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风度之养成,私学盛世下的家庭教育
梨花天涯pro
2020-4-14 20:50

前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之后,古代历史上又一个乱世。彼时的中国兵荒马乱,战歌四起,匹夫横陈,士子抗议。

可就在这样混乱的背景之下,魏晋名士却表露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洒脱风度。

南朝刘义庆所编纂的《世说新语》便生动展现了魏晋名士自信风流、不拘礼节、思想高度自由的一种人生风貌。

同时不论后世学者如何评价这种魏晋风度,但它的形成,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

如魏晋私学的兴盛,尤其是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名士自幼便形成了自由解放的观念,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日后的魏晋风度。

一、乱世也是机遇——私学兴盛的历史原因

魏晋的家庭教育如此出色,离不开私学兴盛这一大的时代背景。

所谓私学,即是与官学对立的教学方式。

从西周时期的贵族之学,再到两汉时期的太学,官学都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朝廷的意志与执政方向。

就如两汉重儒学,那么太学自然便以儒家经学为主,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青史留名的经学大家,以致民间还出现了“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谚语。

而私学,则是在指私人开设的学派、学术与学馆,或指一种讲学之风,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为了宣扬自身的理念,纷纷著书立说、开馆授徒,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私学之风。

且根据百家争鸣这一文化奇景,还能看出一个现象:那就是私学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官学密不可分。《左传》中有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每当官学落寞之时,学术便会主动下移,以自上而下的形式传播到民间。

官学何以落寞?唯有迎来乱世,并出现“学校不修”、“道术将为天下崩”的现象之时,官学才衰败。同时,官学的衰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私学自发承担了古代教育的重任。

正因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第一个乱世,便迎来了一个私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儒墨显学为主的百家学说,影响了后世几千余年。

同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历史中第二个乱世,因此在官学落寞的情况下,私学则得到飞速发展。

与之前不同的是,魏晋时期依旧有规模不小的官学,但它却没多大的存在价值。究其原因,在于两汉时期的太学招收的学子是为培养人才,其中一些经学博士,是可以直接进入仕途的。

而魏晋时期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却让世族子弟不需要再通过官学,也能依靠家世顺利进入仕途,形成了所谓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

显而易见,世家子弟不需要通过太学“镀金”,这就使得官学的功效远远降低。

而对大多数世家学子来说,他们皆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学深厚。这也意味着世家子弟所接受的私人家庭教育质量是要远高过官学的。

正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史书称他“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可见嵇康之旷达,也是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魏晋家庭教育——培养名士的摇篮基地

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族门阀。这一阶层有着颇为浓厚的家族意识。

因此无论是为了表现世族风范,还是希望世家子弟能够代代有出息,世族长辈都会花费大量精力,不遗余力教授后辈弟子。

换个角度来看,倘若名士通过九品中正制来推举本族子弟,而这些后辈中却有人不争气,做一些荒唐事,岂不令人贻笑大方?

所以,就算是为了面子,世族家长也会将家庭教育牢牢把握住,从而防止后辈子弟被人嘲笑没家教。

(一)教育主体

正在因如此,在魏晋家庭教育中,承担教育主体的往往是一族之长,或则其他德高望重之人。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在东汉时期便形成了惯例。

如汉末时期的庞德公,其所在的庞氏,便是荆州襄阳郡中的一大望族。卧龙诸葛亮,曾受其赏识,而凤雏庞统,更是庞德公的亲侄子。

庞氏家族对这些后辈的教育,便时常由庞德公亲自把控。正因如此,庞德公才有自信将诸葛亮与庞统推举成荆州后辈之冠冕。

到了魏晋时期,父兄长辈依旧是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如南齐名士王延之,“家训方严,不妄见子弟,虽节岁问讯,皆先克日。子伦之,见儿子亦然”。当后辈子弟有顽劣者,家长可有权行使家法。

值得肯定的是,魏晋时期的妇女,不仅能接受家庭教育,有时也能教授后辈子弟。据《晋书·列女传》记载:“韦逞母宋氏,家世以儒学称,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

诸葛亮像

从两汉到魏晋,青史留名的才女的确不少。其中班昭、蔡琰、谢道韫等人才华之高,更甚男子。可像吴郡才女韩兰英这样,“世祖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则尤为难见。

(二)教育内容

上述可见,承担家庭教育主体的父兄长辈,都有着相同特点:都是名士,皆通经学。实际上,魏晋门阀的前身,便是东汉儒学化后的豪族世家。

正因如此,魏晋家庭几乎都会以儒家经学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原因无他,儒学下的伦理道德观,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有利保障。而门阀士族掌控着的非常多政治与经济资源,他们不会教导子弟们离经叛道而拆自己的台。

不过,与两汉经学注重章句解读相比,魏晋经学却更注重义理。他们抛开传统经学中的繁琐与固化思维,更加注重发展与拓展,鼓励用不同角度来解读经典,这显然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与儒学被列为魏晋必修课的,还有玄学,这也是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何以见得?

玄学主张“贵无轻有”,注重个体自由,更倡导世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经过连年战乱,文人不仅感伤时事,更加向往和平,面对潇洒肆意的生活,他们无比向往。而此时出现的玄学思想,便为魏晋士子游山玩水、寄情田地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除儒玄两家以外,文学也正式独立出来,同样成为一门必修科目。正如魏文帝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颇有亮眼之处。其作品《典论》重视“文气”,开启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先河。

据《梁书》记载:“观夫二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魏晋取仕也多注重文才,导致当时整个社会都无比重视文学。从门阀到寒族,皆重视对后辈子弟文学素质的培养。

如东晋年间的谢氏,乃当时首屈一指的门阀世家。其家族中常出才子,如谢灵运、谢朓、谢惠连以及谢道韫等,都是著名诗人。尤其是谢灵运的山水诗风,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三)教育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句话放在魏晋私学之中,再合适不过。

那如何培养家族子弟?又如何让他们慨然接受种种学术教育?魏晋名士有些教育方法,值得后人学习。

其一,注重言传身教。圣人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名士们在教授子弟时,往往注重自己的德行举止,为他们树立出一个好的榜样。前文所说谢氏一族多出俊杰。其实也离不开谢氏家风中的言传身教。

据《世说新语》:“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可以看到,谢安主张对子孙言传身教,使得自己的风范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其二,用古人风骨激励后辈。竹林七贤之中,嵇康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仅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更充满了正义与反抗精神。尽管嵇康死于司马昭之手,但他却将自己的风骨传递了下去。

在《家诫》一文中,嵇康谆谆善诱,希望儿子不仅要胸怀大志,更能恪守本分与坚持正义。嵇康还列举了一些列名人事迹,如苏武牧羊、柳下惠坚守诚信,以此作为激励。

嵇康虽死,但其子嵇绍却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品格。他成年以后,入宫担任侍中一职,与天子作伴。后来遭遇兵变,侍卫都四散而逃,唯独嵇绍不惜血战,令世人闻之动容。

三、魏晋家教影响——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上述可见,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的确直接影响了名士风度的形成。而其中一些教育理念,也值得后人肯定与学习。

另外,魏晋玄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在这个乱世,文人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天性,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趋于多元化发展。

只可惜,迫于时代局限,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依旧有一些弊端,这同样值得后人警醒。

首先,助长愚孝之风。

根据前文,魏晋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是父兄长辈,其教育方式则为言传身教。显然,这过分拔高了家长权威。换句话说,子女要对家长绝对服从,不得随意忤逆。由此一来,这便助长了愚孝之风。

其次,缺少忧患意识。

受魏晋玄学影响,不少名士虽然颇有才华,但总是寄情于山水,向往一种归隐入道般的生活。以至魏晋后期的朝堂之上,清谈之风愈演愈烈,使得多数人缺乏忧患意识,最终导致国家实力原地踏步,甚至有倒退的迹象。

最后,家族理念根重。

魏晋乱世何以延续如此之久?其中一个主要便是:门阀士族占据了天下多数资源。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形成垄断,却有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在多数情况下,名士只为家族利益考虑,丝毫不在乎国家如何。

没有大国,何谈小家?这何尝不是魏晋几百年间都陷入分裂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的游学:以日后作官为目的的长时间远行
中国古代学校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
孔子的教育之道(之二)a
1999年10月“金秋”——2098年10月“金秋”!!!己卯年九月“金秋”——戊午年九月“金秋”!!!“99年时间”!!!“我和我的挚爱”!!!“我们一致认为”!!!“在我们的漫漫人生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