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武争权,从诸葛亮继承人问题,解析蜀汉魏延和杨仪之争

魏延“谋反”冤案是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间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网络上最多被“平反”的历史冤案之一。

但很多编者却不知,此冤案,早在后主时期就已经被平反。

证据一,如《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

很显然,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两人相互举兵攻击,只是争权不和,而非谋反。

证据二,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也有提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表明了陈寿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也对此表示了认可和采纳。

证据三,在《南郑县志》中载:

蜀汉南郑侯魏延墓:相传在北门外四里石马堰,有石马立田间,云是墓前故物。延固宿将,有战功,虽末路猖獗,身死族灭,蒋琬原其本意,但欲除杀杨仪,不便背叛。当日追述前劳,必有以礼收葬之事。石马遗址,传之古世,未必无因。

如果当时魏延冤案未被平反,断不可能有蒋琬将其“以礼收葬”的事发生,也不会有此遗迹。虽然现在遗迹旧址已经变成道路不复存在,但依然还有一残缺一完整,一对石马保留下来,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至于魏延脑后反骨,“谋反”之说,其实只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因而如今再“平反”魏延冤案就非常的无趣了。

因而本文目的在于透过现有史料的记载,分析魏延、杨仪两人的核心矛盾,还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文武集团之间的权利之争。

魏延反骨?

所谓反骨是中国传统相学上的说法,一指脑后特别突出的枕骨;二指从背后可见两边腮骨,这也是耳后见腮的由来。

相学上认为长有反骨的人才华横溢的同时,也具有反叛精神,不会久居人下,据说历史上李世民、安禄山、李自成等人都长有反骨。

至于魏延有没有反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想必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而杜撰的内容。

既然魏延没有反骨,那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关系如何?

今人常以子午谷之谋为证,认为诸葛亮和魏延不睦,始终不信任和重用他。实则不然,《三国志》中记载,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入驻汉中,以魏延“督前部”,升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又升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更有《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如此连续快速的提拔,并始终担当重任,怎么能说诸葛亮不信任和重用魏延呢?子午谷之谋,只能说是两人在政见上向左,而不能成为两人失和的证据。

相反诸葛亮实际一直在纵容和保护魏延。何以见得?众位看官继续看下去便知。

杨仪其人

《三国演义》中的杨仪被描述成无足轻重的小人,但历史上却在蜀汉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本是襄阳人,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投奔关羽,被任命为功曹。

后关羽派他作为信使去见刘备,因此两人有了一番交谈。刘备对他在“军国计策,政治得失”上的见解非常欣赏,因而将其留下,征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刘备成为汉中王后,杨仪为尚书。而当时蒋琬只是尚书郎,地位在杨仪之下。后因为和刘巴不睦,被改任为遥署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五年,随诸葛亮入汉中。八年,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三国志·杨仪传》中写道: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可见杨仪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上,都是当时蜀汉当中非常重要的文官。可以说和魏延,并列为诸葛亮文武两方面的左膀右臂。

性格不和?

两人一文一武,都受到诸葛亮的重用,本应该上演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曲目,结果偏偏势同水火,难以相容。

《三国志·董允传》援引《襄阳记》有一段记载,一次董恢陪同费祎出使东吴。当时酒席上,孙权有点喝多了,就问费祎说:“魏延和杨仪两个都是小人,纵然现在有鸡鸣狗盗的一时用处。但将来诸葛亮死后,一定会成为祸乱。你们现在不做防备,难道不为子孙考虑吗?”

当时费祎看着四周是哑口无言,幸好有董恢对费祎说:“快说魏延和杨仪的不和只是因为私人恩怨,两人将来并不会像英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现在正是共抗强敌,用人之际,没必要为了防备风浪就先把船给舍弃了。”

孙权听后大笑,诸葛亮知道后,也认为董恢应对得当。在其回蜀三天后,便被征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

这其中虽有孙权酒后胡言的成分,董恢亦是为了保住蜀汉颜面而应付孙权的说辞,但也表明了杨仪和魏延的冲突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连东吴的孙权都有所关注。

两人的矛盾主要来自哪里呢?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这段内容中有关键三点,一魏延“善养士卒”,二“当时皆避下之”,三“杨仪不假借延”。

第一点,说明魏延在军中威望很高,受士卒拥戴。而当时武将中,关羽、张飞、马超等都已经去世,魏延为军中资历最高。就形成了一旦诸葛亮不在,如继续北伐,魏延极有可能成为继承者的情况。

第二点,当时众人为何避让魏延,除了魏延勇猛、矜高,受士卒爱戴外。应该还与当时诸葛亮没有确定继承人,魏延将来很可能成为继任者有关。

第三点,为什么偏偏杨仪不买魏延的帐呢?恐怕不光是性格的问题,恐怕杨仪是当时诸葛亮地位另一个有利的竞争者。

因而两人核心的矛盾是都觊觎诸葛亮地位的权争,而性格不和,就像是董恢应付孙权一样,只是权争的表现而已。

对于这个观点,两人之后的言行可以非常好的证明。

如《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

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当时没有留下明确继承人情况下,魏延已经以北伐继任者的身份自居。这恐怕不是临时想法,而已经是本能习惯。另外“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句话可以看魏延争权的目的。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这段话也显示了在军中将来由魏延代替诸葛亮的呼声很好。

而《三国志·杨仪传》中,杨仪本以为除掉了魏延,自己就可以明正言顺的成为,结果却发现诸葛亮已经秘密立了蒋琬为继承人。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魏杨之争,诸葛亮是否应该担责?

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非常明显的地步了,除了远在东吴的孙权,蜀汉内部也是有目共睹。《三国志·费祎传》: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魏延和杨仪只要碰到一起,一番争论之后,一个拔刀相向,一个泣涕横集,需要费祎坐在他们中间才能化解。

如果说诸葛亮这还没有察觉出问题来,而只是当做两人的私人恩怨,从诸葛亮平生谨慎的性格,和细腻的心思来看,就非常不正常了。

从这件事来说,最后魏延和杨仪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诸葛亮的确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他在魏延杨仪之争中表现出的微妙态度,却很让人匪夷所思。

第一,诸葛亮为什么不立继承者?

很多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早立继承者是导致魏延、杨仪争斗的主要原因。那诸葛亮为什么不早立继承者,并带在身边培养,以绝魏延和杨仪的想法呢?

恐怕是和蜀汉当时尴尬的人才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夷陵之战,蜀汉失去大量重要人才。导致人才储备青黄不接,武将中以魏延资历最老,能力最强,而文官中则是杨仪。但这两人虽然能力很强,却在性格上有严重问题,都不是诸葛亮理想的人选。

此时合适人选中费祎等人年纪轻,资历浅,而诸葛亮最属意的接班人蒋琬,更是不如。因此如果提前确立继承人地位可能使矛盾提前爆发,而影响北伐大局。另一个比较看重的姜维,此时也只是不久前才投降过来的魏将,更难以服众。

因而我估计诸葛亮是希望将问题尽量拖延,待北伐取得一定成果后,再慢慢处理。结果没想到自己却因为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一直不处理魏杨问题,或者废黜一个?

还记得《杨仪传》中那一段吗?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这段话应该很好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会一直没有对两人的争斗采取强硬的措施。可以说当时两人的资历和能力,蜀汉难有人可以替代,诸葛亮并非不忍偏废,而是不能偏废。

第三,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蒋琬带在身边,重点培养,积累功劳?

其一恐怕和当年想培养马谡,却导致失街亭有关,因而诸葛亮不敢再拿北伐用来培养新人了。其二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成都方面必须有可靠之人掌控局面。即是怕刘禅被人“带坏了”,也是当时益州本土派在背后做手脚。

我想以上三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在魏延和杨仪政策上一直采用均衡,维持现状的措施。

但是随着诸葛亮的突然去世,魏延和杨仪权争还是爆发了。

冲突爆发

诸葛亮为了完成对于蜀汉两代君主的承诺,恢复汉室,连年北伐,夙兴夜寐,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但临死之前,他已经考虑到了身后之事。除了之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另一方面留下遗嘱“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显然,诸葛亮在最后的关头选择了文官杨仪,而抛弃了武将魏延。因为杨仪只是一文官,急于想要回成都继承自己的位置,必定会严格按照自己的遗嘱进行。而主战的魏延,很可能会给蜀汉带来灭顶之灾。

因而定下如此安排,如果魏延照此执行是最好的。如果魏延拒不执行,但用其殿后,主力先行撤退,至少可以保护主力不给魏军可趁之机。

事实情况是,魏延果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遗嘱进行,他知道,如果杨仪掌权,将来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挟持前来宣读诸葛亮命令的费祎,希望通过他与自己联名拉拢将士们的支持,接管军队继续北伐。

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回去帮你劝说杨仪,他是文官,不了解军事,一定不会拒绝你的要求。”

于是便骑马跑了,等到魏延反应过来,费祎早就跑的没影了。再派人探查杨仪等人的营地,也已经相继退回了。因而魏延大怒,抄小路跑到杨仪前面,并将沿途的栈道烧掉。

两人有同时上表刘禅,告对方谋反,一天之内两人的信先后到达成都。刘禅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于是便问董允、蒋琬等人。

董允、蒋琬表示支持费祎而怀疑魏延。有了刘禅的支持,再加上大多数人都选择遵从诸葛亮的遗言,魏延的士卒溃散。

魏延只好带着儿子,仅以数人逃向汉中,杨仪派马岱将其斩杀。杨仪得到魏延的首级后,将其踩在脚下,并说:“奴才!还能作恶不?”

不过,杨仪最后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当时回到成都后,却发现蒋琬已经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自己只得到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军师虚职。

于是杨仪常常早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不满,面对前来劝解的费祎竟然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于是被费祎秘密上表给刘禅,建兴十三年,杨仪被废为民,流放嘉郡。结果到了流放地后,杨仪又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于是刘禅下令捉拿杨仪,杨仪因此自杀。

至此,魏延和杨仪之争结束。但是魏延和杨仪之争,和诸葛亮的去世一样,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为了其迅速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名将魏延被诛三族,为何得以平反昭雪?一匹石马道出真相
没了诸葛亮后,刘禅杀了2个人夺权,却也为亡国埋下伏笔
225年,诸葛亮派费祎出使东吴,孙权想要捉弄他,对众臣道:“蜀国
【英雄秀】蒋琬的二三事
凤凰新闻
《费祎传》:想多了啦,何人会刺杀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