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的曲折历史与覆亡教训

1、中山国概述。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鲜虞族建立的国家。《史记。赵世家》司马贞《索隐》云:“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晋杜预在《左传。昭公十二年》的注中说鲜虞属于白狄种系。春秋中期,在河北中部有三个白狄种系小国,分别是鲜虞、肥、鼓;春秋晚期,肥、鼓被晋所灭,只有鲜虞独存,改称为中山。战国时期,中山国夹在燕、齐、赵三国中间,所占地域虽小,但武力却很雄厚,能够在三国包夹中求得生存。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都于顾。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侵占中山,封魏太子击(魏武侯)于中山。约公元前378年,中山复国,桓公迁都于灵寿。公元前323年,中山与韩、赵、魏、燕五国相王,中山国达到鼎盛。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赵国灭中山,迁中山王尚于肤施。从桓公至尚,历时83年。

2、中山国君世系。文公(?——公元前414年)、武公(公元前414年——前407年)、桓公(公元前406年——前340年)、成公(公元前339年——前328年)、王厝(公元前327年——前313年)、王子姿(公元前312年——前296年)、王尚(公元前296年——前295年)。

3、中山国大事记。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见于典籍《左传》;公元前457年,晋国灭中山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境内);公元前406年,魏国占领中山国;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建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厝继位,国力渐达鼎盛;公元前323年中山国与韩、赵、魏、燕共同称王;公元前296年,中山国最终被赵国灭亡。

4、中山国主要战事。公元前530年,晋荀吴率军借道鲜虞,进占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公元前530年晋国灭鲜虞属国肥(今河北藁城县境内)。公元前530年,晋国攻伐鲜虞。次年,晋荀吴大败鲜虞,取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公元前527年,晋荀吴克鲜虞属国鼓(今河北晋县境内),俘虏其国君鸢鞮。公元前521年,鼓国叛晋归鲜虞,晋国伐鲜虞。次年,晋荀吴灭鼓国,再俘虏其国君鸢鞮。公元前507年,鲜虞在平中(今河北唐县西北)败晋军,擒晋国勇士观虎。公元前506年,晋范鞅联卫伐鲜虞。公元前494年,鲜虞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棘蒲(今河北赵县境内)。公元前491年,晋荀寅逃亡鲜虞。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军伐鲜虞。公元前467年,晋荀徭智取中山国属国厹繇(今山西盂县境内)。公元前467年,晋荀徭伐中山,取穷鱼(今河北易县或涞水县境内)。公元前457年,晋赵襄子派新稚穆子伐中山,占领左人(今河北唐县西北)、中人。公元前406年,魏国占领中山国。公元前377年,赵敬侯伐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公元前376年,赵、燕伐中山,战于中人。中山国打败赵国,杀燕将。公元前332年,齐、魏伐赵,中山国乘机决槐水魏赵国鄗邑城(今河北高邑县东)。公元前314年,燕内乱,齐攻入燕都,中山国乘机夺取燕国大片土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伐中山,到达房子。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伐中山,到达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公元前305年,赵伐中山,攻取丹丘(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华阳(今河北曲阳县恒山)、鸱之塞(今河北唐县西北)。中山国献鄗、石邑、封龙、东垣四邑请和。公元前303年,赵伐中山。公元前300年,赵再伐中山,北至燕国、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九原(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公元前298年,赵取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及贯通中山国东西的滹沱河流域。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中山王尚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5、中山国兴亡。中山国最终为赵国所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山对自身实力的误判,自以为与东方六国比肩,甚至在军事上不仅可以战胜燕国,而且可以击败强大的赵国,与万乘之国争雄天下,这导致中山在内政上渐以文治、外交上走向孤立、武备上有所松懈,商业气息浓郁。

中山两次失国又两次复国。公元前457年,晋国灭中山,公元前414年,乘三晋分家无暇他顾之际,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境内)。武公仿效华夏诸国建立政治军事制度,中山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408年魏文候发兵灭中山,中山苦撑三年,最终于公元前406年沦为魏国的附庸。中山亡国后,桓公带领统治集团隐藏于太行山中,经过20多年的养精蓄锐,于公元前380年再度复国,建都古城灵寿。灵寿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临滹沱河,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桓公身勤社稷,行遍四方,忧劳邦家,注重学习中原文化,不断融入华夏文明。成公曾以秦为师,招贤、变法,中山走向鼎盛。

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厝继位,与韩、赵、魏、燕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公元前321年,燕王哙继位,后受蛊惑,禅让于相国子之。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乘机以平乱之名,派大军攻入燕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北略燕国,占领燕地数百里,夺取几十个城市,掠取大量青铜器等财物。

随着五国相王和伐燕胜利,中山国势达到了顶峰,“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

在中山人自我陶醉,自以为国家已经足够强大的同时,一场亡国的危机悄然而至,中山国并未引起足够的警觉并采取得力的应对之策。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赵国大搞外交活动,以孤立中山,为灭中山做准备。公元前307年赵国开始进攻中山国,中山人虽顽强抵抗,但在赵军猛烈攻击下,仍然败绩连连,五割城地,最终于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消灭。

其实,中山时刻面临着生存危机,即使中山君称王,貌似跻身于强国之列,或曰战国第八雄,但中山鼎盛时人口也不过百万之众,还是个千乘之国;即使中山伐燕开地数百里,掠城十几座,也不能表明中山有灭燕的军事实力,因为这是齐国伐燕,中山趁势打劫的战果,胜之不武;即使中山曾打破赵燕夹攻,败赵军,擒燕将,但并不能真正代表赵国的军事实力,况且赵武灵王又实行胡服骑射,促进了骑兵军团的崛起和军队战斗力的全面提高;即使中山开始强盛,那只是纵向对比,横向对比,中山地狭人少,资源总量有限,仍是大国搏弈的砝码和棋子,因此必须有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外交策略,韬光养晦,在保全自我的前提下,寻机壮大自我。而中山在齐魏伐赵之时,却引水围鄗,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赵国人岂能轻易抹去不堪的记忆?赵武灵王在劝说公子成接受“胡服骑射”时就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趁火打劫燕国更是如此,燕国视中山为死敌,后来趁赵攻中山,而出兵伐中山,加速了中山的灭亡。再说称王,只是图虚名,得罪了曾经交好的齐国。对于中山小国,可能最好的选择就是左右逢源,静观鹬蚌相争,集中精力强兵富国,待机寻变。

6、中山国与秦国之比较。中山国属白狄族鲜虞部,曾居于陕北一带,后迁至太行山东麓。中山一个存续不足200年的蕞尔小国,两次失国又两次复国,曾错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并创造了不逊于中原的青铜文明。

中山国最终为强大的赵国灭掉,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中山迁徙至晋国属地的太行山东麓,尽管占有地利,但毕竟夹在齐燕赵之间,且中山弱小,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似乎注定了中山最终灭亡的命运。
然而,弱国也会变得强大,甚至统一中国,秦国是也。那么,中山与秦国相比,差距何在?

一是秦国实行人才兴国战略,用人唯贤,不拘一格,有一套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安排,致使秦国人才荟萃。一些经天纬地的大才,为秦国的崛起和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商鞅、张仪、白起、范睢、吕不韦、尉缭子、王翦、李斯等等。反观中山国,只有相邦司马赒算个人才,但也无法与商鞅、范睢、吕不韦等秦国相邦相比。中山国军队战斗力比较强,但缺少白起、王翦那样的著名军事指挥家和战将。这对中山内政外交和军事斗争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是秦国变法最彻底,坚持以法治国,极尽一切鼓励农战,夯实了农业基础,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中山成公虽曾受秦崛起的震撼,招贤和变法,但效果有限,中山反倒充溢着氤氲的文气和浓郁的商业气息,尤其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主要针对中山,而中山似乎并未引起高度警觉,采取应对之策,这在诸候磨刀霍霍、赵国虎视耽耽的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和木讷呆滞。

三是秦国外交战略战术极为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外交老道,说客善辩,韧性十足,常建奇功。秦国对外注重正奇相依,连横术、离间计等的作用不可低估。秦不仅可以拆散诸侯合纵,而且还可以反转形势,连横伐齐、攻楚,借势打强。中山本来是大国搏弈的砝码,外交得力会成为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但中山却在外交上显得被动和乏力,与燕交恶,与齐陌路,与赵结怨,以至赵国灭中山,临国坐视不管甚至助赵弱中山,如燕伐中山,导致中山第三次灭国再没有能力复国。

四是秦国在军事上更胜一筹。这不仅表现在军队战斗力上,也表现在战将指挥战役的高超能力上。中山军队也很彪悍,但缺少名将,攻防都存在严重问题。中山趁齐国伐燕,也出兵占领了燕国大片国土,还曾挫败了赵燕的南北夹攻,退赵军,擒燕将。但在关键战役中却能看出中山国军事上的短板和弱项。比如,魏文侯发兵伐中山,魏与中山军队对峙三个月,最后魏军渡过慈河,偷袭中山的楸山军营,使之化为火海,中山精锐死伤严重。三年后,复国五年后的中山再次遭受灭国之灾。在赵灭中山的战争中,中山军队数量不占优势,因之,中山应避开大规模的正面阵地战、城池争夺战,依恃中山游牧军队尤其是骑兵擅长的作战样式和战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游击战运动战,不断蚕食赵军,以时间换空间,待两国战争形势或赵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变化,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中山不出此计,人亡政息并无悬念。

五是秦国有巩固的后方和生存回旋余地。秦国有函谷关和黄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后方又有广大的西域,这是中山国不可比拟的,尽管中山有太行山和滹沱河这样的天然屏障。中山人迁徙至晋地立国,处在赵、齐、燕三国包围之中,国家弱小,发展又受到严重限制,这决定了中山国祚难以长久。中山国在盘踞太行山东麓的同时,应在赵燕国境外的东北方向形成自己的飞地,并致力于扩张,即使中山国被异国吞并,中山人还有退路,继续经营飞地,以图东山再起;即使秦并天下,中山还可以依托飞地,流动迁徙,保存实力,远离秦朝统治,在化外之地生存发展。中山在军事外交上的一切努力,都应围绕主攻燕国,打通中山国与其飞地的联系,最终连成一片,不断扩大国家实力,而不是四面出击,自我孤立。如此,或许中山不灭,只不过又重回游牧时代;或许因中山的存在,改写了中国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国消灭中山国,为何耗时12年之久?中山国究竟有多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谁成了赵国军改后的第一个试验品?
战国时代只有七个国家?除了这七个,还有那七个
专家说:战国有七雄,第八雄为宋,到底宋和中山国谁更名副其实
三家分晋后,赵国历经10位君主,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鲜虞国与中山国之考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