线不乐观,接连吃败仗,导致军心溃散,兵无战心,加上长途运输粮草,战线拉长,从而让曹操倍感压力。

其次,曹魏统治区不稳地。

第一,许都有人叛乱。曹操进位魏王之后,一些忠于汉室的人不满曹操的独断专行以及覆灭汉室的企图,他们开始相互联络,趁曹操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汉中前线以及合肥前线,在建安二十三(公元218年正月)在许都发动叛乱。

此次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却是发生在曹操统治区的心脏,极大的打击了曹魏的信心。

第二,宛城爆发叛乱。建安二十三年十月(218年10月)驻守宛城的侯音在叛乱分子的协助下发动叛乱。此次叛乱从十月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历时两个月之久,其原因是襄阳为抗击孙刘联盟征发徭役过重,导致许多人不满意进而爆发叛乱。

这次叛乱极大的削弱襄樊前线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关羽发动樊城之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曹操防守汉中牵制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第三,北方乌桓发动叛乱。在公元208年初击败乌桓之后,北方乌桓消停了将近十年之久,可是随着曹操军事力量南移,北方出现了力量空虚,这就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因此在汉中和合肥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他们发动了叛乱。

随后曹操命令儿子曹彰亲率大军北击乌桓,此次出战也极大的削弱了支援汉中的军事力量,从而导致曹操无法倾力应对来自刘备的威胁。

由此可见,当曹操应对刘备的时候,来自曹魏统治区的治理同样也不够稳定,这极大的牵制了曹操在汉中对付刘备的力量。

再次,襄樊前线压力。

汉中之战从相持到激战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襄樊前线颇不平静。在荆州驻守了八年多的关羽开始磨刀霍霍,为发动樊城之战做战前准备。

比如联合许都内部忠诚于汉室的人士准备内应外合。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关羽在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恩信大行,其势力向南阳郡外延,因此许都里的一些人认为汉室即将复兴,他们就外结关羽,准备在城内起事。

襄樊前线形势的变化让驻守汉中的曹操压力倍增。

最后,合肥防线的压力。

如果说汉中之战惨败给曹操固守汉中带来了不利影响,那么来自合肥战线的压力更是如鲠在喉。自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孙权就发动了两次合肥战役。

第一次是在208年十月开始,以配合南郡战役;第二次是在215年8月开始,孙权率领十万之众攻打合肥,此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孙权一直保持强大的兵力驻守合肥一带,对于合肥前线保持强大的压力,这就让曹操不得不保持一定兵力维持在合肥。

由此可见,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看,当他保卫汉中,和刘备对峙的时候,他不得不面临着更甚于汉中的困境。是守住汉中,守住合肥?还是守襄樊?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曹操必须做出他最优的选择,以确保全局不至于崩溃。

守汉中,守襄樊,还是合肥?曹操该如何选择?

汉中之战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曹操在其他的地方同样面临着战守的问题,一个就是襄樊,一个就是合肥。这三个地方对于曹操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也不能放弃,然而以目前的实力来看,曹操必须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舍车保帅,从而稳定大局。

那么曹操到底该如何选择呢?这就需要从三条战线来分析各自的战略地位来看。

第一,合肥战略地位。

通过赤壁之战,孙权已经占领长江沿线数千公里的防线,但是占据了要塞,并不意味着长江以南的地方是安全的。最安全的防守就是把防线推到敌人的内部去,否则光靠长江防线是很难守住长江沿岸的重镇,包括当时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过了长江往北就是淮河,要是驻守淮河那就更好了,进可以攻击北方的徐州,豫州甚至兖州,退可以退守淮河。凭借东吴强大的水军力量,防守淮河就不成问题。

问题就是如何夺取淮河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孙权,包括他的子孙,甚至到东吴灭亡,他们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孙权凭借水军的优势在巢湖建立一个船坞,这个船坞就建在巢湖的出水口一个叫濡须的地方。

建立船坞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夺取距离不远的合肥,另外一方面就是万一打不过就可以躲到船坞里面坐船逃走,攻守兼备,因此合肥就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

只要夺取了合肥,那么孙权就可以逼近淮河,这样凭借强大的水军就可以控制淮河。孙权想到的问题,曹操同样也想到了。

对于曹操来说,失去了合肥,就失去了淮河天然屏障,那么豫州,徐州甚至兖州就暴露在孙权武力之下。孙权随时可以攻击曹操这些腹地,那么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需要更多的兵力来防守,因此守住了合肥就守住淮河,从而可以保证徐州、豫州乃至兖州的安全。

由此可见,合肥成了曹操不可失去的战略要地,无论如何必须保住。

第二,襄樊战略地位。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荆州地区转攻为守,步步退让,从南郡退守到南阳郡,占据了襄阳以南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江夏郡的一部分地区,其他不重要的地方都丢给了孙权和刘备。

在整个荆州地区,曹操通过占据战略要地襄阳和樊城来控制整个南方的防线,从而把孙权和刘备抵御在豫州之外。

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关羽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开始在荆州厉兵秣马,准备对横亘在荆州北部的襄阳和樊城动手,夺取曹操镶嵌在荆州的战略要地襄阳和樊城。

如果能够夺取襄阳两城,曹操在荆州地区的战略据点就被拔出,往北就是豫州许都以及司隶刺史部,也就是到洛阳地界了。

自曹操起兵以来,一直在荆州北部和刘表死磕,开始是张绣,后来是刘备,现在又是关羽,其目的就是保证南部地方有一个战略缓冲的地方,确保许都安全,也保证关中地区不受侵扰。

由此可见,襄樊战线下的襄樊和樊城是曹操所有战略中的重点,同样也是不能够失去,必须全力争夺。

第三,汉中战略地位。

汉中是益州的咽喉,现在曹操占领了益州相当于扼住了益州的咽喉,假以时日就可以伺机夺取益州,然而现在的情况非常恶劣。

随着定军山之战以及汉水之战的结束,曹操除了损失大将夏侯渊外,也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并且士气低下,更为严重的是粮草需要从遥远的关中运过来。

刘备坚守不出,曹操的优势兵力也无法展现出来,速战变成了消耗战,长期战。如果继续打下去,曹操需要更多的人马,更多的粮草来补充汉中前线。在可以看到的时间里面,汉中前线很难有起色,既无法向益州腹部推进,也无法消灭眼前的敌人刘备,进入了无底洞的僵持阶段。

进入战略僵持阶段对于刘备有利,他的兵员和粮草可以从巴郡,三巴地区补充,毕竟是在家门口作战,战线虽然长,但是对于刘备来说方便许多;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就极其不利了,由于前期将汉中人口大量外迁,留在这里的人口稀少,从而导致兵力和粮草的补充必须来源于关中地区。

从关中到汉中路途极其遥远,而且道路崎岖,路途损耗严重,长期大量屯兵汉中,曹操后方已经粮草不济,士卒离心,一些人开始溃散。

因此在进不能夺取益州的情况下,防守汉中就显得多余了。那么撤出汉中对于曹操来说不利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 放弃汉中就等于放弃了益州,日后要是再来争夺汉中,难度就会非常大。

第二, 防线将不都不从汉中退守到关中一带。

如果撤出汉中,对于曹操的有利因素又有那些呢?

第一,防守西部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将会更加容易。战线推移到关中和汉中交界处,不但可以占据有利的地形,在粮草运输和补充兵员方面更加有利,不用把战线拉到千里之外,反而成了家门口的战斗,因此相对更加方便。

第二,曹操可以抽调部分兵力到其他战线保住更加重要的战略地区,比如襄樊战线和合肥战线。在不能够占领益州已既成事情的情况下,放弃已经没有人口的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损失已经降低到最小,反而有利于把有限的力量放到其他的地区。

综合放弃汉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来看,放弃汉中更加有利于巩固西部防线。从战略要地对比来看,汉中地区相比襄樊地区以及合肥地区,汉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则相对比较轻,即使放弃也可以承受得起,反而襄樊和合肥则是无法放弃的战略要地,因此放弃汉中则是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当汉中面临困局的时候,曹操从战略层面着手,抓大放小,扼住了三条战略要地中的关键点,从而一举把整个棋局走活,最终赢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作为三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曹操以独到的眼光和明锐的观察力果断的放弃了汉中,把兵力投入到襄樊战线,从而赢得了樊城之战的胜利,最终击退了关羽,并且在这三条战线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确定了三分天下占据两分的局面。

曹操曾经劝告夏侯渊说道:“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其大概意思是说当统帅的人应该有有害怕的时候,懂得放弃,否则就是一个匹夫而已,这点曹操本人也确实做到了,知道该放弃的时候勇敢的放弃,从而舍小利得大义,这就是曹操能够成就霸业的优点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襄樊之战关羽声震华夏,刘备看到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隆中对战略的失败,刘备和关羽犯下的错误,就是相信了此人
关羽北伐襄樊,败在留下糜芳守大本营?
【三国053】关羽为什么能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迁都,只因发生了这件事
关羽为何要发动致其兵败身亡的襄樊之战?
关羽为何会发动襄樊之战?对蜀汉战略有何影响?一文详解来龙去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