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谈|东吴偏将军凌统解析 身在行伍的国士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战将大多是头脑简单、性情刚直的粗人,不过,也有一些战将待人接物时像极了谦谦君子,比如“东吴十二虎臣”之一的凌统(字公绩)。虽然凌统在29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却得到了后世人的高度评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甚至盛赞其有“国士之风”。

名将之后,未立战功先犯死罪

要说凌统,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父亲凌操。孙策早年起兵的时候,凌操就为这个年轻的老板冲锋陷阵,还经常承担先锋的角色,在讨伐山越等各方势力的时候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讨伐黄祖的战役中,凌操在冲锋时被甘宁射杀。

父亲战死的时候,凌统年仅15岁。虽然还是一个半大孩子,可因为良好家风的影响,凌统早就凭借一身英雄气和待人谦恭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因此,尽管这个时候的凌统还非常年轻,孙权还是让他接手了其父留下的部队。十几岁就成为了一名带兵的将领,不过,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大家还没看到凌统在战场上杀敌建功,就先看到他犯下了死罪。

有一次,凌统和几名将领将一伙贼寇围在了麻屯,大家商量好进攻日期等各种作战细节后开始喝壮行酒。宴会上,督战官陈勤为了劝酒无所不用其极,不好听的话是一串一串从嘴里往外冒,因为他毕竟是督战官,在场的将领也不敢说什么,只能硬着头皮喝酒。因为这个陈勤实在是太过分,看不下去的凌统就顶了几句,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当众辱骂凌统及其父亲。为了团结,凌统选择了忍耐,他只是流着眼泪,一句话也不说。更让凌统无法忍受的是,陈勤喝多了后还撒酒疯,继续当众辱骂凌统。这个时候,凌统没有选择继续忍耐,而是直接拔出刀来,冲着陈勤就是一通乱砍,几天后,这个家伙就因伤势过重而死。陈勤公开辱骂凌统的父亲,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但罪不至死。然而,凌统未经孙权同意就将陈勤砍成重伤并致其死亡,这可是死罪。

到了进攻的日子,凌统就对众将士说:“兄弟们,我已经犯下了大罪,不死是不能谢罪的!”说罢,他就拎着刀冒着枪林箭雨冲了出去,完全是一副没打算活着下战场的姿态。当时,守在麻屯的山贼有一万人,人多势众。但将士们一看凌统虽然只有十几岁却异常勇敢,于是,大家的战斗热情也被迅速点燃。没多久,山贼就被凌统率领的将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大胜而归后,凌统又主动前往军法处请求处罚,不过,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加上陈勤本身犯错在先,孙权免去了凌统的死罪。

勇猛精进,逍遥津助孙权脱险

因为在围剿麻屯山贼的时候表现突出,凌统也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参与了孙氏集团的很多关键军事行动:征讨黄祖的时候,凌统担任了先锋的角色;赤壁之战时,凌统跟随周瑜大破曹军,虽然没有资料证明他在战役中的角色,不过,他在战役后由都尉升迁为校尉,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他立下了一定的战功;攻打曹仁的南郡之战时,凌统承担了留守大营的任务;公元215年,凌统在进攻皖城的战役中发挥出色,被升迁为了荡寇中郎将,同时还担任了沛国的丞相;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行动中,凌统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战将,最能体现凌统个人英雄气概的战斗,还是得说逍遥津之战,虽然孙权在这场战役中非常狼狈,可凌统的表现却无可挑剔。公元215年八月,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住了合肥城,虽然他对这次战役志在必得,可“剧本”却是由张辽书写的。因为战事始终没有什么进展,孙权就给各兵团发出了撤军令,然而,当主力部队撤出去的时候,张辽突然率军杀了过来,对孙权形成了合围之势。

就在这危急时刻,凌统带着自己的三百名亲兵,和甘宁等人一起把孙权救了出来。这还不算完,当一行人来到逍遥津边的时候,又发现张辽竟然早就派人把桥给拆了,仅仅剩下了两条长木板。孙权在仆人谷利的帮助下顺利过桥之后,凌统并没有跟着一起撤退,而是转身迎战张辽的追兵。这个时候,凌统的三百名亲兵已经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受了伤,尽管情况非常危急,凌统还是一口气斩杀了数十名敌兵,直到他觉得老板应该是脱离了险境,才跳进了水中逃生。在这里也需要交待一个小细节,凌统当时是身着笨重的铠甲跳水,而且是长时间的闭气潜泳。

孙权见到凌统后是悲喜交加,喜的是看到这员猛将竟然还活着,悲的是凌统当时的伤势很重。虽然自己的伤情很严重,可凌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疗伤,而是心疼自己那些战死的将士,悲痛之情难以克制,眼泪是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这个时候,孙权一边用自己的衣袖给凌统擦眼泪,一边对这员爱将说:“公绩啊,那些战死的将士已经回不来了,你不要再难过了。只要你还在,还怕将来没有将士可用吗?”随后,孙权帮爱将亲自换了全身的衣服,又用上了当时一种名为“卓氏良药”的名药,才把凌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久后,孙权又提拔凌统为偏将军,还让其统领的兵马数量增加了一倍。

国士风范,品德高尚深受好评

凌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战将?除了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是一个颇有国士风范的正人君子,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给出了高度评价——“统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的语言非常简练,很少会用“国士”这个褒义词去形容武将,武将中也只有关羽、张飞、吕蒙和凌统四个人享受到了这个待遇,那么,陈寿如此盛赞凌统有什么依据吗?有,我们从《三国志·凌统传》中就能找到答案。

证据一:曾经有人向孙权推荐一个名叫盛暹的人才,推荐人汇报说,这个人才不仅是凌统的同乡,节操和品德甚至比凌统还好。对于这种说法,孙权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哪怕这个盛暹和凌统的品德一样,就算很不错啦!”从这番话就可以看出来,在孙权的眼里,凌统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来,孙权在半夜突然召见这个盛暹,而凌统当时已经睡着了,不过,听身边人说了这个消息后,他还是急忙披上衣服去迎接盛暹。然后,凌统就非常亲热地牵着盛暹的手,和对方一起去见孙权。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陈寿称赞凌统“亲贤接士”的理由。

证据二:凌统曾经建议孙权,应该用恩威并施的方式,去收服那些在山里生活的人,免得这些人变成打家劫舍、威胁统治的山越。孙权同意了这个建议后,还给相关地方的衙门下了通知,要求地方官要全力配合凌统的工作,只要是他需要的物资,地方官可以先供给再打报告。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孙权这样做是想为了让凌统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有增强凌统本人权威的意图。那么,凌统又是怎么做的呢?因为凌统早就有了名声,所以,他的这次行动非常顺利,当他回去的时候,已经召集到了一万多的精兵。在路过自己家馀杭县的时候,凌统并没有摆架子,而是轻装简从,客客气气地去拜访了当地的官员,对待原来的那些乡邻朋友,也和从前一样亲切。这件事以后,家乡的官员和父老乡亲对凌统的感情也就更加深厚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公元217年,凌统外出办事的时候因病去世,年仅29岁(一说为49岁,但缺乏有力证据)。听说爱将病逝的消息后,孙权一连好几天悲伤得不能自已,吃不下饭不说,一提到凌统的名字就泪流满面。当时,凌统的两个儿子凌烈和凌封都才几岁,孙权就把两个孩子带到了自己的宫殿里亲自抚养,视同己出。而且,每当有客人来拜见自己的时候,孙权还会把两个孩子叫过来向人介绍:“这可是我的虎子!” 两个孩子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孙权不光安排名士教两个孩子读书,每隔十天还让人教他们学习骑马。凌烈和凌封长大以后,孙权又封凌烈为亭侯,把凌统的兵也交给凌烈管。后来,凌烈因为犯法被免掉了官职,孙权又让凌封承袭了爵位和兵马,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对于凌统的这两个孩子,孙权可不是一般的宠溺。

文/宋延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逍遥津之战
巴顿将军在一次主要战役前对第三集团军将士的动员讲话
在华容道, 如果关羽不想放过曹操, 那关羽能杀死曹操吗?
[上下五千年]吕蒙白衣渡江
陈赓一个团堵住敌三个师,参谋长不听从指挥,战后司令员下一命令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