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课堂有多少学生?班容与教学之关联浅析

疫情爆发前,其实美国老师们也不断的罢课,原因是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中学班级达到了平均 37 到 46 人,远高于全美 26-28 人的平均值。

这个标准放在中国其实不高,但「小班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无论是公立学院还是培训机构,都已经是「正在进行时」。

小班化的趋势

美国联邦政府从 1999 年起就实施了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将中小学平均班容从 23 人降低至不超过 18 人,并为此聘用 10 万名教师,拨款 124 亿美元。

近邻日本近年也开始实施缩小班级规模的计划,投入超过 1200 亿日元,新增教师近 2 万人,要将公立中小学班容降低至平均 30 人左右。

我国教育部也早有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学班规模,小学以不超过45人为宜,中学以不超过50人为宜」,但实际情况是,大班额问题非常普遍,尤其是城镇区域。

即便是拿着教育部制定的,我们还没达到的标准,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依然过高。根据全球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世界上主要国家教育系统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小学班级平均人数最多,排名第一。

平均数第一之下,我国还存在教育水平发展不均的情况。中西部区域的班容明显高于东部,我们面临的挑战远比数字更严峻。

教育部对于班额的定义,一类是 66 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另一种是 56 人以上的「大班额」。截止 2017 年,全国共有「大班额」班级 36.8 万个,占比 10.1%,「超大班额」班级 8.6 万个,占比 2.4%,我国计划在 2020 年前后基本消除这两类班级。

以新东方为代表的很多民营培训机构也有相似的经历,从早期常见的「百人大班」也走向了精品化小班路线。

师生比的迷思

不遗余力的降低班容,固然是因为小班容有明显的优点:教师与学生有更好的课堂关系与互动;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讲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得到增强;讲解广度与深度增加等。

而这些优点看似都得益于更好的「师生比」,老师面对数量少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响应他们的需求和疑问,师生之间可以塑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更好的学习结果。

我国也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培训教师,将师生比从峰值 2001 年的 1:27 降低到如今的 1:16。其中早期师生比低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教育成本的考量;后期提升,除了多种教育形态教师的加入,还有出国引起的学生人数下降等原因。

所以很多学校或课程都会把「小班容」「高师生比」作为噱头来吸引学生与家长,而家长直觉上,一个班级人数越少,老师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就成为打开钱包报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间接刺激了国内一对一市场的高速发展。

但,这都是真的吗?

一些研究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其他层面的,不同于那些「理所当然」的原因。

小班化 ≠ 学习(教学)有效

关于师生比与学生学习成就之间关系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个案例 STAR 与 SAGE。

田纳西 STAR

STAR 全称「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师生比成就率)」是上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田纳西州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时间从 1985 年延续到 1989 年,调研对象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随机选取,包含 1200 名教师以及 12000 名学生,分布在不同班容的班级中。

调研结果发现,人数在 13-17 人小班学生,相较于人数较多的 22-26 人大班学生,考试成绩明显提升,同时进入大学就读的比例更高,小班化对低龄阶段的学生的影响更大。

实验结果似乎印证了「小班容」「高师生比」的道理,但研究人员逐步发展,同样的实验在一些州取得了相似的数据与结果,但却在一些州「水土不服」,例如加州。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规则,也就是单纯的减少班级人数并不能简单的刺激教学质量的提升。后续的研究也证明,虽然班级人数的减少,带来了很多看得到、感知得到的优点,但并没有明显、稳定、持续的证据表明,这与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直接关联。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增加,传统课堂并没有从「教师中心」向学生偏移,也就是教师依然是使用近似的方式教学,而因为班容产生教学方式变化的程度很低。

而学生在「小班化」环境中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无处躲藏」而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各种走神、放空、开小差的行为都会因为教师的关注度提升而降低,学生个体的注意力提升导致学习效果变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 STAR 实验证明了降低班级人数管用的主因在于学生改变了自身的「课堂行为」,那么如果在这基础上,老师或校长的的改变是不是可以让课堂结果变得更好?

密尔沃基 SAGE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来自 Un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 Elizabeth Graue 和她的同事们,随即开展了一项名为 SAGE 「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学生教育成就保障)」的研究,。

通过对近 500 所学校的教师与校长如何充分利用小班教学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知,在课堂与课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小班化」只是单纯的让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变少」,而并没有直接让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变得更好」。

这个过程中甚至还出现了有的学校为了让报告中的师生比数据好看,把两名老师塞进同一间课堂。但当两名老师不能同时授课时,师生比在实质上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有没有想起现在火热的「双师课堂」?

小班化的有效核心

从上面的实验和日常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单纯降低班级人数并不能直接带来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就像把一个孩子从大班拉进一对一的教室,并不能直接引发成绩提升或学习效果改善。小班化的有效性目前还主要来自学生自身课堂学习行为的改变。

那么从教师层面,可以从下面三个纬度去积极影响小班化的教学效果:

1. 明确课堂中心

如果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与「教」为中心,那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为教师都会选择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讲课,改变不大。

只有将课堂的中心转换为「学生」和「学」为中心,才能将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额外关注度」转化为「有效关注」进行形成对于学生个体的「有效反馈」,提升课堂质量与学习效果。

2. 课堂教学目标与时间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会影响教师在备课阶段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时间的利用,这一点在翻转课堂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中心的转变带来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以匹配对应的教学行为。

而这一点会因为小班化人数的减少和更加充裕的时间,得到更好的反馈。

3. 教学注意力与能力分配水平

每一个教师覆盖学生数量的水平都有不同,但都有极限,超过一定数量就会出现「失焦」现象。所以要明确自身目前的能力水准,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分配水平,才能对有效数量的人群进行有效影响,而这也不能单纯的以这个数值去评价一名老师的优劣好坏。

最佳师生比

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或者标准的数值去适配每一位老师,因为面临的学生群体不同、教学难度不同、自身的教学能力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最适合自己的「师生比」,但可以从一些经验和统计数据中找到参考坐标。

国外教育界提出的建议是,针对幼儿园阶段的最佳师生比是 1 : 12 左右,其中 2-3 岁阶段师生比为 1:6 左右,3-6 岁班级师生比在 1:12 左右为宜,而在中学阶段以 1:15,不超过 1:20 为佳。

根据我国制定的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城市高中为 1:12.5,县城高中 1:13,农村高中 1:13.5;城市初中 1:13.5,县城初中 1:16,农村初中 1:18;城市小学 1:19,县城小学 1:21,农村小学 1:23,但显然还有距离。

要特别注意的是,学习过程中并非人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并非一个老师对着一个学生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人太多,教师注意力覆盖不足;人太少,学生缺乏「学习伙伴」也会影响学习热情、创意思维、协作思维,缺少来自同阶层的「学习共振」,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现有模式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看回现有教学模式以及班容分配。

目前的「大班课」其实都已经是「小班容」,无论是公立校还是培训机构,人数都在减少,但教学方式变化的不多,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所以班容的改变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有限,需要辅助加强刺激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个性化」教学从早期的「一对一」已经出现了更多类型的例如「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六」等的班型,从原理分析来看,一对四或一对六比一对一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校效果提升,但需要改善的是不能只是以「服务为中心」,个性化小班教学对于学生为中心的程度要求更高。

「在线教育」课堂是利用网络技术将「现实一对多」转化为「体验一对一」的过程,班容最大化、老师与学生互动有限,学习同伴的「伴随感」缺失也就决定了以「教」为主,对于教案内容要求更高,对学生掌握程度、参与度等课堂行为影响有限,难以管理,这都会影响到课堂完成度以及教学效果。这些情况有可能在 5G、VR、AR 等新技术的应用得到改善。

「双师课堂」加入线下空间与线下教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线教育的弊端,从实际教学层面来说,因为一般同时只有一名老师讲课,所以从师生比来说,并没有因为多了一名教师而发生变化。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两名教师的水平差、配合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中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以「学」为中心就会成为成败核心。

这样看,只有「混合教学」是比较符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在模式上刺激教师重新分配注意力、时间等课堂元素。但对教师能力要求更高,对课程、对学生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班化的未来

未来,小班化会普及,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师生比也会达到合理的水平。随之带来的就是更加灵活的课程、更加动态化的分班策略,也许固定的班级分配、座位、课程安排都会随着学生年龄、兴趣、学习习惯等数据的引入发生变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分班分组、与教师能力匹配的动态班容都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一切,都为了更好的课堂,每一个更好的你我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建设 - 教学论文及心得 - 流星之家
《数学学科小班化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朱红 马莉萍 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
小班额,高效益
教学常规检查总结
浅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