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哲学史发展中的一抹玄幻色彩:魏晋玄学

导语:

魏晋玄学,作为魏晋之际一种盛行于整个社会的新的哲学思潮。它的发展主要以其《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称之为'三玄'的玄学经典而得名。这种新思潮崇尚清谈风,以道家的虚无为自身的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质,很多人也把它称为'清谈之学',又或者叫它'思辨之学',经过后世的发展,现在又多叫做'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那个朝代中国学术思想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思辨思潮。当时两种政权的斗争也就催生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在门阀制度之下,社会发展失调,魏晋名士以自己的门第、还有那虚无玄远的'清谈'来进行互相标榜,不仅如此,不少文人志士借此抒发性情,将文学寄情于虚无的世界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发展风向。

(清谈之风)

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

魏晋玄学它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学说,也就是说它所产生的不单单有哲学上的作用,对于文学,也贡献了它的一部分力量。其一,它产生了文学创作中的言,意,象三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王弼的言意象中最为重要的语论便是'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这两种本质上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表现得极为抽象深微,也因此不能直接用语言层面的'言'来进行浅显层面的表达,但其实'言'是可以表达'象',而其中的'意'又可以通过'象'显示出来,也就是说,意是最高层面的那个,而言和象是作为将它表达出来的更为接地气的那个层面。

言象意的关系

言,象,意之间的不同则表现在言和象都是有限和有形的,你可以通过自身听到或是看到它,也因此能够很真实的感受它,而意却和它们相反,是无限的、无形的,形象来说,言和象它们的作用就是得'意',因而是意的一种工具,没有它们,便无法得'意'。言意关系虽然深奥,可却可以以此来说明达到之玄那种奇妙境界与理想的重要方法,其实也必须要借助现实社会来实现,而那些虚无缥缈般的海市蜃楼其实也是从现实中展现出来的而已。魏晋玄学它围绕着言意之辨与社会自然两者而展开的论争,这种论争不仅仅是玄学内部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它启迪了魏晋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理性思考,提高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辨能力,将她们的的思维空间扩大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魏晋玄学各时段的发展

魏晋玄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大致有三个时期,正始时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他们阐发了老、庄、易三者的哲学,将他们的哲学内容进行辩证统一,继承了东汉的清议之风,然后加以老庄哲学的综合,从而产生了'正始玄风'。正始玄风是魏晋最早出现的一个玄学之风。而后便产生了'竹林玄学',这一时期,以嵇康和阮籍为领头,他们认为'自然'高于'名教',也就是他们重自然却轻名教,然而对于名教以往的态度是,孔子重而老子反。《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竹林七贤

可见孔子认为名是何其的重要,是不是万事至本。而竹林玄风却认为自然比名更为重要,那才是真正的万物至本。再后来便是魏晋时期的'永嘉玄风'当时代发展到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与西晋的郭象,先后将庄子的哲学进行重新的翻译作出了《庄子注》,这时的魏晋玄学继承和发展了王弼的思想中的关于玄学本体论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二家的重要思想,他们发展了前一时期的思想,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建立了'新庄学',把魏晋玄学中的'以武为本'的本体论推向了玄学发展的极端。

玄学本体与文学本体的重构

说到事物的本体论,其实也就是是哲学中研究世界产生的本源或是世界的本质特性的一门学问。玄学本体论讲求以武为本。虚无就是根本,而这种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主要由四种矛盾关系组合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主要内容为,本末,动静,一多,还有就是自然无为。本末关系中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的特质,本质即为'本',本质背后的现象即为'末';而有时候的现象会妨碍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真实认识,因此必须'崇本息末',抓住事物的本,以本来求真,而不是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而动静关系则认为事物之间有动静之变,静是事物的本,动是事物的末,动静之间是蕴含在事物中的统一关系。因此,变化只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而已。

道家虚无本末关系

这些关系当中的一多关系则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和道家里的一生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趣,而'一'为什么能够统归万物,这是因为本体论认为'一'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所有事物产生的最为根本的源泉,是世界最初的状态,一个整体慢慢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最后的 自然无为讲求的是'自然'才是万物的本体,是'道'的最高表现;只有自然,只有无才是世界的本体,才是事物发展的第一性,才是至高无上的根本所在。 这四种矛盾关系最为根本的特征其实都是本末,本与末本就相生相惜,是本也是末,不同事物之间进行着本末的变化,要适时而为,抓住最为本质的特征。

玄言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魏晋玄学发展到高潮时期, 玄言诗开始在社会上盛行,玄言诗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老庄思想,然而后来后玄言诗衰退之后各位文人志士便以玄理入山水,这时候山水田园诗便开始崛起。大多沉浸山水的诗人都是无为的,不在乎世俗,只在乎在大自然里的怡然自得,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大自然中的田园和山水,其实也就是悟道的外在形式载体,当人们对于自身的渴求与渴望达不到时,必得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方能体悟这种心境,玄学家们则以广阔的眼界,在雄伟博大的大自然之中,开始寻求自我人格的升华,开始将自己的希望与失望放逐于山水之中,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将玄学带到了文学中,带到了大自然中。

玄言诗代表人物许询

总结:

玄学代表人物里的嵇康和阮籍之所以重自然而轻名教,目的在于以'自然'来对司马氏统治集团制造'名教'之中的虚伪进行嘲讽;而郭襄等人的重名教而轻自然,是因为他们认为'名教'其实也就是'自然',世上的每一个人只有按照名教的原则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自然之道的最高体现;王弼认为名教其实是出于自然的,名教在自然之下,自然包括名教,名教作为本体的产物,其实其本质是合乎'道'的。魏晋玄学的发展与汉代文论始终绕不开的'礼义'还有儒家思想已然发生了变化。

王弼肖像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产生的共同联结点,主要集中在于人们个体的理想还有那些内在的自我精神上。只有将思想囊括了宇宙,才能在笔端描绘那些纷杂的万象,作家作文,重在表现'道'是宇宙的本体。'虚无'其实就是'大象无形',虽无形却有意,蕴藏在其中的根本是永远不会变的,按照玄学发展的本体论,文其实是'虚无'和'寂寞'的,因为虚无和寂寞才产生了文来展示自身的心境,对于宇宙本体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是'道'的表现,魏晋玄学的发展融合了儒学和道学并将他们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之一:魏晋玄学2
自然景物在独立中悄然自美,魏晋美学由此实现了转向
中国儒学网 >> 郭象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玄学对魏晋审美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通论(魏晋南北朝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