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人设 礼乐故事:袁盎为汉代政治埋下了儒家的种子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起品读历史、感受思辨。

今天讲一讲袁盎的故事。

袁盎的出身并不好,他的父亲做过强盗。本是楚国人,后来迁徙到安陵。安陵,就是汉惠帝刘盈的陵墓。

强盗而刑徒,刑徒而戍边或修陵。秦汉刑徒的出路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是但有战事就免刑去战场打仗;一个是为皇帝营建陵墓,秦始皇修骊山陵墓时一下就使用了70万刑徒。

所以,史书记载袁家迁徙至安陵,实际是袁盎的父亲被发配到安陵,给惠帝刘盈修陵墓。修完陵墓,也就不走了,在附近定居下来给皇帝守陵。

汉代是一个平民社会。平民社会的好处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尽管是强盗和刑徒出身,但只要有能力,得着机遇,依旧可以晋身朝堂。

袁盎剧照

袁盎先是做上将军吕禄的舍人。吕氏被诛、文帝继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便保举他做了中郎。中郎隶属郎中令,而郎中令就是皇帝的直属部门,负责车、骑以及宫廷护卫的工作。中郎大体上就扮演了宫中护卫和皇帝侍从的角色。

这个位置其实很重要,因为离皇帝近,所以晋身的机会多。纵观汉朝政治,很多朝中大臣,都在郎中令这个衙门呆过。大将军卫青、御史大夫张汤,都做过郎中令的属官太中大夫。

张汤剧照

西汉以降以及后世王朝,郎中令的职责基本上就由太监承担了。这种设置实际上很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因为皇帝的近侍基本上就出不了朝臣。而太监再位高权重,也名不顺、言不正。

虽然父亲做过强盗、当过刑徒,但袁盎恪守儒家理念,以君子自居,一生都以儒家原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当朝为官的参照。也正是袁盎和贾谊这些儒家君子,在汉初政坛的频繁活跃,才为武帝朝的独尊儒术埋下了种子。

与丞相周勃的关系:因公结怨、因公结交。

周勃在平定吕乱中堪当首功。所以,文帝继位后便拜周勃为丞相,给予其目送之礼。也就礼朝完毕后,周勃退朝,文帝及诸大臣要目送其出殿。这是极高的礼遇。

丞相周勃剧照

袁盎认为这不合君臣之礼。他认为周勃是有功之臣而非社稷之臣。

社稷之臣是与皇帝、与社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而当吕后乱政、社稷危局之时,周勃却身为太尉、位列三公,并未当即拨乱反正、与社稷荣辱与共。所以,周勃不是社稷之臣。

待吕后死后,群臣合力平定吕乱,周勃领兵仅是顺大势而为,确实堪当首功,但也仅是有功之臣而已。所以,文帝不应认为周勃是社稷之臣。

文帝礼待越恭,而周勃骄横日益,这样于君于臣都不好。所以,袁盎就建议文帝要拿出天子威严,以君臣之礼摆正其与周勃的关系。文帝也觉得有理,于是对待群臣、对待周勃也就日益威严了。

汉文帝剧照

周勃总得来说是一个老实人。看到领导日渐严厉起来,自己也就收起了之前的傲娇。但是,这很难受。以前是皇帝让着你、哄着你,现在开始让你摆正位置、恪守为臣本分,周勃当然不高兴。但皇帝做的没错,周勃也不能找文帝的不是。

所以,周丞相就拿袁盎撒气,于是就质问袁盎:我跟你哥哥袁哙的关系很好,对你也不错,你为啥在朝堂给我难堪?

秦汉丈夫就是如此血气。别看你是丞相,我照样不摆你。袁盎也是正面刚,就是不讲一句软话、不表一份歉意。而拥丞相之尊的周勃,却不能震慑住一个小小中郎,甚是折了颜面。于是,袁盎与周勃之间也就结了嫌隙。

周勃虽然不习文学,但却质朴,所以也算君子。而袁盎自以君子为人设,所以也就公即公、私即私。所以,君子结怨而不结仇,时间足够长、经历足够多,自会相知相爱。

后来,周勃罢相被人诬告谋反而被文帝下狱。宗室大臣无人敢为周勃辩驳。这个时候,袁盎出面了,他向文帝为周勃辩白,认为周勃无罪。

此时还有一个与周勃关系不好的人向文帝上书,认为如此对待重臣周勃是不恰当的。而这个人就是长沙太傅贾谊。贾谊因为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而被贬谪长沙。

贾谊剧照

屹立朝堂的权贵重臣,平时对周勃礼敬有加,而此时却无人敢辩白一句。而一个是内廷侍臣袁盎,一个是边远郡国的太傅贾谊,而且都与周勃有怨,此时却极力为周勃尚书。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是这些人都是君子,他们做事有原则。而所谓君子,就是一群做事讲原则的人,而这个原则就是儒家礼乐。

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并不是要去欺负君子而纵容小人,而是要与君子交往,即便交往中有龃龉也不用担心,因为君子做事有原则、有底线;而不要与小人交往,与小人交往难免会有龃龉,有了龃龉就是大事,因为小人做事没原则、没底线。你根本不会知道他能对你使出什么伎俩,你无法预测他的反映。

袁盎和贾谊这两个人的所做所为,就在汉室朝堂上彰显了儒家风范,为后来董仲舒的尊立儒家埋下了种子。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待得周勃出狱,周丞相也就与袁盎成为亲密好友了。

建言文帝妥善处置淮南王刘长:以礼处事、以礼论事。

公元前198年,赵国丞相贯高等人试图刺杀汉高祖刘邦。后被朝廷发觉,赵王张敖及一众权贵宗亲尽皆被捕。而淮南王刘长的母亲赵姬也在其中。赵姬曾被刘邦宠幸,所以此时已经怀有身孕。于是,赵姬之弟赵兼便请托审食其上书吕后。但吕后置之不理,于是审食其也就没有尽心此事,导致赵姬忧愤自杀。

22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刘长借进京面圣之际,到府上拜见辟阳侯审食其。在辟阳侯出门迎接时,刘长拿出袖中藏着的铁锤,砸死了审食其。

淮南王刘长

对于淮南王擅杀列侯一事,袁盎认为“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也就是要对淮南王有所惩戒,而具体的惩戒方式就是适当削夺其封地。

但是,文帝顾念兄弟情深,对袁盎的建议置之不理。反正审食其也是吕后的人,诛吕乱时没收拾他就算便宜他了,此时刘长把他杀了也就杀了。

文帝的处理方式,既不顾及朝廷法度,也不顾及宗族礼法。所以,就更加纵容了淮南王刘长。公元前174年,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与淮南王刘长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柴武被诛,而淮南王则被文帝放逐蜀地。

对于文帝的处置,时任中郎将的袁盎建言:刘长素来性情骄纵,而文帝未能及时规禁,才有今日之祸。以前任凭骄纵,今日流放暴折,加之刘长本就刚直,所以,囚车押送而暴寒露暑,很容易致其病死途中。如果这样,文帝就会落得杀弟之名。

汉文帝没有听从袁盎的建议,仍旧坚持流放刘长。然而,不幸被袁盎言中,一生骄纵而未经人间疾苦的淮南王刘长病,当真就死在流放途中。

对于刘长之死,汉文帝甚是追悔,既是伤心兄弟死于流放,又是担心落得杀弟之名,所以悲痛不已而为刘长绝食。

于是,袁盎以儒家理念劝慰文帝。他认为文帝为代王时,太后薄氏病卧三年,而文帝竟能目不交睫、睡不解衣,亲尝汤药而尽心服侍。此种孝道,即便是贤人曾参也难以做到。

薄太后剧照

而诸吕作乱而大臣专制之时,文帝能够从代地乘传车入长安,以临不测之朝局,这是勇士贲育也难以做到的。

而众臣拥立代王称帝,文帝却推辞了五次,这是古之贤君都做不到的。

文帝有此品行,天下人不会把杀弟知名扣在文帝头上的,只会责怪有司官员的渎职过失。淮南王刘长已死,追悔已无意义,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善待刘长的三个儿子。

就淮南王刘长一事,袁盎从判断到分析再到建议,都是极为妥帖的。因此,文帝和朝臣对于袁盎都是大加赞赏,袁盎由此也就名声大振。

袁盎断事、做事以及论事都是有章法的。而这章法就是儒家的理念原则。淮南王擅杀列侯,若依法家行事,就得交由廷尉审理。但袁盎的建议却是削夺封地,这实际上就是儒家的处事原则。

有规矩总比没规矩好。若文帝真能照此办理,或可对淮南王有所制约。但即便如此宽松的儒家处理,文帝也没采用,而是杀了就白杀了。

对于流放淮南王的处置,袁盎的建言着实有《郑伯克段于鄢》的影子,不能早禁而任凭放纵,待到闯下弥天之祸便要暴力摧折。这就是郑伯与其弟共叔段的汉代翻版。

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袁盎考虑的不是对刘长的处置是否过于严苛,而是考虑此事可能造成政治影响。那就是一旦刘长死于流放,汉文帝就会是第二个郑伯,甚至比之更甚,有了杀害弟的恶名。

虽然都谋划到了,但是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刘长死于流放。文帝既是后悔又是担心,因此而绝食。

对于文帝的宽慰之词,袁盎的建议也是完全以儒家原则为参照,孝道比之孔子的学生曾参;勇气比之壮士贲育;礼让比之古代先王。践行了如此儒家标准的汉文帝,足以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仁义风范,也就无需担心天下人的误解了。

一起宫廷事件:阐述儒家礼法的实际意义。

平民社会的汉帝国,对于儒家礼法不是有无认同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了解。

汉初奉行黄老之术,实际上也是逼不得已。因为太复杂的周礼以及太严苛的法家,汉初的统治者们当真是搞不明白。所以,那就一切从简,咱们就真得无为了。

高祖刘邦剧照

对于汉初政治的种种作为,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统治者也知道自己没啥能力理解这个天下和治理这个天下。那我就让天下自行发展,你们怎么合适就怎么来。所以,郡国因俗而治、关中因法而治,甚至连铸造货币这样的重大经济政策,也是地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现代管理讲究高层控制而基层自治,而汉初统治者的做法很凑巧地暗合了这样的管理理念。所以,当真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功效。

但是,礼乐典章制度这种东西,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那种因情而制的礼,是能够切实发挥规范言行、阶级上下的作用。社会越是发展,政治越是健全,礼乐需求也就越为迫切。

问题还是出在了人情和礼法的矛盾上。

汉文帝喜欢慎夫人,所以每次重大活动都要带着皇后窦氏与慎夫人,并且大家都是同席而坐,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即便是现在,领导出席活动也要分出个主次坐席来。可见,汉初的礼法师是如何的简略。

慎夫人剧照

其实,汉文帝比他父亲刘邦已经好很多了。刘邦喜欢戚夫人,所以各种聚会活动都是带着戚夫人去,而把皇后吕雉扔在宫中。

一次在上林苑的聚会活动,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汉文帝、皇后窦氏以及慎夫人都要出席。主事的郎署长摆好了座次席位。袁盎又过来,把慎夫人的坐席往后边挪动了一下,也就是文帝与皇后同席,而慎夫人次之。

见此情景,慎夫人不高兴了。秦汉丈夫血气方刚,动不动就刀剑相向。秦汉女子也皆是性情中人,我不高兴、我就要发火,而且绝不玩清宫戏里暗中使劲的把戏,而是直来直往,必须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慎夫人不高兴,所以就不入席,也不管皇帝和皇后高不高兴。

而文帝更是过分,看到自己心爱的慎夫人生气了,自己也生气了,而且也不藏着掖着,也必须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于是“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袁盎的劝谏很简单,那就是要尊卑有序,皇后尊而慎夫人卑,所以慎夫人的座次就得往后摆。这样对谁都有好处,皇后之尊得以显,也就不会嫉妒文帝对慎夫人的宠爱。如果文帝着实喜欢慎夫人,那就多予赏赐,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因宠爱而抢了皇后的风头。皇后心生妒忌,也就会怪罪到慎夫人头上。所以,文帝的宠爱也就是在给慎夫人招祸。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这句话是最为厉害的。正是刘邦一味宠信戚夫人,而使戚夫人与吕后结怨。刘邦死后,吕后便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吕后与戚夫人剧照

文帝和慎夫人都是讲理之人,听了袁盎的分析,也是茅塞顿开,意识到了仪礼的价值及其与人情的关系。事后,慎夫人不仅没有再怨恨袁盎,反而赏赐给袁盎五十金。

袁盎之死:秉持礼法而死于礼法

汉文帝曾要从山上飞车疾驰而下,也就是要过一把飙车的瘾,袁盎则以“千金之子”的说教予以劝阻。

丞相申屠嘉待己粗鄙而无礼,袁盎则以礼贤下士和广开言路予以劝勉。

袁盎为陇西都尉,能做到仁爱士卒,所以士卒都愿为其所用。

袁盎任吴相时,能抓住主要矛盾,与吴王和睦相处,积极劝谏吴王刘濞,使其放弃谋反的打算。

吴王刘濞

袁盎所行所言,始终恪守儒家的理念原则。此种为人、此种处事,成就了他的君子人设,不仅美名于朝堂,而且仕途顺利。即便退休致士,皇帝也经常派人去征求他对朝政的意见。但凡事都有两面,有利也会有弊。袁盎的儒家处事和君子人设,也为他招致了两大敌人:

一个是御史大夫晁错。袁盎与晁错势如水火,两个人根本就不能同堂而坐。原因很简单,袁盎秉持儒家,而晁错“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

晁错剧照

一个非要做儒家君子,处处以儒家礼乐典章为处事原则,一个从小就学申商刑名之学,处处要以法治事、权术谋事。不用有什么过节,也不用小人挑唆,晁错和袁盎天生就是生死冤家。

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而必须一决生死的?那就是观点对立,甚至完全相反。尤其是满足了底层需求而冀望于自我实现的这群士大夫,观点对立比杀父之仇还要严重。

所以,晁错当政,就得想法整袁盎,要么找他收受吴王贿赂的问题,要么告他参与吴王谋反的事情,总之就是要致袁盎于死地。

而面对政治观点的对立,儒家君子们也不会有什么君子之风,因为这是生死对决。所以,晁错借助窦婴而觐见景帝,整了一出杀晁错、平叛乱的设计。

晁错之死,袁盎肯定是参与了。但是,已经在家养老的袁盎,其作用没有那么大。

杀晁错,起主要作用的是景帝。景帝这个人没有独立任事的勇气、也没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所以大事面前就想赶紧推卸责任,赶紧把事情了了。面对汹汹而来的七国之乱,江山都可能做易主,牺牲一个晁错若能平复,这应该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此外,还有窦婴等一众朝臣上下其手。峭、直、刻、深,这四个字就是《汉书》和《史记》对晁错的评价。所以说晁错的人缘是相当不好的。而且窦婴也是儒家一派,自文帝朝开始,儒家学派就已经开始渗入朝堂了。所以,对付法家的晁错,儒家同志们都不会手软。

魏其侯窦婴剧照

还有就是晁错自身的问题,可能这也是法家的问题,那就是过于理想、过于激进。在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上,贾谊的策略是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后来被主父偃盗用而形成了推恩令。而晁错的建议,就十分很符合法家风范:别整用不着的,直接削。所以,也就把矛盾彻底激化了。

袁盎的第一个政敌晁错,就这样给收拾了。但是,另外一个政敌实在太厉害,直接把袁盎给收拾了。收拾的手法真是粗暴至极:刺杀。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

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是出了名地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的。

窦太后

在一次家宴上,景帝对梁王说自己百年之后就让梁王当皇帝。老太后窦氏听了,真是兴奋非常,又是斟酒又是夹菜。看到两兄弟如此和睦,想到小儿子可以继承帝位,窦太后心中那真是无比的喜悦。

而一旁的詹士窦婴不干了,引经据典地劝谏景帝不能有此打算。对于窦婴的劝谏,景帝还没什么反应。老太后就已经不干了,对于自己的这位侄子当真也不手软,直接逼着窦婴辞职回家了。

在七国之乱后,立储梁王这件事,可能就要提上日程了。辞官在家的袁盎也有了耳闻。

梁王刘武剧照

对于一生都要秉持儒家教条的袁盎来说,这是决不允许的。于是,袁盎上书劝谏,朝中的一些大臣也不赞成这件事。所以,此事也就作罢了。但是,袁盎与梁王的梁子就算结上了。

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就这样,一生都在践行儒家原则的君子袁盎,被梁王派来的刺客杀死了。

袁盎的故事是一个儒家君子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试图融合秦地法治与六国文化,创制一种新的、统一的思想文化。但是,这个工作太复杂,他没有成功。

秦始皇剧照

汉初的统治者没有能力去做这种统一思想的工作,所以也就一直无为而治着。

但是,战国以降的百家思想总要较量出个优劣胜负。而较量最为激烈的就是儒法两家。

而袁盎就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一种思想或一种意识形态,首先都要有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儒家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仁义。在此基础上,得有一个理论体系或实践纲领,儒家的体系纲领便是它的礼乐典章。

有了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批努力的践行者,或者说一批传道之人。他们要为这个价值理念、这套理论体系,提供可参照、可模仿的榜样。

贾谊发展了儒家的理论。而袁盎则积极地践行了儒家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一种参照和一个标准。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将儒家的思想理念和处事原则逐渐渗透进大汉朝堂,塑造了汉初的政风走向。

袁盎剧照

虽然袁盎没有骠骑将军的不世武功,没有才子贾谊的论辩雄文,但是历史需要他这样的人。

一个民族需要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意识体系。但仅仅有了价值标准、有了理论说教,是不够,还需要有血有肉的人和可歌可泣的故事。袁盎便当仁不让地担当了这个极为重要的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人勾搭婢女,主人装作不知甚至还撮合两人,不想因此捡回一条命
美在自然
荀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
重新思考礼乐社会
彭林: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七十列传之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