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名相范仲淹的真正蜕变来自于两个人,一个是政敌,一个是恩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也是文官的天下,两宋三百年,出现不少领一时风骚的大人物,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一个个风头无两,但要论谁的成就最高,谁的风评最好,那就是范仲淹。

对范仲淹的高评价,不仅是两宋人物的共识,也是后来朝代所公认,就连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范仲淹在边疆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不断建城,逐步推进,蚕食了西夏的生存空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虽然只推行一年,但给北宋官场带来一股清流,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范仲淹诗、词、赋样样出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感染了无数文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当朝和后世“两宋三百年,此为第一人”的高度认可。

其实,如此优秀的范仲淹,曾经也是个“非常愣”的文人,只是有两个人促使其发生了蜕变,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政敌,叫吕夷简;一个是他尊敬的人,叫王曾。


曾经的范仲淹爱憎分明,很有棱角



范仲淹

范仲淹的出身比较复杂,在他两岁时,亲爹死了,此时的范仲淹傻乎乎什么都不知道。亲爹范墉死了,母亲谢氏却无法在范家生存,因为范老爷子不是一个老婆,这个小老婆的存在,在范家人看来,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此,谢氏很受排挤。

气愤难平,谢氏抱着两岁的范仲淹出了范家的大门,这一走就再也不是范家人了。但是孤儿寡母还得过日子不是,因此谢氏又嫁了,这次的丈夫姓朱,叫朱文翰,范仲淹的名字就此改成了朱说(yue)。

朱说是个聪明的孩子,是块读书的料,谢氏和欣慰,看着朱说的逐渐长大,开始考虑什么时候告诉其身世。公元1011年,朱说已经22岁了,谢氏把朱说的身世告诉了他。

想想自己,活了22年,才知道自己的爹不是亲爹,自己的姓不是自己的姓,这种冲突,让范仲淹伤感不已,毅然出走求学。但,范仲淹继续用着“朱说”这个名。

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的名考中了进士,从此成为了“官家人”。宋朝那时文人的工资不低,因此范仲淹把母亲接了过去,开始尽孝。在母亲去世后,范仲淹才把姓名“范仲淹”恢复了。

不得不说,范仲淹这个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非常值得称赞,刚进入仕途时,小范干的是相关监狱管理、诉讼等方面的工作,因为公正廉明,刚正不阿,获得了上下的好评,由此往上小升了一些。

范仲淹第一次进入很多大人物的眼中,是在1021年调到泰州海陵时发生的,泰州近海,就是黄海,当时的黄海远没有现在这么温柔,时不时“骚扰”一下附近的村寨,顺便送一些人和牲畜去阎王殿。之前,唐朝时曾有海堤,五代后早已废了,而且一直没有修缮。为什么这事没人做?因为不容易,很难,海岸线长500多公里,建个海堤,实在不容易。但范仲淹是个认死理的人,满腔充满着为国为民的抱负,于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带领上万民夫,一年就建成了海堤。

这下,很多人对范仲淹刮目相看,这书生行啊,很难干。但是,转眼间,一场台风夹杂着海啸,把海堤冲得七零八落。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书生能干的,当地老百姓也认为这是天意。

但,不愿轻易认输的范仲淹,总结失败,第二年再次发力,真有点《老人与海》当中老渔夫的精神,决不放弃。这次,虽然历经时间更长,有整整两年时间,但范仲淹成了,而且这次建起的海堤,无比牢固,抗住了大海一次次的冲击。于是,这个书生出名了,成了朝野内外小有名气的人。

之后的仕途之路非常有意思,范仲淹行走在“召回中央”和“贬出京城”的道路上。这是为啥?因为这是个认死理的人,爱憎分明,同时又胸怀满腔抱负。

范仲淹的胆子非常之大,皇太后他敢怼,朝里高官他敢怼,在他看来,为了国家,为了苍生百姓,该怼就怼,决不手软。这样的人,在官员当中,会受到一定认可,同时也会被很多人排斥,因为太尖锐了。

范仲淹怼的最狠的官员,应该是宰相吕夷简,而对于另外一位高官王曾,范仲淹基本没怼过。


范仲淹和吕夷简、王曾的关系


范仲淹

范仲淹和吕夷简是政敌,按理来说吕夷简的官位比范仲淹高,范仲淹的胆子看起来不小,实际上,是因为宋朝的文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宽松,而宋仁宗又是仁慈的主,所以小范一心为国的正义,有了发挥的空间。

范仲淹与吕夷简的矛盾起自皇帝的家事,当时郭皇后打了宋仁宗一巴掌,宋仁宗想要废后,副宰相吕夷简大力支持,而范仲淹等人却坚决反对,因为此事,二人在朝堂争辩,吕夷简最后理屈词穷。

词穷的是吕夷简,但被贬出京城的却是范仲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范仲淹被贬出京城,到了苏州,在其后的苏州水患中,范仲淹发挥出色,就此又被调了回来。

此时的吕夷简已经是首相了,由于看不惯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扶持亲信,范仲淹开始挑战这个大领导,历经数月,查清楚了因为吕夷简而升值的官员,并做出了“百官图”,向皇帝呈了上去。

这是个勇敢的举动,伴随着无尽的风险,扳倒吕夷简也就罢了,扳不倒,惨了的会是范仲淹。也许,是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宰相,更也许,皇帝根本没见到“百官图”,总之,范仲淹败了,于是,范仲淹被贬的命运无法躲去。

范仲淹是第三次被贬了,称赞者有之,骂他傻叉的有之,这些范仲淹可以全不在乎,但他在乎一个人,如果那个人对他的支持大一点点,吕夷简的日子并不会好过,而这个人,冷眼看待自己的行为,木然看着吕夷简的张狂。因此,在离开京城前,范仲淹带着不甘来找这个人,这个人是当时的副宰相王曾。

王曾绝对是当时的大人物,是当时的次相,曾经连中三元,妥妥的大状元出身,当年丁谓不可一世时,王曾就敢于和丁谓对着干,最后丁谓下课了。按理来说,在吕夷简任相时,王曾猛一点,就可以保全范仲淹,和吕夷简集团对着干了,可这次,王曾什么也没有干。

当范仲淹来到王曾门前,对王曾说道:“明扬士类,宰相只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什么意思呢?王曾王大人,我的恩相,你身为宰相,理所应当弘扬士大夫之中的正气,可是你袖手旁观,这实在是你的一大缺憾。

范仲淹的言词很有道理,王曾是个很牛逼的人物,如果王曾要出手,吕夷简必须用心面对,想胜利也就没那么容易了。但,范仲淹就是不明白,为何王曾不出手?

王曾笑了,反过来说了十二个字: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当范仲淹听到这句话后,突然感觉自己的脑袋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敲了一下,突然间明白了很多道理。


范仲淹的蜕变,是十二个字



范仲淹和腾子京雕像

王曾说了十二个字,那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意思是: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

范仲淹因为这十二个字,内心当中波涛汹涌,突然顿悟,如果都想要好名声,那么坏的名声谁来担呢?吕夷简是个坏人吗?难道他做的都是坏事吗?

想了很长时间,范仲淹总结出:做事和党争相比,做事更为重要;扳倒一个人和大局相比,大局更为重要;如果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有人开口骂了自己,那么还是应该做正确的事。

想起当年,再看看现在,范仲淹摇头不已。自己曾经搞监狱管理,搞海堤建设,都是做着建设性的事情,现在却在奋力地做着破坏性的工作。

范仲淹终于明白,王曾不和吕夷简争,是因为王曾一出手,朝廷势必成为两大集团,互相间争斗个不停,损失最大的还是国家,还是黎明百姓。不到万不得已,王曾不会选择和吕夷简拼的。也许,此时的选择,王曾是明智的。

范仲淹这次的离开,心境非常充实,他的境界陡然提升,他完成了真正的蜕变,如果曾经是一条逆流而上的鱼,现在是跳了龙门,成了真龙。

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对国家治理,还是自己在西夏战场,范仲淹的整体把握都是非常出色,也真因为如此,后人对范仲淹的评价高于欧阳修等一众文人,也高于王安石、司马光等改革家。

于是在不久的以后,有了“大宋三百年,唯此一人。”的高度评价,甚至有人说他是大宋王朝真正的完人。

其实,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范仲淹的蜕变,来自于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认清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了做事为上的原则,清楚了结果第一的宗旨。


岳阳楼

从此之后,范仲淹越发成熟,就此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官理念。范公,大宋三百年,真正的大才,值得敬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史笔谈163:千古文人偶像范仲淹,他的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文正”:所有文官死后最想得到的谥号,宋仁宗一朝封了两个半
三光名臣范仲淹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老长不大‖范仲淹:留得清名传千古(上)
秦桧也善于用人:提拔穷困落魄的文人王次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