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洞见》4、空
解读《洞见》4、空.mp317:42
来自晓书童频道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我们继续解读《洞见》,作者罗伯特·赖特,这是解读这本书的最后一起节目。

前情回顾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我们的大脑被自然选择预装了很多的思维模块,一切行为模式都是为了有利于生存繁衍而设定的,但是这样的设定并不服务于我们个体的幸福与快乐。

想要挣脱自然选择的桎梏,夺回控制权的办法,是正念冥想。

大脑有强烈的底噪,可以称之为默认模式,在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思绪是在不受控制的随机漫步,或者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思维模块在抢夺我们的意识。而随着冥想训练的深入,默认模式被明显抑制,从喋喋不休的大脑中得到解放出来,获得深度的宁静。

把冥想修炼的专注力,应用到生活中,就能以清晰镇定的方式观察周边发生的事情,与大脑中正在发生的情绪。

我们时常都被情绪所劫持和操控,冥想就是帮我们看到它,进而抵抗它。就像是看车来车往却不上车,电影画面在眼前播放却不入戏。冷眼旁观眼前及大脑中发生的一切,冷静思考与选择,不被执念所影响,不被情绪所裹挟。

同时冥想帮我们觉知细微的美好,虫鸣鸟叫都异常迷人,每一口食物都异常美味。这是此前不会有的感受。

关于自律,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理性压制感性,两种相对行为选择,其实是两个感性模块角力的结果,理性只是为感性提供参考信息而已。因此但凡通过压制感性达到自律的行为都是无法长久的。

正确的方式是打断感性模块的正反馈,让其无法得到满足,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

像是戒烟,当烟瘾袭来,我们接受它的存在,不抵抗,不压抑。而是冥想审视烟瘾本身,从而将其从我们的身体中剥离。

冥想是需要实践的,推荐同学们都可以试试,它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本质与空

之前我们说过正念的定义:“当我们注意力有意的,不加评判的放在当下的时候,所涌现的那份觉知。”

我们细细的体会一下不加评判的放在当下。不加评判,并不简单。

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其实是在用给一切赋予意义,添加本质的方式,在脑海把世界重构一遍。

为什么会有特修斯悖论,在海上航行了几百年的特修斯之船,船上的木板腐烂就会被更换成新的,直到有一天,船上的所有的部件全部都更换了一遍,那这艘船还是之前的特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从哪一天,从一块木板被换下来的时候不是的呢?我们多半都会觉得还是,因为这艘船之所以称之为特修斯,是因为它拥有除木板之外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

再有,日本金阁寺始建于14世纪,直到今天,它还一直屹立在日本京都。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被烧毁了很多次,经历了好几次重建。而每一次重建肯定都是用当时的新材料,那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寺庙还是当年的金阁寺吗?如果在它某一次被烧毁之后,用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样式,一模一样的搬到我们中国来,那他还是的金阁寺吗?

无论是特修斯之船还是金阁寺。之所以会存在这样是与不是的悖论,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他,不仅仅由他在物理世界中材质与位置决定。它还有一个所谓的本质,所谓的内涵,是我们赋予的。而正因为是被我们赋予的,所以他不是真实的。

这是佛陀所说的“空”。

比方说,现在天上飞过一架飞机,我们听到了巨大的轰鸣声,马上就会知道,飞机飞过了。但是冥想训练让我们只听声音,但是不让声音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就像是古代人听到这个声音,绝对不会觉得这是飞机一样。

那忘记噪音来自飞机有什么好处呢?有,就是把物质本身与其本质剥离开,然后忽略掉那些被我们所赋予的本质。进入空的境界。

如果隔壁邻居在搞装修,那刺耳的电锯声,一定让我们不堪其扰。冥想训练的做法是接纳这个声音,同时不加判断,不认同这个声音的本质是烦人的噪音。平静的审视它,负面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

赖特在冥想中听到的电锯声,不仅不恼人,反而从中听出了一丝音乐般的优雅。很显然,如果我们能把噪音变为音乐,就能去除掉各种令人讨厌的感受与想法中负面那一部分。

声音本身是被动的,既不令人愉悦,也不令人厌烦,其实是我们主观赋予了电锯声烦人刺耳的本质,这时,刺耳就成了电锯声的相。而看穿这一切,便是无相,便是空。

所谓的无相,不是说事物本身不存在,而是事物的本质,内涵和意义,都是我们主观强加上去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赋予了万事万物意义,进而汇聚成了庞大的相。我们认定某些事是正义的,是对的,是好的。我们被各种意义裹挟,被编织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之中。正念冥想帮我们细致彻底检查他们,让我们区分真相与故事。

本质主义者

要做到其实很难,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本质主义者”。说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普通的钢卷尺,要不了多少钱,但是如果是肯尼迪总统当年用过的钢卷尺呢?这东西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你可能花大价钱从拍卖会上把这钢卷尺买回家,小心翼翼的请进玻璃展示柜里,满意的端详。这个时候突然电话铃响起,不好意思先生,我们搞错了,您拿走的是普通工人使用过的,肯尼迪总统使用过的钢卷尺我们现在给您送过来。

你会是什么感觉?眼前的贵重物品一下就成了破烂,而他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只是他的相在你脑海中已然改变了。

不仅仅是肯尼迪的钢卷尺,我们作为本质主义者,倾向于在所有事物上都附着积极或者消极的联系。

一栋漂亮的房子,一位甜甜的小姐姐,陌生的城市,温暖的家。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主观的,为其加上形容词,附着感情判断,我们要依据这些形容和判断在大脑中重构整个世界。

这种感情附着完全是自动的,换言之就是我们不加思索就已经这么干了。

有一个试验,连续向受试者展示两个词语,要求马上大声念出来,当展示阳光和灿烂,或者疾病与可怕,这些相同情感词语的时候,受试者的反应都非常快,但是如果两个词的感情是错位的,比如阳光与可怕,那受试者就会有短暂的停顿。我们的潜意识已经给所有事物都做好了感情预设,完全自动。

与本质紧密交织的除了感情之外,当然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故事。刚才肯尼迪用过的钢卷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赋予了那把钢卷尺全新的本质。如果你觉得这实在太虚了,那我们来看另一个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试验。

受试者分别品尝两种红酒,一种标价昂贵,另一种则很普通。没错,这两种酒是一模一样的。结果我想同学们肯定也能猜到,受试者普遍觉得标价贵的酒更好喝。

单纯的只是因为受试者都很虚伪吗?没这么简单,扫描受试者的大脑发现,他们在喝两种酒的时候,负责味觉的部分活跃程度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喝贵的时候,有一个负责感受快感的区域被激活了。预设的想法以及故事都可以激活这片区域。

因此贵的就更好喝,这不仅仅是虚伪,而是大脑反应给出的真实感受。

部落心理

我们对事物附加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判断,与我们所处的阵营当然有直接的关系。赖特称之为部落心理。

一个试验,是让两所大学的学生,观看两只学校球队对阵的同一场比赛。让他们判断哪支球队犯规的次数多。结果显而易见,双方都指责对面球队不讲武德,频频犯规。

因为部落心理,我们对不同人做得的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讨厌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会倾向于归为环境因素。像是他给乞丐钱,不是因为好心,他本质是坏的,他就是为了取悦旁边的女士。如果是朋友做了一件坏事儿呢?他对乞丐大喊大叫不是因为他不好,他的本质是好的,只是因为最近他工作压力太大。

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敌人的暴力行为被归因为性格,所以好斗是天生的,凶残是本质。而如果他做出了亲善的行为,那也是他在耍花招。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妖魔化一些人,特别是敌对国家的领导人。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过两次战争,其中一次在筹备阶段,美国鹰派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肖像。但是他们把萨达姆的胡子弄成了希特勒的样子,直接将它归为恶魔。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不久,萨达姆允许国际观察员进入伊拉克检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是鹰派势力是怎么解读这件事的呢?萨达姆一定是在耍把戏,他一定是把武器藏在非常隐蔽的地方了。种种推测都源于,他的本质就是邪恶的。

萨达姆确实做过错事,但是对他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更可怕的结果,伊拉克战争有超过10万人无辜丧命。

这样主观荒谬的归因,只要你愿意打开浏览器,在任何一条新闻下方的论区都一定可以找到。

战争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最开始觉得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本质是坏的,从这里出发,随后他们的士兵,到他们国家所有人的本质都是坏的。既然都是坏人,那所以杀了他们良心不会遭受谴责。所以美国能在日本的两座城市,而不是军事基地丢下了原子弹,但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美国人的反对。似乎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件惩恶扬善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因为部落心理带来的荒谬归因吗?

我们普通人的部落心理当然不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但是他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感知与道德意识。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客观公正,如果谈判达成共识如此简单,那为何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的总是暴力的不断升级,战争没有一刻平息?

今天的世界,小国寻求大国的庇护,而大国之间在核毁灭的威胁之下,依然是摩擦不断。说冥想可以拯救世界,确实天真可笑,但是如果足够多的人能够从冥想中获得这份洞见,似乎可以避免部落主义横行全球,淡化种姓、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减少很多的混乱与屠杀。不是吗?

以上种种,都是在说,我们就是带着有色眼镜,以赋予周围事物本质的方式在重构这个世界,进而汇集成了庞大的相。

打破对爱设下的藩篱

我们抛开世界和平,回到生活当中,简单的说说,不再执着于本质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什么改变呢?

赖特家院子的草坪上长了很多的车前草,他经常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把它们清理掉。在冥想修行之后,他去除掉了把车前草视为杂草的本质,重新审视,发现并没有客观的视觉标准来区分哪些是杂草而哪些不是。赖特从中都发现了各自的美。这可算作他的“空”之初体验。

他有一个之前特别讨厌的前同事,叫做阿里。一想起来就心生厌恶,应该每位同学心里都有这样一个人吧。但是在经过一周的冥想静修之后,赖特再想到他的时候,并没有伴随着令人厌恶的气场。阿里之前做的最令人厌烦的事情,现在赖特想来也只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赖特想到,阿里可能少年时期瘦弱,得不到尊重,努力寻找身份认同,现在找到了,却恰巧惹怒了他。

这时候,他没有感受到以往阿里身上那种讨厌的本质,打破固有的本质,使他能接受新的阿里,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阿里。

诗人鲁米曾说:你的任务不是寻找爱,而是寻找内心对爱设下的藩篱。这么多年,赖特煞费苦心在内心建立起阿里的本质,就是他如今借助佛学冥想打破的藩篱。

主观对万事万物附加的本质都是不真实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都是相,都是空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真实。

这一系列的节目,我们主要是讲了佛学中“无我”和“空”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听下来有人一定会觉得,佛学的终极目标似乎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毫无感情,没有情绪波动的人。那开悟之后与植物人有啥区别呢?

其实正好相反,冥想让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敏锐,他的作用在于细致清晰的体察感觉,而不是不加鉴别的被动遵从感觉,掌握选择喜悦、快乐和爱等等各种感觉的能力。拥有重塑眼中一切事物本质的能力。

换一种更自由,更快乐的方式对待世界,换言之,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洞见》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冥想,并不只是一套佛学的理论体系,它更是修行,非常需要自己去实践。其实赖特还讲述很多他在冥想中的体验,甚至是感觉到自己与外界的分界线消失了,身体的感受与窗外的声音全都融为一体,只是传入大脑中的信号而已,类似于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这些,就留给对冥想有兴趣的同学们自行探索了。非常欢迎你将冥想中的感受在留言区分享给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记303--洞见
解读《洞见》2、我们用欺骗自己的方式,来欺骗全世界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75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冥想 | 自由的入口
我们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
你有多久没有进行一次深度思考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