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秦“开帝业”的商鞅,为何却被司马迁评价为“天资刻薄”?

文|飞鱼说史

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司马贞

战国是一段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的历史。

说到这段历史,秦国总是无法被忽视的,因为它可以算是这段历史的“主角”,从西部蛮夷的小小诸侯,到并吞六国成就的大秦帝国,这一路崛起,可谓是可圈可点,即使说战国是秦国崛起的时代,亦不为过。

提到秦国的崛起,就不得不说商鞅和秦孝公。

秦国君主

正是有了商鞅的经世变法和秦孝公的任人唯贤,秦国这辆破旧的战车,重新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秦国也正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积蓄了六世,最终换来了秦王政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灭六国。

东汉思想家王充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那么为秦开帝业的商鞅,为何却被司马迁评价为“天资刻薄”?

本篇飞鱼就来说说被误读的商鞅,他不是只擅长变法,其军事才能亦是碾压诸多名将,进而聊聊太史公为何会有此评价。

商鞅变法强秦。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盐铁论·非鞅》

商鞅亡魏入秦后,经过秦孝公的三次面试,被委以重任,在商鞅面见秦孝公的时候,他的”霸道“理论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那么什么是”霸道“呢,说白了是”法“,更为确切地说,是所有臣民都要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集权和专制的理论。

商鞅

这套理论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无疑是适合国情的,不仅适合秦国,也适合其余诸侯,因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需要这套理论作为支撑。

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推行连坐,废除贵族特权,改革户籍,奖励军功,重农抑商,颁布《秦律》等,可以说这些措施皆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在政治层面加强君主集权。

商鞅在秦国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明法令禁诗书,禁止游宦之民等,由此可见,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点在经济方面,也正是因为商鞅两次变法的侧重点不同,这才让秦国可以更为彻底的变法,正如班固评其曰: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商鞅为将出战。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商君书·战法》

战国战争

说起商鞅变法,很多人皆是如雷贯耳,但这并不是说商鞅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在军事上亦有很高的成就,只不过商鞅变法的影响太大了,其军事才能被淡化了而已。

在《商君书·战法》一篇中,商鞅的军事理论表现得淋漓极致,比如商鞅认为”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意思是打仗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使失败也是经验教训,这理论放在现代亦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商鞅并不是只会在军事理论上侃侃而谈,他在实战中亦有着相当不错的战绩,《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这就表明了商鞅带领秦军攻下了魏国的旧都安邑。

商鞅

攻打安邑这场战争其实只是商鞅的小试牛刀,真正让其声名鹊起的是收复了被吴起攻下的河西之地,《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太史公的言语虽然简单,但是这背后却隐藏着商鞅的军事才能,商鞅也在这场战争中,为后世的”兵不厌诈“立下了”榜样“。

商鞅天资刻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史记·商君列传》

说完了商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我们接着就来说说太史公的评价”天资刻薄“,首先司马迁认为商鞅”自荐“的那套理论属于”挟持浮说“,意思是商鞅凭借着空虚的言论”忽悠“了秦孝公,这并不是他自身的本事。

其次,司马迁认为商鞅能被秦孝公接见任用,是因为秦孝公身边的嬖臣引荐,也就是说走了“后门”(嬖臣指被君主重新的近臣,此处指的是景监),而等到商鞅有了权势之后,他又割了秦孝公哥哥公子虔的鼻子,来为自己树威。

秦并天下

再次,司马迁认为商鞅在与魏国争夺河西的战争中,利用了公子卯和他的私人关系,对其进行了欺诈,从而才能取得河西之地。

最后,司马迁认为商鞅不听赵良的劝其隐退的意见,依然我行我素,商鞅废除了贵族特权,自己却接受了秦孝公赠予的土地,而成为贵族,商鞅每次出行也都是大张旗鼓、从车载甲,俨然已经把自己凌驾于了自己制定的”法“之上了。

飞鱼说:

为秦“开帝业”的商鞅,为何被司马迁评价为“天资刻薄”?上面四点就是原因,不过细细想来,太史公这种评价也是相当中肯的,尤其是商鞅最后却死在了自己制定的《秦律》之下,这正应了法家推崇的口号: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古人无完人,尽管商鞅如此大才,但亦无法做个”圣人“,位高权重为贪其功,这又是后世大部分布衣士子当官后无法跳出的”怪圈“,因为他们无法突破时代赋予他们的”限制“。

战国战争场面

被误读的商鞅,他不是只擅长变法,其军事才能亦是碾压诸多名将,攻克魏国安邑,夺回吴起抢走的河西之地,并且自商鞅开始,战国时期的打仗也开始向兵不厌诈的”诡道“转变,这些皆是商鞅的军事之能。

秦孝公死后,商鞅也就失去了保护伞,最终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不过对于秦国来说,商鞅虽死,商法不灭,所以无论司马迁如何评价,秦国能统一华夏,商鞅都功不可没。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盐铁论》、《商君书》、《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但为什么司马迁如此贬低商鞅?
商鞅之死——一个延续千年的历史悲剧
真实的商鞅,与历史教科书中的商鞅,相去多远?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司马迁却骂商鞅缺德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
我们对商鞅还存在哪些误读?
史记名言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