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负旷世之才,伍子胥和范增为何最终失败?缺乏执行力是根本原因

身负旷世之才,伍子胥和范增为何都最终失败?缺乏执行力是根本原因

惆怅当年死属缕,到头忠义竟何如。

眼悬城郭空怀旧,魂寄江涛尚贾余。

——《读伍子胥史事》

君王不解据南阳,亚父徒夸计策长。

毕竟亡秦安用楚,区区犹劝立怀王。

——《范增》

说到伍子胥和范增,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他们都身负旷世之才,有定国安邦,救斯民于水火的能力,生逢乱世,又有君王的信任,范增甚至被项羽称为亚父,但是两个人到最后却都有着悲情的结局,伍子胥拔剑自刎,他用一己之力兴旺起来的吴国被越国吞并;而范增,最终不被项羽信任,抑郁而终,项羽自刎垓下,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可以说,伍子胥和范增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后人在总结他们失败的原因的时候,更多的把责任推给君王昏庸,误听小人之言,或者是对手过于奸诈,勾践的卧薪尝胆和陈平的反间计过于毒辣,这些确实都是导致二人失败的客观因素,但仔细研究,却是主观责任更多,毕竟生死存亡关头,不择手段也是人之常情。

二人失败的根本原因更在于缺乏执行力:具体表现为在劝谏时恃才傲物,在祸患发生时没有应对方案,在危难来临时一走了之。

(1) 劝谏时恃才傲物,无法说动君王

即便虚怀若谷如李世民这样的圣德仁君,也会在魏征触怒自己后龙颜大怒,想要把魏征杀掉,何况是颇为自负的夫差和项羽。

在夫差彻底击败越国之后,越国君臣想出了暂时忍辱负重,以图将来东山再起的计策,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居在石室之内,备尝艰辛,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怨怼,甚至在夫差病重的时候亲自为他尝粪,让夫差大为感动,病愈之后,召集吴国的大臣和勾践共同赴宴。

伍子胥看到夫差竟然款待吴国的敌人,拂袖而走,这给了奸臣乱国的机会,没有了伍子胥的提醒,夫差被伯嚭和勾践魅惑,做出了三天之内放勾践回国的错误决定,为吴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伍子胥听到这个噩耗,来到吴王宫中劝谏,伍子胥很直来直去,没有给夫差留面子,进来便指出大王你就是喜欢小人奉承,不考虑长远,不爱听忠言,只愿意听谗言,喜欢小恩小惠,把大仇人都忘了。

伍子胥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他忘了自己劝谏的不是可以随意批评的子侄,而是一国之君。果然夫差不高兴了,抢白伍子胥一番之后,表明了态度:我意已决,就是要干。

伍子胥并没有准备其他劝谏夫差的话,愤愤而出。

等到勾践把西施贡献给夫差,并且要求向吴国借粮的时候,伍子胥坚决反对,担心有一天吴越还会再次起兵戈。

夫差不以为然,认为越国已经臣服,怎么可能以臣伐君呢?

伍子胥说: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这不是以臣伐君吗?

伍子胥

这个比喻是相当大胆的,夏桀和商纣是世人心中最十恶不赦的暴君,这是要把夫差和两个暴君相比啊!

史书并没有记载夫差是怎么回应的,只是说奸臣伯嚭在旁边挑拨道:我们大王难道是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昏君吗?

夫差听到这句话心里一定是十分不好受的,伍子胥把自己和夫差的关系又推远了一截。

伍子胥的犯颜直谏再加上伯嚭的从中挑拨,夫差的内心对伍子胥怨恨到了极点,在伐齐之后,夫差的怨恨彻底爆发了,命令伍子胥自尽,甚至在他死之后,将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之上,将他的身体扔到大江之中,可见夫差怨恨之深。

而范增呢,他最著名的劝谏发生在鸿门宴上,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宏图大业的起点,也是项羽盛极转衰的开端。

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想杀刘邦,都被刘邦手下的谋士巧妙地化解,直到最后,刘邦逃走,张良献上礼物给项羽和范增,大庭广众之下,范增把礼物摔在地上,大怒道:'这小子是不能和他一起成事的,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他的俘虏吧!'

不知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此时作何感想。

但最后陈平用了一个并不太高明的反间计就使项羽对范增充满疑虑,怀疑这个被自己称为亚父的人有不臣之心,似乎说明项羽早就开始对范增不满了,'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

虽然伍子胥和范增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他们激烈,或者说负气的表达方式却并没有带来实际的好处。

范增

而我们都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却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邹忌想要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并没有把齐王比喻成刚愎自用的夏桀、商纣,而是以日常生活中一个比美的例子引发齐王深入思考,使秦王很容易接受,进而做出对国家最有利的决定。

春秋时期著名谋士颖考叔也是如此,郑庄公在剿灭共叔段的时候,放了狠话:和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但国君和母亲产生这么大矛盾对郑国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颖考叔来见郑庄公,吃饭的时候表示要给母亲带回去一些吃食,这很容易让郑庄公感同身受,后来颖考叔又给郑庄公出主意,挖一个地道,挖出黄泉,之后再相见,这样就不违背当初的誓言了。郑庄公很高兴,按照颖考叔说的办,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真正有执行力的人,在劝谏的时候是会通过各种方式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针锋相对,两败俱伤。

(2) 祸患发生时没有救援方案,无法控制局势

伍子胥是吴国的相国,率领吴国的军队,吴王阖闾在临死的时候把夫差和吴国都托付给伍子胥,可见对伍

子胥信任之深,而且夫差也是因为伍子胥的推荐才得以立为储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伍子胥绝对不是有名无实。

然而面对心怀叵测的越王君臣的时候,伍子胥的办法只有一个:劝谏,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在越国请求投降的时候,伍子胥只是劝谏,勾践和范蠡在吴国为囚徒那么多年,身为权倾朝野的相国,伍子胥并没有想办法除掉两人,只是劝夫差不要放虎归山,在越国把优质木材送给夫差,怂恿吴国大兴土木的时候,伍子胥并没有在送往吴国的途中阻止,只是在木材到来的时候提醒夫差,被夫差拒绝,后来吴国攻打齐国,伍子胥也无力阻止,只是罢工,不肯和夫差一同作战,而这又给了奸臣伯嚭挑拨离间的机会。

伍子胥

综上所述,伍子胥在面对祸患的时候,并没有采取过其他的补救措施,除了一次更比一次激烈的劝谏。

范增也是如此。

鸿门宴上,虽然他对刘邦必欲杀之,但是项羽一念之仁,错过机会。

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项羽的想法,他并不是不想杀刘邦,他只是没有下定决心。

比如在范增要求项庄进来舞剑,乘机杀掉刘邦的事情上,项羽是不置可否的,既然室内所有人都看出项庄不怀好意,项羽自然也是明白的,然而他并没有阻止,也就是说如果杀掉刘邦他也不反对。

而这个时候,范增居然只派了一个项庄,项庄一介武夫,岂是老谋深算的刘邦和张良的对手,即便没有项伯,恐怕也很难成功,这个时候,如果范增再增加场上舞剑的人手,那么成功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许历史就为之改写了。

而在鸿门宴的最后,刘邦和张良居然能躲出去一起研究对付项羽的办法,并且刘邦从项羽的军营安全脱身,难道在范增的主场他不应该占尽优势吗,为什么不派人跟踪监视刘邦君臣呢?他都没有,可见他并没有把控局势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腹大患逃走,哀叹'竖子不足与之谋'。

(3) 危难来临时一走了之,不能忍辱负重

伍子胥和范增都是忠诚的,也是骄傲的,但是作为一个谋士,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话这样说:活着比死更难。死了一了百了,不用委曲求全,但是自己所奋斗的事

业呢,却可能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活着,哪怕忍辱负重的活着,保全自己,守护自己的事业。

伍子胥在后期和夫差的矛盾已经很深了,他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朋友代为照顾,做好了死谏的准备,在和夫差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伍子胥把自己比喻成比干,把夫差比喻成纣王,或许在伍子胥的心目中,他要的也是比干的结局。

但是仅仅得到一个忠臣的名声对吴国的基业又有什么益处呢?

越国最忌惮的就是伍子胥,不管勾践、范蠡、文种使出什么样阴毒的招数削弱吴国,只要有伍子胥在,他们就不敢贸然对吴国用兵,可以说伍子胥就是吴国的护身符。所以这个时候,伍子胥就更应该努力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白白牺牲在和夫差不必要的争论上。

范增更是被项羽称为亚父,作为项燕留下的老臣,项羽对他言听计从,范增也完全了解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上,范增评价项羽:君王为人不忍。既然知道项羽优柔寡断,那么就应该因势利导,尽力弥合和项羽的关系,但是范增并没有这么做,相反,陈平一个简单的反间计就让项羽范增互相猜忌,范增负气而走,抑郁而终,项羽兵败自刎,不可一世的楚霸王下场可谓悲壮。

范增

通过对伍子胥和范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就大事,不仅仅靠智计,更要靠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如果认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不管外界阻力有多大,都要想方设法的去克服,这阻力可能是队友的不理解,也可能是虚名的拖累,但是要享受成功的幸福,就要经历奋斗的痛苦,而唯一能帮助我们穿越这痛苦的便是——执行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和刘邦的耳朵
【中国古代史归纳专题】41之谋士篇1:先秦到两汉19大谋士
这一计不在36计中,但使用频率最高,杀伤力也最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十二千古第一忍者术——勾践的心路解读
历史上斩草没除根留下的后患无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